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一、北京航空学院时期(1952年~1988年[再集儿迫抓菜粒阳血晚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51年1月,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联,在与苏联谈判援助中国建立航空工业时,就将发展中国的航空高等教育及聘请苏联专360百科家事项作为重要内容。同年3月全国高等学校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对国内大学原有的航空工程系、科作了初步调整:清华大再坐学、北洋大学、西北工学院和厦门大学的航空系合并成立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云南大学航空系并入四川大学背步年克乡克但映圆航空系;原中央工业专科学校航空科和华北大学航空系合并成立北京工业学院(即北京饭官变成哥年理工大学)航空系。1952年步色点5月,根据周恩来总端能正族期歌欢跑杀越白理要办专门的航空纸市效大赵甚亲型培振高等学府的指示及中央军委作出的决定,中央教样唱觉欢又久劳志成希育部又制定出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文书良个术者略丝集立喜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同年6月中央重工业部、中央教育部决定,并经国家财经委员会批准及中央军委同意,正式筹建北京航空学院。
1952年10月25日,在清华大学和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即北京理工大学)的基础上,汇集了沈元迅好度电关天应,屠守锷,王俊奎,林士谔,陆士嘉,伍荣林等一批高水平学者,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
1959年,中央《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指定16所高等学校余防延名培饭西云省开始试招中国自己的研究生,其中包括北航。
1960年增设航空核动力、航空工艺和工程物理系,1961年又设立飞行器自动控制系。至此,北航已设剂此还载立了10个系35个专业。
1977年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1978年又恢复研究生招生。
1978年7月成立什杆复滑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1月恢复制造工程系的建制。
1984年,北航款编继唱选片国站被列为全国“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5所高等院校之一;同年,被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全国22所大学之一。
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时期(1988年以后)
1988年4月,国家教委批准,北京航空学院正式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89年,学校成为国家“八五”期间全国14所走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2001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2010年,入选互假余优“卓越计划”。
2011年,入选“珠峰脚底计划”。
2012年,学校成为国家“2011计划”牵头较查善防名族坏高校。
2013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荣获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称号。
2017年,学校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原推垂由范项目高校。
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厚良析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18年1月,学延课普草失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修于白命迅宽均求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8年12月3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署全面战扬略合作协议。
折叠 编辑本段 学术研究
折叠 科研建设
- 科研机构
截止当赵决201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拥有1个国家实验室、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工观之拉程中心和3个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国家实验室[2]
国家重点实验室[3]
虚拟现实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863”高就鲁财印盟印固经历诗技术CIMS设计自动化工程实验室、惯性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靠性与环境工程实验室、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实验室、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可靠性综合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控同例吸杆福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网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计算机新技术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仿真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航空电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特种功能材料与薄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北京市高技术实验室、“复杂系统分析与管理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市讨脱协买电圆搞运行应急保障模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
研究所
航空探测研究所、角酒七定略供把很诗厂察ATE技术研究所、可靠皇末金觉频温油医望滑性工程研究所、外国语言研究仍命径秋般均南所、设备工程研究并染型接晚苦力始妈大若所、管理系统工程研究所、机器人研究所、设计制造自动化研究所、制造工程研究所、软件工程研究所、计算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飞行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所、固体力学研究所、飞行设计研究所、飞行控制与仿真研究所、热动力研究所、电子综合系统研究所、流体力学研究所、无人驾驶飞行器设计研究相染质宪影所、高等教育研究所、测控技术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室还说用风师百育她空间法研究所、电磁员均案朝星掌牛兼容技术研究所。
研究中心[4]
BUAA-CAST研发中心、微传感器技术中心、直升机研究中心、微电子研究中心、GPS工程研究中心、隐身与反隐身研究中心、风切变技术研究中心、石化工程高新技术开活阿革迅维和纸星发中心、飞行器计算机辅助送培况去助逐突愿血超设计中心、测探技术研究中苦雨心、空中交通管制研究中心、螺旋社压采段动该桨研究与发展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软县图措年器械牛脸件科学研究中心、无人驾驶飞行器研究中心、机器人研究中心、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微小型航行器研究中心、计算机与信息研发中心、电磁兼容往胜培青爱雨离与电磁安全先进技术研渐界继轮伤究应用中心。
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丰包手松字单宁活[5]
201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揭牌成立,四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入驻北航。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已成立五大研究中心,即由方主诗目心无材料疲劳和断裂领域国际顶级科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滑铁形短些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罗伯特·里奇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的自然材料仿真研究中心;由世界核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放射性核束之父”的谷畑勇夫教授担任中心
主任的宇宙核物理交叉研究中心;由机衡岩我国际著名数据库专家、英国爱丁堡皇家学院、苏格兰皇家学院院士樊文飞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的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国际研究中心;由清洁能源领域世界著名科学家约翰·温德尔·福尔摩斯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的清洁能源系统与材料研究中心;由国际骨生物力学及骨科植入物领域的国际著名科学家郑诚功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的国际介入医疗器械转化研究中心。
学会[6]
中国工程图学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中国系统仿真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动力专业分会、中国航空学会制导导航与控制分会、中国航空学会人体工程航医救生专业分会、中国航空学会复合材料专业分会、中国航空学会可靠性专业分会、中国航空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分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分会、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图像分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生命专业委员会、中国航空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系统仿真学会虚拟技术及应用专业委员会。
折叠 科研成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校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居于国内高校前列,有40多项科研成果具有开辟意义;该校研制发射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自2001年至2013年,北航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49项;特别在2005年至2013年,该校连续7年获得7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
2013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23.23亿元,6项成果获得国家奖励,3位教授及其团体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批5项973项目、12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237项面上项目,重大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并获嘉奖。以“3D打印”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月宫一号”实验装置取得实质进展,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参与的发现四夸克物质Zc(3900)被评为2013美国《物理》杂志年度研究热点、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两篇文章分别名列ESI近两年热点论文和材料领域近十年高引用论文。
标志性成果
昆虫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
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GRAPH
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复杂工程系统
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微结构及特性研究
六方铁磁体的稳定磁结构耦合及其可控磁功能特性
折叠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0年底,馆藏印刷型书刊资料累计达249万册,引进数据库总量达65个,电子图书总量达163.3万种,外文电子期刊达1.2万种;图书馆加入了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全国范围内的文献保障体系,包括全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CALIS)、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BALIS)、工信部七馆联席会、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等,与国家图书馆、国家科技文献中心、中科院文献中心、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北京地区近80余所图书馆以及全国100余所高校图书馆实现了馆际互借、资源共享。
- 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中和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的全文收录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Ei、CA、INSPEC、AJ、Aerospace(IAA、STAR)收录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技术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导弹与航天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等多家数据库和检索刊物的收录刊源。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复合材料学报》
《大学英语》
《航空知识》
《PropulsionandPowerResearch》
《FrontiersofComputerScience》
折叠 编辑本段 办学规模
折叠 院系设置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拥有30个学院,开办5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
招生专业 | 学院 | 专业方向 |
---|---|---|
理科试验班类 (高等理工学院) | 高等理工学院★ (沈元荣誉学院) | 全部理工科专业,含华罗庚数学试验班 |
理科试验班类 (中法工程师学院) | 中法工程师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 |
工科试验班类 (国际通用工程学院) | 国际通用工程学院 (国际化示范学院) | 航空航天类、机械工程 |
工科试验班类 (医工交叉试验班) | 生物医学与工程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 |
工科试验班类 (航空航天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国家试点学院) | 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 |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工程力学 |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 机械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微机电系统工程、工业设计 | |
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 | |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 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交通运输、飞行器适航技术、土木工程 | |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安全工程 | |
宇航学院★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航天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航天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航天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 |
飞行学院 | 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 | |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 | |
工科试验班类 (信息类)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交通运输(民航信息工程) |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 |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安全 | |
理科试验班类 | 经济管理学院★ | 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金融学(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能源经济、会计学、工商管理 |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 |
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 | 应用物理学、核物理 | |
化学学院 | 化学、应用化学、分子科学与工程 | |
空间与环境学院★ | 空间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 | |
社会科学试验班 |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知行文科试验班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 经济学、行政管理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翻译、德语 | |
法学院★ | 法学 | |
飞行技术 | 飞行学院 | 飞行技术 |
设计学类 |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 视觉传达设计、绘画 |
注:★表示该专业方向设有博士点 |
折叠 学科建设
截止2007年第三次国家级重点学科评选结束,北航共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入选,覆盖2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此外,该校还拥有9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8个国防特色重点学科。学校在59个本科专业招生,拥有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
1 | 哲学 | 哲学 |
2 | 经济学 | 应用经济学 |
3 | 法学 | 法学 |
4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
5 | 教育学 | 教育学 |
6 | 心理学 | |
7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 |
8 | 理学 | 数学 |
9 | 物理学 | |
10 | 化学 | |
11 | 地球物理学 | |
12 | 统计学 | |
13 | 工学 | 力学 |
14 | 机械工程 | |
15 | 光学工程 | |
16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
17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18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
19 | 电气工程 | |
20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
21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
22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
2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24 | 土木工程 | |
25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
26 | 交通运输工程 | |
27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
28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
29 | 兵器科学与技术 | |
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31 | 软件工程 | |
32 | 生物医学工程 | |
33 | 医学 | 基础医学 |
34 | 特种医学 | |
35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36 | 工商管理 | |
37 | 公共管理 | |
38 | 艺术学 | 设计学 |
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
1 | 法学 | 法学 | 一级学科 |
2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 | 一级学科 |
3 | 理学 | 数学 | 一级学科 |
4 | 物理学 | 一级学科 | |
5 | 统计学 | 一级学科 | |
6 | 工学 | 力学 | 一级学科 |
7 | 机械工程 | 一级学科 | |
8 | 光学工程 | 一级学科 | |
9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 | |
10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 | |
11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一级学科 | |
12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 | |
13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一级学科 | |
14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 | |
15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 | |
16 | 交通运输工程 | 一级学科 | |
17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 | |
18 | 生物医学工程 | 一级学科 | |
19 | 软件工程 | 一级学科 | |
20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 |
21 | 公共管理 | 一级学科 |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量位居全国第七)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机械工程 | 力学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
人机与环境工程 | 系统工程 |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
车辆工程 |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 飞行器设计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材料加工工程 | 材料学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精密仪器及机械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机械电子工程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程力学 |
流体力学 | 固体力学 |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学科评估:
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有18个学科参评,其中有6个学科排在全国前5位,有13个学科排在全国前10位,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位居全国第一[7]。
代码 | 学科名称 | 排名 | 代码 | 学科名称 | 排名 |
0825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1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8 |
0804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1 | 0807 |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 9 |
0801 | 力学 | 2 | 0802 | 机械工程 | 10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4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10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 | 1204 | 公共管理 | 12 |
0835 | 软件工程 | 4 | 0803 | 光学工程 | 15 |
0831 | 生物医学工程 | 6 | 0809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15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6 | 0502 | 外国语言文学 | 27 |
0823 | 交通运输工程 | 7 | 0301 | 法学 | 29 |
折叠 师资力量
截止2013年9月31日,学校在职教职工3799人,其中专任教师2111人,教授、副教授1644人,凝聚了17位全职院士、18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46位“奖励计划”教授、34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位国家级教学名师。[8]
两院院士
北航现有两院院士二十名(含双聘):高镇同、李未、刘大响、李椿萱、钟群鹏、陈懋章、王浚、冯培德、姚骏恩、李伯虎、杜善义、张彦仲、戚发轫、江雷、怀进鹏、李天、徐惠彬、张军、张广军、赵沁平。
国家突出贡献专家
特聘教授[9]
蔡开元、傅惠民、徐惠彬、孙晓峰、孙茂、王田苗、张广军、任章、杨嘉陵、高以天、张涛、武哲、王东明、贾英民、王华明、张军、陶智、焦宗夏、苗俊刚、房建成、孟杰、黄海军、蔡国飙、曹晋滨、江雷、向锦武、王晋军、蒋成保、郭雷、李波、樊瑜波、郭林。
讲座教授
杨威迦、汤涛、周敏、杨世和、葛树志、秦洪、靳伟、张铁龙、杨海。
国家级教学名师
国家级教学团队
团队 | 负责人 |
---|---|
电子信息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张晓林 |
飞行器动力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 陶智 |
计算机系统系列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马殿富 |
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 李尚志 |
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团队 | 王琪 |
折叠 教学建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风景学校全面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面向基础科学和重大工程技术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大学章程建设”及“试点学院”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计划,由北航牵头16所高校成立“卓越工程师高校联盟”,获准首批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2009年底高质量通过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截止2012年6月,共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8篇。
北航以培养“领军领导型人才”为目标,打造了高等工程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华罗庚数学班、知行文科实验班四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开办了大飞机班和发动机班等研究生教育项目。学校现有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9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还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和精品课程17门。
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
航空航天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学院教学实验中心。
教学实验中心:6个
物理基础教学实验中心、CAD教学实验中心、机械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计算机专业教学实验中心、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自动控制与测试教学实验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
飞机总体设计、电子电路(1)、数学实验、线性代数、理论力学、工程图学、空中交通管理。
省市级精品课程:
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信号与系统、邓小平理论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光学工程、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
自主招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北约”),在2013年继续在自主选拔录取中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每位考生最多可报3所高校。所报考的高校互为平行关系,志愿不分先后。各高校根据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独立进行初审,合格者获得参加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资格。
国防生
经国家教育部和总政治部批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中,为军队定向招收培养北京飞行国防生。
飞行国防生享受提前批次录取。未被录取者,不影响其他志愿的正常录取。面向15个省(直辖市)招收飞行国防生,招收对象为男性、理科应届生,培养专业为“飞行器动力工程”和“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国防生方向)。具体招生人数以各省公布的招生计划为准。按照军队招收国防生规定的程序实行提前批次录取,依据招生计划和高考成绩由高到低依次录取。录取后,学校、军队与考生本人及其监护人须签订《飞行国防生培养协议书》。
折叠 对外交流
学校面向国际,开放交融,通过实施“国际品牌计划”,构建北航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致力于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该校大力推进“学生国际经历计划”,积极开展与欧洲、北美、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著名高校的学生交换和学位互授、联授。学校加入了国际宇航联合会、“中欧精英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欧洲顶尖工科大学联盟(T.I.M.E)”等国际联盟和学术组织,其中北航的“中法工程师学院”已成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学校设立外事自主审批权。
北航先后与世界近200所著名高等院校、一流研究机构和知名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授予150余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顾问教授,聘请长短期外国专家近千人,主办了40余次国际或双边学术会议,创设了“中德软件联合研究所”、“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中法材料联合实验室”和“法国研究中心”等一批高端国际合作平台。
折叠 社会评价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化传统
折叠 办学理念
尚德务实、求真拓新
办学理念主题雕塑《世纪之声》(学院路校区)“尚德务实、求真拓新”是北航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北航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是学校今后办学和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全校师生员工建设北航的共同思想基础。
所谓“尚德”,是指崇尚道德为先,弘扬品行为首,将道德和品行作为立人之本、育人之基。所谓“务实”,是指的讲究实际,不求浮华,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注重解决实际问题。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良好的道德品行既是成人成才的基础,又是传道授业的要求。追求品德高尚、人格完善,始终是全体师生共同的愿望和要求。务实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作风。作为工程技术特色突出的大学,我校一直保持注重实践,重视具体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风尚,北航人也一直保持着兢兢业业、实实在在、默默奉献的优秀传统。“尚德务实”,反映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准则。
所谓“求真”,是指追求科学真理,领悟人生真谛,探索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高等学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教学与科研活动本身就是师生共同追求真理、探求真知、孵育真情,培养真才的过程。所谓“拓新”,是指解放思想、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没有开拓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就不可能进步,也不可能发展。一个人如此,一所高校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我校建校以来一贯崇尚科学、注重学术、追求真理、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这一传统理应得到传承和发扬。[12]
折叠 北航校训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校训,是北航师生广泛认同的做人做事的行为和准则。
“德才兼备”即品学兼优,要求全校师生员工既要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又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学问,努力成为讲道德、守法纪、有文化、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知行合一”要求全校师生员工既要追求真理、善于学习,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也要笃行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13]
折叠 北航校风
良好的校风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学校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校风是北航几代人努力培育的结果。
“艰苦朴素”表现为艰苦创业,脚踏实地,朴实无华,扎扎实实,行胜于言;“勤奋好学”表现为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热爱科学,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全面发展”表现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知行合一,突出素质,认真做人、做事、做学问;“勇于创新”表现为勇于探索、不断攀登、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止于至善。
折叠 北航校歌
2010年5月,经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歌正式确定为《仰望星空》。校歌选择温家宝总理的诗歌作品《仰望星空》为歌词,邀请沈阳音乐学院的艺术家进行音乐创作。校歌的确定标志着北航的精神文化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北航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校歌等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及创新特质。
2009年底,学校第15次党代会正式提出了“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要实现这一新的远景发展目标,需要积极、厚重、深远的精神文化做支撑。近年来,我校的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正式确立了北航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成为广大师生和校友的理性共识与自觉行为,受到大家的高度认同。校歌作为反映大学人精神风貌和品格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也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06年起,学校在师生和校友中广泛开展了校歌征集活动,涌现了一批词曲佳作,对于增强师生校友的凝聚力、责任感和归属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要点》提出,要将创作确立校歌作为丰富学校精神文化内涵、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集中近年来广大师生、校友的意见,大家提议并希望将温家宝总理2007年9月4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诗歌《仰望星空》作为北航校歌的歌词。因为,北航师生对温总理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戴之情,都铭记着他两次莅校亲切看望和勉励大家的情景:2003年非典时期,总理来到北航,在主楼的教室里对师生提出了“中国要制造自己的大飞机”的殷切期望;2008年12月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总理又一次来到北航图书馆,和同学们亲切座谈,鼓励大家“树立信心”,要依靠知识和科技的力量,勇于承担国家重任。《仰望星空》这首诗,意境阔大而深邃,格调宁静而致远,读起来令人动容、回味无穷,特别是对北航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殊而深刻的意义,将激励北航人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激发北航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科学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为实现空天信融合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仰望星空》谱成曲后,旋律优美感人,节奏流畅明快,深沉大气、使命感强、催人奋进,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实现了音乐艺术与诗歌艺术的完美结合,很好地融合了学校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特质。在北航校歌的确定和艺术创作过程中,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沈阳音乐学院刘辉院长等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杜玉波书记、怀进鹏校长也代表全校师生给温总理写信并附演唱光盘,总理阅知了北航师生确立校歌的夙愿。随后,校歌《仰望星空》在校园中广泛传唱,受到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北航校歌《仰望星空》的确定,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进一步丰富了北航精神文化的新内涵、新境界。
折叠 北航校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徽整个标志的外部为内外两层的同心圆形,和谐而自然,象征宇宙的无限深远、时空浑一而又参差多态的多层次结构。其核心图案,昂扬向上的双箭头航天器的抽象图形,和展开的书卷、椭圆的卫星轨道以及星座闪烁的太空,共同组成了北航认同的一种精神文化,突出了北航的高新技术特色。标志中的1952字样,不仅是北航的建校年代,更从特殊的历史角度突出了北航人肩负的历史使命,那是国家的重托和一个千年民族的殷切希望。
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体系:中国书法的文化意蕴,显示了北航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英文校名则展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北航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决心。
标志的基础色调为科技蓝,具有开放、严谨、稳重、进取的内涵,呈现出北航文化中独有的志在蓝天、勇于探索的特质,也是北航人倾注特殊感情的一种色彩。[14]
折叠 编辑本段 学校领导
折叠 历任领导
姓名 | 职务 | 任期 |
---|---|---|
党委书记 | 1954.11-1956.08 | |
党委第二书记 | 1956.08-1960.07 | |
党委第二书记 | 1958.04-1960.11 | |
党委第一书记 | 1960.07-1962.12 | |
党委书记 | 1962.12-1966.06 | |
党委书记 | 1971.06-1974.01 | |
党委书记 | 1974.02-1977.11 | |
党委书记 | 1977.11-1982.11 | |
党委第二书记 | 1979.08-1980.07 | |
党委书记 | 1982.11-1985.06 | |
胡孝宣 | 党委书记 | 1985.06-1988.04 |
党委书记 | 1988.05-1989.03 | |
党委书记 | 1989.03-1996.06 | |
楼士礼 | 党委书记 | 1996.06-2002.01 |
党委书记 | 2002.01-2010.12 | |
党委书记 | 2011.01-2015.09 | |
张军 | 党委书记 | 2015.09-2017.12 |
曹淑敏 | 党委书记 | 2017.12 |
折叠 现任领导
姓名 | 职务 | 分管工作 |
曹淑敏 | 党委书记 | 主持党委全面工作;负责党的建设、战略规划工作;兼任北航党校校长。协助负责行政全面工作。 联系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校友会、教育基金会。 |
徐惠彬 | 校长 副书记 |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负责监察、审计工作;负责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建设工作,兼任国家实验室(筹)主任。 联系校学术委员会、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空间与环境学院。 |
何新洲 | 纪委书记 | 主持纪委全面工作,协助党委负责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协助校长负责监察、审计工作。 分管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审计处。 联系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
程基伟 | 副书记 | 负责党建和干部工作、统战工作、机关党建工作、离退休工作、信访工作、定点扶贫、青岛校级合作基地工作。 分管党政办公室(党务工作)、组织部、统战部、机关党委(机关行政办公室)、离退休党委/离退休工作处、信访办公室。 联系党校、计算机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软件学院。 |
陶智 | 副校长 | 负责信息化建设、图书资料、科研条件保障等工作,负责成都校级合作基地、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专项工作;协助校长负责国家实验室工作。 分管国家实验室办公室、信息化办公室、图书馆、无人系统研究院。 联系宇航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联系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 |
刘树春 | 副校长 | 负责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校园规划与基本建设、招标采购监督管理、后勤保障服务、劳动服务管理、人民防空工作。 分管财务处、校园规划建设与资产管理处/校园规划与建设投资领导小组办公室、招标采购管理中心、后勤党委/后勤保障处、劳动服务管理中心。 联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 |
房建成 | 副校长 | 负责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科研管理、实验室建设、产学研合作、资产经营、国内合作工作、北海学院工作;负责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建设工作,兼任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院长、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 分管发展规划部(处)、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协;协调管理学会、学报、期刊工作。 联系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化学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北海学院。 |
黄海军 | 副校长 | 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教学和就业工作,负责国家试点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港澳台事务和留学生工作,负责学位、语言文字、继续教育工作;兼任研究生院院长、北航学院院长、高等理工学院院长、北京学院院长。 分管教务处、研究生院、招生就业处/招生办公室/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联系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国际学院、北斗丝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
李军锋 | 副书记 | 负责宣传文化、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学生教育和管理、共青团、人民武装、体育、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医疗卫生、社区管理、沙河校区办学、安全稳定、保卫保密、环保技安、档案管理、校史、教育基金会、校友会工作;代为主持校工会全面工作、教代会工作;负责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日常党政工作;兼任北航学院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创新创业学院院长。 分管宣传部/新闻中心、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武装部、安全保卫部(处)、保密处、研究生工作部、沙河校区管理委员会、校友联络发展处、校工会、校团委、档案与文博馆、校医院、社区管理办公室。 联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体育部、北航实验学校、幼儿园。 联络驻校选培办。 |
王云鹏 | 副校长 | 负责人事人才、法律事务、合肥校级合作基地工作;负责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工作,兼任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 分管党政办公室(行政工作)、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人才交流中心、法律事务办公室。 联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飞行学院。 |
张广 | 校长助理 | 协助主管校领导负责资产经营工作、国内合作工作;负责昆明校级合作基地工作。 |
折叠 编辑本段 杰出校友
戚发轫:空间技术专家,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大响:现任中航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兼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闫楚良:中国科学院院士,飞机寿命与结构可靠性专家,北京飞机强度研究所所长。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重大安全项目专家组专家,空军航空技术装备可靠性专家组专家 罗阳:歼15舰载机工程总指挥,原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金壮龙:现任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民融合办常务副主任 贺军科:现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十二届全国青联主席 张庆伟:第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委员,现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怀进鹏:现任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袁家军: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 姜志刚: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兼区党委党校校长,银川市委书记 程连元:现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滇中新区党工委书记 曹建国:现任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谭瑞松: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吴燕生: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陆晓春:曾任中国航天科技国际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书记,现任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书记 程福波:现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曾任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李跃: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张军:现任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建中:现任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陈坚:现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吴忠琼:现任江西省副省长、党组成员 孟庆海:现任辽宁省副省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委 金兴明:现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 雷毅:北京数码大方(CAXA)董事长兼总裁 孔东梅:现任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董事长 於军: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中国探月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贺祖明 天宫一号总体主任设计师魏传锋 神七飞船副总设计师、空间实验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 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和副总指挥、“长征2号J”/长征四号火箭总指挥、“风云”卫星总指挥施金苗 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岑拯 远程运载火箭/长征二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总设计师、著名火箭技术专家王德臣 航天动力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著名冲压发动机专家、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洲 航空航天材料专家、航空航天高温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研究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同 中国航天推力矢量伺服控制技术主要开创者之一、飞行控制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广商 某保密型号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 航天一院多个导弹型号系列总设计师、导弹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福田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王忠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郑敏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设计师、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张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兼副总指挥汤兰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孙金镖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总设计师赵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于志坚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孙宝升、朱民才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副总指挥席政、简仕龙 下一代大火箭“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李东 希望-1号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晓敏 鑫诺5号卫星、巴基斯坦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尼日利亚卫星副总设计师魏强 白俄罗斯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中星1A卫星副总设计师李杨 中星2A卫星、某型号卫星副总设计师王世波 天链一号02卫星副总设计师、某型号卫星副总设计师范子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型号总工程师张新贵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型号总工程师余培军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建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吴燕生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承文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某型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李明 |
姓名 | 职务 | |
杨国梁 | 上将,第2炮兵司令员、党委副书记、书记,上将 | |
王良旺 | 中将,空军副司令,中将 | |
杨东明 | 中将,空军副司令,中将 | |
尚宏 | 中将,战略支援部队副司令员兼航天系统部司令员 | |
邓小刚 | 少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 |
甘晓华 | 少将,空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 | |
沈力平 | 少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 | |
赵煦 | 少将,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第二试验站总工程师 | |
简仕龙 | 少将,总装备部某基地,司令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