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聚年振垂硫离以夜价编辑本段 台州简介
台州东部沿海海岸线长达651公里,首海调缩触啊酒其担海岸线在浙江省的比例占了将近三分之一;近海有12个岛群来自691个岛屿,主要有台州列岛和东矶列岛等。最大岛屿玉环岛与大陆360百科相连,大陆架海域面积8万平万整罪初汉营英方公里,陆地总面积9411平方公里。居山面海,平原丘陵相间,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行氢脚末烟积比化连”的格局。台州以“佛、山、海、城、洞”五景最具特色,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台山、长屿硐天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海,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称。台州被评为201诗语另故究3年度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
2017年11月,荣获情功三钢功“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折叠 省义端行什还七编辑本段 建制沿革
台州历史悠久,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先秦时为瓯越地。秦代,属闽中郡。汉初,先后有东海王、东越王封立。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东越王除,民徙江淮间,改其地属会稽郡鄞县,置回浦乡。
西得守粉汽奏身顾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以鄞县回浦乡置回浦县,县治回供甚谈浦(今章安),属会稽郡随析者静地组余听永,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后解斯员神承促牛盟世台、温、处3府。东汉建武年间(25—56)(一作章和元年<87>)回浦县改名章安县。永建四年(129)(一作永和三年<138>),析钟钟了造酸扩克采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在今永嘉县内)。建安门四年(199)(一作兴平二年<195>,分章安县西南部置松阳县。
三国吴黄武、表从完她阶山黄龙年间(222—231)分章安县西北部置诗坚求东犯血较始平县,分章安县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以县境临海山而得名。赤氢帝英兵是丝并均听流查乌二年(239),分永宁县置罗阳县;立罗江非县。少帝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隶扬州,郡治章安(一作初治临海,寻徙章安),辖章安、临海、始平、永宁、松阳、罗阳(后改安阳)、罗江7县,境域远及闽北。是为台州建郡之始。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始平县为始丰县;分鄞多常益主县800户、章安县源质换似技作华北部200户置宁海县,属临海郡,又改安阳县为安固县。太康四年(283),分安固县置始阳县,不久改称横阳县。罗夜困直班年似评局江县改属晋安郡。是时,临海郡辖整绍风培始了章安、临海、始丰、宁海、永宁、松阳、安固、横阳8县,隶扬州。
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南部永宁、松阳、安固、横阳4县置永嘉郡。临海郡口和虽密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4县,后世台州辖境大致形成。永和三年(347友眼),分始丰县南乡置乐安县(今仙居)属临海郡。
隋开皇九年(589),灭南朝陈,废郡,并临海郡各画班自皇落希征县入临海县,属处州(十二年改称括州)。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临海县属永嘉郡。
唐初,复分临海为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临海5县。武德五年(622)攻出座望冷末承置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七年,并宁海县入章安县。次年,又将始丰、乐安、章安良超率序企副觉3县并入临海县。贞观调情八年(634)复分临海县置始丰县。高宗上元二年(675)分临海县东北部置宁海县。天授元年(690)九月,改永宁县为黄岩县,以县西黄岩而得名。神龙二年(706),分宁凯线等价政是阶粮赵海县与越州的贸卩县地置象山县,属台州。开元二十一年(733)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复称临海郡。乾元元年(758)复称台州,肃宗二年(761)改始丰县为唐兴县。广德二年(764)象山县改属明州。中和三年(883)隶义胜军烈弱市后题赵皮液均状。光启三年(887)以台州置德化军。
1949年6月解放后,置浙江第六专区。同年10月10日,第六专区改称台州专区,驻临海县,辖临海、黄岩、天台、仙居、温岭、三门、宁海7县及临海城关、海门两直属区。玉环县属温州专区。1950年5月,撤销临海城关直属区,划归临海县。1952年10月,宁海县改属宁波专区。1953年6月,分玉环县境洞头、大门诸岛另建洞头县,属温州专区。
1954年5月,撤销台州专区,临海、天台、三门3县划属风宁波专区,黄岩、温岭、仙装略是逐值限元先觉晶报居3县及海门直属区划属温州专区。1956年3月,仙居县改属宁波专区,乎建独放供海门直属区撤销,改为黄岩县属区。
1957年7月,复置台州专区,辖临海、黄岩、温省向相米曲末以展表点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1958年10月,三门县撤销,并入临海县;宁海县撤销,并入象山县,属台州专区;洞头县重新并入玉环县,仍属温州盟这兰区乎吸不专区。
1958年12月撤销台州专区,天台县划属宁波专区,临海、仙居、黄岩、温岭4县划属温州专区。195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玉环县,所属境域分属温岭县与温州市,并于4月付诸实施。1960年而设敌试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玉环县。
1962年4月,复置台州专区,并复置三门县、玉环县。辖临海、黄岩、温岭、仙居、天台、三门、玉环7县。
1978年10月改称台州顾想地区。1980年7月置海门特区,属台州地区,辖境包括原黄岩县海门区、大整运文纸苗才陈镇、山东人民公社及临海县前所人民公社。1981年7月断优要凯象撤销海门特区,以其行政区域置椒江市,以 境内椒江得名。此后,临海县章安区、黄岩县洪家区与三甲区,陆续划属椒江市。1986年3月撤销临 海县,置临海市。1989年9月撤销黄岩县,置黄岩市。1993年2月,撤销温岭县,置温岭市。台州地区辖临海、椒江湖另异伟秋教听死关结、黄岩、温岭4市和天台愿意族计液卷族刑、仙居、三门、玉环4县。
1994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台州地区和县级黄岩市、椒江市,设立地级台州市和县级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境辖椒江、黄岩、路桥3反沙必鲁但区与临海、温岭2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县。市人龙愿司民政府驻椒江区[1]。
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截至2017年,台州市行政区辖椒名价去川浓失肥究难江、黄岩、路桥3个区,代管临海、温岭、玉环3个县级市和天台、仙居、三门3个县,分设61个镇、24个乡、44个街耐区商超服代财引头油道,共4645个村委会、198个社区和137个居委会。
椒张威齐住觉当展命九江区 | 8个街道 | 海门街道晚介宗具掌打故答沉府、白云街道、葭芷街道、洪家街道 | |||
下陈街道、前所街道、章安街道、三甲街道 | |||||
1个镇 | 大陈镇 | ||||
黄岩区 | 8个街道 | 江口街道、新前街道、澄江街道、高桥街道 | |||
5个镇 | 宁溪镇、北洋镇、头陀镇、院桥镇、沙埠镇 | ||||
6个乡 | 富山乡、上郑乡、屿头乡、上洋乡、茅畲乡、平田乡 | ||||
路桥区 | 6个街道 | 新桥街道、路南街道、路北街道 | |||
螺洋街道、桐屿街道、峰江街道 | |||||
横街镇、蓬街镇、金清镇、新桥镇 | |||||
4个镇 | |||||
5个街道 | 古城街道、大洋街道、江南街道、大田街道、邵家渡街道 | ||||
14个镇 | |||||
温岭市 | 5个街道 | 太平街道、城东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横峰街道 | |||
11个镇 | |||||
玉环市 | 6个镇 | 珠港镇、清港镇、楚门镇、干江镇、芦浦镇、沙门镇 | |||
3个乡 | 龙溪乡、鸡山乡、海山乡 | ||||
天台县 | 7个镇 | 白鹤镇、石梁镇、街头镇、平桥镇、坦头镇、三合镇、洪畴镇 | |||
5个乡 | 三州乡、龙溪乡、雷峰乡、南屏乡、泳溪乡 | ||||
3个街道 | 赤城街道、始丰街道、福溪街道 | ||||
仙居县 | 7个镇 | 横溪镇、白塔镇、田市镇、官路镇、下各镇、朱溪镇、埠头镇 | |||
10个乡 | 安岭乡、溪港乡、湫山乡、皤滩乡、淡竹乡 | ||||
步路乡、上张乡、广度乡、大战乡、双庙乡 | |||||
3个街道 | 福应街道、南峰街道、安洲街道 | ||||
三门县 | 3个街道 | 海润街道、海游街道、沙柳街道 | |||
6个镇 | 浦坝港镇、健跳镇、亭旁镇、珠岙镇、横渡镇、花桥镇 | ||||
1个乡 | 蛇蟠乡 |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折叠 位置境域
台州市地处浙江省沿海中部,东濒东海,南邻温州,西连丽水、金华,北接绍兴、宁波。陆地总面积9411平方公里,领海和内水面积约6910平方公里,台州市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居山面海,平原丘陵相间,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南面以雁荡山为屏,有括苍山、大雷山和天台山等主要山峰,其中括苍山主峰米筛浪高达1382.4米,是浙东最高峰。椒江水系由西向东流经市区入台州湾。沿海区有椒北平原等三大平原为台州主要产粮区。大陆海岸线长约740公里,岛屿928个,海岛岸线长约941公里,岛陆域面积约273.76平方公里,主要有台州列岛和东矶列岛等。最大岛屿为玉环岛,现与大陆相连,人口569万,其中市区人口152万。市区由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组成,辖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
折叠 气候环境
台州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控制,炎热多雨,为热带气候特征。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天气温凉,具亚热带气候特征。气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秋季。夏季始于5月底至6月上旬,止于9月下旬—10月初,长达4个月左右。冬季始于11月下旬末—12月上中旬,止于3月下旬,持续3—4个月,以西北部丘陵山地为长。秋季始于9月下旬后期—10月初,止于11月下旬末—12月上旬,持续2个月多。春季,西北部始于3月下旬,其他各地始于3月上中旬,止于5月下旬后期至6月上旬,分别达2个月。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折叠 海洋资源
台州是海洋大市,海洋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有6个县(市、区)濒海,面积大于5平方千米的岛屿695个。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达4054.1平方千米,居浙江省首位。台州拥有8万平方千米的大陆架海域和280平方千米可供养殖的浅海滩涂,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披山、大陈、猫头三大渔场南北相连,3大渔场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鲳鱼、鳓鱼、马鲛、海鳗、石斑鱼、墨鱼等数十种经济鱼类,以及对虾、梭子蟹和大量的贝壳类海产品。开发利用的浅海滩涂,除了生产海带、缢蛏等传统的海产品外,还大量养殖石斑鱼、黄鱼、真鲷、黑鲷、鲍鱼、鲈鱼、青蟹、河鳗、甲鱼等。
折叠 电力资源
台州是一个能源大市。目前,集火电、水电、风电于一体的台州湾综合能源小区已初步建成。2004年台州全市总装机容量达189.8万千瓦,发电总量108.51亿千瓦时。 华东骨干电厂台州发电厂装机总容量达到144万千瓦,是目前浙江省第二大火力发电厂。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装机容量3200千瓦,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三。括苍山风力发电场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和世界相对海拔最高的风力发电场。
折叠 农林资源
台州农业为传统主要产业,沿海、海岛为渔业农业区,滨海、温黄平原及河谷盆地为粮食水果作物区,内地丘陵山地为林业特产杂粮区。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人口
折叠 人口变动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围东瓯,东瓯民徙江淮间。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灭东越王,夺其地,民徙于江淮间。
六朝时,台州在大、弓、王、司马、朱、向、任、羊、李、宋、吴、吕、何、余、抗、周、孟、房、俞、马、秦、厚、夏、桓、高、虔、徐、陈、张、陶、许、章、富、杨、董、仆、厉、蒋、刘、潘、骆、鲍、戴、谢、薛、严、疆、钱、郗等49姓从中原迁入。唐宋时期,台州社会相对稳定,中原地区与福建等地居民成批迁入。特别南宋时,迁入天台县境99姓氏,迁入今三门县境32姓氏,迁入今温岭 市22姓氏、26族支,迁入今玉环县境10姓氏,迁入临海县境1.88万人。元代,迁入天台县境31姓氏,迁入今三门县境9姓氏,迁入今温岭市境3姓氏。
明清时,境内居民有几次大的迁出。明初推行屯田政策,黄岩县在洪武初年有8万人迁往安徽凤阳一带,永乐时又有10多万人外迁。洪武二十年(1387),为防御倭寇,将玉环岛及石塘等地居民内迁,其中有部分迁往毗邻地区。清初,为阻止沿海居民接济郑成功、张煌言等人抗清,下令将沿海居民内移30里。顺治十八年(1661),“奉文弃置临(海)、黄(岩)、太(平)、宁(海)四县共53563丁口”。明时,迁入天台县50姓氏,迁入今三门县境30姓氏,迁入太平县12姓氏;清时,迁入天台县20姓氏、今三门县境10姓氏、太平县12姓氏。雍正五年(1727)玉环岛展复置厅后,从平阳等邻近各县迁入33姓氏。咸丰元年(1851),福建省惠安县白奇村郭姓渔民迁来坎门、石塘等地。太平天国期间,浙西(今湖州、嘉兴一带)大量人口逃亡,土地荒芜,仙居、天台、临海、黄岩等县不少贫苦农民前去开垦,至今安吉、孝丰等县丘陵、山区尚有台州籍移民村落。
民国初期,境内有3.22万人在区内外流动。21年(1932),天台县有寺庙户口189户,僧尼道士759人(男635、女124),其中很多为外地迁入。28年,天台县划给磐安县110村,划出居民约8000人。抗日战争期间,台州相对安定,沦陷区居民曾大批迁入,战后陆续迁回。
解放初期,约有数百名山东籍干部南下台州。1955年2月,国民党军队胁迫大陈岛、披山岛居民1.5万多人去台湾。1958—1962年,城镇青年支援宁夏建设4.2万人;1962—1978年,城镇知识青年支援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建设约9000人,1980年前后大多返回。从70年代后期开始,人口流动量增加。1979—1990年,平均每年迁入6.26万人,迁出6.07万人。1985年后,流动人口量激增,是年外出劳动力(以离开户口所在乡镇3个月以上计)22.61万人,其中出省10.22万人。此后,每年外出劳动力不断增加。1990年,外出劳动力31.96万人,其中出省16.22万人,大多不带家属,逢年过节时回家团聚。近几年,外地来台州打工、经商人员逾数十万人。201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86.7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01.35万人,女性人口285.43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5.6:100。
2015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97.4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05.61万人,女性人口291.88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7:100。全年共出生7.14万人,死亡3.6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5%,死亡率为6.12%,人口自然增长率5.83%。户籍总人口中市区人口159.29万人。据2015年全省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04.9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60.3%。
折叠 人口发展
1949年,境内居民60.4万户、240.57万人。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区68万户、254.1万人,比1949年增13.54万人,平均年增长率1.38%。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区78.6万户、322.7万人,比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增68.6万人,平均年增长率2.2%。1963年开始计划生育,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减缓。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区113.3万户,467.46万人,比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增加114.76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2.08%。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区140.23万户、487.64万人,比第三次人口普查增加20.18万人,平均年增长率0.53%。1998年年报统计,出生68263人,死亡32162人,年末全市539.51万人,比1990年年报统计人口增24.02万人,年均增长率0.58%,人口增长速度基本得到控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169.90万户、546.01万人,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增加32.95万人,增长6.42%。2011年共出生6.55万人,死亡3.4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20‰,死亡率为5.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5‰, 比上年回落0.97个千分点。
折叠 人口分布
密度 台州每平方千米人口,1949年251人,1964年337人(人口普查数,下同),1982年488人,1990年510人,2000年581人。各县(市、区)人口密度依次为:椒江、路桥、温岭、玉环、黄岩、临海、天台、三门、仙居。人口最密集地区为沿海的温黄平原、椒北平原和玉环岛。椒江、路桥、温岭、玉环、黄岩5个县(市、区)土地面积占全市29%,人口占54%。其中椒、路、温、玉4个县(市、区)的人口密度都在每平方千米1000人以上,最高的椒江区,每平方千米1600余人。
城镇 1952年境内城镇人口22.23万人,仅占总人口的8.83%。1964年普查时,城镇人口29.18万人,占总人口的9.04%。1982年普查时,城镇人口55.05万人,占总人口的11.78%。1990年普查时,城镇人口91.6万人,占总人口的18.78%。1998年年终统计,市区人口140.83万人,占总人口的26.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台州建市以来,城镇人口增长较快。2000年普查时市区常住人口149.20万人,占总人口的28.95%。2011年总人口中市区人口155.85万人[2]。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政治
折叠 编辑本段 区域经济
折叠 综合概述
2016年,台州实现生产总值3842.81亿元,增速居浙江省第四,比上年增长7.7%,增速为2014年以来最高。从全省增速排名看,2016年,台州居全省第四位,为2011年以来最好名次。
2016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54.93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645.14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942.74亿元,增长8.1%。
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43.9%和52.4%,分别拉动我市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
市区实现生产总值1296.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市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1822元,比上年增长6.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3137美元。
2015年市人均GDP达到59570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路桥区和玉环市人均GDP超过10万元。
折叠 第一产业
全市2015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7.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138.21亿元,增长3.5%;林业产值6.40亿元,增长1.5%;牧业产值31.27亿元,下降6.6%;渔业产值227.89亿元,增长5.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86亿元,增长7.6%。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6.8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6%。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6.35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0%;全年粮食总产量60.75万吨,比上年下降1.4%,每公顷单产为6306公斤,比上年增长0.6%。全市非粮作物播种面积110.4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8%。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为46.6:53.4。全年蔬菜产量196.16万吨,比上年增长4.1%;油料产量1.57万吨,增长1.5%;水果产量131.29万吨,增长3.8%。
全市完成造林更新面积2740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944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7.6千公顷。全市有林地面积623.03千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0.3%。全市有自然保护区(含小区)35个,面积12.14千公顷。
全年肉类总产量11.03万吨,比上年下降10.6%,其中猪肉产量8.60万吨,下降3.6%。禽蛋产量3.76万吨,下降2.3%。
全年水产品产量156.90万吨,比上年增长5.7%。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10.26万吨,增长 6.9%;海水养殖产量40.83万吨,增长6.2%。
全市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391家,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29家。全市共认证有机食品35个,绿色食品187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272个,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基)地272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共有241家。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完成河道疏浚清淤464公里,其中市区163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02平方公里,新增防渗渠道225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08公顷。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03.56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103.16亿千瓦时。
折叠 第二产业
全市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60.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8%。全市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为3741家,实现工业增加值818.33亿元,比上年增长0.4%。
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2.16亿元,比上年增长3.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1%;重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06.17亿元,下降1.1%,所占比重为61.9%。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排在前五位的行业中,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91.60亿元、88.57亿元和82.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15.7%和5.7%,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分别完成增加值97.78亿元和70.48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6.6%和2.2%。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为93.5%,新产品产值1219.80亿元,比上年增长2.2%,新产品产值率为30.5%,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不含台州电业局)345.53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利润总额207.20亿元,增长4.8%。
折叠 第三产业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6.68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其中餐饮收入194.72亿元,比上年增长9.2%,商品零售额163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城镇零售额1489.44亿元,增长10.8%,乡村零售额337.24,增长11.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汽车类和通信器材类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5.0%、26.8%、6.1%和48.8%,石油及制品类则下降7.3%。全年网络零售额494.37亿元,比上年增长45.7%。
商贸设施不断完善。台州农港城开业,万达广场、银泰城综合体和台州星光耀广场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34家,成交额1615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109家。全市已建成村级连锁店5025个,行政村覆盖率93.9%。电商产业加快发展,全市已创设各类网上店铺5.56万个,淘宝村42个,电商产业园19个。
市场物价微幅上涨。2015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8%,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1.0%,服务项目价格上升0.3%(见表一)。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2.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4.9%。
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7436.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0%,其中接待国内游客7419.17万人次,增长22.0%;实现旅游总收入749.25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745.63亿元,增长28.4%。天台山景区、神仙居景区成功晋级国家5A景区,填补了我市5A级景区“零”的空白。全市共有5A级旅游区2个,4A级旅游区7个,3A级旅游区19个,2A级旅游区14个。共有星级饭店50家,客房8041间,床位13166张,旅行社140家[3]。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折叠 科技发展
全市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23.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市共有省级企业研究院50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80家,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429家。全年申请专利23144件,比上年增长12.5%;专利授权19717件, 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发明1386件,增长75.2%。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198项,技术交易额14.35亿元。
质量强市和名牌战略深入推进。“浙江制造”品牌认证企业达到6家,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有中国名牌产品19个,浙江名牌产品25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全市有467家食品企业取得QS证书。年末全市有各类检验机构110家,其中国家检测中心1家,省级质检中心9家。全年新增5件驰名商标,全市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驰名商标达到56件。
折叠 教育事业
市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成功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北师大附属台州高级中学正式落户。全市有幼儿园1329所,在园幼儿22.43万人;普通小学329所,在校生48.09万人;初中187所,在校生19.56万人;高中66所,中等职业学校31所,高中段在校生15.47万人,初升高比例98.31%。全市特殊教育学校招生(不含随班就读)190人,在校生1234人。全市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10618人,在校生33566人,成人高校在校学生34768人。
著名学校
校名 | 简介 | 校址 | 图片 |
---|---|---|---|
台州学院 | 台州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浙江省和台州市共管共建的综合性普通高校,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台州师专,其办学源头可上溯至1907年三台中学堂简易师范科。学校在发展历程中海纳百川,先后汇聚了台州教师进修学院、临海师范、台州卫校、温岭师范等多所学校。学校现在临海和椒江两地办学,校园总占地面积1752亩,总建筑面积50.1万平方米,现有馆藏纸质图书190万册,数字资源总量4.4T,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3亿元,校园功能齐全,设施先进。 | 椒江校区:台州椒江区市府大道1139号 临海校区:临海市东方大道605号 | ![]() |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筹建于1999年;2001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2003年、2006年,浙江省台州工业学校和浙江贸易经济学校先后成建制并入。2007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2年,学校成为“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5年,经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联合评价,我校进入中国专科院校排行榜百强(位列第66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担任学校顾问,浙江工业大学首任校长洪起超担任名誉校长。 | 台州市经济开发区学院路788号 | ![]() |
台州市第一中学是一所有着90年办学历史和优良办学传统的省一级重点中学、省文明学校、国家级绿色学校、全国特色学校。2014年4月被确认为首批浙江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学校现有55个教学班,2377名学生(不含新疆班);省特级教师4人,中学高级教师137人,台州市名师名校长19人,获得国家级奖励27人次、省级奖励70人次、台州市级奖励200多人次,是台州市师资力量最雄厚的普通高中之一。校园环境优雅,现代气息浓厚,是新世纪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 | 台州市椒江区椒金路9号 | ||
台州中学 | 浙江省台州中学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初名“广文书院”,1902年始称为“三台中学堂”,1912年改名“浙江省立第六中学校”,1937年增设高中部,并更名为“浙江省立台州中学”。1956年,学校改名为临海第一中学。1985年,学校复名为台州中学。浙江省台州中学在1981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首批办好的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1996年被确认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1998年被教育部确认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也是全国百强中学之一。 | 临海市双林南路220号 | ![]() |
浙江省天台中学 | 浙江省天台中学创办于1906年,1981年被列为省重点中学,1997年被确定为省一级重点中学,2007年被评为省优秀一级重点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有优良办学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 学校现有58个班级,2455名学生,246名教职工。 | 天台始丰新城英才路1号 | ![]() |
黄岩中学 | 黄岩中学,全称浙江省黄岩中学,隶属于台州市黄岩区政府直接管辖,为公立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校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宋朱熹年间。现代式学校源于1900年创办的黄岩县立中学,是台州市中学中建校最早的学校。至今,学校已经历清献中学堂、黄岩县立中学校、黄岩县立中学(西迁灵石)、黄岩县红卫中学、浙江省黄岩中学等阶段。学校现有师生3000余名,长期以来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其中"两院院士"7人,为台州市各中学之最。 | 台州市黄岩区罗家汇 | ![]() |
三门中学 | 三门中学创办于1938年,1956年秋增设高中部,始称浙江省三门中学。1981年列为省重点中学。1997年,经省教委评估,认 定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近几年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绿色学校、省教育科研百强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位于东海之滨,三门湾畔,校址为江南名刹三门广润寺的旧址,四面环山,占地458余亩,建筑面积近80000平方米,绿化面积65000平方米。校园内有瑞云、飞鹤二山,古木参天,浓茵匝地,更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自然环境清幽宜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既有古典书院的神韵,又具有西方现代建筑的恢弘大气。校园布局合理,优美清静,是莘莘学子理想的求学之所,也是修身悦性的一方精神乐土。 | 三门县海游镇文化路301号 | ![]() |
折叠 文化事业
至2015年末,全市有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自办广播节目10套,自办电视节目10套。年末全市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用户162.74万户,其中数字电视实际用户136.45万户。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71717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58815小时。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9.89%和99.67%。至2015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项,省级95项,市级299项。全年共完成235场文艺演出、22个主题展览、3.67万场数字电影和1.8万册图书的下乡任务。
折叠 医疗卫生
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455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24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全市共有民营医院53家。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4772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7841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15723人,注册护士14666人。年末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33人,其中医生2.63人。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74.82/10万。全市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80%。,其中婴儿死亡率4.39%。,户籍孕产妇死亡率5.57/10万。全年有4.38万人参加无偿献血。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38%,卫生户厕普及率95.54%。
折叠 体育事业
成功举办首届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台州市第四届运动会台州体育中心体育场、第二届市区机关运动会等一系列赛事。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举办了市第四届万人健身跑、快乐彩虹跑等活动。全市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各项赛事取得了较好成绩,共夺得国际比赛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2枚,全国、全省比赛金牌154.5枚、银牌158枚、铜牌149枚。全市共建有市、县级体育社团239个。
折叠 社会保障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71万人,全年帮助3.04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年创业培训483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3%。
开展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缴存工作。建立健全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形成较为健全的“基本医疗+大病保险”保障模式。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被征地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98.77万人、140.78万人、232.43万人、88.73万人和99.37万人。年末全市有233.6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有480.1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年收缴各类保险基金196.44亿元,支出187.67亿元。
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79592人,全年共投入低保资金23186元。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分别为382元和287元。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7.21%,城镇“三无”人员供养率达到92.91%。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345个,床位42111张,年末在院老人20502人。全市新建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895个。全年共支出医疗救助资金1.08亿元,医疗救助16.80万人次。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文化
折叠 人文历史
在新石器时代,椒江就有古人类居住,在山麓带从事原始渔猎生活。
先秦时期,统称"越"地,属闽中郡。
公元前85年,即西汉始元二年,在章安设立回浦县,同时为东部都尉治所。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此后的温州、台州、处州三府。
东汉建武(25~56)年间,改回浦县为章安县。阳嘉元年(132)农民起义军曾旌攻克章安,朝廷下令浙南各县驻兵防守,为中国历史上沿海地区始有地方驻防军队的最早记载。
三国吴黄龙二年(230),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士万人,由章安港出发远航夷州(今台湾),经年而返。留下了中国历史上大陆与台湾交往的最早文献记录。太平二年(257),在章安设临海郡。
公元3~6世纪的两晋、南北朝,是章安古郡最繁荣的历史时期,在这三个多世纪中,章安作为浙东南沿海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港埠兴旺,人文荟萃。佛教文化始传入境内,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之一灌顶和尚,即为章安无碍寺出家的僧人。
唐武德八年(625),章安县并入临海,此后章安不再设县。但仍为沿海重要港埠,乾符四年(877),日本商人曾从章安港装运香药等货物外运。章安出产的姜也运销外埠,被作为优质中药材载入本草药典。
宋时期,海洋捕捞业和盐业进一步发展,盐业生产已成为主要产业,海洋捕捞向浙北拓展。西山、东山、栅浦等地开始形成街市。与日本、朝鲜等国的海上贸易往来逐渐兴旺,建炎元年(1127)在章安设"市舶务",专营港口管理和税收等事务。四年(1130),高宗赵构从舟山移驻章安,并游览枫山清修寺。此外,宋代的著名女词家李清照、民族英雄文天祥等,都曾至椒江。
元时期,以朝廷漕运为背景的海运业迅速发展,在岩屿设立海运千户所,与椒北的章安港均为漕运海船驻泊和装运大埠。同时葭沚和栅浦等地也是福建货物的集散地之一。至正八年(1348),黄岩方国珍起事,义军出入椒江沿海,在中国东南率先揭起反抗元王朝的大旗。
明代初期,因倭寇为患,朝廷下令"海禁",沿海经济受到较大打击。洪武二十年(1387)筑海门城,二十八年(1395)又筑前所城,皆为军事卫所建置。
明弘治(1488~1505)间,筑成最早的一条海塘--丁进塘,之后在数十年间又相继筑成两条海塘,围垦海涂 10万亩。自此揭开椒南平原500年开垦海涂的历史。
明嘉靖(1522~1566)间,连年倭寇入侵,并一度盘踞大陈,登陆海门,占领栅浦,四处流劫抢夺。沿海军民奋起自卫,朝廷亦遣兵追剿。参将戚继光率"戚家军"数次驰援,驻守海门,终于荡平巨寇。坐落东山西麓的"戚继光庙",是全国著名的抗倭纪念古建筑遗存之一,也是椒江最具历史人文教育意义的古迹。
公元17世纪中叶的明清鼎革之际,沿海数为拉锯之地。顺治三年(1646),明鲁王朱以海驻跸海门。八年(1651),清兵在海门港集结,前往舟山围击明军。十二年(1655),因郑成功游弋海上,清廷禁民出海。此后,郑成功部屡攻海门。十八年(1661),清廷又下令迁界,海门沿海居民被迫内迁30里。至康熙三年(1664),明军将领张煌言被捕,浙东南坚持19年之久的抗清运动始告寂然。
清代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解除"海禁"以来,沿海经济迅速恢复。时在葭沚设立"海关"机构,后迁海门,称"台大关"。并加强海防建设,大力兴修水利,筑塘围垦,开发沿海滩涂资源。又从18世纪中叶起,葭沚商埠渐兴,一度形成闽货的主要集散地。同时,台州列岛得到进一步开发,大陈形成浙东沿海岛屿最兴旺的渔业集镇,居民最多时达万余人。清末,海门港正式辟为商埠,于光绪二十七年(1910)建立最早三安川码头,开通椒江至上海、宁波、温州等客货航线,并创办各类实业。货商毕集,市场兴旺,成为台州最繁荣的港埠。至民国间,遂有"小上海"之称。
折叠 民风民俗
春节:初一早起,放开门炮仗,称“开春”。设香案供祖宗、天地。邻里亲友见面互道恭喜。忌汲水,忌洒扫,忌动刀剪。不催债,不吵骂,不劳作。走亲串戚,送年礼,吃年酒,统称“拜岁”,以初八为限。有丧事人家,以初二为“白日子”,设座开吊,称“接纸”。舞龙、滚狮等民间娱乐队伍穿村过庄,表演相娱;洒尺、莲花落、排街、化龙船、送元宝、送麒麟、狗捣米、花鼓等江湖游艺挨户登门,直至元农。初三接土地爷。初四接灶神。初五恢复正常,商店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定春节放假三天,常组织各种大型型文娱活动。节前各机关单位、厂矿企业由领导干部登门慰问烈军属、伤病人员、离退休人员。在外地工作干部职工回乡探亲过节。
元宵:传统元宵节为正月十五,但在台州各县市区(除温岭、玉环两县市的闽南籍渔民后裔外),均以正月十四为元宵。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十四日元宵来历的传说——
抗倭说:传说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因作战机密被泄露,将计就计把元宵节提前一夜,从而一举歼灭入侵倭寇。又传说正月十四,戚继光带兵进驻桃渚城。解粮官禀报库里的粮食不够用,请示能否向城里百姓借粮。戚继光说桃渚城里的百姓多次遭倭寇洗劫,不能给他们增加负担。最后,士兵们把剩下的粮食磨成粉,兑水熬成糊状,再加入各种蔬菜、肉类、豆制品和调味品,制成美味的糟羹。因此台州的元宵改为十四,并吃糟羹。
孝子说:元至正十四年(1354),方国珍率浙东农民军攻入台州府,建国称王,在北固山建天坛,以今台州城隍庙为金殿,并下诏普“天”同庆,包括传统节日。方国珍的母亲信佛,每月朔、望两天(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吃素斋,每年的元宵节与中秋节刚好是方母吃斋之日。方国珍是个孝子,为了使母亲能与“天下百姓”同乐,他便下诏提前一天过元宵。此后,在方国珍统治的区域(包括台州全境、宁波的宁海等地),正月十四闹元宵便成了风俗。
筑城说:相传唐初大将尉迟恭(一说为刺史尉迟缭)征来大量民工修筑台州城。时近年末,天寒地冻,材料缺乏,开工不久连砌墙用的蛎灰浆都严重短缺。一位老农献计,用米粉加黄泥搅拌成浆,粘度效果很好。一民工因不堪饥寒,偷吃了筑城用的米粉糊,按律当处理。尉迟恭(或说为刺史尉迟缭)仁慈体民,将一部分米粉糊拌黄泥筑城,一部分掺菜、笋等烧成羹给民工当点心。筑好长城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十四,因此台州的元宵改为十四,并吃糟羹。
清明:清明节在台州,家家作菁团、菁饼(团为咸,饼为甜)为寒食品,带去扫墓。菁是田野上蒿、艾一类的野生小草,有清香味.清明后开黄色小花。台州民间采之洗净后在开水中氽过捣成泥,拌上糯米粉及小麦粉,即做成团和饼,叫菁团、菁饼。菁团的馅用豆腐干、笋、猪肉、油泡、萝卜等切成小方粒,炒熟后再被包裹;菁饼的馅则是用红糖或用甜豆沙做成。
扫墓又称“墓祭”或“上坟”。时间灵活,一般在清明前后举行,有“前三后四”的说法。据《浙江通志·风俗)和《台州府志》记载,这一天,台州各县民间不分贫富,都在各自的祖先墓前设馔致祭,并插香烧纸,封土于墓,俗称“加坟土”。旧俗民间在墓地插竹挂纸钱;也有压纸于墓场和墓背的,称为“压墓钱”,上过坟后,在坟头上挂彩色幡,表示该坟有下代人照管。
温岭及玉环的闽南籍人在祭墓完毕以后.还将菁团和银钱分给在墓所的邻家儿童,或给以银钱,叫做“散墓资”。解放初还有这种俗例,近年已不作兴。
立夏:时在春夏收种之交,民间讲究进补以增强体质,防罹“疰夏”。食蛋,以为可健脚骨。食青梅,以为可防腰酸。食桂圆,以为可明目。称体重,以便及时发现体质变化。食“麦饼筒”。俗称“醉夏无麦饼,白碌做世人”。旧时贫家轧青大麦磨“麦虫”以代,故又有“富的醉夏筒,穷的磨麦虫”之说。即使不会喝酒的人也要喝点酒,或吃甜酒酿,称“醉夏”。
端午:食粽。亲友互赠粽子等礼品。门首贴五毒图,悬艾叶及菖蒲剑,饮菖蒲酒,室内喷洒雄黄酒,又以五彩丝线制香灯袋悬挂帐前、衣襟,远邪辟毒。小儿手足或颈项系五色丝线,以为祛祟保寿,又胖又壮,称系“端午壮”。以鱼腥草、大小蓟、马鞭草、艾、香附草等煎水为儿童午后沐浴,吃青皮鸭蛋,以为可除秽解毒,避暑湿。无龙舟竞渡。
七月半:即中元节,俗称“鬼节”。置羹饭祭祖。放水灯或放路灯以济孤魂。
中秋节:在台州市,人们也有八月十六过中秋的传统,不过传说更多。
一种说法和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有关:当年朱元璋起义,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月饼里面,传送到各地军中。没想到由于路途遥远,信使走到台州时已是八月十六了。不过阴差阳错,起义还是成功了,朱元璋高兴地将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群臣,所以台州人索性就在八月十六过中秋节了。
另一个说法和孝道有关。元朝末年,朝廷腐败,台州人方国珍起兵反元割据台州,百姓安居乐业。台州百姓原先中秋节吃荤腥月饼,而方国珍的母亲信佛,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只吃素,方国珍因此把自家的中秋节定在了八月十六。这份孝心感动了百姓,于是大家把中秋也改在了八月十六。
重阳节:称“九月九”。外出登高。食重阳糕,取人寿年丰百事皆高之意。南朝宋《临海记》:“郡北四十步,有湖山。山甚平,正可数百人坐。民俗极重,每九日菊酒之辰,宴会于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此为台州古俗较早记载。临海、黄岩、三门等县也有习惯做麻糍过节,谚称“九月九,麻糍粘捣臼”。今多秋日登高,其他节俗已渐不兴。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称“过年”。此前,廿四日为“小除夕”,打扫清洗,称“掸蓬壅”,晚间祭灶送灶神。廿四以后杀猪宰鸡,捣糕裹粽,蒸馒头做冻米糖,忙办年货。年内祭天地,称“谢年”。换贴春联。除夕家宴称“年夜饭”。温岭县石塘一带闽籍渔民,在门口焚寿金纸、柏叶,在余烬上跳跃,反复诵念“今年好过年,明年挣大钱”,称“跳龙灰”。合家团坐“守岁”。给小孩分“压岁钱”。放“关门炮仗”以辞旧。
折叠 名优特产
麦虾:一斤面粉、一只鸡蛋、一匙菜油、一匙盐,加适量水,放入大碗内调成面粉糊浆备用。旺火起油锅,放入白萝卜丝炒,再放入卤牛肉丝、香菇、黄酒,尔后加入高汤,猛火烧开,用菜刀沿大碗口将面粉糊浆切成一条条面状下锅,大火烧开放入适量盐(亦可再加虾、蛏、蛤蜊、油煎蛋等),烧熟后加少许酱油、味精、葱或大蒜叶,起锅盛入碗中。其口味特点:清香鲜美。
姜汤面:台州的代表性面食它的精彩之处除了丰富的浇头(有虾干、猪肉丝、笋丝、香菇、金针菜、荷包蛋、豆腐皮子、青菜、蛏子等),还在于它微辛浓郁的汤——带着姜汁特有的香味。它的精彩之处除了丰富的浇头(有虾干、猪肉丝、笋丝、香菇、金针菜、荷包蛋、豆腐皮子、青菜、蛏子等),还在于它微辛浓郁的汤——带着姜汁特有的香味。姜汤面先前只是浙江台州妇女坐月子时调养身体的主食,现已成为街头独具风味的小吃。许多台州人都将姜汤面视作不可少的食品。
食饼筒:顾名思义就是把各种美味佳肴用纸样薄的麦焦皮(也有用米浆烙的米筒)包成筒状,它是台州著名的一种小吃。俗称“麦焦”,也有称麦饼筒和锡饼的。说是小吃,其实家家户户都把它当作主食的,因为在面皮里面已包罗了餐桌上所有的菜肴。每年的端午节都是必吃这道小吃的,再喝上一点雄黄酒,门上插一两支用菖蒲做成的避邪剑,那端午浓浓的味道就出来了。
仙居杨梅:仙居杨梅是浙江省台州市著名特产之一。仙居栽培杨梅有1000多年的历史,三百多年前的杨梅树如今依然生长在仙居的土地上。在低山、低丘上发展早熟的荸荠种杨梅,6月中旬就成熟上市。仙居杨梅打出了品牌,在行内已形成“世界杨梅在中国,中国杨梅出浙江,浙江杨梅数仙居”的说法。仙居杨梅由于仙居独特的小气候特点,在6月初就能成熟,比慈溪、余姚等地早7—10天上市,晚10—15天落市,商品果一般在6月10日上市,7月20日落市。 东魁杨梅,个大如乒乓球,平均单果重21克,最大达54克。
仙居三黄鸡:仙居三黄鸡被誉为“中华第一鸡”,曾得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钟爱,列为贡品,“三黄鸡”的名字由朱元璋钦赐。仙居三黄鸡,在国家农业部权威典籍《中国家禽志》一书中排名首位,该鸡属农户大自然放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是我国著名的地方优良品种,具有体型小、外貌“三黄”(羽毛、爪、喙)、适应性强、产蛋性能好、肉质鲜嫩等优良性状。
黄岩蜜桔:黄岩区作为“中国蜜桔之乡”、农业部优质柑桔生产基地区县,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所产柑桔酸甜适中,风味浓厚,特别鲜甜可口,品质优良,屡获名牌产品、优质产品奖,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玉环文旦:玉环柚于清同治年间由厦门香客传入,迄今已有120余年历史,后经选种嫁接培育而成,营养丰富。除生食外,果皮可制蜜栈、果皮糖和提取芳香油。1982年12月在全国柑桔区域会议上鉴评玉环柚,荣获柚类第一名;1985年在全国优质农产品展评中再次列为榜首。除销于大城市外,还出口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三门青蟹:三门青蟹,学名为锯缘青蟹,俗称蝤蛑,产自浙江中部沿海的三门湾畔。适温范围7~37℃,盐度2.6~55‰,肉食性营穴居,昼伏夜出。三门青蟹种质资源纯正,生长环境优越,肉质细嫩,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美容功效,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有机产品”、“中国著名品牌”、“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等多个奖项,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三门青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天台乌药:天台山峰峦重叠,郁郁苍苍,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著名的药材产地。其中以天台乌药、三七参、白术、芍药、茯苓最为著名。
温岭草鸡:温岭草鸡是性成熟早、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肉质好的优质黄羽鸡。温岭草鸡皮薄肉厚而嫩,耐粗饲,适应性强。体形中等,体态匀称,小巧清秀。全身羽毛紧密,背平直,尾羽高翘,单冠直立,呈鲜红色,肉髯中等大呈鲜红色,公鸡冠又高又红,羽毛鲜艳,外观漂亮。肌肉中富含蛋氨酸、赖氨酸,具有较高的蛋白含量。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比较低,口味鲜美。
折叠 市树市花
台州市市花――――桂花,又名木犀、丹桂、岩桂,木犀科常绿灌木或乔木,高可达10米。树冠圆球形。树干粗糙、灰白色。叶革质,对生,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幼叶边缘有锯齿。花簇生,3一5朵生于叶腋,多着生于当年春梢,二、三年生枝上亦有着生,花冠分裂至基乳有乳白、黄、橙红等色,香气极浓。桂花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四种: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果实为紫黑色核果,俗称桂子。
桂花原产我国西南和中部,现广泛栽种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高温而不耐寒,为温带树种。桂花叶茂而常绿,树龄长久,秋季开花,芳香四溢,是我国特产的观赏花木和芳香树。湖北咸宁地区成片种植甚多,是桂花之乡。成都、杭州、桂林亦是丹桂成林,蔚为壮观。桂树木质细密坚韧,有多种用途。桂花气味辛温、无毒,入药有化痰、止咳、生津、止牙痛等功效。采摘新鲜的桂花可制桂花糕、桂花糖和桂花酒等。
台州市市花――――梅花,是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独早,“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被誉为花魁。“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象征我们龙的传人之精神。梅花培植起于商代,距今已有近四千年历史。梅是花中寿星,我国不少地区尚有千年古梅,湖北黄梅县有株一千六百多岁的晋梅,至今还在岁岁作花。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花原产于我国,主要以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栽培为盛。喜温暖而稍湿润的气候,宜在阳光充足、通风凉爽处生长,其性畏涝,能耐旱。
台州市市树―――― 樟树,形态:常绿乔木,一般高20~30m,最高可达50m,胸径4~5m;树冠广卵形。树皮灰褐色,纵裂。叶互生,卵状椭圆形,长5~8cm,薄茧质,离基三出脉,脉腋有腺体,全 缘,两面无毛,背面灰绿色。圆锥花序腋生于新枝;花被淡黄绿色,6裂,核果球形,径约6mm熟时紫黑色,果托盘状。花期5月,果9~11月成熟。
折叠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
折叠 神仙居景区
神仙居景区是仙居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总面积15.8平方公里,神仙居目前已开发了四分之一,曾被评为“游客最喜爱的美景乐园之一”,目前被定为“作 家创作基地”,集“奇、险、清、幽”于一地,汇“峰、崖、瀑、林”于一体,形成峰、崖、溪、瀑景观。典型的流纹岩地貌,景观丰富而集中,奇峰环列,山崖陡峻,峰崖的相对高度差多在100米以上,基岩落石处处成景,溪水与瀑布常年不断,幽深奇崛。有迎客山神、将军岩、睡美人、象鼻瀑、十一泄飞瀑等80余个景点。神仙居引人入胜之处,在于那里的一山一水、 一崖一洞、一石一峰都能自成一格,有不类他山、异乎寻常、出人 意料、匪夷所思的景观形态。一字蔽之:“奇”。峰奇、山奇、石奇、崖亦奇。自县城出发,迤逦西行,无论横贯北境的大雷山,还是南脉括苍山,均绵延不断,如波涛起伏。唯独白塔镇南境,神仙居周围的众山巍兀独立,险峻无比,与其它山刀切斧削般割裂开来 ,迥然各异,别具一格,耸然独秀。
折叠 天台山景区
天台山景区以“佛宗道源”著称于世的天台山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国清寺宗派天台宗的发祥地,又是中国道教南宗的本山。重点景点有国清寺、石梁、赤城山、寒山湖、华顶峰等。国清寺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日本、韩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至今,在日韩和东南亚一带仍拥有300多万天台宗佛教徒。石梁飞瀑还是浙江省十大名胜景点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又被列为“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2000年天台山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中国4A级旅游区(点)。风景区总面积达187.1平方公里,风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古以来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胜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数来数去数不清”之说。
天台山集诸山之美,其最大的特点是古、幽、青、奇。天台山不但自然风光奇丽秀美,人文积淀深邃厚实,而且旅游的区位条件也相当优越。往东有“蒋介石故居”所在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雪窦山,北有“越中胜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和新昌大佛城相接,南有温州雁荡山,西有浙中金华双龙洞,兰溪诸葛村和东方好莱坞──东阳横店影视城,可谓旅游要冲、黄金地带。现在,以天台山为中心,涵盖浙东的二小时旅游经济圈正逐步趋于成熟,浙江旅游界为此编有“天台居中,游遍浙东”的顺口溜。
折叠 临海江南长城
据志书记载,临海古城始建于东晋末年,只是当时规模较小。唐代进行了扩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全部被拆, 约三千年后的大中祥符(1008—1016年)年间重建。熙宁四年(1071年)又将原在东湖以外的东面城墙移建于东湖以内,从此规模一直未变,但历代均有修缮, 唯瓮城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城墙规模旧志载为: “周围一十八里”,实测6286.63米。现城东面已无存,西南二面基本为宋至明清的旧物,北面大固山上则系九十年代在原墙基上重修。同时还保留着四个城门与瓮城,是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府城城墙。
临海江南长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区。始建于晋,扩建于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现存城墙长约5000米,蜿蜒曲折,气势恢宏,素有“江南八达岭”之美誉。江南长城除御敌的作用外,还具有防洪功能,故在修筑上十分有特色,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弧形马面,另一方为方形,这在全国十分罕见。
折叠 温岭长屿硐天
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长屿硐天观夕硐,中国石文化史上璀璨的艺术奇葩,肇始于南北朝时期,千余年来经工匠不断开山取石,形成独特的硐天景观,虽是人凿,宛若天成。它坐拥的28个硐窟,1314个石硐,硐套硐,硐连硐,硐硐相连,缀成了千姿百态的石壁长廊。人与自然共同演绎的历史奇迹造就了包罗万象的长屿硐天:亚洲唯一的自然“岩洞音乐厅”独具魅力,被誉为“不仅是属于温岭、属于中国,而且是属于全世界的、宝贵的、独特的文化遗产”;工艺精湛的石碗荣获世界基尼斯之最;国内首个洞穴式石文化博物馆独树一帜,其累年形成的天然壁画梅花桩、种类繁多的天然奇石、精巧无比的民间石雕在国内同类独占鳌头。
长屿硐天总面积16.18平方公里,主要由双门硐、观夕硐、水云硐、双门石窟、八仙岩、灵霄硐组成,系北雁荡山余脉,山峦海拔在150米左右,属低山丘陵。《嘉庆太平县志·地舆三》载:“屿不甚大而最有名,并石苍、黄监或统称‘长屿’。”长屿因风峦蜿蜒起伏,犹如海上一座狭长的岛屿而得名。
折叠 玉环大鹿岛
大鹿岛是中国.苏泊尔集团公司管理的一个海上风景旅游度假村,大鹿岛位于名柚(文旦)之乡---玉环县的东海披山洋上,由大鹿、小鹿岛组成 ,面积为2平方公里,距坎门应东码头6公里;栈台码头4公里。
岛上危峰嵃峻,盘蹬嵌岖,火山基岩海蚀地貌形成陡崖礁滩星罗棋布,形成八仙待渡,五百罗汉,龙潭,仙人罗帐,龙游洞等天然景观20 余处,雄伟瑰丽,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岛上树木茂盛,荆草蒙茸,四季常绿,创翠欲滴,有各类植物380余种,包括美国红杉,日本柳杉,法国冬青,北美鹅掌楸,阿尔巴尼亚海岸松及台湾相思等树种,森林覆盖率达87.6%。犹如镶嵌在万倾碧波中的一颗绿宝石,故有“东海碧玉”之美称,这里空气新鲜,没有污染,是个天然氧吧,。1991年由国家林业部批准为海岛森林公园,2007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1985年,中国美院教授洪世清为继承中国石刻艺术,只身上岛,涉海遍崖,汗血十四年,雕琢出岩雕近百座。这些岩雕上承秦汉悠久的艺术传统,下及大海众多的生灵,鬼斧神工,赋予沉睡亿万年岩石新的生命,使静谧的海岛熠熠生辉,蔚为大观。辅刘海粟,沙孟海,钱君陶,申石伽,夏伊乔等名人摩崖石刻16幅,形成了龙门石刻,索桥风月,寿星岩,将军洞等4处独特的人文景观,堪称旷世瑰宝。香港《美术家》杂志评价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令人惊异的创举”。
景区内建有三、四级标准的度假村、鹿岛山庄,配有高中档客房169间,豪华餐厅,包厢,歌舞厅,KTV包厢,休闲中心,会务中心等综合性服务项目,并有苏泊尔豪华快艇往返玉环应东码头和栈台码头,航时30――15分钟。
大鹿岛景区以森林为依托,以岩雕文化为灵魂,以海岛自然景观为载体,融三浴(森林浴,日光浴,海水浴),三景(岩雕景,石刻景,奇石景)为一体,游客尽可在此熏海风,听涛声,闻鸟语,观日出,尝海鲜。是避暑,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的理想场所。
折叠 台州海洋世界
台州海洋世界是台州中泰置业开发的,位于市民广场西北侧,是一个以海洋生台州海洋世界物展览为主的大型水族馆,其高度为中国之最,规模居浙江之首。台州海洋世界内设热带雨林馆、珊瑚礁鱼馆、海洋风情馆、海兽表演馆、海洋嘉年华、海洋科普教室、水族实验室等。
台州海洋世界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大型海洋馆的建设经验,并创造性地应用了许多全新的理念,集聚各种形色的海洋生物,超大型展示,逼真再现水世界的缤纷精彩。并推出美人鱼、人鲨共舞、海豹表演、水中芭蕾等表演项目,还有海洋欢乐餐厅、海洋主题礼品中心、观赏鱼售展中心等配套服务,是一处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集科普教育、欣赏娱乐、旅游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大型展览馆。
折叠 温岭方山景区
方山四面绝壁,山顶平坦开阔,面积700多亩,视野开阔,恍若空中平原南嵩岩景区,天外琼台。顶上四季山花映翠潭,整个方山顶犹如一座巨大的空中花园。有人在方山山顶这样写道:山顶远眺,广宇浩茫,俯瞰山河,猛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浩然之气。 根据资料显示,方山为典型的流纹岩平台地貌,发育成一个厚约50米的开阔平台,平缓地分布在海拔400多米高的山顶上,总体向西北倾斜,倾角在5度左右,由于自然风化,在平台上形成了各种缓丘、凹地、浅潭。有专家指出方山是目前发现的中国较大的火山平台。山顶气候与山下迥异,风异常急速,方山又处在台风多发的温岭,气候较为恶劣,加之土层稀薄,高大的乔木难以生长,因此放眼望去,皆是不及腰身的草地和蕨类植物为主,也有松树,主要为马尾松,但都体形矮小,盘根错节,俨然天然盆景。此方山松也为方山三大奇观之一,数十年树龄却仍然不足两米。
从地质的角度看,方山熔岩台地貌是由山峰顶部的层状玻璃质火山岩帽发育而成的以裸岩陡崖为特征的地貌。它与丹霞地貌惊人地相似,也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但其岩壁以棱角鲜明区别于后者的圆滑。在我国已建成的13个以火山地质遗迹为主体的国家地质公园,多数为新生代火山地质遗迹。像方山这样的单纯由中生代火山岩构成风景秀丽的地质公园并不多见,其开阔台地和丰富的地貌景观(含梅雨瀑等),在我国火山岩风景区是极为罕见。
折叠 漩门湾农业观光园景区
玉环观光农业园是集现代与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学研究、观光农业园科普教育和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位于浙江台州玉环与温岭城关的中心地带,西濒乐清湾,与雁荡山隔海相望。内设神农广场、演艺区、精品果园、认知园、小型植物园、百草园、果菜园--开心农场、水景园、童趣园、百鸟园、烧烤区、拓展训练区等游乐场所。
折叠 三门蛇蟠岛
蛇蟠岛位三门湾内,为台州市第二大岛,距县城海游镇东野人洞17.5公里,但距 大陆海岸线最近处仅2.5公里。从六敖镇上敖码头启程,乘渡船约20分钟可达。 岛屿总面积11.04 km2,原分蛇蟠山和小蛇山二岛,1978年经筑塘围垦后连成一 岛。开发历史久远,宋代末年即在岛上开辟采石场,明代万历(1573~1619)年 间尤为兴旺,以出产优质石料红色“蛇蟠石”闻名,多数石料供应宁波、上海等 建材商。当年采石开凿的大大小小洞穴共有1300余个,堪称“千洞之岛”,为浙 江省规模最大的海岛人工洞穴奇迹。
岛上居民约4000人,设蛇蟠乡,乡政府驻地村。蛇蟠岛洞穴集中于大蛇山,山中千洞各异,有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的高敞 大洞,也有仅容1人的深曲无底小洞;且洞中有洞,横竖旁出,怪石嶙峋,森森 幽幽犹如迷宫而别具景致。洞穴内气候温和,一年四季微风习习,清爽宜人。著名的大洞有黄泥洞、山前洞、高楼岩洞、羊栏穿山洞、上山头岩洞等,景区品位 可与绍兴柯岩、龙游石窟、温岭长屿洞天相媲美。如高楼岩洞俗称强盗岩洞,进 口处为两个连环套洞,内足容两个篮球场,支洞隐蔽,上有一个穿顶洞,别显洞 天,洞穴昏暗处排列有5口约摸深10余米的水塘,清澈见底。羊栏穿山洞是一 条去山后村的连环迭套的洞道,洞中有洞,出口处风光尤好,一座天然大型“石拱桥”映现于眼前,东望海波浩渺,似临仙境。蛇蟠岛又是一个富有海上田园风情的旅游岛屿[4]。
折叠 编辑本段 著名人物
折叠 编辑本段 城市荣誉
荣誉称号 | 时间 | 授予单位 |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2006年12月29日 | 国家旅游局 |
中国最具魅力城市金融生态城市 | 2006年 | 中国金融生态城市评价委员会 |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 2013年(连续7次) | 国家科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