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校园简介
广西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创办于1928年,首任校长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马君武博士。1997年,广西大学与广西农学院合并组建新广西大学。现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门类,是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高校(全国14所)。2005年,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广西大学占地面积307.19公顷,校舍总建筑面积 120.2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12亿元。 学校现有29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有94个本科专业,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本科生21,821人,硕士研究生6,063人,博士研究生693人,留学生653人,成人教育学历生25,803人。教职员工3,704 人,其中专任教师1,946人,专任教师中有“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教授319人,副教授606人,博士生导师83人,硕士生导师94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委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贴26人,教育部骨干教师7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人,自治区优秀专家1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 2004年以来,我校“广西亚热带生物工程人才小高地”成为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新技术”、“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等3个团队成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学校拥有各类藏书290万册,电子图书187万册 , 中外文纸质期刊4,000多种,全文电子期刊1.7万种,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可使用的电子文献资源容量超过14TB,形成了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并重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毛泽东主席题字1928年,广西大学诞生于广西梧州市蝴蝶山,首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首任校长是中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马君武博士。学校以马君武先生提倡的"复兴中华,发达广西"为立校宗旨,建校初设理、工、农三个学院。1936年增设文学院和医学院(1937年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军医学校)。
1939年,广西大学被民国政府确立为国立大学。20世纪30、40年代,竺可桢、李四光、李达、陈望道、王力、刘仙洲、陈寅恪、盛成、陈焕庸、千家驹、施汝为、卢鹤绂、纪育沣、文圣常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到校任教,学校综合实力得到提高,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抗战期间,广西作为中国大后方,大批专家学者及有志青年荟萃于桂林文化城,广西大学师资队伍更由此得以充实发展,使学校跃居为当时国内重要大学之一,学术力量位居全国前列。
1944年夏,日寇南侵,长沙、衡阳相继沦陷,广西告急,西大提前放假疏散。九月,学校迁至融县。十一月,柳州进入战时状态,学校再迁至贵州榕江。
1945年9月,日本法西斯投降,西大由贵州榕江迁回广西,暂栖柳州鹧鸪江。
1946年春,由学生发起“返梧运动”,迁回梧州蝴蝶山。九月再迁回桂林,校本部设在将军桥。
1949年,广西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文教、法商、理、工、农等5个学院,下设22个系和4个专修科,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1951年11月3日至9日,中央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会议拟定了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其中决定将广西大学矿冶系、武汉大学矿冶工程系,湖南大学矿冶系、南昌大学采矿系、中山大学地质系、北京工业学院冶金专修科调整出来,在湖南长沙成立中南矿冶学院;将广西大学土木系及农田水利专修科与武汉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武昌中华大学等院校的水利系、科合并成立武汉大学水利学院。
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广西大学题写了校名。1月24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转发中央教育部关于第一次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决定的工学院调整方案,要求有关院校贯彻执行。9月4日,广西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水利组及农田水利专修科教师5人,其中有教授叶守泽、王鸿儒、尹政及学生59人赴武汉并入武汉大学水利学院。10月23日,农学院召开了民主建设代表大会,宣布广西农学院正式成立。院长孙仲逸。广西大学农学院独立建制为了广西农学院,是1952年7月4日至11日中央高教部召开的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作的决定。这次会议,根据中央关于院系调整的指示,讨论了农学院的调整方案,其中决定:广西农学院保留农学、林学两个系,独立成立广西农学院,其余园艺,畜牧、兽医、植保等四个系的师生及设备,分别并入华南、华中、江西、湖南、河南农学院。
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广西大学被停办,师生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地区的19所大学。经1952年5月29日政务院第180次会议通过的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的计划,决定撤销广西大学,其所有的院系进行统一调整到华南区各高校。
校园建筑1953年10月17日,广西大学文教学院、理学院的中文、外文史地、数学、物理、化学、教育等系教师共53人,师范专科学生258人并入广西师范学院。其中成立最早,师资最强的机械系、电机系(电力部分)并入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电机系(部分)和化工系并入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历史悠久的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今湖南大学),矿冶系并入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农学院并入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
195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强烈要求下,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广西大学恢复重建,校长由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韦国清上将兼任,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97年,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原广西大学与原广西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
1998年,七十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题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团结奋斗,努力办好广西大学”。并获批博博士和硕士学委授权单位。
1999年,广西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项目建设学校行列。
2000年,广西大学经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全国第四批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点之一,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早具有MBA专业学位授权的高校。
2004年,广西大学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
2005年,广西大学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09年,广西大学商学院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批准成为具有EMBA培养资格的院校,成为广西唯一一所具有EMBA培养资格的高校。[1]
2012年,广西大学被确定为“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14所高校之一。
2013年,广西大学入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同年7月,广西大学与山西大学、南昌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成立“中西部高校联盟” ,并成为14个成员单位之一,该联盟的成立打破了中国教育联盟由高端大学垄断的局面。[2]
2014年9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7年9月,广西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折叠 编辑本段 科研成果
折叠 科研项目
- 科学研究
学校在野油菜黄单胞菌致病变种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水牛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克隆出了中国第一头克隆牛)、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高密度培养生产高活力α-乙酰乳酸脱羧酶、规模化高效生物技术转化木薯淀粉生产高纯度海藻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杂交水稻恢复测253、测量58的选育与应用”成果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并已在国内外超亿亩农田生产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应用于仅次于三峡电站的龙滩电站等一批水电站建设中,“物权法”研究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充分展示了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袁隆平的三系杂交稻由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组成,其中的恢复系最早是由广西大学张先程研究员选育成功的,1981年曾获得国家特别发明奖。广西大学的水稻育种课题组还坚持承担了很多研究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杂交水稻野栽型恢复系系列与组合的选育及其推广应用”项目荣获2009年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该项目从1980年开始实施,率先直接利用具有较强恢复能力的野生稻与栽培稻优良恢复系进行人工杂交,采用“多世代、大群体”的系谱选育方法,选育出了17个通过省级或国家级审定的杂交稻新品种。至2008年,国内外累计推广1.77亿亩,新增产值129.61亿元。越南水稻的当家品种全部由广西大学培育。
校园风景广西大学王丕建教授率先在国内建立了牛、水牛和猪的人工授精技术体系,曾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5年国际水牛大会“国际科学先驱奖”。该学科的“水牛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研究了该国首例试管水牛、首例胚胎细胞克隆牛、世界首例受精卵冷冻保存的试管牛,研究成功了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水牛和性别控制试管水牛,育成了国内外公认的实验用小型猪品系。其中,石德顺研究员2004年成功培育了世界首例克隆水牛,该技术被美国人列为“2005年中国17项值得关注的科技成就与计划”中的第8项;2010年12月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转基因克隆水牛,中国工程院李宁评价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成功,转基因克隆水牛的研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水牛的前沿生物技术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广西大学曾建民教授主持的“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项目研究领域很专业,但成果却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天上的人造卫星、飞船和飞机,到地上、海上的各种交通工具,以及很多高科技产品上都已经应用此项铸造技术。“近终形”的概念使得铸件毛坯仅需要最少的加工,就可以满足使用要求,节省材料和能耗,降低成本。反重力则让铸件克服重力浇铸和凝固,过程可以精确控制,可以显著提高铸件质量。该项目获得2013年百万大奖“广西科技特别贡献奖”。[3]
- 科研项目
马君武雕像1999至2010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457项,科研总经费9.5926亿元。其中承担国家级项目508项,科研经费2.2188亿元;承担科研项目总数从1999年的223项,到2010年的1022项,增长4.58倍;科研总经费从1999年的2069万元到2010年的1.6428亿元,增长7.94倍。国家级科研项目从1999年的17项,到2010年的100项,增长5.88倍;研究经费从1049万元到4987万元,增长4.75倍。同期学校承担“863”、“973”、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以及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25项,获得总科研经费5.143亿元。
2009年,学校科研经费总额达到1.7516亿元,比2008年增长32%;其中纵向项目经费8109.53万元,横向项目经费9407.36万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14.6%、51.88%。共获立项资助的国家级项目6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4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资助12项,立项经费超过500万元有3项。
2010年,学校纵向科研项目和计划内横向科研项目立项合同经费2.32亿元,到校科研经费1.92亿元;获立项资助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9项,总经费1972.5万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56.8%和80.5%,其中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梁恩维教授获得了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资助总金额为141万元。商学院范祚军教授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立项资助1项。[4]
- 研究成果
西大80周年校庆标识2006年至2008年,学校连续三年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中2008年同时获2项一等奖。获专利授权94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成果223项。2009年,获得国家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15项;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共31项(其中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6项、国内领先水平11项、国内先进9项);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8个;申请专利95件,获专利授权19件。
截止2013年,学校共发表学术论文16,169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1,822篇次。其中2008年有720篇(次)论文被SCI、EI及ISTP三大索引收录。2010年被SCI、EI及ISTP三大索引收录的论文为1117篇次,有387篇论文被SCI收录,有624篇论文被EI收录,有106篇论文被ISTP收录。其中2005年的碾压混凝土拱坝筑坝配套技术研究和2007年的高活力α-乙酰乳酸脱羧酶的研制与应用均获的国家级二等奖。
折叠 研究机构
截止2018年5月,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良种培育中心等。有4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培育基地”,1个广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重点实验室 | ||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实验室(与华南农业大学共建)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实验室 | |
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 | 微生物及植物遗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中南速生材繁育国家林业局开放性重点实验室 | 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新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科学研究中心 | 广西大学-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和空间科学研究中心 |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制造系统与先进技术重点实验 | 化石资源加工及过程强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
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实验室 | 电力系统最优化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 |
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实验室 | 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 | |
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 | ---- | |
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 | 分子生物工程实验室 | 动物繁殖与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 |
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实验室 | 并行分布式计算技术实验室 | |
作物栽培与耕作实验室 | 林业科学与工程实验室 | |
矿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 糖业工程中心实验室 | |
民商事法律重点研究基地 | 电力系统过电压及仿真实验室 | |
水产动物养殖重点实验室 | 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 |
相图相结构与性能实验室 | 植物遗传育种实验室 | |
结构建材实验室 | 食品与发酵工程实验室 | |
教育部立项建设工程研究中心 | 糖业及综合利用研究中心 | 应用化学技术与资源开发实验室 |
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 | 化学工艺与环境工程实验室 |
折叠 学术资源
- 藏馆资源
图书馆广西大学图书馆竣工于2002年11月,是中央支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债项目,并得到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主席李嘉诚博士赞助。截止2013年12月,图书馆建筑面积达32338平方米,阅览座位3634个,文献总量370多万册,涵盖理、工、农、文、经、管、法等各类学科图书,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图书馆。教学科研设备总值6.07亿元,拥有各类藏书544万册,其中印刷型图书332万册,电子图书212万册,全文电子期刊2万种,中外文纸质期刊4000多种,全文电子期刊1.7种,电子文献资源容量超过14TB。2016年1月27日新编目入库书种3159种,5489册。[5]
图书馆订购中外文报纸有近190种,其中外文报纸有7种,如:THE TIMES(泰晤士报)、CHINA DAILY(中国日报)、21st CENTURY(21世纪报)、Shanghai Daily(上海日报)、CHINA BUSINESS(中国日报商业周刊)等;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CCND)将国内700多种报纸文献转化为电子文件。人民日报电子版收录了《人民日报》1946年至2003年包括语言文学 、哲学、历史、社会学、政治、经济金融与管理、法律、教育、新闻等学科的全部内容。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收录了1993年至2003年全国200余种报纸。EBSCO数据库中的Newspaper Source子库有30多种国外报纸全文以及200种美国报纸的部分全文。
- 学术期刊
校园风景《广西大学学报》分为《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两种,时刊名为《西大学报》。《广西大学学报》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由广西大学主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是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6年,《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广西大学主办的《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广西农业生物科学》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还有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数学评论》(MR)、《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美国《当代数学出版》(CMP)、《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全国报刊索引(科学技术版)》、《中国生物文摘》、《中国力学文摘》、《电子科技文摘》等。本刊为中国科学技术文摘数据库(CSTA)、中国化学文摘数据库(CCDOC)、美国《在线数据库MathSci》、万方数据、中国期刊网收录刊源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收录。
校园风景《西大学报》先后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第一(1999)、第二届(2002)、第三届(2005)“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第四届(2001)、第五届(2005)“广西十佳社科期刊”,系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本刊MARC数据、本刊DC数据、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1989年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二等奖; 1991年获广西优秀期刊二等奖; 1994年获广西优秀期刊三等奖;1995年获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二等奖;1996年获广西第三届优秀期刊二等奖;1999年获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2001年被评为第四届广西优秀科技期刊;2005年被评为第五届广西优秀自然科学期刊。在《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4版)》的大学学报类期刊\社会科学类\综合高校2003年总被引频次排名第19位,2004年排名第28位。
折叠 学术交流
校园风景截至2013年12月,学校与国内许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校际、校所协作关系;不断加强校地、校企、校军合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日益彰显;积极承办国际或全国性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增强社会学术影响力;积极开展对台、港、澳地区的科教文化交流;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34个国家和地区的165所高校或研究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建立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学校已选派了500多名教师和科技人员赴国外学习、开展科技合作、担任客座研究员等。主要合作研究项目有:与法国动科院与农业科学院寄生虫研究所合作进行关于草食动物干片吸虫防治的研究、与香港大学进行米埔沼泽自保区鸟类项目的合作研究、与香港浸会大学进行非线性研究中心进行研究、与法国动科院与法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关于水牛和羊试验感染大生吸虫免疫应答的研究、与巴基斯坦执行合作项目“良种水牛胚胎体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波兰政府间科技“马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美国墨亥德州立大学进行第一期网络教学研究、与英国国际饲料资源研究所合作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处理作为动物饲料的研究等。
折叠 编辑本段 办学条件
折叠 院系专业
截至2014年5月,学校设有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大学资源与冶金学院、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大学法学院、广西大学中加国际学院、广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广西大学体育学院、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广西大学政治学院、广西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大学环境学院、广西大学国防教育学院、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等31个二级学院与1个独立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折叠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5月,现有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群,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5个专业(领域)硕士点和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国家重点学科(2个)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6个)
序号 | 重点学科名称 | 学科带头人 |
---|---|---|
1 | 结构工程与红水河流域水力资源开发学科群 | 杨绿峰 |
2 | 亚热带生物技术学科群 | 陈保善 |
3 | 动植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群 | 石德顺 |
4 | 泛北部湾特色资源加工新技术学科群 | 王双飞 |
5 | 电气工程与“西电东送”关键技术开发学科群 | 韦化 |
6 |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与发展研究学科群 | 阳国亮 |
- 自治区重点学科 [7]
序号 | 学科名称 | 学科代码 | 所属学科门类 | 学科带头人 | 备注 |
---|---|---|---|---|---|
1 | 土木工程 | 0814 | 工学 | 邓志恒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2 | 畜牧学 | 0905 | 农学 | 石德顺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3 | 生物学 | 0710 | 理学 | 唐纪良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4 | 应用经济学 | 0202 | 经济学 | 陆善勇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5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0817 | 工学 | 童张法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6 | 生态学 | 0713 | 理学 | 温远光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7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0822 | 工学 | 王双飞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8 | 兽医学 | 0906 | 农学 | 罗廷荣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9 | 电气工程 | 0808 | 工学 | 韦化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10 | 作物学 | 0901 | 农学 | 周瑞阳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11 | 机械工程 | 0802 | 工学 | 蔡敢为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0812 | 工学 | 李陶深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13 | 植物保护 | 0904 | 农学 | 贤振华 | 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
14 | 数学 | 0701 | 理学 | 韦增欣 | 广西重点学科 |
15 | 矿业工程 | 0819 | 工学 | 蔡明海 | 广西重点学科 |
16 | 中国语言文学 | 0501 | 文学 | 李寅生 | 广西重点学科 |
17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0830 | 工学 | 冯庆革 | 广西重点学科 |
18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0811 | 工学 | 龚仁喜 | 广西重点学科 |
19 | 水利工程 | 0815 | 工学 | 燕柳斌 | 广西重点学科 |
20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0903 | 农学 | 顾明华 | 广西重点学科 |
21 | 高等教育学 | 040106 | 教育学 | 曾冬梅 | 广西重点学科 |
22 | 外国语言文学 | 0502 | 文学 | 祝远德 | 广西重点学科 |
23 | 园艺学 | 0902 | 农学 | 龙明华 | 广西重点学科 |
24 | 哲学 | 0101 | 哲学 | 王玉生 | 广西重点学科 |
25 | 软件工程 | 0835 | 工学 | 钟诚 | 广西重点学科 |
26 | 新闻传播学 | 0503 | 文学 | 商娜红 | 广西重点学科 |
27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0302 | 法学 | 雷德鹏 | 广西重点学科 |
28 | 有机化学 | 070303 | 理学 | 段文贵 | 广西重点学科 |
29 | 工商管理 | 1202 | 管理学 | 阎世平 | 广西重点学科 |
30 | 公共管理 | 1204 | 管理学 | 谢舜 | 广西重点学科 |
31 | 法学 | 0301 | 法学 | 孟勤国 | 广西重点学科 |
32 | 物理学 | 0702 | 理学 | 梁恩维 | 广西重点学科 |
33 | 材料加工工程 | 080503 | 工学 | 曾建民 | 广西重点学科 |
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
应用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
作物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
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制糖工程)
植物保护(植物病理学)
动物生产技术(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中国语言文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国际教育)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
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畜牧学、生物学、作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生态学、植物保护、应用经济学[8]
- 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
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应用经济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作物学、生物学、兽医学
- 一级学科硕士点
应用经济学、新闻传播学、哲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作物学、生物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兽医学、畜牧学、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等。
折叠 师资力量
知石截止2018年5月,现有院士1人、双聘院士6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5人、教育部“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0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中国科学院“国外引进杰出人才”(百人计划)人选6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7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1人,外籍教授、专家1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
学校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委员1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教师7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全国先进工作者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8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2人。
学校有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7个: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创新团队、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新技术创新团队、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创新团队、资源化工应用新技术创新团队、广西机械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环境生物与控制创新团队。
- 两院院士
兼职院士:郑皆连(路桥工程专家)
折叠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校园风景截止2013年12月,学校共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166项、广西"质量工程"项目82项,覆盖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优质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材建设等9个大项。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2个,3星级学科专业4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门,自治区精品课程40门,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2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自治区人才小高地3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6个,"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0种,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30项。2013年新增加专业:金融数学,秘书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
第一批:新闻学,矿物资源工程,农学
第二批:英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
第三批:轻化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
第四批:自动化、工商管理
第六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林学
3星级学科专业(中国知名学科专业):安全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10]
国家级精品课程:木材学、家畜寄生虫学、化工热力学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病毒学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建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基地
国家级教学团队:民商法教学团队、家畜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团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
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广西亚热带生物工程、英语翻译、广西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
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基地、面向北部湾经济区“创新创业型”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地方院校矿业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农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东盟经济与管理复合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校园建筑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行健文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建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轻工与食品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林学院林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资源与冶金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建设成果
2005年至2010年,学校共立项273项教改项目和教育科研项目,两届获教学成果奖113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5项。其中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7项。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项目学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是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校之一。建校80多年来,广西大学培养了30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其中有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人,两院院士,各行各业的专家、骨干和企业家等。
- 档案馆
广西大学档案馆于 1997 年 3 月成立,由原广西大学综合档案室、广西农业大学综合档案室及广西农业大学林学分院综合档案室组成。馆内设办公室、业务指导部、目录编纂部、馆藏部等,有专职人员 19 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13 人,高级技术职称6人,中级技术职称 4 人。
- 就业工作
校园风景学校每年定期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会。招生就业指导中心领导及各有关学院分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参加会议。强调就业工作是检验学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指标,各学院要充分重视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提出以下四点要求:一是要求各学院要克服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困难,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抓实干,努力完成学校既定的就业工作目标;二是要更加注重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能顺利就业;三是要营造良好的自主创业氛围,加大对有自主创业意向毕业生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四是要加强教育毕业生正确对待违约问题。
- 教学交流
2007年9月,广西大学建立国际教育学院,负责留学生的招生、管理,国际教育事务的具体操作,孔子学院的管理,对外汉语教学等。下设的对外汉语文化中心对外开设汉语文化课,既为准备学习本科及研究生课程的留学生开设汉语预科,也开设专门的汉语文化进修班。
广西大学是国家教育部最早确定的全国对外开放接受外国留学生的66所大学之一。1960年至2013年,已为64个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34个国家和地区的165所高校或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建立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学校已选派了500多名教师和科技人员赴国外学习交流。利用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地带、毗邻东南亚的地缘优势,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与东盟各国的高等教育合作,东南亚国家到校学习本科专业的留学生逐年增多。学校积极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先后与泰国川登喜皇家大学、爱沙尼亚塔林大学合作建立了素攀孔子学院、塔林孔子学院。
2014年4月16日,美国莫海德州立大学与广西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 其中主要合作项目有:与美国加州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书、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郡TAFE开放教育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外语大学签订合作意向书、与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签订友好学校备忘录、与美国墨亥德州立大学签署拟交换教师合作协议书、与越南太原大学修改合作协议、与加拿大国际教育基金会合作办学、与越南胡志明国家外语大学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及合作项目细则、与越南东南亚研究协会签订合作总协议、与美国墨亥德州立大学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与美国辛辛那提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达成合作办学协议等。[11]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化传统
折叠 学校标识
- 校歌
保卫中华,发达广西,是我们立校本意。
为国牺牲,为民工作,是我们求学目的。
努力、努力、大家一齐努力,求得知识,炼好身体,更遵守严格纪律。
努力、努力,大家一起努力,对内团结,对外抵抗,为祖国奋斗到底。
第三版《广西大学校歌》
振兴中华,建设广西,是我们立校本意;
为国奉献,为民服务,是我们求学目的。
努力,努力,大家一齐努力,学好知识,练好身体,有理想道德有纪律;
努力,努力,大家一齐努力,团结求实,勤奋创新,为祖国奋斗到底!
第四版《广西大学校歌》
复兴中华,发达广西,是我们立校本意;
为国奉献,为民工作,是我们求学目的。
努力,努力,大家一齐努力,求得知识,练好身体,更遵守严格纪律。
努力,努力,大家一齐努力,勤恳朴诚,厚学致新,为祖国奋斗到底!
校歌修改历史抗战时期,西大校歌由时任广西大学化学系讲师汤铁民作曲,马君武校长亲自填词,这也是西大梧州时期的校歌。有评论指出:抗日战争中产生的《广西大学校歌》分明是战火硝烟中的一代学子的牺牲报国的呐喊。学校桂林时期,马校长又结合时局特征将校歌歌词进行部分改动。建校70周年前夕,校庆宣传组修改校歌歌词,并形成了第三版的《广西大学校歌》。2008年10月10日,广西大学建校80周年前夕,校庆宣传组发布了新校歌,新校歌既有传承性又有时代性,歌曲保留了老校歌的音乐元素,又大胆创新,用现代的音乐节奏和旋律诠释广西大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易为青年学生接受。
- 校训
勤恳朴诚、厚学致新
“勤恳朴诚”是广西大学首任校长马君武先生亲撰的校训。自1928年广西大学成立到1953年院系调整,广西大学一直沿用这一校训。按照字面的理解,“勤”是勤奋、认真,“恳”是真挚、恳切,“勤恳”合在一起就是殷勤恳切,唐代柳宗元在《柳浑行状》中说:“词旨切直,意气勤恳”,就是指做事认真不懈;“朴”是朴直朴素、敦厚老实,“诚”是诚信诚实,真心真意,“朴诚”合在一起就是敦厚老实,艰苦朴素,诚信诚实。“勤恳朴诚”就是要求勤勤恳恳做事,实实在在做人,艰苦创业,俭朴生活。其中“诚”是核心,是根本。
西大南门“诚”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诚就是真,其对立面是“欺”,“真”的对立面是“假”。为人朴诚,就是朴实无华,诚心真意,以诚相待。大学既是传授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场所,更是教人勤恳朴诚、求真求善的精神家园,就教育来说,教人如何做人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学问也要“朴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诚心诚意,求真求实,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不急功近利。
“厚学致新”。“厚”原指物体的厚度,与“薄”相对,引伸为深重、厚道、宽厚之意。“厚学”既指有广博的知识和学问,又指崇尚知识,博采众长,且还有兼容并蓄,融贯古今与中西的要求。常说要厚积薄发,无论是做学问、搞研究,还是干事业,都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基础,才能达致目标。“致新”就是努力创新,与时俱进,要求通过学习研究,获得新知识,进行新创造新发明;要求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厚学致新”还是为学的两个层次,或者说是两个阶段。要达到“厚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学习志趣,这是人生强大的求知动力。
“厚学”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厚学是为学的第一阶段,要求刻苦学习,博采众长,正如马君武先生所说:“集世界之知识,造极新之国家”。而“致新”是为学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最高境界,要求致力去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努力认识新事物,创造新业绩。“勤恳朴诚,厚学致新”很好地体现了广西大学的办学传统和人文精神,既有老校训的传承,又有与时俱进的创新。
折叠 编辑本段 学校领导
折叠 现任领导
折叠 历任领导
姓名 | 职务 | 任期 | 姓名 | 职务 | 任期 |
---|---|---|---|---|---|
马君武 | 校长 | 1928.6-1929.6 | 韦国清 | 校长 | 1958.12-1968.11 |
马君武 | 校长 | 1931.5-1936.6 | 黎炎怀 | 校长 | 1968.11-1971.4 |
黄旭初 | 校长 | 1936.6-1938.2 | 陈秉德 | 校长 | 1971.5-1973.10 |
白鹏飞 | 校长 | 1938.2-1939.8 | 黄传林 | 校长 | 1973.10-1978.12 |
马君武 | 校长 | 1939.8-1940.8 | 覃应机 | 校长 | 1978.12-1982.3 |
雷沛鸿 | 校长 | 1940.8-1941.8 | 侯德彭 | 校长 | 1982.3-1986.9 |
高阳 | 校长 | 1941.9-1942.10 | 王奇浩 | 校长 | 1986.9-1990.1 |
李运华 | 校长 | 1943.9-1946.3 | 陈光旨 | 校长 | 1990.1-1995.2 |
陈剑脩 | 校长 | 1946.3-1949.4 | 郑志鹏 | 校长 | 1995.2-1997.3 |
盘珠祁 | 校长 | 1949.5-1949.10 | 唐纪良 | 校长 | 1997.3-2012.6 |
张映男 | 校长 | 1949.12-1950.2 | 赵艳林 | 校长 | 2012.6-至今 |
杨东纯 | 校长 | 1950.3-1953.10 | ------- | ------ | ---------------- |
折叠 编辑本段 知名校友
折叠 编辑本段 校园管理
广西大学广西大学占地面积307公顷,建筑面积133.09万平方米。学校绿树成荫,四季如春,鸟语花香,芳草如茵,湖光潋滟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节约校园、创新校园等六大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校风,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称号。学校大力推进民主校园、法制校园。
校园车辆管理
2012年12月,广西大学出台《校园车辆管理暂行办法》,改在2013年春节后执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禁止无关车辆穿行校园,并对来校车辆收取停车费。暂行办法中,广西大学的5个校门中,西门(鲁班路)、南门(西大附中旁)仅限持有远距离RFID卡的本校职工车辆出入,其他车辆走另外三个门,出租车只能同门进出。有三个免费通行规则:一是对于校友或外单位人员办事停车的问题,给校内每个单位预留了20张“接待卡”,只要和进校时领取的临时卡配合使用即可免费通行;二是对在附属中学、君武小学、第一幼儿园、第二幼儿园接送学生的家长提供“亲子卡”,但仅限上下学时间使用,而且免费时长为一小时,超时停留需交费;三是针对在职研、研修班等非全日制学生名下的自有车辆,可根据课程安排办理次卡。[12]
学生公寓门禁管理
2012年12月,为加强公寓管理,广西大学建设了“安讯通门禁管理系统”,在公寓出入口安装无障碍通道机,确保同学们生活在和谐安全的宿舍中。为发挥门禁系统的功效,倡议每一位同学养出入均要自觉刷卡,门禁系统只识别本栋的住宿学生,非本栋的学生进入系统会发出报警。若连续超过一天以上无刷卡记录,学校将采取一定的惩罚。
折叠 编辑本段 公交路线
东门:14路、31路、71路、72路、84路、85路、803路
正门:4路、8路、10路、24路、33路、34路、35路、44路、46路、48路、52路、58路、59路、62路、66路、68路、76路、84路、88路、91路、204路、207路、218路、222路、K1路、604路、605路、707路、804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