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狭义
折叠 滁州
滁州,古称"涂中"、"新昌"、"永阳"、"清流"。先秦时期为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多少迁客骚人壮怀激烈。吴敬梓一部《儒林外史》名闻天下,清澈的襄河之滨,依然能觅得其踪;皇甫山层峦叠翠,鸥鹭成群;天长高邮湖碧波万顷,浩淼如烟;蔚然深秀的琅琊山倾倒无数文人,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更为千古绝唱。登琅琊山会峰阁,只见群山如抱,山明水秀,春华秋实,夏荷冬雪皆成胜景,日娇月媚,晴好雨奇时时迷人。
滁州是皖东区域中心城市,国家级"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安徽省东部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城市,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郡起元徽,州建大同,名始开皇,文扬庆历,开天首郡,逾史千年。拥有近两千年的建城史和1500余年的建州史,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之誉。滁州依滁河而生,自古便为长江下游临江近海的"鱼米之乡"。滁州南据长江,东控京杭大运河,长江一级支流滁河及清流河贯通境内,通江达海,是为江东之门户,江淮之重镇。滁州属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一站、"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南京市江北门户、皖东区域中心城市、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成员城市、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同时还是国家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中国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北岸,隔江与南京市相望,号称"金陵锁钥",处长江三角洲西缘。其交通设施十分便利,京沪铁路和拟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纵贯南北,104国道、205 国道、312国道、311国道横穿市区,航运直通长江、淮河,便利出海。
滁州市人文荟萃,山水秀美,风光绚丽。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级重点对外开放寺院2处。全市有名人、名亭、名文、名山、名画、古关、古城、古寺、古陵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
折叠 滁州行政区划
安徽省滁州市所辖地区,包括琅琊区,南谯区,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天长市(县级),明光市(县级)。下设78个乡、86个镇、14个街道办事处,233个居委会和2234个村民委员会。
皖东面积:13398平方公里
人口:393.8万
方言:下江官话南京片(滁州市辖区、全椒、来安、明光、定远中部、南部)、下江官话扬州片(天长)、中原官话信蚌片(凤阳)。
滁州市地处江淮之间丘陵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全市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最高气温20.1℃,年平均最低气温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梅雨期长23天。年日照总时数2073.4小时。初霜为11月4日,终霜为3月30日,年无霜期210天。滁州市域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全市地貌大致可分为丘陵区、岗地区和平原区三大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全市最高峰为南谯区境内的北将军岭,海拔399.2米,围绕丘陵分布的平台和波状起伏地带,构成岗地区,滁河、淮河沿岸和女山湖、高邮湖的滨湖地带是主要的平原区。
其中,琅琊,南谯两区及来安,全椒,天长三县(市)属于长江流域。定远,明光,凤阳三县(市)属于淮河流域。
滁州境内两条主要河流:滁河,淮河 。 其中,滁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淮河是中国的第三大河流。
琅琊区 面积 126平方千米,人口24万。邮政编码239000。区人民政府驻滁州市西涧路。
南谯区 面积1273平方千米,人口27万。邮政编码239000。区人民政府驻乌衣镇。
来安县 面积1481平方千米,人口49万。邮政编码239200。县人民政府驻新安镇。
全椒县 面积1572平方千米,人口45万。邮政编码239500。县人民政府驻襄河镇。
天长市 面积1770平方千米,人口62万。邮政编码239300。市人民政府驻天长街道。
明光市 面积2335平方千米,人口64万。邮政编码239400。市人民政府驻明光街道。
定远县 面积2891平方千米,人口91万。邮政编码233200。县人民政府驻定城镇。
凤阳县 面积1949平方千米,人口74万。邮政编码233100。县人民政府驻府城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
折叠 物产资源
物产丰饶,矿藏丰富。滁州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盛产水稻、小麦、鱼虾、油菜等农产品。著名土特产有滁菊(中华四大贡菊之首)、来安花红、南谯贡茶(西涧春雪)、明光绿豆等。
特种水产有女山湖大闸蟹、花园湖大闸蟹、高邮湖大闸蟹、银鱼、滁州鲫鱼、梅市梅鱼、雷官板鸭、天长芡实等,传统特色食品有琅琊酥糖、马厂酥笏牌、凤阳酿豆腐、天长甘露饼、炉桥桥尾、恒裕酱品等。动物资源、次生林木、竹、中药材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近40种,其中非金属矿是滁州市的优势矿产。石英、岩盐、芒硝、石膏、玄武岩、石油储量居华东之冠;而岩盐矿、石膏矿是安徽省唯一的大型岩盐、石膏矿床;膨润土、花岗岩、大理石、绢云母、钾长石等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市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不仅种类多,而且部分矿种储量大,其中硅石、凹凸棒石、铸石玄武岩、岩盐、芒硝、石膏、石油等,几乎占据安徽省全部或大部分储量或是唯一的矿种,部分矿产在华东,甚至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石英岩(硅石矿)储量居华东之冠,储量保守估计约100亿吨。其他特色非金属矿有绢云母、凹凸棒石粘土等,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折叠 编辑本段 天长市
天长市是安徽省滁州市代管的县级市之一,位于安徽省东部,除一面与本省来安县接壤外,三面被江苏五县市区(高邮、仪征、金湖、盱眙、六合)环抱,地处江苏腹部,属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城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轴双核两翼"产业格局中的两翼之一,是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素有"安徽东大门"之称。
天长历史悠久,建县于公元742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为纪念自己生日千秋节而特设的一个县。天长人文荟萃,历史上出现过朱寿昌、宣鼎、王贞仪、戴兰芬等名人,一代名相包拯曾在此就任县令。天长物产丰饶,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盛产粮、油、棉、水产品,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商品油基地县,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天长一直是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安徽省"十强县"行列,并连续多年保持在中部百强县之列。[1]天长市积极推进"外向带动"战略,通过政策激励、优化服务,帮扶支持,有效激活外向型经济。据海关统计,2013年该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6013万美元,同比增长19.17%,连续13年位居安徽省县级第一。
折叠 编辑本段 广义
折叠 马鞍山
马鞍山市,中国安徽省省辖市。马鞍山地处皖南,又位于安徽省最东部,横跨长江、毗邻南京、滁州。于1956年10月12日建市,现辖花山区、雨山区、博望区三个市辖区,管辖当涂县、和县、含山县三个县。总面积4049平方公里,总人口230万,其中市区面积70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61%。下设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安徽省东部,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郊、芜湖县、宣城接壤。至芜湖市区30公里;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毗连,具有临江近海,紧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优越地理位置。马鞍山市最北点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点在黄池镇水阳江中心航道线上,最西点为江心洲与和县之间长江主航道中心线,最东点处于石臼湖中心线。
马鞍山虽是1956年随着"马钢"的兴建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是新兴的钢铁工业城市,但其市区雨山湖周围有九山环绕,具有"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独特城市风光,呈现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四季花香,丹青锦绣的美丽景观,是中国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安徽省五大重点旅游城市之一。马鞍山既是"皖江城市带"门户城市,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还是"全国科技兴市试点城市"和"国家863新材料产业化基地"集多项殊荣于一身的城市。
马鞍山历史悠久,相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在垓下全军覆没,败退至和县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长嘶不已,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因此而得名。
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32亿元,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200亿元,达1201.15亿元,增长25.4%;财政收入突破210亿元,达210.6亿元,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530亿元,达538.23亿元,增长13.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达30937元,稳居全省首位,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达10920元,增长14.9%,主要指标实现了"五大突破"。2012年马鞍山市被安徽省城市研究中心课题组评为安徽省最幸福的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排在前三的城市分别为马鞍山、芜湖、铜陵。
折叠 行政区划
全市户籍人口为230万人,市区户籍人口92万、市区常住人口102万。全市土地面积4042平方公里,市区规划面积715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10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66%。境内辖3区3县,市人民政府驻安徽省马鞍山市太白大道2008号。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为:博望区、花山区、雨山区范围,约715平方千米。
市辖区
区名 | 面积(k㎡ ) | 人口(万人) | 邮政编码 | 行政区码 | 机动牌号 | 政府驻地 | 行政中心 | 下辖街道办事处 | 下辖乡镇 | 方言 |
172 | 34.4 | 243000 | 340503 | 皖E | 霍里街道秀山大道166号 | 霍里街道办事处 | ||||
351 | 18.35 | 皖E | 博望镇工贸路1号 | 博望镇 | 无 | 博望镇、丹阳镇、新市镇 | 吴语 | |||
173 | 26.0 | 243071 | 340504 | 皖E | 湖西南路11号 | 雨山街道办事处 |
县
县名 | 面积(k㎡ ) | 人口(万人) | 邮政编码 | 行政区码 | 机动牌号 | 政府驻地 | 行政中心 | 下辖乡镇 | 方言 |
995 | 48.65 | 243100 | 340521 | 皖E | 太白中路6号 | 江淮官话,吴语 | |||
1037 | 45 | 238100 | 340522 | 皖E | 市民广场北 | 江淮官话 | |||
1319 | 54.2 | 238200 | 340523 | 皖E | 历阳东路87号 |
折叠 当涂县
当涂县是安徽省马鞍山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东部,苏皖边境,介于南京与芜湖之间。当涂县 地处长三角城市群顶端,与江苏南京江宁、高淳、溧水3县(区)接壤,与江苏边界线总长度为126.9公里。坐拥三十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是皖江城市带与皖江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排头兵,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沿江、沿边县。县境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境内沟渠纵横,物产丰饶,历代素称"江南鱼米之乡",为清安徽学政与长江水师提督驻地。现辖7镇、3乡:姑孰镇、黄池镇、乌溪镇、石桥镇、塘南镇、护河镇、太白镇、大陇乡、江心乡、湖阳乡。2003年以来连续四年位居安徽经济十强县前列,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六年位列安徽省之首。2012年姑孰镇在安徽省百强镇排名中位列第一,财政收入居安徽省之首。当涂是安徽免征农业税第一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安徽首座国家卫生县城、安徽省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安徽省首届投资环境十佳县、浙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连续多次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县。
当涂自然风貌 当涂自然资源丰富,全县耕地面积51.98万亩,水面38万亩,可养水面12万亩,是全国粮棉生产大县、全国河蟹生产强县、全省水产大县。当涂大闸蟹金脚红毛,古代为皇室贡品,被誉为中华"三只蟹"之一,畅销海内外。水产生态养殖模式被国内水产专家誉为"当涂模式",在全国推广,并被誉为"中国生态养蟹第一县"。当涂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全县探明的各类矿产地123处,具有开采价值的铁、钒、金、铜等10多种矿藏资源约10亿吨,尤以铁最为丰富,储量达5亿吨。
当涂县地处长江下游的河、湖交汇地区,境内以平原为主,主要有冲击平原、冲击湖积平原和湖积平原,海拔在10-20米以下,地势坦荡,由粘质砂土、砂质粘土等组成。另外,分布于境内的北部丘陵、低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受轻度抬升影响,原系河流或湖泊阶地,再被抬升,并经流水切割,形成地势高亢和起伏不平的台地。除此以外,境内还有低山、丘陵,虽然海拔最高的都不超过500米,但是风景秀丽别有一番味道。
当涂县在气候上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季风鲜明、无霜期长等气候特点,春、秋季短,冬、夏季长,且冬夏温差较显著。当涂地处中纬度,日照季节性变化显著,一年中夏季长约14小时,冬季约10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18.4千卡每平方厘米,高于皖南山区,低于淮北。年平均气温15.7℃,年平均最高气温16.7℃,最低15.1℃。平均无霜期233天。年平均降水量1087.6毫米,年际变化极大,最多的1652.4毫米,最好的470.9毫米,相差约3.5倍。年内降水季节依夏、春、秋、冬一次递减,呈现雨热同步的规律。
当涂县地处长江下游水网地区,多河流、湖泊,属长江水系。长江纵贯县境西部,湖泊横卧东缘,中部广大地区的河流多呈西北流向或西流注入长江,境内有长江当涂段、姑溪河、青山河、黄池河、运粮河、博望河、外桥河、扁担河、襄城河。另有石臼湖、丹阳湖两大湖泊。地下水由于境内沿江河湖圩区,均属冲击、湖积底层,故非常丰富。
县境属同一生物气候带,水平地带性土壤均属黄棕壤土类,主要有石质土、粗骨土、黄棕土、潮土、水稻土,在这样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县境植被种类繁多,属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
当涂经济综合实力 2010年,我县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7%。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9357元,比上年增加6212元;按人民币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4336美元,比上年增加974美元。分三次产业看,一产完成增加值25.1亿元,增长4%;二产完成增加值125.9亿元,增长25.4%;三产完成增加值40.5亿元,增长17.4%。三次产业比重为13.1:65.7:21.2,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8亿元,增长33.2%。投资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结构继续优化。一产投资得到加强,总量为8.7亿元,增长51.9%;二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总量为138.1亿元,增幅为31.1%,其中:工业投资137.1亿元,增幅为31.1%;三产投资活跃,全年完成85.1亿元,增长35.1%。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投资22.6亿元,增长22.2%,速度明显放缓。79个省"861"行动计划项目完成投资38亿元;58个市考核重点推进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0.5亿元;176个县考核的"三定四包"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19.17亿元。
全年财政收入22.1亿元,增长22.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5亿元,增长25%。增值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分别增长19.1%和22.3%。当涂亿元园区、乡镇总数达到6家,其中,当涂经济开发区超过4.9亿元,姑孰、太白、博望三镇超过2亿元,丹阳、新市财政收入首次过亿。全年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11.5%,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较快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财政支出20.6亿元,增长21.4%,全年50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6.2亿元。
当涂历史沿革
置县前:西周时当涂属吴国。春秋战国先后为越、楚属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推行郡县制,置丹阳县(治今当涂丹阳镇),属会稽郡。秦末或楚汉之际改属鄣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以淮南50县置荆国,丹阳县属之。十年(前197),易荆国为吴国。景帝三年(前154)改吴国为江都国,丹阳县先后属吴国、江都国。武帝元朔元年(前128),析江都国置丹阳、秣棱、湖熟等侯国,丹阳县属丹阳国。元封二年(前109),国除,隶丹阳郡。五年(前106),置十三州刺史部,丹阳郡隶扬州刺史部。 新莽天凤元年(14),并丹阳、秣棱二郡置宣亭郡,更始元年(23)复为旧制。 东汉建武六年(30),丹阳郡移治宛陵(今宣州),丹阳县属之,仍隶扬州。建安三年(198),孙策封吴侯,丹阳郡为吴领地。 西晋太康二年(281),分丹阳县为二,置于湖县(今当涂城东南38里处)。 东晋咸和四年(329),江淮间战乱,民多南渡。于江南侨立当涂县及淮南郡,以置流民。当涂县置名源于古涂山氏国,《尚书·益稷篇》有禹取涂山氏女的记载。后国除为县。县名取地处临淮涂山之意。义熙九年(413),割丹阳郡于湖县属淮南郡,分于湖县南为当涂境(今宣城、南陵有其地,但非今县幅员)。至是,侨置淮南郡,当涂县 始有实南朝宋、齐、梁、陈间,丹阳县属丹阳郡,于湖县属淮南郡。
建县后:隋开皇九年(589),省丹阳郡置蒋州;废淮南郡,并襄垣、于湖、繁昌及西安4县更置当涂,徙县治姑孰,属蒋州,自是姑孰之当涂县始定;又并侨置当涂、浚遒等县置宣城县,属宣州。十一年(591),废丹阳县,以其地及溧阳县一部置溧水县,隶蒋州,大业三年(607),复改蒋州为丹阳郡,辖当涂、江宁、溧水3县。 唐武德元年(618),当涂县改属宣州。三年(620),复丹阳县,属扬州。贞观元年(627),设江南道,宣州属之;后又废丹阳县,以其地入当淤,为属镇。开元二十一年(733),江南道分设东、西两道,宣州属江南西道。乾元元年(758),割宣州之当涂县属升州。上元二年(761),复归宣州。大顺元年(890),合宣、歙2州为宁国军,当涂改属升州。天佑四年(907),割当涂县南境5乡、宣城西境2乡立芜湖县,隶宣州。五代吴武义二年(920),改升州为江宁府,领10县,当涂县属之。南唐升元元年(937),改当涂县为建平军,保大末年又改作雄远军。宋开宝八年(975),改雄远军为平南军。太平兴国二年(977),升平南军为太平州,立当涂为附郭,隶建康府路。三年,割宣州之芜湖、繁昌2县属太平州。至道间(995~997),改属江南路。天圣八年(1030),分江南路为东、西2路,属江南东路。南宋时州县如故。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太平州为太平路,隶江浙行中书省,县如故。元贞元年(1295),太平路隶江东建康道。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自采石渡江取太平路,改路为府。 明洪武四年(1371),以太平府直隶京师。永乐十八年(1420),改京师为南京,称南直隶,府县隶属如故。 清顺治二年(1645),改南直隶为江南省,设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属之。十八年,分设江南左、右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司治江宁,太平府属之。康熙六年(1667),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省,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仍治江宁,太平府屑之。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移治安庆,府县均未变。 民国元年(1912),废太平府,当涂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6月设芜湖道,当涂县属之。民国17年8月道废,复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10月,划属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6年12月,日军侵占当涂,县政瘫痪。翌年10月,于县境大官圩恢复县政,屑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8月,县政府寄驻宣城县沈村,改屑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1年8月,新四军在横山地区组建当涂、江宁、溧水三县行政委员会,翌年冬改为横山县。民国34年9月,县政府迁回县城。同年11月,新四军北撤,横山县废。1949年4月,当涂解放。8月,析当涂县城置当涂市,县、市同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专署驻当涂市。1950年5月,撤当涂市入当涂县,为第一区。不久,芜当专区撤销,当涂县改属宣城专区。1952年2月,划属芜湖专区。1971年3月,芜湖专区更名芜湖地区,县隶属关系不变。1980年1月,芜湖地区行政公署更名宣城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芜湖迁宣城,当涂县属之。1983年7月,大桥公社全部划归芜湖市,当涂改为马鞍山市属县。
折叠 和县
和县地处皖东,古称"和州"。地处长三角地区的边缘,皖江开发的最前沿,向为江淮水陆之要冲。左挟长江,和县 右控昭关,天门峙其南,濠滁环于北,依十朝古都南京,濒九州米市芜湖,举目可眺钢城马鞍山。总面积1412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辖10镇,107个村委会、32个居委会。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10万人。
和县地理概况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北岸,地处东经118°04′29″~118°29′52″,北纬31°50′31″~31°50′46″,东与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隔江相望、东北与南京市浦口区一桥相隔、南临芜湖市鸠江区、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与全椒县毗邻。总人口为54万,下辖9个镇。和县南北长,东西窄,全县南北长约69公里,东西宽约18.8公里 ,总面积为1318.6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及沿江一带地势较为平坦,为长江冲积平原,沟河港汊纵横交错,水库、坑塘星罗棋布。沿江平原圩区土地面积占全县57.7%,圩田最低海拔7.3米。西北部多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岗地,耕地面积约占全县48%,最高山地海拔315米(如方山)。境内有牛屯河、姥下河、太阳河、得胜河、石跋河等五条河流,另有滁河为县北界河。
和县区位优势 穿境或沿边缘而过的合巢芜、合宁、宁马芜三条高速公路构成金三角框架。乘车自县城至合肥骆岗机场、南京禄口机场、芜湖湾里机场均不到90分钟。"黄金水道"--长江流经和县境内65公里,有三处18公里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已经建成的公铁两用桥--芜湖长江大桥引桥即落脚在和县南端。南京长江大桥至和县北端也只有40公里,南京长江三桥至和县北端只有5公里。已规划的马鞍山大桥将于2006年建设,其引桥在和县东端。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已形成,投资、旅游,方便快捷。
和县经济实力 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2.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8.11亿元、47.49亿元和26.42亿元,分别增长6.8%、24.9%和8.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7:51.6:28.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1.7、2.7个百分点。
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为16900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3%;按2011年平均汇率1:6.4588折算,为2617美元。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8%,八大消费品大类呈现"七涨一平"局面。其中:食品上涨10.5%;烟酒及用品上涨3.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2%;居住上涨5.1%;衣着上涨3.4%;交通和通信持平;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1%。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8.5%。全县城镇新增就业480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87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57人;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1861人;登记失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率达到9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和县特色农业生产 和县素有"蔬菜之乡"、"养鸭之乡"、"温泉之都"的美誉,农业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是国家商品粮、商品油基地县和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盛家口麻油产业集中区、香泉湖禽业肉鸭加工基地分别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业创业基地和示范基地,国家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县(蔬菜、水稻)创建工作先后通过农业部验收,连续多年被评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蔬菜产业化十强县、农机十强县。2009年5月,国家批准设立了台湾农民创业园。
和县建置沿革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秦赢政元年,置历阳县,属九江郡。汉属淮南国,晋属扬州淮南郡。唐为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其中历阳县辖39个乡和西梁山镇,宋沿唐制。明直属南京。清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后,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1948年,成立和含爱国民主县政府,11月,和、含分开。1949年1月成立和县民主政府,后改为和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地区。12月,划归南京市管辖。1950年春,仍归巢湖地区。1952年,属芜湖地区。1958年,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成立和含县,划归马鞍山市。1959年4月仍归芜湖地区,5月,和含县划开。1965年,隶属巢湖专区管辖。2011年划归马鞍山市,现和县属安徽省马鞍山市,辖9个镇,85个村委会、30个社区居委会。
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和县建立较早,1927年4月,中共和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同年5月,由于反革命逆流波及至县,境内一些共产党员仍然以各种形式,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和县党组织逐步恢复建立起来。自1938年9月开始,先后建立和含临时前委、和含全县委、和江中心县委、和含工委、江和全工委、和含中心县委。1942年,在和含境内,建立拥有1000人枪的含和独立团,1943年,扩建为3000人武装的含和支队,七师参谋长孙仲德兼任支队人和政委,马长炎任副支队长。同时,在和含中心县委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和含地委、和含专员公署。从而使这块根据地逐渐巩固、发展,成为集聚革命力量的一块基地,又是沟通新四军第二师和第七师的重要通道。1945年9月,和含根据地党政干部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在含和支队的掩护下,安全撤离和县抵达苏北。1946年7月,在芜湖成立中共和含工委,由王训友任书记,联系和含地区没有北撤的党员和干部,恢复革命力量。1947年10月,彭醒梦任中共和含工委书记,并组建和含支队,积极配合华东野战军南下先遣支队,进入和含地区。1948年6月,南下先遣支队在和县南乡司常庄附近,全歼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六团,打开了和含地区的斗争局面。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抵达长江北岸,约计35000人,分驻在乌江至裕溪口长达60公里的沿江地区。同年4月上旬,为扫清渡江战役的障碍,三野三十军九十师二七〇团,参加进攻西梁山敌军阵地。朱慕萍团长亲自指挥主攻,光荣牺牲。1949年4月23日,和县全境解放。中共和县县委下辖7个区委、42个支部。7月,属江全县、临江县管辖的原和县地域全部划归和县。全县共建7个区,1个直属镇,75个乡镇。
折叠 含山县
含山县位于安徽省中东部,长江中下游北岸,皖中东部、巢湖之滨,介于合肥市、南京市、芜湖市、马鞍山市的中间位置,距这4个城市均不超过100含山县 公里。全县面积1038平方公里,人口45万,2008年、2009、2010年连续三年获得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全县辖8个镇,96个村、21个社区。八镇:环峰镇、林头镇、运漕镇、铜闸镇、陶厂镇、清溪镇、仙踪镇、昭关镇。县政府驻环峰镇。
含山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悠久 自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置县以来,已有1380 多年历史,是春秋吴楚故地,素有吴头楚尾之称。境内的凌家滩古文化遗址,被列为98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300多年,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中华玉文化发祥地。凌家滩遗址的成功发掘,将中国城市历史向前推进1000多年。
含山县物产富饶,自然资源丰富 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藏有石灰石、石膏、白云石、大理石、耐火粘土、萤石、重晶石、石英、煤、磷等10多种,其中石灰石属特大型矿床,储量在13亿吨以上;无水硬质石膏总储量达58亿吨,是亚洲最大高品质单个矿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5%。
含山风景优美,旅游景点众多 主要有太湖山、华阳洞两个国家AAA级景区。褒禅山风景区,包括因楚国名将伍子胥智过昭关的历史故事而闻名遐迩的古昭关、因北宋宰相王安石传世名篇《游褒禅山记》而胜名远扬的褒禅山华阳洞、商周时期的仙踪大城墩遗址、江淮之间现存唯一一座大三孔明代石桥--仙踪江淮桥以及与半汤温泉一脉水系的昭关温泉等。太湖山风景区,包括别号"江北小九华"的太湖山,群峰连绵、佳木葱茏、清雅幽深的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华东第一的太湖山养鹿场,98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凌家滩古文化遗址等。
含山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地处南京、合肥、芜湖和马鞍山等省内外大中城市辐射圈内,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淮南铁路、合巢芜高速及巢宁、合裕、大江等干线公路贯穿境内,即将建设的北沿江高速、合马高速也途经我县;裕溪河等5条河流常年通航,直达长江,境内拥有常年航行2000吨以上船只码头2个,500吨以上船只码头3个。
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围绕"446"的发展目标,即:坚持四大发展战略、全力实施四大工程、努力实现六个翻番。
坚持四大发展战略包括:工业强县战略、生态立县战略、转型发展战略、城乡统筹战略。
全力打造四大工程包括:城市美丽花园工程、农民幸福家园工程、投资兴业乐园工程、休闲度假游园工程。
努力实现六个翻番:根据规划,未来5年,我县努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6项指标翻一番以上。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达130亿元、16亿元、215亿元、53亿元、1.3万元、1.2亿美元。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公路有"三横一纵一高",合宁路在北,巢宁路居中,合芜路在南,塔古路纵贯全县,合巢芜高速公路横穿全县4个乡镇;淮南铁路穿越县境;裕溪河、牛屯河、滁河、得胜河、清溪河五条河流常年通航,直达长江。城镇建设方面,1996年在全省率先高起点、高标准地完成了全县所有集镇的建设规划,全面实施了村镇规划工程,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电信方面,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农话发展居巢湖第一,全省第二。供电方面,作为全省4个农网改造试点县之一,2001年4月份率先在全市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任务。 供水方面,14个乡镇均建有自来水厂,全县蓄水工程总蓄水量。
经济发展:含山县2012年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亿元,同比增长12.2%;财政收入10.92亿元,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102亿元,增长56.9%;财政收入10.3亿元,增长24.5%;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增长50.9%,分别跨越十亿元、百亿元大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9310元,增长14.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1.87亿元,增长32.2%;外贸进出口总额5131万美元,增长20.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8.1亿元,增加32.7%。连续第二年被评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先进县。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同时,镇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7个镇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林头、运漕、仙踪被列入全省扩权强镇第一批试点镇。
2012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8.8:51.0:30.2。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增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2%,骨干企业加速成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重啤年产20万千升啤酒、青花坊瓷业日产4万件骨质瓷、润基余热发电、磁通电子等项目竣工投产,金昌矿业年产25万吨轻钙、铁鹏海豹余热发电、华益阀门等项目即将竣工投产;铁道水泥日产4500吨干法水泥、浦西纳米公司年产20万吨纳米碳酸钙、亚欧陶瓷年产1200万平方米建筑陶瓷、安徽仁丰出口窗饰生产基地、金岱实业年产30万吨轻钙等项目顺利推进。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89亿元,新增入园企业66家。农业经济较快发展。组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实现粮食总产量25.5万吨;开展油菜高产创建活动,建立了7万亩油菜高产示范区,被列入全省油菜高产示范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扶持项目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1个,永华木业被评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畜牧、水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现场观摩会在我县召开。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修编了旅游总体规划,昭关假日酒店主楼建成使用,华阳国际酒店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年接待游客5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3亿元,分别增长12%、11%;环峰镇、铜闸镇分别创建为省、市优秀旅游乡镇。"万村千乡"和"新网工程"扎实推进,新建连锁店69家,组建农村综合服务社30家。
重要景点:
凌家滩遗址:位于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地处裕溪河中段北岸,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遗址距今5300年,是一处大型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为中华玉文化的发祥地。凌家滩遗址1998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的100处重大遗址之一。凌家滩遗址的成功发掘,将中国城市历史向前推进1000多年。
运漕古镇:运漕古镇位于含山县城南40公里,总面积70.3平方公里,4.4万人口,被列为省重点建设中心镇之一。运漕镇自然条件优越,东进长江,西通巢湖。裕溪河、牛屯河将其环抱,水上运输发达,又扼巢湖出江咽喉,是上游合肥、舒城、六安、庐江、无为、巢湖等地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出江的必经之地,历来就是商业重地。
运漕历史悠久,具有1700多年的建置史。相传,夏禹治水"凿东关石梁为渡漕"时,这里就有了自然的河流,当时只不过是一片汪洋中的土墩,几经流砂淤积变化,逐步形成为"蓼花洲"。建置之始可上溯至魏晋时期。东晋时,称蓼花洲,后又称中闸、漕川。因东汉末年,曹魏领兵伐吴而欲"四越巢湖",为军事所须,遂自巢湖向东开挖濡须河。东吴孙权为了抗衡曹军,在运漕东侧约十公里处,又凭借山势而设东关、西关两关,以致"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水镇运漕,既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又成吴军粮草辎重的基地,凭此才不断凝聚起人气,并加速了一方商贸与文化的发展。据《舆地胜纪》和《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运漕镇始于东晋,古称漕运,明末清初改为运漕,沿用至今。运漕之名最先见诸史运漕古镇 册者,当在公元六世纪中叶即548年,至今已有1461年(亦说运漕镇得名始之于明初)。
镇内名胜古迹较多,有万年台、东岳庙、三台阁、正觉寺、西徕庵、圆通庵、水阁凉亭、明代巢国公华高墓、藏书楼、百子桥、晏家桥(北魏曹操部将点兵桥)等。此外,还有天主堂、福音堂、同善堂、清真寺、无极道等宗教活动场所。这些文物古迹除正觉古寺为唐贞观二年(628年)所建,其余均建于明末、清朝和民国初年。
折叠 物产资源
马鞍山矿区地处长江下游宁芜--罗河成矿带,是我国七大铁矿区之一。截止2006年10月,矿区内铁矿山有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所属南山、姑山、桃冲铁矿及待开发的罗河铁矿,已探明的铁矿产地有31处,伴生矿产地10处,铁矿总储量16.35亿吨,占安徽全省铁矿总储量的57.32%,其中能满足工业开采的约10亿吨以上。矿床规模以大中型为主,矿体较大,储量亿吨以上的有5处,矿石平均品位36.55%,多属易选的磁铁矿石,经过选别流程可获得精矿品位53%~64%。马鞍山郊区的高村、陶村、和尚桥,当涂县境内的白象山,庐江县境内的罗河是潜力很大的后备矿山。硫铁矿集中分布在马鞍山郊区的向山、马山地区,总储量约2.62亿吨。伴生的磷资源储量大,品位高,仅以南山铁矿凹山矿采场和尾矿坝中含磷计算,储量达1427万吨。
当涂县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工农业均比较发达。有良田5万公顷,盛产水稻、油菜籽、优质棉,是全国重点扶持的500个粮棉大县之一。全县有水面3万公顷,其中可养水面1万公顷,盛产鱼、虾、蟹、鳖等水产品,被列为安徽省沿江水产开发示范县,全国渔业生产先进县。全县水产品产量居安徽省前列,釜山"金脚红毛"螃蟹为古代皇室贡品。地下矿产资源铁、铜、金、硫、石膏、叶腊石、重晶石等比较丰富。劳动力资源十分充裕。当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积累发展,现已基本形成冶金压延、机械制造、医药化工、食品加工和纺织服装等五大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和县素有"鱼米之乡"。全县耕地面积100.38万亩,宜林面积为19.38万亩。该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的主要矿藏有煤、铁、磷、白云石、石灰石、建筑沙、地热、矿泉等十多个矿种。其中煤预计储量100万吨,磷矿为预计储量50万多吨,白云石预计储量为3亿多吨,石灰石预计储量10亿多吨。尤以建筑石料、水泥用灰最为丰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春风吹进了这片热土,和县从此焕发青春;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大棚蔬菜名震大江南北,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篮子";工业发展初具规模,开辟了乌江、历阳两个工业园,构筑起造纸、机械、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旅游产业蓬勃兴起,规划建设了中国国际香泉湖、天门山、霸王祠等重点旅游景区。
含山县境矿种较多,主要为非金属矿产,有石灰石、白云石、石膏、耐火粘土、萤石、重晶石、磷矿、硫铁矿、建筑砂矿、磨刀石矿、砖瓦粘土矿等;其次为燃料矿产,有烟煤、无烟煤、泥炭;少数金属矿产,有赤铁矿、褐铁矿、方铅矿。其中可供开采的矿种10余种。少数矿种开采时间长,如磨刀石矿具有300多年开采历史。石灰石矿和建筑砂矿储量大、质量好、品种多,矿山布局较合理,是县内矿产优势资源。硬石膏矿品位高,少数矿种如铁矿、方铅矿、磷矿、硫铁矿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5%,活立林蓄积量达68万立方米。该县在承接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规划中突出新型工业化特征,实施"规模经济、集群经济、品牌经济"发展思路,城市面貌变化很大,人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折叠 滁州历史沿革
春秋
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
南方逐渐强大的吴国与中原诸侯在钟离(今凤阳县钟离城遗址)举行会议,这是中原诸侯第一次与吴国往来的聚会,此后吴国就有了向北发展的意图。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
吴国边邑(今天长市石梁镇)与楚国边邑钟离儿童争桑,致两家相攻,卑梁人被杀。卑梁大夫怒攻钟离,被楚王灭。吴王发兵攻楚,一举灭其钟离、居巢。史称"卑梁之衅"。
秦
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
七月,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吴广令部将葛婴连克钟离(今凤阳县)、东城(今定远县三官镇),立襄疆为楚王。
西汉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十二月,项羽兵败垓下,逃至阴陵(今定远县靠山乡),迷途,又带领仅剩的28骑逃至东城四聩山(今定远县二龙乡境内)被灌婴包围。突围后南逃至乌江亭(今和县乌江镇)自刎。
前元八年(公元前172年)
淮南厉王子刘良封为东城(今定远县东南三官集)侯。
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
夏及秋大水,淮南阴陵、东城、全椒等县"雨坏乡聚居舍,水流杀人"。
东汉
汉安三年(144年)
永江郡范容、周生率众起义,攻取城邑。阴陵人马勉、徐凤起兵响应,筑营于当涂山中(今定远县城西北45公里)。永嘉元年(145年)三月,九江郡都尉腾抚率官兵镇压,捕杀马勉、范容、周生等1500余人。徐凤率余众攻东城,杀东城和西曲阳(治今凤阳县龙头坝)两县县令,后遭官兵伏击,徐凤兵败被杀。
建宁五年(172年)
鲁肃出生于东城。建安二年(197年),鲁肃率部属百余人离乡随周瑜到江南投奔孙吴。
东晋
大兴元年(318年)
七月,淮南郡阴陵(今定远县靠山乡)、西曲阳等县发生蝗害,禾苗受损。次年五月,蝗害又再度发生。
咸安元年(371年)
太元四年(379年)
前秦遣军大举南侵,兖州刺史谢玄率军三万进驻白马塘(今天长市东北),连克前秦军。后谢玄以石梁为据点,步步进逼,使前秦军节节溃败,退屯淮阴,江北遂安。
太元八年(383年)
前秦苻坚大举犯晋,遣梁成为先锋率精兵5万屯洛涧(今定远县炉桥镇西北)。十一月,晋先锋都督谢玄派遣刘牢之率精兵5千抵洛涧,袭击秦兵,大破,斩梁成。
南北朝
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
置新昌郡,属徐州(治钟离县,今凤阳县临淮关镇),迁郡、县(顿丘)治于涂中镇(今滁州市区)。
南朝梁普通五年(524年)
十月,梁武帝派定远将军曹世宗攻魏收复淮南失地,将西曲阳、阴陵、东城三县并为定远县,并置定远郡,郡、县治于东城(今定远县下马铺)。唐天宝四年(745年)迁县治于今县城。
隋
开皇九年(589年)
废新昌郡,并高塘、乐距二县入顿丘县,改县名为新昌县。改南谯州为滁州。开皇十八年,又改新昌县为清流县。
大业三年(607年)
废滁州,清流县改属江都郡。
唐
武德三年(620年)
复置滁州,治清流(今滁州市)。
景龙三年(709年)
析清流县东部置永阳县。
天宝元年(742年)
十一月,淮西节度副使刘展反唐,攻占滁州。
是年,析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属淮南道扬州。县名因开元十七年(729年)所定唐玄宗诞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而来。天宝七年改"千秋节"为"天长地久节",千秋县亦更名为天长县。
大历六年(771年)
滁州刺史李幼卿与法琛禅师在州城西南琅琊山中兴建佛寺一座,代宗李豫赐名"宝应寺"。大历年间(766-799年)还在全椒县草庵乡境内建成神山寺,该寺现存大殿一座,前进楼房一幢。
建中二年(781年)
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他在滁州任职期间写下《滁州西涧》、《游琅琊山寺》等诗文。
大和二年(828年)
李绅出任滁州刺史。其时滁地多虎,百姓因害怕设机阱滥捕。李绅到任后,令停止捕虎。
开成元年(836年)
滁州刺史李德裕拆破败祀宇240余所,建军营4座,并在州署建东斋水阁,命名为"怀嵩楼"。
乾符三年(876年)
十二月,王仙芝、黄巢两支农民起义军在槎枒山(今定远县西北)会师。广明元年(880年),起义军攻克滁州。
五代十国
南唐升元二年(938年)
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县治在今于北双塘乡瓦岗村。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迁县治于今县城。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
二月,殿前都虞侯赵匡胤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攻占滁州城。
是年,赵匡胤部在滁抓捕"盗贼"百余人,按律当斩。州判赵普请赵匡胤先审讯后裁决,经审,"盗贼"中十之七八为误捕,遂释。
北宋
天圣七年(1029年)
庐州合肥县人包拯由代理庐州太守刘筠举荐出任定远县知县。
景佑四年至宝元二年(1037-1039年)
包拯出任天长县令,有智破牛舌案闻世。
庆历五年(1045年)
十月,文学家、龙图阁直学士欧阳修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转任滁州知州。
庆历六年(1046年)
琅琊山开化禅寺住持僧智仙为欧阳修建成醉翁亭,欧阳修作《醉翁亭记》一文传世。同年,欧阳修在滁州城西丰山之麓筑丰乐亭,并作《丰乐亭记》一文。
皇佑五年(1053年)
仁宗赵祯下诏,遣史奉安太祖御容于滁州。为安放太祖赵匡胤图像及其御书,在琅琊山开化禅寺内修建御书阁。
绍圣二年(1095年)
州人在醉翁亭北侧建二贤堂,祭祀对滁州建设有功的两位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
南宋
建炎三年(1129年)
知州向子伋在琅琊山建成山城一座,周十余里,聚军民于城中抵御金兵。
是年,金将粘没喝兵焚全椒县城。
绍兴十年(1140年)
三月,金兵攻陷濠州(今凤阳县临淮关)。南宋将领杨沂中、王德领兵救濠州,遇伏兵败退;岳飞部进驻定远后,金兵始退回淮河以北。
乾道八年(1172年)
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其时,滁州因数次被金兵攻陷,百姓外逃,城垣残破,田园荒芜。辛弃疾到任后简赋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发展生产,使滁州面貌焕然一新。
元
至元十三年(1276年)
升滁州为滁州路,置滁州路总管府。至元十五年,降路为州,属扬州路。
天历元年(1328年)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县东乡(今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寺村)。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定远人郭子兴起兵反元。三月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加入农民起义军。初为亲兵,后因军功屡有升迁。至正十五年朱元璋在滁州建立太阳翊元帅府。至正十六年率部攻占集庆(今南京)。至正二十一年,小明王韩林儿封其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自称吴王。至正二十八年称帝,国号明。洪武元年至洪武三十一年(1368-1398年)在位,死后谥号太祖。
明
洪武三年(1370年)
朱元璋封已故郭子兴为滁阳王,诏有司在城中建滁阳王庙以祭祀。
洪武六年(1373年)
兵部在滁州设立统一管理放牧繁殖军马的机构--太仆寺,令滁州军民养殖马、牛。永乐初年(1403年)另设北京太仆寺后,滁州太仆寺改称南太仆寺,负责管理周边六州二府的马政。
洪武七年(1374年)
朱元璋罢建中都城,改设中立府。不久又将府治迁往新城,改称凤阳府。同年置凤阳县,府县同治。
天顺四年(1460年)
秋七月,"淮水决,败凤阳县城"。
嘉靖十五年(1536年)
吏部尚书胡松撰修四卷本《滁州志》。已佚。
万历十六年(1588年)
天长县大疫,死者枕籍。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六月十六日滁州大雨,"连昼夜,洪水暴涨,溺死男妇近千"。
折叠 历史沿革
成帝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滨的当涂县(今安徽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流民南徒,遂于今南陵一带侨置当涂县,江南始有当涂县名,但非实体县。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侨置牛渚(今采石)。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分丹阳县置南丹阳郡,郡治采石。隋开皇九年(589年),将侨置于皖南一带的当涂县徒治姑孰城(今当涂城关镇),此是姑孰为当涂县城之始,迄今相沿不变。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太平州,治姑孰城,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元改太平州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起义军攻占当涂,改太平路为太平府,辖县照旧。明清府治隶属不变。民国裁府留县,当涂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设芜湖道,当涂属芜湖道。民国17年(1928年)废道,仍直隶安徽省。1949年4月当涂解放。1954年2月设马鞍山镇,隶属当涂县。1955年8月设马鞍山矿区政府(县级),隶属芜湖专区。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为省辖市。当涂县先后隶属芜湖专区(地区)、宣城地区。1983年7月,当涂县(除大桥公社外)划归马鞍山市。2011年8月16日安徽省地级市巢湖市被分拆为三个部分,其中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2012年9月5日,成立马鞍山市博望区,管辖原当涂县博望、丹阳和新市三个乡镇。
历史沿革简表:
朝代 | 建置名称 | 建置时间 | 治所 |
西周 | 无 | 无 | 无 |
东周 | 无 | 无 | 无 |
秦朝 | 九江郡丹阳县 | 前221年 | 丹阳镇 |
西汉 | 扬州丹阳郡丹阳县 | 前202年 | 丹阳镇 |
东汉 | 扬州丹阳郡丹阳县 | 25年 | 丹阳镇 |
吴国 | 扬州丹阳郡丹阳县 | 222年 | 丹阳镇 |
西晋 | 丹阳县 | 280年 | 丹阳镇 |
东晋 | 345年 | 牛渚镇 | |
南朝 | 南豫州南丹阳郡 | 502年 | 采石镇 |
隋朝 | 宣州当涂县 | 589年 | |
唐朝 | 618年 | ||
宣州当涂县 | 902年 | ||
宣州当涂县 | 937年 | ||
北宋 | 江南东路太平州 | 977年 | |
南宋 | 江南东路太平州 | 1127年 | |
元朝 | 江浙行省太平路 | 1206年 | |
明朝 | 南直隶太平府 | 1355年 | |
南直隶太平府 | 1645年 | ||
清朝 | 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 安徽省太平府 | 1646年 | |
太平天国 | 安徽省太平郡 | 1853年 | |
中华民国 | 安徽省当涂县 | 1912年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皖南行署当涂县马鞍山镇 安徽省马鞍山矿区 安徽省马鞍山市 | 1954年、1955年、1956年,1983年 |
备注:
(1)公元329年(成帝咸和四年),淮河之滨的当涂县(今安徽蚌埠市禹会区境内)流民南徙,遂于今南陵一带侨置当涂县,江南始有当涂县名,但非实体县。
(2)公元977年至公元1911年设置的太平州、太平路、太平府,均治当涂县姑孰镇,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
(3)2011年8月16日安徽省地级市巢湖市被分拆为三个部分,其中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
(4)2012年9月5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调整马鞍山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2〕103号),安徽省正式通知成立马鞍山市博望区,管辖原当涂县博望、丹阳和新市三个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