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编辑推荐
《保卫延安》由教育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推荐。让信念的力量托起明天的太阳,让思想的烛光点亮我们的灵魂。
折叠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杜鹏程(1921-1991),原名杜红喜,曾用笔名司马君,现代作家。一九二一年出生于陕西省韩城县,由于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只读过几年私塾,后来又因生活所迫到一家店铺当学徒。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六年,杜鹏程经人推荐转到离家二三十里远的一个乡村学校半工半读。这三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十六岁的杜鹏程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延安抗大、鲁迅师范学校学员。一九三八年初夏,在共产党员老师的介绍下,杜鹏程踏上了去延安的道路,从此揭开了个人生活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之后,杜鹏程辛勤耕耘,顽强拼搏,创作出数百万字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我国建国初期第一部讴歌人民解放战争的名著,被誉为我国描写现代战争的长篇小说。
杜鹏程一九四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一些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在和平的日子里》、《历史的脚步声》等多部作品获得文坛的高度评价。杜鹏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名忠诚的革命战士。在生活和创作中,他始终不渝地保持自己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炽热的诗情与哲理的和谐统一,是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开拓性建树。
杜鹏程曾先后担任新华社随军记者、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文联副主席和省作协副主席等职。
折叠 编辑本段 目录
第一章 延安
第二章 蟠龙镇
第三章 陇东高原
第四章 大沙漠
第五章 长城线上
第六章 沙家店
第七章 九里山
第八章 天罗地网
折叠 编辑本段 后记
一九五六年初,这本书重排的时候,我曾经修改过一番:删去了数千字,增添了两三万字,虽然个别地方改动比较多,但是从总的方面说这些修改都是属于技术性的。这次重排也在字句方面做了一些改动。
有许多读者来信问我:“红军一九三五年底就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而书中写着周大勇一九三六年参加红军还长征过,这有点说不通!”我们通常说“红军长征”多半是指党中央直接率领的红一方面军而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中央红军”。其实中国工农红军是分为好几路长征的。红一方面军是一九三四年十月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一九三五年十月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而红二方面军是一九三六年初开始作北上的转移,途中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同年十一月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由此可知:周大勇一九三六年初加入红军,后来又随红二方面军长征,是符合历史情况的。 --此文字指本书的不再付印或绝版版本。
折叠 编辑本段 文摘
党中央和毛主席又在延安,指导中国人民对美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进行猛烈的斗争。
这时光是:“中国人顶的一块天,北边明来南边暗。”但是,在黑暗中受苦受难的人,时常听见党中央和毛主席从延安发出雄伟坚强的声音。这声音,划破黑暗的天空,照亮了生活跟斗争的道路。
党中央和毛主席住在延安,陕甘宁边区就成了圣洁的乐园,人们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往年,秋田下来,陕甘宁边区各地的劳动英雄、农民代表,就拿上瓜果菜蔬,到延安给毛主席报告丰收的喜讯。毛主席和工人、农民,常常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谈论生产方法跟收成的好坏。毛主席也常常在清朗朗的延河边散步,思考中国人民的现在跟将来。
毛主席住的窑洞对面的山头上,一早一晚就漫过牛群、羊群。农民和牧人常常望着毛主席那窑洞的窗子,唱着歌颂自己伟大领袖的曲调。
毛主席在那青山绿水间的窑洞中,为中国人民解放进行了伟大的工作。毛主席在那朴素的住宅中,写出了许多指导中国革命的不朽著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