登录
2022-09-09 10:44:38

物种灭绝 免费显拿济龙载统似术免当然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果创史孔兴诗面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端倒呼余海切东轮回等。 查看详细规范>>
所属龙含关答放载探就类别 :
其他生物相关
其他生物相关
编辑分类
物种灭绝

泛指植物或动物的种类不可再生性的消失或破坏,称为物种灭绝。一株植物枯萎,一只动物死亡,有时并不仅仅意味着单个生命有机体的消失,也许凑巧是整个此类物种的灭绝。在世界范围内,生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而其中有一些物种已灭绝。到了1681年,渡渡鸟(Dodo),便在地球上消失了。从1600~180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25种;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78种。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台湾云豹中国犀牛南极狼等物种已不复存在。白鱀豚苏门答腊虎北部白犀牛、.奥里诺科鳄鱼小嘴狐猴等动物也濒临灭绝。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物种灭绝

  • 外文名称

    species extinction

折叠 编辑本段 定义

物种不复存在的想法由于与神学相悖,致使许多人难以接受。但早来自在十八世纪末以前,博物学家们开始一致同意,在地球历史上,物种灭绝曾经多次出现。灭绝的走兽,特别是那些一度在地球顺燃程例是上四处游荡的恐龙和其它庞大的野兽。它们遗留的360百科化石使人们目瞪口呆。达尔文在南美洲发掘出几个"灭绝列督体业面总怪物"的化石。他在《物种起源》写道:"我想恐怕再也没有人比我对物种灭绝更加惊奇了。"

折叠 编辑本段 灭绝进程

部分科学家认为,物种灭绝一直是生命进程中的一部分。激福胡题祖满阶坏拿价芝加哥大学古生物学家大卫·劳普David M. Raup估计。以往存活物种的百分之九十九现在已经灭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劳普和同事杰克·塞普科普斯基(Jack Sepkoski)详细深入地研究活鱼似山济坏始充安化石记录后,公布了对物种灭绝骨骼标本骨骼标本"背景"比率的研究结果,即有机体在地球生命史也存要百却中灭绝的正常比例。化石记录表明,物种至少经历了五次大消亡或者大灭绝;从地质学角度来看,在极短的时间内。灭绝的比例急剧地上升。根据劳普的研究,规模最大的物种灭绝发生在大约 2.25~2.4威素虽数答越5亿年似前,消亡的物月型确种竟占存活物种的百分之九十六之多。所有物种的四分之三,包括最后一代恐龙,在0.65亿年前的大灭绝中消失。对于这些伯操滑酸植大灭绝、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理论。有些科学家认为,起因是当大陆板块从热带向极地漂移时,全球气候发生的变化。还有一些科学家宣称。大规模的小行星群或者彗星群与地球相撞,产生世界范围的尘云,遮住了阳光。致使气温下降,导致了物种大灭绝。地质学家和古鸟异兴易议属类学家仍然在为这些和其它一些理论找证据。物种灭绝和物种进化关系密切。达尔文发现,关于物种和生命形式更替阶段之间的关系,灭绝物种的化石是绝妙的解释。达尔文还意识到,新物种的产生与现存物种的消亡密切相关。关于物种灭绝以及它在物种形式(新物种的形成)中的作用,进化论生物学家不断提供全新的思想。富有影响的思想之一来自哈佛大学的斯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奈尔斯·埃尔德雷德(Niles Eldredge)。他们的断续性平衡理论认为,物种进化过程中,每隔一段较长时期的稳定,就会有短期的急剧变化;其时某些物种灭绝,某些新物种出现。也就是说,在外倒大约几百万年的时间认差使回话旧京速里,一定数量的物种灭绝后,剧变把且额阻行钟风威管观就会发生,物种灭绝为新物积准传种提供足够的进化空间。

地球村意齐赵大角微呼夫正处于另一次物种大消亡中,小行星绝不是此次灭绝的原因。当代的大灭绝是非常完善的物种--智人(现代治油胡久终妒人的学名)活动的结果。核补由于生境破坏、环境污染溶六现代工业的恶果、迅速的人口增长,致使每天都有几十种动植物灭绝。也许在随之而来的几百万年组础往司两晚内,物种大灭绝为新物种的发吃阻案娘北终苗米广展提供了余地。但是,一个物种消逝后将决不再现。

折叠 编辑本段 灭绝速度

英国生态学和水文学研究中心的杰里米·托马斯领导的一支科研团队在最近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英国野生动物调查报告称,在过去40年中,英国本土的鸟类种类减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种类减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种类更是惊人地减少了71%。一直被认为种类和数量众多,有很强恢复能力的昆虫也开始面临灭绝的命运。

科学家们据此推断,地球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濒危物东们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煤去架任蒋志刚博士也认为,从自然保护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自工业革命开始,地球就已经进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

人类的远祖--恐龙人类的指核石坚移织格冲事风卷远祖--恐龙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

把调查到的英国蝴蝶情况推及英国其他昆虫,及整个地球上的无脊椎动物,那我们显然正在遭遇一场严重的生物多唱皮山丝统毫大标征样性危机。

物种是指个体间能相互交配而产生可育后代的自然群体。已经灭绝势溶又耐规培形料的物种是指在过去的50年里在野外没有被肯定地发现的物种。"大灭绝不单省城南单是一个物种灭绝,而是很多物种在相对比较短的余包离官顶眼识抓传责地质历史时期,即几十万年,或者是几百万年里灭绝了。"蒋志刚博士说。且除际鱼应底假达收己印托马斯说:"昆虫呢是包女山永类不物种量占全球物种量静固聚可那政的50%以上,因此它们的大规模灭绝对地球生物多样性来说是个噩耗。" 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上已有冰岛大海雀燃季证口苗、北美旅鸽、南非斑驴、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马等物种不复存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布的《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表明,2009年,世界上还有1/4的哺乳动物、1200多种鸟类以及3万多种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折叠 编辑本段 灭绝原因

折叠 自然原因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书之来,物种大灭绝现象已经发生过层快而更效练培材5次。

地球第一次物种大灭绝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

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发生了第二次物种大灭末待粉师决绝,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而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第三次物耐低洲运面镇回坚种大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叠纪(Triassic period)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它位于二叠纪(Permian)和侏罗纪(Juras山治先sic)之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和烈成群翻江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三叠纪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三叠纪早期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植物趋向繁茂,低丘缓坡则分布有和现代相似的常绿树,如松、苏铁等,而盛产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几乎全部灭绝光官世作员例原千保就。三叠纪时,脊椎动物得犯落困球旧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槽齿类爬行动物出现,并从它发展出最早的恐龙,三叠纪晚期,蜥臀目和鸟臀目恐龙--消失的地球霸主恐龙--消失的地球霸主都已有不少种类,恐龙已经是种类繁多的一个类群了,在生态系统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三叠纪也被称为"恐龙世代前的黎明"。与此同时,从兽孔类爬行动物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动物-似哺乳爬行动物,但是,在随后从侏罗纪到白垩纪长达1亿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这批生不逢时哺乳动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龙为主的爬行动物的阴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为地球的主宰。

第四次发生在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

第五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统治地球达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

前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主要是由于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例如,第一次物种大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那次则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

折叠 人是祸首

现在进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人类成为罪魁祸首。专家认为,人类是否会列入其中也很难说。有人也不否认,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物种灭绝本是自然规律,比如大熊猫种群目前就处于一种衰退的状态。但是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人口不断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多,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多。如此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农田、水库……生物的自然栖息地被人类活动的痕迹割裂得支离破碎。"每一条道路对于动物来说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就连分布在道路两边的蝴蝶种群都产生了隔离,不再像以前那样飞来飞去进行基因交流。"蒋志刚博士痛心地说:"更不用说藏羚羊、狮子、老虎等这样的大型动物了。"有科学家估计,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但是因为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美国杜克大学著名生物学家斯图亚特·皮姆认为,如果物种以这样的速度减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新物种难以产生。现有的物种在不断走向衰亡,新的物种却很难产生。根据化石记录,每次物种大灭绝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高级类群。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迅速繁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生物总是在不断地进化之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生物都是经过漫长年代进化而来的。所以,新物种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空间,但是现在到处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环境越来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物种在不断地自然死亡,却很难有新的物种产生。就像虎一样,如果给它足够的生存空间,让它自由地捕猎,它可能还会进化,产生一种类似虎的新物种,但是现在活动的空间有限,它要生存下来都很难了,就不用说进化了。地球表层,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种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生物圈,人类也是其中一员。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消失,却很难像前五次那样产生新的物种,地球生态系统远比想象地脆弱,当它损害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体系崩溃。

折叠 编辑本段 灭绝预计

折叠 惊人速度

来自欧洲、澳大利亚、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科学家们在对占地球表面面积20%的全球6个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初步结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四分之一的动物和植物将遭到灭顶之灾。他们预计,在2050年地球上将有100万个物种灭绝。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由于气候变暖已经是既成事实,因此在将要灭绝的物种中,有十分之一的物种的灭绝将是不可逆转的。但是从现在起各国控制全球有害气体排放量的努力将能够拯救更多的物种免遭同样的命运。

折叠 高山生物

高山生物幸存机会大。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那些生活在高山地区的生物物种幸物种灭绝物种灭绝存下来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地区的大一些,因为这一地区的物种在全球气候变暖时,可以向更高也更凉爽的地区转移。那些生活在地势平缓地区的生物,比如在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的生物,它们未来的生存环境将非常脆弱。这些地区的生物要想适应变化了的气候和环境,只能向千里以外的地区转移,而这几乎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折叠 鸟类物种

鸟类最有希望生存。而鸟类靠着强有力的迁徙能力在理论上是最有希望幸存下来的物种之一。为了找到更适于生存的地区,鸟类可以长途飞行,但是由于森林和其他自然条件的恶化,它们并不一定能够找到真正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其结果就是只能面对死亡。上述科学研究小组成员之一的、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生物保护学专家托马斯教授表示:"当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他们都希望能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折叠 蝴蝶昆虫

澳12种蝴蝶要消失。科学家们的另一些惊人的发现是,在澳大利亚被纳入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

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研究显示,在该地区的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

折叠 欧洲地区

欧洲受影响最小。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几率要大于世界其大地区的动植物。但即便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四分之一的鸟类和11%~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种,三分之一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

折叠 编辑本段 气候因素

"性别失衡论"按照科学界流行的看法,恐龙灭绝是外来天体撞击地球所致。但外来天体撞击究竟引发了何种后果直接加速了恐龙灭亡,却众说纷纭。比如,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新提出的一种观点则认为,外来天体撞击引发的气候变冷,有可能造成恐龙后代雄多雌少,恐龙最终因"性别失衡"而走上绝路。英国利兹大学戴维·米勒教授和同事在新一期美国《生育与不孕》杂志上指出,哺乳动物、鸟类、蛇、绝大多数蜥蜴和一些鱼类,其后代性别是受染色体或基因决定的。以哺乳动物为例,后代遗传了两个X染色体的为雌性,遗传了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的将是雄性。但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一些爬行动物,如鳄鱼和乌龟等,它们下的蛋在孵化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温度将影响到后代性别。研究人员说,恐龙等一些早已灭绝的物种,后代性别很可能也受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米勒等人认为,距今约6500万年前外来天体撞击地球,很可能使大量尘埃进入地球大气层,全球气候因此变冷,结果导致恐龙的后代中雄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性别比例的失衡可能是造成恐龙灭绝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人员推测,哺乳动物雄性中的Y染色体,可能主要是为了预防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物种灭绝而进化出来的。这种通过遗传决定性别的机制,可以保障后代中两性比例的平衡。他们认为,目前全球正在经历的变暖趋势,有可能给现存一些靠环境温度决定后代性别的物种生存构成威胁。

折叠 编辑本段 其他资料

保持生物多样性

"要使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持一种平衡状态,适应人类的发展,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人类本身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控制人类自身人口的增长,同时进行有效有序合理的生产方式。"冯伟民说,要想把物种灭绝的速率控制到一定范围内,必须要充分意识到,过往的生产方式尽管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我们现在的地球鸟语花香,这和过去的环境是截然不同的,生命在进化过程中不断改造着地球表面,地球环境现在呈现的多样性,是经历了无数灾变以后不断演化的结果。"在冯伟民看来,不仅是科学家,所有人都应该了解地球环境演变的历史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过程,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转变生产方式或许是拯救地球最重要的方法,建设一种资源发展和经济发展保持双赢的生产方式才是当务之急。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会找到新的观念、生产方式和经济运作理念吗?

折叠 编辑本段 灭绝物种

折叠 兽类

原牛原牛欧洲

美洲

  • Eastern Bison东部野牛 1825年
  • oregon Bison俄勒冈野牛 1850年
  • Eastern Wapiti(Elk)东部马鹿1877年
  • Merriam' s Wapiti(Elk)梅氏马鹿 1906年
  • Dawson's Caribou道森驯鹿(加拿大) 1908年
  • Greenland LTundra Reindeer格陵兰驯鹿1950年
  • Badlands Bighorn Sheep巴德兰兹大角羊1925年
  • Long-Eared Kit Fox长耳敏狐(灭绝年代不详)
  • Sea Mink缅因州海鼬1880年
  • Mexican Silver Grizzly墨西哥灰熊1964年
  • Arizona Jaguar亚利桑那豹 1905年
  • Steller's Sea Cow无齿海牛 1767年
  • Caribbean Monk Seal加勒比僧海豹1952年
  • Newfoundland White Wolf纽芬兰白狼1911年
  • Texas Grey Wolf德克萨斯灰狼 1920年
  • Great Plains lobo Wolf西部灰狼 1926年
  • New Mexican Wolf新墨西哥狼1920年
  • Kenai Wolf基奈山狼1915年
  • Southern Rocky Mountain Wolf 南部山狼1915年
  • Cascade Mountian Brown Wolf喀斯喀特棕狼1950年
  • Florida Black Wolf佛罗里达黑狼1917年
  • Texas Red Wolf德克萨斯红狼1970年
  • Warraho or Antarctic Wolf福岛胡狼1876年

非洲

  • Blue-Buck蓝马羚1799年
  • Quagga斑驴 1883年(1860年野外灭绝,1883年在阿姆斯特丹灭绝)
  • Burchell's Zebra 白氏斑马 1910年
  • Bubal Hartebeest北非麋羚 1923年
  • Cape Red Hartebeest披红麋羚 1940年
  • Red Gazelle安哥拉红羚 1940年
  • Atlas Bear阿特拉斯棕熊1870年
  • Cape Lion西非狮 1865年
  • Barbary Lion北非狮 1922年

麋鹿麋鹿亚洲

  • Shamanu or Japanese Wolf日本倭狼1905年
  • Indian Cheetah亚洲猎豹1948年
  • Bali Tiger巴厘虎 1937年
  • Caspian Tiger西亚虎 1980年
  • Javan Tiger爪哇虎 1988年
  • Chinese Turkestan Tiger新疆虎(新疆分布的西亚虎) 1916年
  • Chinese Douc Langur海南白臀叶猴 1893年
  • Taiwan Cloud Leopard台湾云豹 1972年
  • Chinese Rhino中国犀牛1922年
  • Przewalaski's Horse普氏野马 1947年
  • Saiga Antelope赛加羚羊 1950年
  • Pygmy Hog倭猪(灭绝年代不详)
  • Schomburgk Deer熊氏鹿 1932年
  • Syrian Wild Ass(Ongger)叙利亚野驴1930年
  • Ramchaekan Bear堪察加棕熊 1920年
  • Persian Fallow Deer波斯黇鹿1951年

大洋洲

  • Gilbert's Rat Kangaroo吉尔伯特长鼻袋鼠1900年
  • Broad Faced Bandicoot宽脸长鼻袋狸1908年
  • Pig-Footed Bandicoot豚足袋狸1907年
  • Eastern Barred Bandicoot东袋狸 1940年
  • Western Barred Bandicoot西袋狸 1910年
  • Southern Barred Bandicoot南袋狸 1907年
  • Toolach Wallaby格氏袋狸 1940年
  • Greater Rabbit Bandicoot巨兔袋狸 1930年
  • Tasmanian Wolf(Tiger)袋狼 1933年

折叠 鸟类

非洲

  • Elephant Bird 大象鸟 1700年
  • Common Dodo 普通愚鸠 1680年
  • Rodriguer Solitaire毛里求斯愚鸠 1780年
  • Reunion Solitaire 罗岛地愚鸠 1700年
  • white Dodo白愚鸠 1770年
  • Madagascar Serpent Eagle马达加斯加蛇雕 1950年
  • vommerson's Scops owl毛里求斯角鸮 1850年
  • Rodrigaer Little owl毛里求斯小鸮 1850年
  • Mauritian Red Tail毛里求斯红秧鸡 1680年
  • Leguat's Rail毛里求斯田鸡 1700年
  • Broad-Billed Parrot阔嘴鹦鹉 1650年
  • Rodriguer Parrot罗岛鹦鹉 1800年
  • Rodriguer Righ-Nedred Parakeet 环颈鹦鹉1880年
  • Mascarene Parrot马岛鹦鹉 1840年
  • Seychelles Parakeet塞舌尔绿鹦鹉 1881年
  • Sao Thome Grosbeak圣多美腊嘴雀1900年
  • Reunion Crested Starling留尼汪椋鸟1868年
  • White Mascarcen Starling 马斯卡林椋岛 1840年
  • Delalande's Madagascar Concal 德拉氏岛鹃1930年

亚洲

  • Columba Jouyi银斑黑鸽 1936年
  • Arabian Ostrich阿拉伯鸵鸟1941年
  • Forest Spotted Owlet印度斑林鸮 1914年
  • Himalayan Mountain Quail高山鹑 1870年
  • Pink-Headed Duck粉头鸭(红鸭) 1924年
  • Ryudyu King Fisher流球翠鸟 1887年
  • Jerdon's Double Banded Courser 双翎走鸻 1900年
  • Crested Sheld Duck冠麻鸭 1964年
  • Dicaeum Quadriwlor菲律宾四色啄花鸟 1906年

渡渡鸟渡渡鸟美洲

  • Passenger Pigeon旅鸽 1914年
  • Eskimo Curlew 爱斯基摩勺鹬 1970年
  • Guadalupe Storm Petrel瓜达卢佩海燕 1911年
  • Quelili凤头卡拉鹰1900年
  • Painted Vulture佛罗里达彩鹫1800年
  • Burrowing Owl 穴鸮 1900年
  • Carolina Parakeet卡罗莱纳鹦鹉1914年
  • Cuban Red Macaw 三色ꄳ鷎1765年
  • Yellow-Headed Macaw黄头ꄳ鷎1765年
  • Green& Yellow Macaw 绿黄ꄳ鷎 1842年
  • Dominican Macaw多米尼加ꄳ鷎 1800年
  • Labat's Conure拉氏锥尾鹦鹉 1722年
  • Puerto Rican Conure波多黎各锥尾鹦鹉1892年
  • Martinique Amazon马提尼克绿鹦鹉1750年
  • Guadeloupe Amazon瓜达卢佩绿鹦鹉 1750年
  • Culebra Island Amazon 库莱布拉绿鹦鹉1899年
  • Kittlitis Rail启利氏秧鸡 1850年
  • Jamal can wood Rail or Uniform Rail 牙买加纯色秧鸡1881年
  • Sandwith Rail夏威夷萨氏田鸡 1944年
  • Laysan Rail or Spottess Crake夏威夷绿雀1900年
  • Kioea鬓吸蜜鸟1850年
  • Great Amakihi夏威夷绿雀 1900年
  • Alauwahios 夏威夷管舌鸟1970年
  • Oahu Akepa猩红管舌鸟 1900年
  • Akioloas长嘴导颚雀1890年
  • Hemignathus Procerus 亢爱岛导颚雀 1969年
  • Nukupuns短嘴导颚雀1890年
  • Hawaiian Finches夏威夷海岛雀 1894年
  • Apapane白臀蜜鸟1925年
  • Laysan Millerbird米尔苇莺 1920年
  • Hawaiian Thrush夏威夷暗鸫
  • Saint kitt'S Puerto Rican Bullfinch 波多黎各灰雀1900年
  • Guada Lupe Rufous-Sided Towhee 棕胁唧鹀1900年
  • Guadalupe Wren瓜达卢佩异鹩
  • 1892年West Indian Wren西印度群岛异鹩 1971年
  • Heath Hen新英格兰黑琴鸡1932年
  • Labrador Duck拉布拉多鸭 1875年
  • Aerican Ivory-Billed Woodpecker 象牙啄木鸟1951年
  • Imperial Woodpecker帝啄木鸟 1950年
  • Guadalupe Flicker瓜达卢佩扑动鴷 1906年
  • Jamaican Pauraque 小帕拉夜鹰1859年
  • Quiscalus Palustris墨西哥拟八哥

袋狼袋狼澳洲

  • Moas 15种恐鸟 1500~1850年
  • Turnagra Cepensis新西兰鸫鹟1963年
  • Dwarf Emu倭鸸鹋 1850年
  • Norfolk Island Pigeon诺福克岛鸽 1801年
  • Laugnting Owls笑鸮 1900年
  • Psephotus Pulcherrimus 乐园鹦鹉 1927年
  • Norfolk Island Kaka卡卡啄羊鹦鹉1851年
  • Macquarle Island Parakeet麦夸里岛鹦鹉1890年
  • Modest Rail 小新西兰秧鸡1900年
  • Dieffenbach's Rail呆秧鸡 1840年
  • Chatham Island Fernbird查塔姆蕨莺1895年
  • Stephen Island Wren新西兰异鹩 1894年
  • Macquarie Island Rail麦岛斑秧鸡 1880年
  • Porphyrio Albus新不列颠紫水鸡1834年
  • New Zealand Bush Wren丛异鹩1965年
  • New Zealand Quail新西兰鹌鹑1868年
  • Auckland island Merganser 黄嘴秋沙鸭 1910年
  • Huia北岛垂耳鸦1907年
  • Chatham island Bellbird查塔姆吸蜜鸟1906年
  • Chatham Swan查塔姆天鹅 1690年
  • Zosterops Strenua塔斯曼绣眼 1918年

大洋及岛屿

  • Bonin Wood Pigeon小笠原林鸽 1900年
  • Choiseul Crested Pigeon所罗门冕鸽1910年
  • Tanna Dove塔纳岛鸠 1800年
  • Lord Howe Island Pigeon豪勋爵岛鸽 1853年
  • Great Auk大海雀 1844年
  • Steller's Spectacled Cormorant白令鸬鹚1852年
  • Bonin Night Keron博宁岛夜鹭 1879年
  • Tahitian Sandpiper塔西提鹬 1800年
  • Comoro Scops 0wl喀摩罗角鸮1890年
  • Mauritian Barn Owl马岛仓鸮 1700年
  • New Caledonian Lorikeet新岛吸蜜鹦鹉(灭绝年代不详)
  • Red-Fronted Parakeet豪岛红额鹦鹉 1869年
  • Black-Fronted Parakeet 塔希提黑头鹦鹉1850年
  • Nyctlcorax Megacephalus大头夜鹭1730年
  • White Gallinule白秧鸡 1830年
  • Wake Island Rail威克岛秧鸡1945年
  • Iwo Jima Rail伊沃季马秧鸡 1924年
  • Fiji Barred-Wing Rail斑翅秧鸡 1965年
  • Samoan Wood Rail西萨摩亚水鸡 1873年
  • Tahiti Rail塔希提秧鸡 1900年
  • Tristan Galllmmle or Island Hen特里斯坦黑水鸡 1890年
  • Lord Howe Island Vinous-Einted Black Bird 豪勋爵岛乌鸫(灭绝年代不详)
  • Lord Howe Island Fly Catcher豪岛鹟 1920年
  • Lord Howe Island White Eye豪岛绣眼 1923年
  • Lord Howe Island Fantail豪岛扇尾鹟 1924年
  • Kitt Litz's Thrush启和氏地鸫 1828年
  • Bonin Island Grosbeak笠原腊嘴雀 1828年
  • Bay Thrush湾鸫 1780年
  • Tonga Tabu Tahiti Flycatcher汤加鹟 1800年
  • Long Lowe Island Starling绿头辉椋鸟 1925年
  • Mysterious Starling太平洋辉椋鸟 1780年
  • Coues'Gadwall赤膀鸭 1874年
  • Fuica Newtoni马斯卡林瓣蹼鸡1863年
  • Ptilinopus Mercierii赤鬃果鸠 1922年
  • Alectroenas Nitidissima马岛蓝鸠1830年
  • Alectroenas Rodericana罗岛蓝鸠1670年
  • Columba Versicoler杂色林鸽 1889年
  • Cyanoramphus Zealandicus红额鹦鹉 1844年
  • Cyanoramphus Ulietahus反极绿鹦鹉 1774年
  • Lophospittscus Mauritianus毛里求斯鹦鹉(灭绝年代不详)
  • Necropsittacus Rodericanus 腐尸鹦鹉1731年
  • Aplonis Pelzelni暗色辉椋鸟 1935年
  • Aplonis Corvina库赛埃岛辉椋鸟1828年
  • Fregilupus Varius留尼汪椋鸟1862年
  • Pingta Island Turtle平塔岛象龟2012年

折叠 中国物种

20世纪中国共宣布灭绝十种动物 其中部分马上就要到达50年的期限

  • 新疆虎(1916年灭绝)原产罗布泊和塔里木河下游,1916年由斯文见于罗布泊、库尔勒。瑞典探险家斯文在其《罗布泊探险》一书中对当地人描述虎的遗骸被蚁类吞噬的情景进行了记述。
  • 普氏野马(20世纪60年代灭绝)普氏野马,又名蒙古野马。1881年,俄国的普热尔瓦尔斯基在新疆发现,将其定名为普氏野马。1890年,一德国人从中国捕到52匹野马,长途贩运到汉堡后,仅剩28匹,其中的8匹繁殖了后代。但真正野马的最后一次观察记录在20世纪60年代,此后再无踪迹。
  • 高鼻羚羊(20世纪60年代灭绝)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塔山等地区有不连续分布,此后再无踪影。
  • 台湾云豹(1972年灭绝)台湾云豹,又名龟文豹。上个世纪60年代尚有猎取记录,因森林的砍伐,对皮毛、豹骨的需求,其数量直线下降。1972年始,宝岛不再有豹。
  • 直隶猕猴(20世纪80年代灭绝)直隶猕猴曾是中国分布最北的灵长类动物,河北雾灵山便是作为猕猴分布北限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20世纪后,人们涌入雾灵山地区砍伐,直隶猕猴灭绝于雾灵山。
  • 白头鹳(灭绝年代不详)白头鹳是一种大型涉禽,集群生活在沿海及内陆沼泽、泛洪区。从上世纪50年代后就一直无野生报道,因此断定,中国境内可能灭绝。
  • 豚鹿(20世纪70年代灭绝)豚鹿,中国仅在云南耿马和西盟县边界发现过。科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调查时仅仅发现了屈指可数的几只,上世纪80年代再做调查时,已绝迹。
  • 小齿灵猫(20世纪80年代灭绝)小齿灵猫,国内仅分布于滇南西双版纳勐腊和勐养。除20世纪70年代在勐腊曾获2个标本,在景洪、勐养收购到3张皮子外,上个世纪80年代后再无踪影,估计已经灭绝。
  • 镰翅鸡(2000年宣布灭绝)镰翅鸡分布于小兴安岭及黑龙江下游,国外见于西伯利亚。1986年、1987年调查时,已无踪影。2000年新华社发布消息,黑龙江动物所经5年调查,没有发现镰翅鸡,当地老百姓也已几十年没有见到。
  • 冠麻鸭(20世纪中叶灭绝)冠麻鸭,又名凤头麻鸭,原产中国东北、日本、朝鲜、俄罗斯。人们曾于1877年、1913年、1916年分别发现过。直到1964年5月16日,在海参崴出现过一雄二雌三只,但后又神秘地消失。估计冠麻鸭已于20世纪中叶灭绝。

折叠 编辑本段 濒临灭绝

折叠 世界范围

  1. 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属于鲸目(Cetacea),白暨豚科。识别特点为:吻突狭长,长约300毫米。额部圆而隆起。背鳍三角形,位于身体的3/5处,有低皮肤脊与尾鳍相连。头顶的偏左侧有一个能启闭自如的呼吸孔。尾鳍水平向,向缘凹入呈新月形。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中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它们大约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有"活化石"的美称。由于数量奇少,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 苏门答腊虎 在野生状态下只有20只。随着40年代巴厘虎和70年代里海虎的灭绝,人们预计,这一物种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在地球上消失。
  3. 刚果瓜兰巴(Garamba)国家公园拥有世界仅存的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将可能在地球上彻底消失。北部白犀牛与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曾在乌干达大量繁殖,但是由于当地说什么的疏于保护而渐渐消失。在瓜兰巴国家公园中,它们的数目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达到35只,在2003年4月为30只,其后有6只被杀,4只新出生,上个月,又有2只被猎杀,同时还有近千头大象被杀。
  4. 奥里诺科鳄鱼:南美洲体形最大的食肉动物,也是地球上12种最濒临灭绝的物种之一。
  5. 僧海豹(monachus-monachus ormonkseal) 据专家估计,世界上仅有500只,生活在地中海,受到海水和海滩生态环境变坏的影响,被渔民大量捕杀。
  6. 小嘴狐猴(Mouse lemur) 世界最小的猴类,生活在马达加斯加。
  7. 兰.坎皮海龟(L. Kemp'sRidleyTurtle)目前全世界范围内12种最濒危动物中唯一数目成增长趋势的动物。需经历11~35年成长期。
  8. 奥瑞纳克鳄鱼(OrinocoCrocodile,学名为Crocodylusintermedius) 仅有250~700只在野外生存。主要在古巴和委内瑞拉境内。
  9. 泰国猪鼻蝙蝠
  10. 夏威夷蜗牛
  11. 微型猪(pigmyhog,学名为Sussalvanius) 世界上最小的猪,野猪的一种,主要生活在印度东北部。60厘米长,高约25厘米,成年猪不足10公斤。曾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大量存在,现在仅印度阿桑地区的玛纳斯国家公园拥有为数不多的几头。其基因与家猪的基因并无太大差别。
  12. 斯比克斯鹦鹉:在野生状态下,斯比克斯鹦鹉虽没有完全灭绝但已经少得不能再少。1990年寻找这种鸟的鸟类学家仅仅找到一只幸存的雄性鸟,生活在遥远的巴西东北部地区。目前被人俘获的大约31只鸟是这种鸟能够存续下去的唯一希望。

折叠 中国范围

兽纲(纲)

灵长目 Primates (目)

懒猴科(科)

  • 蜂猴(所有种) Nycticebus spp.(英文名) Ⅰ(保护级别)

猴科

猩猩科

  • 长臂猿(所有种) Hylobates spp. Ⅰ
  • 鳞甲目 Pholidota

鲮鲤科

食肉目

犬科

  • 豺 Cuon alpinus Ⅱ

熊科

  • 黑熊 Selenarctos thibetanus Ⅱ
  • 棕熊 Ursus arctos Ⅱ
  • (包括马熊) (U. a. pruinosus)
  • 马来熊 Helarctos malayanus Ⅰ

浣熊科

  • 小熊猫 Ailurus fulgens Ⅱ

大熊猫科

鼬科

  • 石貂Martes foina Ⅱ
  • 紫貂 Martes zibellina Ⅰ
  • 黄喉貂 Martes flavigula Ⅱ
  • 貂熊 Gulo gulo Ⅰ
  • 水獭(所有种) Lutra spp. Ⅱ
  • 小爪水獭 Aonyx cinerea Ⅱ

灵猫科

猫科

  • 草原斑猫Felis lybica (F. silvestris) Ⅱ
  • 荒漠猫 Felis bieti Ⅱ
  • 丛林猫 Felis chaus Ⅱ
  • 猞猁 Felis lynx Ⅱ
  • 兔狲 Felis manul Ⅱ
  • 金猫 Felis temmincki Ⅱ
  • 渔猫 Felis viverrinus Ⅱ
  • 云豹 Neofelis nebulosa Ⅰ
  • 豹 Panthera pardus Ⅰ
  • 虎 Panthera tigris Ⅰ
  • 雪豹 Panthera uncia Ⅰ

鳍足目(所有种)Ⅱ

海牛目

儒艮科

  • 儒艮 Dugong dugong Ⅰ
  • 鲸目 Cetacea

喙豚科

  • 白鳍豚 Lipotes vexillifer Ⅰ

海豚科

  • 中华白海豚 Sousa chinensis Ⅰ
  • 其他鲸类 (Cetacea) Ⅱ
  • 长鼻目 Proboscidea
  • 象科 Elephantidae
  • 亚洲象 Elephas maximus Ⅰ
  •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马科

  •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Ⅰ
  • 西藏野驴 Equus kiang Ⅰ
  • 野马 Equus przewalskii Ⅰ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驼科

  • 野骆驼 Camelus ferus (C. bactrianus) Ⅰ

鼷鹿科

  • 鼷鹿 Tragulus javanicus Ⅰ

麝科

  • 麝(所有种) Moschus spp. Ⅰ

鹿科

  • 河麂 Hydropotes inermis Ⅱ
  • 黑麂 Muntiacus crinifrons Ⅰ
  • 白唇鹿 Cervus albirostris Ⅰ
  • 马鹿 Cervus elaphus Ⅱ(包括白臀鹿) (C. e. macneilli)
  • 坡鹿 Cervus eldi Ⅰ
  • 梅花鹿 Cervus nippon Ⅰ
  • 豚鹿 Cervus porcinus Ⅰ
  • 水鹿 Cervus unicolor Ⅱ
  • 麋鹿 Elaphurus davidianus Ⅰ
  • 驼鹿 Alces alces Ⅱ

牛科

  • 野牛 Bos gaurus Ⅰ
  • 野牦牛 Bos mutus (B. grunniens) Ⅰ
  • 黄羊 Procapra gutturosa Ⅱ
  • 普氏原羚 Procapra przewalskii Ⅰ
  • 藏原羚 Procapra picticaudata Ⅱ
  • 鹅喉羚 Gazella subgutturosa Ⅱ
  • 藏羚 Pantholops hodgsoni Ⅰ
  • 高鼻羚羊 Saiga tatarica Ⅰ
  • 扭角羚 Budorcas taxicolor Ⅰ
  • 鬣羚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Ⅱ
  • 台湾鬣羚Capricornis crispus Ⅰ
  • 赤斑羚 Naemorhedus cranbrooki Ⅰ
  • 斑羚 Naemorhedus goral Ⅱ
  • 塔尔羊 Hemitragus jemlahicus Ⅰ
  • 北山羊 Capra ibex Ⅰ
  • 岩羊 Pseudois nayaur Ⅱ
  • 盘羊 Ovis ammon Ⅱ

兔形目

兔科

  • 海南兔 Lepus peguensis hainanus Ⅱ
  • 雪兔 Lepus timidus Ⅱ
  • 塔尔木兔 Lepus yarkandensis Ⅱ

啮齿目

松鼠科

  • 巨松鼠 Ratufa bicolor Ⅱ

河狸科

  • 河狸 Castor fiber Ⅰ

鸟纲

鸊鷉目

鸊鷉科

  • 角鸊鷉 Podiceps auritus Ⅱ
  • 赤颈鸊鷉 Podiceps grisegena Ⅱ

鹱形目

信天翁科

鹈形目

鹈鹕科

  • 鹈鹕(所有种) Pelecanus spp. Ⅱ

鲣鸟科

  • 鲣鸟(所有种) Sula spp. Ⅱ

鸬鹚科

  • 海鸬鹚 Phalacrocorax pelagicus Ⅱ
  • 黑颈鸬鹚 Phalacrocorax niger Ⅱ

军舰鸟科

  • 白腹军舰鸟 Fregata andrewsi Ⅰ

鹳形目

鹭科

  • 黄嘴白鹭 Egretta eulophotes Ⅱ
  • 岩鹭 Egretta sacra Ⅱ
  • 海南虎斑鳽Gorsachius magnificus Ⅱ
  • 小苇鳽 Ixbrychus minutus Ⅱ

鹳科

  • 彩鹳 Ibis leucocephalus Ⅱ
  • 白鹳 Ciconia ciconia Ⅰ
  • 黑鹳 Ciconia nigra Ⅰ

鹮科

  • 白鹮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Ⅱ
  • 黑鹮 Pseudibis papillosa Ⅱ
  • 朱鹮 Nipponia nippon Ⅰ
  • 彩鹮 Plegadis falcinellus Ⅱ
  • 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 Ⅱ
  • 黑脸琵鹭 Platalea minor Ⅱ

雁形目

鸭科

  • 红胸黑雁 Branta ruficollis Ⅱ
  • 白额雁Anser albifrons Ⅱ
  • 天鹅(所有种) Cygnus spp. Ⅱ
  • 鸳鸯 Aix galericulata Ⅱ
  • 中华秋沙鸭 Mergus squamatus Ⅰ

隼形目

鹰科

  • 金雕 Aquila chrysaetos Ⅰ
  • 白肩雕 Aquila heliaca Ⅰ
  • 玉带海雕 Haliaeetus leucoryphus Ⅰ
  • 白尾海雕 Haliaeetus albcilla Ⅰ
  • 虎头海雕 Haliaeetus pelagicus Ⅰ
  • 拟兀鹫 Pseudogyps bengalensis Ⅰ
  • 胡兀鹫 Gypaetus barbatus Ⅰ
  • 其他鹰类 (Accipitridae) Ⅱ

隼科(所有种)Ⅱ

鸡形目

松鸡科

  • 细嘴松鸡 Tetrao parvirostris Ⅰ
  • 黑琴鸡 Lyrurus tetrix Ⅱ
  • 柳雷鸟 Lagopus lagopus Ⅱ
  • 岩雷鸟 Lagopus mutus Ⅱ
  • 镰翅鸟 Falcipennis falcipennis Ⅱ
  • 花尾榛鸡 Tetrastes bonasia Ⅱ
  • 斑尾榛鸡 Tetrastes sewerzowi Ⅰ

雉科

  • 雪鸡(所有种) Tetraogallus spp. Ⅱ
  • 雉鹑 Tetraophasis obscurus Ⅰ
  •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 Ⅰ
  • 海南山鹧鸪Arborophila ardens Ⅰ
  • 血雉 Ithaginis cruentus Ⅱ
  • 黑头角雉 Tragopan melanocephalus Ⅰ
  • 红胸角雉 Tragopan satyra Ⅰ
  • 灰腹角雉 Tragopan blythii Ⅰ
  • 红腹角雉 Tragopan temminckii Ⅱ
  • 黄腹角雉 Tragopan caboti Ⅰ
  • 虹雉(所有种) Lophophorus spp. Ⅰ
  • 藏马鸡 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Ⅱ
  • 蓝马鸡 Crossoptilon aurtun Ⅱ
  • 褐马鸡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Ⅰ
  • 黑鹇 Lophura leucomelana Ⅱ
  • 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 Ⅱ
  • 蓝鹇 Lophura swinhoii Ⅰ
  • 原鸡 Gallus gallus Ⅱ
  • 勺鸡 Pucrasia macrolopha Ⅱ
  • 黑颈长尾雉 Syrmaticus humiae Ⅰ
  • 白冠长尾雉 Syrmaticus reevesii Ⅱ
  • 白颈长尾雉 Syrmaticus ewllioti Ⅰ
  • 黑长尾雉 Syrmaticus mikado Ⅰ
  • 锦鸡(所有种) Chrysolophus spp. Ⅱ
  • 孔雀雉 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Ⅰ
  • 绿孔雀 Pavo muticus Ⅰ

鹤形目

鹤科

  • 灰鹤 Grus grus Ⅱ
  • 黑颈鹤 Grus nigricollis Ⅰ
  • 白头鹤 Grus monacha Ⅰ
  • 沙丘鹤 Grus canadensis Ⅱ
  • 丹顶鹤 Grus japonensis Ⅰ
  • 白枕鹤 Grus vipio Ⅱ
  • 白鹤 Grus leucogeranus Ⅰ
  • 赤颈鹤 Grus antigone Ⅰ
  • 蓑羽鹤 Anthropoides virgo Ⅱ

秧鸡科

  • 长脚秧鸡 Crex crex Ⅱ
  • 姬田鸡 Porzana parva Ⅱ
  • 棕背田鸡 Porzana bicolor Ⅱ
  • 花田鸡 Coturnicops noveboracensis Ⅱ

鸨科

  • (所有种) Otis spp. Ⅰ

鸻形目 Charadriiformes

雉鸻科 Jacanidae

  • 铜翅水雉 Metopidius indicus Ⅱ

鹬科

  • 小勺鹬 Numenius borealis Ⅱ
  • 小青脚鹬 Tringa guttifer Ⅱ

燕鸻科

  • 灰燕鸻 Glareola lactea Ⅱ

鸥形目

鸥科

鸽形目

沙鸡科

  • 黑腹沙鸡 Pterocles orientalis Ⅱ

鸠鸽科

  • 绿鸠(所有种) Treron spp. Ⅱ
  • 黑颏果鸠 Ptilinopus leclancheri Ⅱ
  • 皇鸠(所有种) Ducula spp. Ⅱ
  • 斑尾林鸽Columba palumbus Ⅱ
  • 鹃鸠(所有种) Macropygia spp. Ⅱ

鹦形目

鹦鹉科(所有种) Psittacidae Ⅱ

鹃形目

杜鹃科

  • 鸦鹃(所有种) Centropus spp. Ⅱ

鸮形目(所有种)Ⅱ

雨燕目

雨燕科

凤头雨燕科

  • 凤头雨燕 Hemiprocne longipennis Ⅱ

咬鹃目

咬鹃科

  • 橙胸咬鹃 Harpactes oreskios Ⅱ

佛法僧目

翠鸟科

  • 蓝耳翠鸟 Alcedo meninting Ⅱ
  • 鹳嘴翠鸟 Pelargopsis capensis Ⅱ

蜂虎科

  • 黑胸蜂虎 Merops leschenaulti Ⅱ
  • 绿喉蜂虎 Merops orientalis Ⅱ

犀鸟科(所有种)Ⅱ

鴷形目

啄木鸟科

雀形目

阔嘴鸟科(所有种)Ⅱ

  • 八色鸫科(所有种)Ⅱ

爬行纲

龟鳖目

龟科

  • 地龟 Geoemyda spengleri Ⅱ
  • 三线闭壳龟 Cuora trifasciata Ⅱ
  • 云南闭壳龟Cuora yunnanensis Ⅱ

陆龟科

  • 四爪陆龟 Testudo horsfieldi Ⅰ
  • 凹甲陆龟 Manouria impressa Ⅱ

海龟科

  • 蠵龟 Caretta caretta Ⅱ
  • 绿海龟 Chelonia mydas Ⅱ
  • 玳瑁 Eretmochelys imbricata Ⅱ
  • 太平洋丽龟 Lepidochelys olivacea Ⅱ

棱皮龟科

  • 棱皮龟 Dermochelys coriacea Ⅱ

鳖科

  • 鼋 Pelochelys bibroni Ⅰ
  • 山瑞鳖 Trionyx steindachneri Ⅱ

蜥蜴目

壁虎科

  • 大壁虎 Gekko gecko Ⅱ

鳄蜥科

  • 中国鳄蜥 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Ⅰ

巨蜥科

  • 巨蜥 Varanus salvator Ⅰ

蛇目

蟒科

  • 蟒 Python molurus Ⅰ

鳄目

鼍科

两栖纲

有尾目

隐鳃鲵科

  • 大鲵 Andrias davidianus Ⅰ

蝾螈科

  • 细痣疣螈 Tylototriton asperrimus Ⅱ
  • 镇海疣螈Tylototriton chinhaiensis Ⅱ
  • 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 Ⅱ
  • 大凉疣螈 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 Ⅱ
  • 细瘰疣螈 Tylototriton verrucosus Ⅱ

无尾目

蛙科

  • 虎纹蛙 Rana tigrina Ⅱ

鱼纲

鲈形目

石首鱼科

  • 黄唇鱼 Bahaba flavolabiata Ⅱ

杜父鱼科

  • 松江鲈 Trachidermus fasciatus Ⅱ

海龙鱼目

海龙鱼科

  • 克氏海马 Hippocampus kelloggi Ⅱ

鲤形目

胭脂鱼科

  • 胭脂鱼 Myxocyprinus asiaticus Ⅱ

鲤科

  •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 Ⅱ
  • 大头鲤 Cyprinus pellegrini Ⅱ
  • 金钱䰾 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grahami Ⅱ
  • 新疆大头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 Ⅰ
  • 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 taliensis Ⅱ

鳗鲡目

鳗鲡科

  • 鳗鲡 Anguilla marmorata Ⅱ

鲑形目

鲑科

  • 虎嘉哲罗鱼 Hucho bleekeri Ⅱ
  •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Ⅱ

鲟形目

鲟科

  • 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Ⅰ
  • 达氏鲟 Acipenser dabryanus Ⅰ
  • 匙吻鲟科 Polyodontidae
  • 白鲟 Psephurus gladius Ⅰ

文昌鱼纲

文昌鱼目

文昌鱼科

  • 文昌鱼 Branchiotoma belcheri Ⅱ

珊瑚纲

柳珊瑚

红珊瑚科

  • 红珊瑚 Corallium Ⅰ

腹足纲

中腹足目

宝贝科

  • 虎斑宝贝 Cypraea tigris Ⅱ

冠螺科

  • 冠螺 Cassis cornuta Ⅱ

瓣鳃纲

异柱目

珍珠贝科

  • 大珠母贝 Pinctada maxima Ⅱ

真瓣鳃目

砗磲科

  • 库氏砗磲 Tridacna cookiana Ⅰ

蚌科

  • 佛耳丽蚌 Lamprotula mansuyi Ⅱ

头足纲

四鳃目

鹦鹉螺科

  • 鹦鹉螺 Nautilus pompilius Ⅰ

昆虫纲

双尾目

[[铗<虫八>;科]] Japygidae

[[伟铗<;虫八>]] Atlasjapyx atlas Ⅱ

蜻蜓目

箭蜓科

  • 尖板曦箭蜓 Heliogomphus retroflexus Ⅱ
  • 宽纹北箭蜓 Ophiogomphus spinicorne Ⅱ

缺翅目

缺翅虫科

  • 中华缺翅虫 Zorotypus sinensis Ⅱ
  • 墨脱缺翅虫Zorotypus medoensis Ⅱ

蛩蠊目

蛩蠊科

  • 中华蛩蠊 Galloisiana sinensis Ⅰ

鞘翅目

步甲科

  • 拉步甲 Carabus (Coptolabrus) lafossei Ⅱ
  • 硕步甲 Carabus (Apotopterus) davidi Ⅱ

臂金龟科

  • 彩臂金龟(所有种) Cheirotonus spp. Ⅱ

犀金龟科

  • 叉犀金龟 Allomyrina davidis Ⅱ

鳞翅目

凤蝶科

  • 金斑喙凤蝶 Teinopalpus aureus Ⅰ
  • 双尾褐凤蝶 Bhutanitis mansfieldi Ⅱ
  • 三尾褐凤蝶 Bhutanitis thaidina dongchuanensis Ⅱ
  • 中华虎凤蝶 Luehdorfia chinensis huashanensis Ⅱ

绢蝶科

  • 阿波罗绢蝶 Parnassius apollo Ⅱ

肠鳃纲

柱头虫科

玉钩虫科

折叠 编辑本段 补救措施

保持生物多样性

"要使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持一种平衡状态,适应人类的发展,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人类本身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控制人类自身人口的增长,同时进行有效有序合理的生产方式。"冯伟民说,要想把物种灭绝的速率控制到一定范围内,必须要充分意识到,过往的生产方式尽管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我们现在的地球鸟语花香,这和过去的环境是截然不同的,生命在进化过程中不断改造着地球表面,地球环境现在呈现的多样性,是经历了无数灾变以后不断演化的结果。"在冯伟民看来,不仅是科学家,所有人都应该了解地球环境演变的历史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过程,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转变生产方式或许是拯救地球最重要的方法,建设一种资源发展和经济发展保持双赢的生产方式才是当务之急。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会找到新的观念、生产方式和经济运作理念吗?

折叠 编辑本段 国家保护

国家一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丹顶鹤等共9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小熊猫、穿山甲、黑熊、天鹅、鹦鹉等共230多种。

折叠 一级动物

(包括所有种以及其亚种)

蜂猴、熊猴、台湾猴、豚尾猴、叶猴、金丝猴、长臂猿、麝(所有种)、马来熊、大熊猫、紫貂、貂熊、熊狸、云豹、豹、虎、雪豹、儒艮、白鳍豚、中华白海豚、亚洲象、蒙古野驴、西藏野驴、野马、野骆驼、鼷鹿、黑麂、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麋鹿、野牛、野牦牛、普氏原羚、藏羚羊、高鼻羚羊、扭角羚、台湾鬣羚、赤斑羚、塔尔羊、北山羊、河狸、短尾信天翁、白腹军舰鸟、白鹳、黑鹳、朱鹮、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拟兀鹫、胡兀鹫、细嘴松鸡、斑尾榛鸡、雉鹑、四川山鹧鸪、海南山鹧鸪、黑头角雉、红胸角雉、灰腹角雉、黄腹角雉、虹雉、褐马鸡、蓝鹇、黑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黑长尾雉、孔雀雉、绿孔雀、黑颈鹤、白头鹤、丹顶鹤、白鹤、赤颈鹤、鸨、遗鸥、四爪陆龟、鼋、鳄蜥、巨蜥、蟒、扬子鳄、新疆大头鱼、中华鲟、达氏鲟、白鲟、红珊瑚、库氏砗磲、鹦鹉螺、中华蛩蠊、金斑喙凤蝶、多鳃孔舌形虫、黄岛长吻虫、大鲵。

折叠 二级动物

哺乳类

短尾猴、猕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棕熊(包括马熊)、小熊猫、石貂、黄喉貂、水獭(所有种)、小爪水獭、斑林狸、大灵猫、小灵猫、草原斑猫、荒漠猫、丛林猫、猞猁、兔狲、金猫、渔猫、河麂、马鹿(包括白臀鹿)、水鹿、驼鹿、斑羚、藏原羚、鹅喉羚、鬣羚、黄羊、盘羊、岩羊、海南兔、雪兔、塔里木兔、巨松鼠、鳍脚目(所有种) 、鲸目(除一类外其它鲸类)、野猪

爬行类

三线闭壳龟、绿海龟、凹甲陆龟、云南闭壳龟、大壁虎、山瑞鳖、地龟、太平洋丽龟、玳瑁、棱皮龟

两栖类

贵州疣螈、大凉疣螈、细痣疣螈、镇海疣螈、细瘰疣螈、虎纹蛙

鸟类

角鸊鷉、赤颈鸊鷉、鹈鹕(所有种)、鲣鸟(所有种)、海鸬鹚、岩鹭、海南虎斑鳽、小苇鳽、彩鹳、白鹮、白琵鹭、黑脸琵鹭、红胸黑雁、白额雁、天鹅(所有种) 、隼科(所有种)、鹰科其它鹰类、黑琴鸡、柳雷鸟、岩雷鸟、雪鸡、血雉、红腹角雉、藏马鸡、蓝马鸡、原鸡、勺鸡、白冠长尾雉、锦鸡(所有种)、灰鹤、蓑羽鹤、长脚秧鸡、姬田鸡、棕背田鸡、花田鸡、小青脚鹬、灰燕鸻、小鸥、黑浮鸥、黄嘴河燕鸥、黑腹沙鸡、绿鸠(所有种)、黑颏果鸠、皇鸠(所有种) 、斑尾林鸽、鸦鹃(所有种)、鸮形目、灰喉针尾雨燕、凤头雨燕、橙胸咬鹃、黑胸蜂虎、绿喉蜂虎、犀鸟科、白腹黑啄木鸟、阔嘴鸟、鹤嘴翠鸟、鹦鹉科(所有种) 、小杓鹬、白枕鹤、花尾榛鸡、黄嘴白鹭、彩鹮、白鹇、黑颈鸬鹚、八色鸫科(所有种)、黑鹮、蓝耳翠鸟、鹃鸠(所有种)、黑嘴端凤头燕鸥、铜翅水雉、沙丘鹤、黑鹇、镰翅鸡、鸳鸯

无脊椎动物

虎斑宝贝、冠螺、大珠母贝、佛耳丽蚌、伟铗叭、尖板曦箭蜓、宽纹北箭蜓、中华缺翅虫、墨脱缺翅虫、拉步甲、硕步甲、彩臂金龟(所有种)、叉犀金龟、双尾褐凤蝶、三尾褐凤蝶、中华虎凤蝶、阿波罗绢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