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2-05-15 20:43:50

陕北红军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所属类别 :
其他人物相关
其他人来自物相关
编辑分类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地区建立的一支工农武装部队。其主力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军。

最早始于1927年10月12日,由共产党员唐澍(唐东源)、李象九、谢子长(谢浩如)、白明善(白乐亭)白自强,白锡龄等以党组织掌握的陕北军阀井岳秀部第十一旅第三营为主力,联络其他几个连的千余官兵在陕西省清涧县发起的清涧县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陕北红军

  • 别名

    西北红军

  • 领导人

    刘志丹,谢子长

  • 相关丛书

    《铁流勇进》

  • 相关电视剧

    《长征》

  • 相关电影

    《开国大将徐海东》

  • 初始时间

    1927年10月12日

折叠 编辑本段 主要领导人物

刘志陆守越振这击丹,1936年任红28军军长360百科,在东征中的三交镇战斗中阵亡,时年33岁。

谢子长,1934年在战斗中负伤,后伤情恶化,于1935压委目谓切全年2月病逝,时年38岁。

高岗,反革命分子,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必财1954年参与分裂党的活动,自杀身亡。

习仲勋,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广东省委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任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2002年去世。

吴岱峰,陕北子长瓦窑开员料微研收谓又财人,1903年2月25日生,曾任陕北红29军军长、中央红军北路军参谋长、八路军独立第一旅旅长兼绥德警备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粉我草会干古圆板房治党委常委;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五届全国政协常委。2005年9月19日逝世。

阎红彦,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概限批著青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政治部主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云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7年含冤去世。1977年平反昭鲁么发雪。

折叠 编辑本段 早期军事组织

1、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

1927年10月,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等人在清涧发动陕北军阀井岳秀部十一旅(石谦旅)部分官兵起义。同年12月,起义部队在韩城宣布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克保细究什队,总指挥唐澍,副吗着础数总指挥谢子长,参谋长阎揆要。部队隶属中共陕西省委领导。1928年1月起义部队在二次攻打宜川时失败。

2.陕东赤卫队

1928年4月,中共陕东区特派委员会为加强渭华地区的农民武装力有看利张号话资初量,分别从渭南、华县抽调了40余名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到驻洛南的许权中旅学习军事。4月下旬,许权中旅中共组织派共产党员李大德率领在许旅学习军事的渭华地区人员返回,以"踏团"的名义在渭华地区进行武装活动。不久,陕东特委正式将其命名为陕东赤卫队,李大晶绿球全王高准察民德任大队长,薛自爽任副大队长,冯养浩任党支部书记。赤卫队下辖三个分队和一个大刀队,共100余人,隶入市属中共陕东特委领六边龙准立半书丰看汉顺导。陕东赤卫队成立不久,移驻渭南塔山一带,在打击渭华地区的反动势力,配合工农革命军进行反"围剿"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渭华起义失败后,陕东赤蒸成于卫队随工农革命军一道撤往洛南山区,在洛南保安战斗中被打散,队伍解体,主要领导人盾也脚尽理青协形速补薛自爽、李大德等在亲先般球官表战斗中牺牲。

3.工农革命军

1928年4月,陕西地方军阀趁属度往政冯玉祥在河南与奉军及河南地方军阀交战,冯玉祥在陕军事力量空虚之机发动了反冯战争。5月,由中共组织控制的许权中旅被李虎臣调往潼关参加反冯战斗。李饭客5月10日,李虎臣部在潼关北山被冯玉祥部击败。当晚,唐澍、刘志丹等人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率许旅一部撤出战斗,向渭华地区进发。部队到达华县瓜坡镇后宣布起义,成立工农革命军,唐松河将针况室的试万鱼澍任总司令,刘志丹任北洲镇你问减被既军委主席,廉益民任政治部主任,应差代维区王泰吉任参谋长,吴浩然任军党委书记,许权中任总顾问,杨晓初任财政经济委员。工农革命军下辖四个大队,一个骑兵分队,一个赤卫队。赵雅生、武丕谟、谢浩如、雷天祥分任大队长,张汉泉任赤卫队队长,许权中兼骑兵分队队长,全军近千人。工农革命军成立后,开往华县高塘,与渭华地区的农民起义相结合,很快形成了以华县高塘、渭南塔山为中心的红色武装割据区域。同送酸年6月,冯玉祥在取得潼关战役胜利后,调集3个师的兵给洋力及地方武装,对渭华起义的价三亲剂配亚沿吸中心区域进行军事"围剿"。工农革命军虽经英勇作战,活乙销杆担换庆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离渭华地区,转往洛南山区。主要领导人唐澍、吴浩然等牺牲。同年8月,部队由许权此吃弱烧超放分达放低中率领进入河南邓县后,被当地红枪会打散。

4.澄城县西南区农民问政总团

1928年5月,中共东府特委五八候皮女王为配合渭华起义,领导发动了澄城及邻近地区农民起义。期间,以当地红枪会组织为基础,成立了澄城县西南区农民问政总团,马坤斋、马师古为常委,王育真为秘书。同年7月,起义农民将韦庄驻军赵查进液桂堂部驱逐出境,斗争取得胜利,农民问政总团自行解散。

5.旬邑游击队

1928年5月,中共旬邑区委根据陕西省委的指示,领导发动了旬邑起义,建立了400余人的农民武装。同年底,由于国民党军队的镇压,起义失败,保留下来的部队由共产党员程百印、程双印、吕振邦等领导,成立了旬邑游击队,在旬邑山区进行武装斗争。游击队隶属中共旬邑区委领导。总指挥程永盛,队长吕振邦,副队长程双印。1932年初,旬邑游击队编入陕甘边游击队。

折叠 编辑本段 游击时期

1、晋西游击队

1931年春,中共山西省委在山西孝义县楼底村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大队长拓克宽,副大队长阎红彦,政委黄子文。游击矿岩渐时片检刚队骨干是驻防山西的国民党军高桂滋部和太原兵工厂中的中共地下党员。游击队主要活动于吕梁山南段区域。1931年9月,由于国民党军队大肆"围设胞记花班稳剿",晋西游击队西渡黄河,进入陕北,改编为陕北游击支队。

2.陕北游击支队

1931年9月,由山西进入陕北的晋西游击队在收编、改造了杨琪、师储杰等领导的商贩武装,队伍发展到300余人。游硫并击队随即改编为陕北率英编强游击支队,阎红彦任大队长,吴岱峰任副大队长,杨重远任政委。隶属中共陕审粒适导调沙北特委领导。同年10月,陕北游击支队进入陕甘边界的南梁地区,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1932年1月,两支部队整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

3.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

1932年3月,刘善忠、高朗亭等人在清涧淮宁湾收缴了国民党地方民团的枪支,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延川县游击队,后改称中国讨分调族格准物写静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1932年10月1日,中共陕北特委决定把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20日,九义式减升和早再支队在延川县高家圪塔正入另保通市编依式成立,支队长高朗亭,政委先后为艾龙飞、马万里,副支队长强世清,党委书记马万里。全队20余人,主要活动在延川、安定、用包讲触状配建妒星清涧、绥德、延安、延长一带。掉去吧个九所绝六整1933年4月,九官都坏方紧板支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

4.中国工农红军吗治直始达主治较山拉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

1933年4月,中共陕北特委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支队长先后为强世清、白得胜(代理),政委先后为杨重远、李成歌提怎科车州般还哪怀荣、魏武,副支队长马佩勋。隶属中共陕北特委。全队30余人,主要活动在延川、清涧、安定、绥德、延长、横山等县边界地区。11月,一支队在国民党顺负用须茶它感啊电块代军队的进攻下分散隐蔽。1934年3月8日,红一支队在安定刘家圪 重新恢复,支队0长李盛堂,副支队长谢绍安团执,政委先后为刘克清、贺晋年。全队50余人。同年9月18日,红一支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一团。同时,陕北特委新建了红一支队。

5.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八支队

1933年7月25日,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八支队在安定李家川正式成立,支队长栾新春,政委刘明山,副队长贺吉祥。隶属中共陕北特委,主要活动于安定、横山、米脂西区及清涧北区一带。1934年9月,八支队编入陕北红一团。同时,陕北特委在梨树台成毫台织立了新八支队,支队长先后为高志明、王正川、陈世海(代理),政委先后为李盛堂、惠艾申、贺树槐,有队员50多人,枪20多枝,主要活动于横山石湾、靖边及安定北区一带。1935年3月新八支队编入陕北游击队第三纵反呼答还参示判队。

6.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支队

1933年8月5日,陕北游击队第二支队在清涧王家山成立,隶属中共陕北特委。支队长先后为罗永宽、王聚德、白雪山,政委先后为高朗亭、崔正冉、王浩、张毅忱、马万里。1934年11月4日,中共陕北特委决定将二支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二团。同时,又在清涧小马家山组建了新二支队。

7.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三支队

1933年9月,中共神木南区区委在神木尚家坬村组建了神府特务队,队长李成兰,政委王兆相,隶属中共陕北特委领导。同年11月,神府特务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三支队,王兆相、高朗亭先后任支队长,马万里、张毅忱、贾怀光、杨文谟先后任政委。全队20余人。1934年9月,三支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三团。但三支队番号未取消,又组建了新的三支队。

8.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三支队

1933年9月下旬,中共陕北特委将靖边县赤卫军主力在靖边青阳岔龙窑镇改编为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三支队。支队长先后为王锦秀、王震川,政委贺树槐。全队30余人。1935年3月,十三支队编入陕北游击队第三纵队。

9.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四支队

1933年12月,中共陕北特委派张达志、马佩勋等人在吴堡县樊家圪坨成立抗日义勇军,队长薛俊山,政委马佩勋。1934年2月,抗日义勇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四支队,薛俊山、郭玉人、宋平生先后任队长,马佩勋、高长久、王国昌、崔世俊、慕生忠先后任政委。支队下设两个分队,60余人。1935年3月,四支队与陕北红五团合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八十四师第三团(原三团改为神府独立三团)。

10.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五支队

1934年3月,中共绥德县委报请中共陕北特委批准,以南区王家沟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五支队。支队长先后为崔正冉、蔚国占、张家修,政委先后为马万里、张毅忱、崔世俊、崔正冉。主要活动在绥德县境内。五支队人数最多时发展到七八十人,编为三个中队。1935年3月,五支队主力编入陕北游击队第二五纵队,留30余名队员继续以五支队名义开展斗争。

11.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六支队

1934年5月,根据中共陕北特委指示,佳县县委组织了特务队,队长郭玉人,政委樊文德。6月,佳县特务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六支队,全队近20人。支队长先后为郭玉人、王士杰,政委樊文德,副队长王士文。隶属中共陕北特委。六支队主要活动在佳县南部和吴堡、米脂边界地区。1935年2月,六支队与十五支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五团。后陕北特委重新组建了六支队。

12.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

1934年7月8日,为加强对陕北游击队的统一领导,中共陕北特委在安定县杨道峁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隶属中共陕北特委。总指挥先后为谢子长、贺晋年,政委郭洪涛,参谋长贺晋年。下辖陕北游击队第一、二、五等支队,共600余人。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率各游击支队,在红二十六军第三团的配合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同年9月,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撤销,将所属的红一、红二、红三支队分别改编为红军陕北第一、二、三团。

13.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二支队

1934年8月,中共陕北特委将绥德梁家甲村赤卫队改编为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二支队。支队长先后为霍维德、梁凤鸣,政委马龙飞,副队长马景林。主要活动在绥德梁家甲、深沟、前后坪、孙家翚、郭家坪一带。1935年1月1日晚,梁凤鸣等叛变,游击队解散。

14.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十二支队

1934年8月,中共陕北特委在横山县清河沟将曹动之领导的骑兵赤卫队改编为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十二支队。隶属中共陕北特委。支队长吴亚雄,政委曹动之。主要活动于横山、靖边、安定、定边、鄂旗城川和乌审旗一带。1935年12月,二十二支队改编为蒙汉骑兵游击队。

15.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一团

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在安定县(今子长县)崖窑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一团,团长贺晋年,政委马佩勋。全团下辖三个连,200余人。1935年1月,红一团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八十四师。

16.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三团

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三支队在神木县王家庄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三团,团长王兆相,政委杨文谟,参谋长刘鸿飞。全团下辖三个连,200余人。1935年1月,红三团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八十四师。

17.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一支队

1934年9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一支队(神木十一支队)建立,支队长刘德,政委先后为贾如胜、张德超、武开章,隶属中共陕北特委。1935年11月刘德等叛变,支队番号撤销。

18.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支队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支队在安定县(今子长县)成立,队长高步仁,政委拓嘉祯。1935年3月,十支队编入陕北游击队第一纵队。

19.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七支队

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七支队(延川十七支队)成立,队长杨兴元,政委高志安。支队隶属中共陕北特委领导。 20.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二团

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支队在清涧东区小马家山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二团,团长郭玉人,政委马万里,参谋长马三。二团下辖四个连,300余人。1935年1月,红二团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八十四师。

21.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

1934年7月,中共陕北特委在陕北十多支游击队的基础上,成立了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谢子长任总指挥。9月,总指挥部撤销,组建陕北红军第一、二、三团。1935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孔原的指示,中共陕北特委将红一、二、三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八十四师,杨琪任师长,张达志任政委,朱子休任参谋长,下辖三个团及陕甘宁晋军政干部学校。1935年9月,红二十七军、二十六军和从陕南到陕北的红二十五军合编成红十五军团,红二十七军编为十五军团八十一师。红二十七军从建立到编入红十五军团,巩固和发展了陕北根据地,同二十六军一起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当局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1935年2月后,在刘志丹领导下,红二十七军、二十六军联合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当局对西北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先后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等六座县城,巩固和扩大了西北苏区,迎来了先期长征到达的红二十五军。

22.中国工农红军神府独立三团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八十四师成立后,其第三团在神(木)府(谷)一带活动。由于神府苏区距陕北苏区中心区域较远,部队不便统一指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其改称神府独立三团。团长先后为温治恭(王进修)、王兆相、贺伟、刘明山,政委先后为杨文谟、张汉武、毛凤翔、陈景堂。全团下辖三个连。1936年7月,神府独立三团编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独立第一师。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五团

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六、第十五支队在佳县张家山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五团,团长王士杰,副团长李启贤,政委慕生忠,参谋长樊文德,全团下辖三个连,100余人。不久,红五团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八十四师三团(原三团改称神府独立三团)。

24.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六支队

1935年2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六支队在安定田家翚宣布成立。支队长先后为王生贵、常在贵,指导员刘明金。下辖两个班,十三四人,主要活动在安定与安塞交界地带。同年底,十六支队编入红二十八军第四团。

折叠 编辑本段 整军时期

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是西北地区最早的由党中央授予正式番号的一支正规红军队伍。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同年10月,在陕西党的领导下,发动了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8年5月爆发的渭华起义,在方圆2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建立红色政权,实行武装割据。起义军与"围剿"之敌进行了三月之久的英勇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全国最有影响的起义之一。到1931年,西北地区先后爆发过清涧、渭华、旬邑等数十次武装起义、兵暴。虽然都失败了,但却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武装斗争的骨干,积累了斗争的经验,为后来创建红军和陕甘、陕北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刘志丹等人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经过长期艰苦斗争,于1931年9月在陕甘边界的南梁地区建立了南梁游击队。10月下旬,晋西游击队渡黄河转战至南梁地区,两支游击队胜利会师。1932年初,部队改称"西北反帝同盟军"。2月12日,在正宁县三嘉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2月24日,部队开到陕西省旬邑县马栏镇转角村,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第2团。

1933年5月,在敌人向红2团和照金根据地进行"围剿"之际,左倾机会主义者领导人杜衡强令红2团南下渭华地区,遭敌重兵围追堵截,部队在终南山被打散。历经磨难,刘志丹、王世泰等幸存下来的红军领导人和骨干,终于在4个月后返回照金。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第一支陕甘红军部队,就这样被"左"倾机会主义者断送了。

  1. 红二团南下渭华后,陕甘边的革命斗争又有新的发展。1933年7月,得知红2团南下失利的消息后,陕甘边特委将渭北游击队改编为红26军第4团。1933年11月3日,陕甘边特委和红军总指挥部召开包家寨会议,决定恢复红26军。8日正式宣布成立红26军第42师。下辖红3团和红4团(骑兵团),共500余人。随即进军南梁,扫除陕甘交界的反动地主武装。到1934年,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
  2. 1934年2月至5月,陕甘宁三省军阀纠集1万余人的兵力对于南梁革命根据地策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刘志丹率领红26军主力,在游击区赤军和游击队的配合下,转至外线,连战连捷,歼敌3000余人,粉碎敌人精心筹划的"围剿"。红26军也不断壮大,新组建了红1团、红2团和西北抗日义勇军,主力达到5个团3000余人。11月,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召开,宣告陕甘边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正式成立,各县区都接踵成立了红色政权。在陇东高原上诞生并成长起来的红26军和各路游击军汇集成了一支不成阻遏的红色铁流,严重动摇了反动派在西北的统治。
  3. 1935年春,国民党集合4万兵力,对陕甘边和陕北两块苏区策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面对十余倍于己之敌,红26军、红27军(1935年1月在陕北成立,辖第84师)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先后在吴家寨子、马家坪歼敌高桂滋部两个营又一个连。至6月底,红军主力和游击队连战连捷,俘敌2000余人,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定、靖边、安塞、保安等6座县城,在陕甘20余县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游击区扩大到30余县,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联成一片。敌人的第二次"围剿"被彻底粉碎。红军主力发展到5000余人,游击队4000人,革命力量空前壮大。
  4. 1935年7月,蒋介石调兵10万之众,亲任"西北剿匪"总司令,向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大围剿。8月初,刘志丹率红26军、红27军北上吴堡,于幕家园围点打援,首战告捷,歼敌600余人。随即隐蔽南下,到达绥德新店一带,再度围点打援,以游击队、赤卫军围困定仙墕守敌晋军一个营,红26军主力及红27军84师埋伏于敌必经之路。8月21日,一举全歼西渡黄河来援的晋军第3旅第6团1200余人,取得定仙墕大捷,首次一战歼灭敌人1个整团,狠杀了敌人的气焰,充分体现了刘志丹的指挥艺术和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5. 1935年9月,鄂豫皖红25长征到达陕北,与红26军和红27军胜利会师。9月18日,在延川县永坪镇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红15军团。红26军42师主力改编为红15军团78师。抗战暴发后,相继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第689团,八路军第2纵队344旅、第4纵队4旅,新四军第4师10旅、新四军第3师10旅,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5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16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6师。期间,部队适时得到调整、充实和扩编,健全建制,其主体建制一直比较完整地延续至2020年。 红26军从诞生到编入红15军团,独立奋斗两年零九个月,大小战斗500余次,毙伤俘敌10000余人,缴长短枪6000余支,轻重机枪150余挺,迫击炮18门,击落敌机1架,以小的代价换取了大的胜利。经过艰苦战斗,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继而会同红27军,粉碎敌人的"围剿",将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全国各苏区几乎全部丧失,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危难之际,保存了全国仅剩的一块红色根据地,使之成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的长征落脚点和抗日出发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业绩。
  6. 编入红15军团后,78师参加劳山、榆林桥战役,以战斗的胜利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陕北。此后,在党中央、毛主席的亲自指挥下,参加直罗镇战役,东征山西、西征宁夏、甘肃,实现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抗日战争时期,出师华北,首战平型关,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驰骋中原,血战长乐村,粉碎日军的"九路围攻"。南下华中,淮上反顽,东进苏北,巩固与发展淮海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拔据点,反"扫荡",壮大人民武装,攻克苏北重镇淮阴。解放战争时期,挺进东北,参加四平保卫战和三下江南作战。连续参加夏、秋、冬季攻势,先后进行了大黑林子歼灭战,攻克昌图、彰武,会战温家台,活捉国民党新5军军长陈林达,首开活捉东北敌军长先例。辽沈战役首战义县、主攻锦州、会战辽西、解放沈阳。连续作战,不怕牺牲,受到东北野战军总部的表扬。参加平津战役解放天津的战斗。进军华中南,参加衡宝和广西战役,解放南宁,从松花江一直打到中越边境。1950年10月,首批入朝,连续参加志愿军一至五次战役和340天阵地防御。创造抗美援朝战场的"六个之最":最先与美军交锋,最先击毁美军坦克和缴获美军飞机,最先迫使美军成建制投降,最先攻入平壤,最先攻入汉城,打到抗美援朝战场最南端。
  7. 战争年代,这支陕甘劲旅纵横驰骋,南征北战,足迹遍及18个省、市、自治区和朝鲜半岛,征程10万余里,作战3600余次,歼敌16.4余万。1949年东北军区将由红26军沿革、改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6师评为"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能猛打、猛冲、猛追,三猛称著;善于运动野战,攻坚力亦很顽强,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8. 中国工农红军第27军是陕北地区的一支正规红军队伍。1930年后,陕北特委在党的"八七"会议和中共六大会议精神指引下,在南方武装起义的启示下,积极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武装。1932年3月12日共产党员刘善忠、共青团员高朗亭等4人,夺得民团步枪6支,3月13日在延川县委的主持下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延川游击队。4月18日延川游击队更名为西北先锋队。10月20日西北先锋队改编为陕甘(北)游击队第9支队。1933年4月下旬第9支队改编为红1支队。此时,陕北武装革命斗争蓬勃发展,红2、3、5、6、8、15支队相继成立。1934年7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在谢子长同志领导下,攻安定、克井武塌、袭河口,与陕甘边红26军42师3团共同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革命根据地民支的第一次反革命"围剿"。1934年9月,总指挥部撤销,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1935年1月陕北独立师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7军84师,在刘志丹同志领导下,与红26军、西北抗日义勇军一道,连克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6城,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根据地发动的第二次反革命"围剿"。红27军84师1团作战勇敢,获刘志丹同志授予之"少年英雄红1团"的光荣称号。1935年9年,红27军84师改编为红15军团第81师,参加了劳山战役,榆林桥战斗。10月,毛泽东同志率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11月初,红81师随15军团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即编入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彭德怀同志直接指挥下,参加了直罗镇战役,配合主力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第三次反革命"围剿"。1936年,红81师随红一方面军参加东征、西征作战,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受到东、西征总部嘉奖。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红81师又恢复了红27军番号。红27军作为西北红军的主力部队,为创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对陕甘、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动的反革命"围剿",迎接长征红军到达陕北,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作出了重要贡献。
  9. 此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原红27军部队的主要成份与红29军、陕甘宁独立师、陕甘宁红2团、陕北独立第1师等部经过多次改编、整编,现改编为步兵第11师。

1935年9月,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与由鄂豫皖根据地转移到陕北的红二十五军在延川县永平镇会师。不久三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副军团长刘志丹,政委程子华。10月,红十五军团取得劳山战役胜利后,并同到达陕北的红一方面军在吴起镇会师。11月3日,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

1937年9月陕北红军部队同其他红军部队一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

折叠 编辑本段 创建和发展

1931年春,中共山西省委在山西孝义县楼底村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9月,因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西渡黄河。8日,至安定县,中共安定县委书记马文瑞派人加入。又在收编了商贩武装后,改编为陕北游击支队,有300余人,大队长阎红彦。10月,进入南梁地区并与南梁游击队会合。次年1月,两支游击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

1932年3月,刘善忠、高朗亭在清涧淮宁湾收缴了地方民团的枪支,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延川县游击队,队长刘善忠,政委高朗亭。4月18日,延川县游击队改称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高朗亭任队长兼政委。10月1日,中共陕北特委将其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九支队,队长高朗亭,政委艾龙飞。

1933年4月,第九支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队长强世清,政委李成荣。11月,在国民党军的进攻下,一支队分散隐蔽。次年3月8日,谢子长在安定县刘家圪公式重新恢复红一支队。9月18日,红一支队与八支队在安定崖窑沟合编为陕北红军独立师第一团。同时,陕北特委新建了红一支队和八支队。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支队

1933年8月5日,中共陕北特委委员崔田民在清涧王家山主持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支队。罗永宽、王聚德、白雪山先后任队长,政委高朗亭,有10多人。次年11月4日,陕北特委在清涧东区小马家山将红二支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二团。同时,组建了新二支队。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三支队

1933年10月,中共神木南区区委在神木尚家岊村组建了神府特务队,队长李成兰,政委王兆相。11月7日,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三支队,队长王兆相,政委马万里,有20余人。次年9月,红三支队在神木一区王家庄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三团。10月,建立了新三支队。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四支队

1933年12月30日,中共陕北特委派张达志、马佩勋等在吴堡樊家圪坨组建了抗日义勇队,队长薛俊山,政委马佩勋。次年2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四支队,队长薛俊山,政委马万里,有60余人。1935年3月,红四支队部分人员与红五团南下编入二十七军八十四师第三团。剩余的部分人员编入陕北游击队第二五纵队。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五支队

1934年初,崔正冉和王子文在绥德南区王家沟组建了游击队,4月,经陕北特委批准,在此游击队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五支队。崔正冉、尉国占、张家修先后任队长。次年3月,主力编入陕北游击队第二五纵队,留30余名队员以五支队名义继续斗争。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六支队

1934年5月,中共佳县县委令曹世华筹建游击队。不久,特委派来老任和樊文德协助,6月成立了一个特务队,队长老任(名字不详),政委樊文德。随后,特委将特务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六支队。次年1月下旬编入吴堡独立五团。不久,成立了新六支队。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七支队

1934年7月中旬,韩峰、赵展山等在府谷清水镇青春峁,建起煤矿工人武装游击队。9月,在游击队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七支队,队长兼政委韩峰,共20人。次年2月7日,七支队与红三团全歼国民党府谷县保安二团。战后编入红三团骑兵连。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八支队

1934年7月中旬,共产党员栾新春、贺吉祥等从安定石窑湾折可达民团哗变出来,在贺家湾成立临时八支队,队长栾新春,政委刘明山,副队长贺吉祥。7月25日,临时八支队在李家川村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八支队(又称横山八支队),并参加了第一次反"围剿"战斗。9月18日编入红一团后,特委在梨树台成立了新八支队。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

1934年8月28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成立。队长高朗亭,政委王文良,副队长王保民。九支队主要负责巩固和扩大延安东北、延川西南北、清涧西南和安定东南地区的革命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支队

1934年10月中旬,谢子长奉陕北特委指示,调拓嘉祯、高步仁到安定杨滴哨村建立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支队。队长高步仁,政委拓嘉祯,有十三四人、六七支枪,主要活动在安定李家岔、涧峪岔和槐树岔(今属子洲县)一带。

1935年3月,西北军委将第一、第十支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纵队。纵队长高步仁,政委刘明山。10月,编入米西游击师。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一支队

1934年8月25日,神府党组织指示陕北游击队临时五支队在神木高家堡成立。队长高永明,政委李万栋。10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一支队,队长刘德。次年1月,任命贾如胜为政委。主要活动在以新寨子为中心的区域内。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二支队

1934年秋,中共绥德五区区委负责人霍维德在梁家甲村组建赤卫队,队长梁凤鸣,副队长马景林。不久,陕北特委将赤卫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二支队,队长梁凤鸣,政委马龙飞。主要活动在绥德梁家甲、深沟、前后坪、孙家坬、郭家坪一带。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三支队

1934年5月,靖边沙庄组建大刀队,队长李应祥,有20余人。6月,青阳岔成立赤卫军,队长汪德育,亦有20余人。9月下旬,谢子长以两队为基础在青阳岔过峁村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三支队。队长王锦秀(后为王震川),政委贺树槐,副队长张四(张憨汉),有30余人、10多支枪。

1935年3月,西北军委将第八、第十三支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三纵队。陈世恩、牛岗、王子长先后任纵队长,惠艾深、黄振邦、魏国良先后任政委。第三纵队主要活动于靖边、横山等地。10月,编入米西游击师。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四支队

1934年下半年,绥德县大部分已成为游击区或"半红半白"区域,只有北区和西区为国民党军及晋军盘踞。8月底,马明方协同六区区委,在北区土地岔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四支队,队长吴创业(后叛变),政委刘九官,有10多人。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五支队

1934年底,因受国民党的军事"围剿",米东苏区的特务队进入佳县南和吴堡。1月23日,中共吴堡县委策动薛家坬、火烧山国民党保安团兵变。25日,慕生忠将兵变武装与米东特务队合并,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十五支队,队长薛英桂、政委慕生忠,亦称吴堡红十五支队。3月,米东县委书记郭文华将米东特务队调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米东第十五支队。队长高尚乐,政委白宝山。

1935年3月,西北军委将第四、第五、第六、第十四、第十五支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五纵队。郭玉人任纵队长,马万里、王再兴先后任政委。9月,编入战斗团。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十一支队

1934年冬,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十一支队在佳芦成立。队长王士杰,政委许培仁,有10多人。二十一支队主要活动在佳芦的秃尾河两岸、毛谷川和车会(通镇)以北一带。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十二支队

1934年8月,陕北特委批准,陕绥边界的曹动之骑兵赤卫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十二支队。红四团副团长吴亚雄任队长,曹动之任政委,有30多人,活动区域不变。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十三支队

1935年春,经刘志丹同意,刘振华在安定黄家峁子村建立陕北省特务队。队长牛岗,政委刘振华,共10余人枪。8月,西北工委将其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十三支队。主要活动在横山东部地区。10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米西游击师。

折叠 编辑本段 陕北根据地统一

随着陕北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和游击队实力的不断扩大,根据陕北特委寺焉里会议决定,1934年9月,撤销了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将其直属的红一、二、三支队,分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一、二、三团。第一团团长贺晋年,政委马佩勋,参谋长路文昌,辖三个步兵连,共200多人,长短枪近百支;第二团团长郭玉人,政委马万里,辖三个步兵连和一个学生连,约300余人(枪);第三团团长王兆相,政委杨文谟,参谋长刘鸿飞,辖三个步兵连,共200余人,枪100多支。

陕北独立师第一、二、三团建成后,单独或联合作战多次获胜。1934年10月10日,红一团配合红四十二师步兵第三团,攻打安定县长蛇湾敌军一个连。10月13日,红一团在玉家湾伏击敌二五六旅炮兵营。10月15日,红一团一部及安定新一支队和十三支队攻入安定县城,打死民团团总李丕成,缴枪10余支,子弹千余发,物资一部。1935年1月19日,红一团与红九支队会合,在延川青坪川王家圪坨歼灭延川县民团,活捉民团团总(总指挥)高善亭,击毙团总刘广汉,俘200余名,子弹几千发。在游击队、赤卫队的配合下,红一团连续作战,使横山、安塞、延安苏区与延川、安定苏区逐步连接起来。红二团于绥清策动清涧东区地主武装、大刀队等士兵哗变成功扩大战斗人员200名。红三团成立后,袭击了府谷重镇哈拉寨,参加了牛面梁战斗,并多次在府谷等地打土豪、分粮食。

1935年1月30日,在中共陕北特委和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谢子长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八十四师在赤源县白庙岔成立。所辖三个团分别由陕北独立师的第一、二、三团改建而成。杨琪任师长,张达志任政委,朱子休任参谋长。1月31日,红八十四师在安定南沟岔首战告捷,歼灭国民党高桂滋八十四师四九九团一个前哨加强连,缴获机枪三挺、步枪100多支。

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在两个特委领导下迅速发展,随着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两块根据地相继成立了陕甘边和陕北工农民主政府及基层政权组织,根据地的区域不断扩大,使得两块根据地日益接近,相距仅隔百里,西北革命形势的发展,使蒋介石惊恐万分。1935年春,蒋介石调集陕北井岳秀第八十六师、高桂滋第八十四师、宁夏马鸿宾部第三十五师、陕西杨虎城部第四十二师、胡宗南部第六十一师,共5个师25个团4万多人,向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围剿"。

陕甘边特委根据中共北方局黄翰建议,派刘志丹、惠子俊到陕北,与中共陕北特委协商统一两块根据地的领导问题。1935年元月上旬,刘志丹率领红二团北上,到达安定水井沟,探望负伤的谢子长,并就两军的统一指挥和两块根据地的统一领导等重大问题与谢进行交谈,并取得了一致意见。

1935年2月5日,中共陕甘边特委、陕北特委在赤源县周家碱召开联席会议。陕甘边特委书记惠子俊、军委主席刘志丹,陕北特委书记崔田夫、组织委员郭洪涛、宣传委员马明方等出席。谢子长因伤情加重未能出席。会议由刘志丹主持。会议讨论了两块根据地统一党和军队领导以及反"围剿"斗争的战略方针等问题,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西北工作委员会(简称西北工委)和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西北军委),分别统一领导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党的组织和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两支红军以及地方武装。撤销陕北特委,其原来所属的党组织由西北工委直接领导;保留中共陕甘边特委,在西北工委领导下继续领导陕甘边党政军民组织。从而实现了两个根据地党的组织和军队的统一领导,为取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会议选举了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委员。西北工委有惠子俊、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崔田夫、马明方、张秀山、高岗组成。惠子俊任书记,在惠返回陕甘边传达联席会议精神期间由崔田夫代理书记,郭洪涛任秘书长、组织部长,高岗任宣传部长,白茜任妇女部长。西北军委主席谢子长,副主席刘志丹。由于谢未到职,实际工作由刘志丹负责。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白坚,作战训练科科长雷恩俊,情报侦察科科长高朗亭(兼任医疗卫生科科长)总务处长刘汉武,经理部长张成武,总会计王彩文。

周家碱会议,是西北革命斗争史上一次关键性和转折性会议,它统一了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党和军队的领导,确定了反"围剿"的战略方针,有利地推动了整个西北革命的发展。

折叠 编辑本段 相关作品

丛书:《铁流勇进》

电视剧:《长征》

电视剧:《延安颂

电影:《刘志丹

电影:《开国大将徐海东》

电影:《清涧起义》

电影:《横山游击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