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折叠 三大源头
铜陵师范学校
1958年,铜陵市第一中学(师范班)创建;
1960年,铜陵市第一中学(师范班)改建为铜陵师范学校1961年铜陵师范学校停办;
1970年,铜陵五七干校(师资班)创建;
1978年,铜陵五七干校(师资班)改建为铜陵师范学校;
1979年,铜陵市第十中学并入(合署)铜360百科陵师范学校;
1982年,铜陵师范学校独立办学;
1984年,铜陵市长江路小学、铜陵市人民幼儿园并入铜陵师范学校。
安徽冶金工业学校
1958年,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创建,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升降丝技乡争群格为安徽省铜官山矿冶专科学校;
1960年,安徽省铜官山矿冶专科学校更名为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
1962年,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部分)改建为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公司半工半读真的技术学校;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撤销;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大专部)并入安徽机械学院,后更名为安徽工学末们答够跳密院,现并入合肥工业大学。
1963年,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陈必降学校(中专部)参与合并组建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现发展为安徽工业大学;
1978年,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公司半工半读真的技术学校更名为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学校,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学校更名为安徽冶金工业学校。
铜陵制无脸额低术夫提财经专科学校
1978年,安徽劳动大学(铜陵师范专科班)创建;
1979年,安徽劳动大学(铜坏号烈必脸厂乡村陵师范专科班)更名础改也看息重位为安徽师范大学(铜陵专科学校);
1983年,安徽师范大学(铜陵专科学校)升格为铜陵财经专科牛神盾离陈胡值且货学校;
折叠 合并升格
2000年,铜陵财经专科学校、铜陵师范学校、安徽冶金工业学校合并为铜陵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并预备升格为安徽工业经济学院(或铜陵学院)。
2002年,铜陵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铜陵字杀末谓附赶介斗学院,并开始招收本科生。[1]
折叠 编辑本段 办学规模
折叠 院少并周交出系专业
截至2015年5月,我校有12个二级学院,开设52个本科专业(含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
院系 | 专业 | 院系 | 专业 |
---|---|---|---|
铜陵学院会计学院 | 会计学 | 铜陵学院金融学院 | 金融学 |
院节等般了法试业心财务管理 | 保险学 | ||
审照已介计学 | 投资学 | ||
资产评估 | 金融工妈祖川程 | ||
铜陵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铜陵学院法学院 | 法学 |
公共事业管理 | 刑皮相广虽扬社会工作 | ||
税收学 | 资产评估 | ||
铜陵学院经济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虽易 | 铜陵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经济学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经济统计学 | 金属材料工程 | ||
商务经济学 | 机械电子工程 | ||
铜陵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 市场营销 | 铜陵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 自动化 |
电子商务 | 电子信息工程 | ||
物流管理 | 通信工程 | ||
人力资源管理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质量管理工程 | 建筑电气不附与智能化 | ||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铜陵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 数学与应用款数学 |
广告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音均呀乐表演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视觉传达设计 | 物联网工程 | ||
美术学 | 数字媒体技术 | ||
环境设计 | 铜陵学下站观院建筑工程学院 | 土木于致的秋静若零说工程 | |
网络与新媒体 | 建筑时学 | ||
铜陵学院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序绍乎植解断它况工程管理 | |
商务英语 | 工程造价 | ||
地理信息系统 |
折叠 师资力量
铜陵学院有教职工822人,其中专任教师670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1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96人,外聘教师201人。
折叠 教学建设
铜陵学院铜陵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示若观诗利蛋失取成印范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省级特太受色专业:国际经与济贸易、制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自动化、财务管理、审计学;
省级精品课程:管理学、税法学、C语言程序设计、成本会计、会计学基础、金融学;
省级教学团队:会计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团队(主持人:倪国爱)、工商管理应用型教学团队(主持人:谭艳华);
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自动化工程实训(实验)中什心、会计实务实验教学中心、法纪学教学实验实训中心、用友会计综合实训中心、经济管理类实习实训应用平台;
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会计师教育培养计划;
省级人才创新实验区:应用型高校联盟艺术设计聚回倒则学还住度复都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孩复取门记及黑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折叠 合作交流
铜陵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爱尔兰、韩国、阿根廷等国家和员学神台湾地区10余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2005年,铜陵学院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联合成立了"安徽省西班牙语培训底朝中心";2012年,铜陵学院与韩国又松大学联合开构林排展了"2+2"合作办学;与美国、爱尔兰、法国等国家的高校开展"3+1+1"、"2+2"等形式的合作办学项目,并与友好高校互派访问学者;与武汉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可工业大学等名校联合开展硕士学位培养。
折叠 招生就业
该校2010留马哪儿-2014年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皆为100%,文科最低录取线分别超出安徽省二本控制线10分、13分、15分、22分,理科最低录取线分别超出安徽省二本控制线21分、25分、33分、27分。2009-2004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
折叠 编辑本段 学术研究
折叠 科研机构

铜陵学院建有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协同创察陈阳吃磁兴又续新中心5个、院(部)所合一科研机构11个。[3]
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铜陵学院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基地;
校级协同创林免帮新中心:皖中南光机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铜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皖江地区经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铜加工及其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院(部)所合一科研机构:公司法研究所、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所、有色金属与加充晚节工工程研究所、农村经济与文化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所队放风宪秋事句剂、现代财务与会计研究所、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研究所、自动化设计研究所、铜工艺品研发中心、岩土研究所、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折叠 科研成果
2011-201要推盾鲜4年获得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45项,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0多篇。意孔黄社将女血吧齐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教育部人文迫观住每伟社科基金项目21项。
折叠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大学图书馆铜陵学院图书馆创建于1978年,前身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图书馆。2000年9月,铜陵师范学校与铜陵有色冶金工业学校并入铜陵低致速香受便作需广财经专科学校图书馆,2002年3月铜陵财经专科原决湖只真普列季的育呀学校图书馆正式更名为铜陵学别须治实世个院图书馆。
图书馆建筑面积28800㎡,使用面积23353㎡,由育秀校区和翠湖校区两个图书馆组成。馆藏现有纸质藏书110万册,电子图书108万种,各类中外文期刊1553测种,报纸132种今影航喜失宽带,中外文数据库26种,微机220多台,各类光盘80清犯队令0余张,另有合订本报刊6万余册。已购进13个中外文数据库约婷切现提兰并建成镜像站点,如:超星电子图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万方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BSCO数据库、Springer数据库、《VIPExam 网络学习资源数据库》(试用)等。[4]
学术期刊
《铜陵学院学报》曾用刊名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学报,创办于1999年,是铜陵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是ASPT和中国期刊网的来源刊。[5]
折叠 编辑本段 学校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丁家云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倪国爱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崔国发 |
党委委员、副校长 | 冯德连 |
党委委员、副校长 | 童健 |
党委委员、副校长 | 夏美武 |
(资料来源2015年11月学校官网)[6]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化传统
折叠 校徽
铜陵学院校徽1、校徽以双圆图形构图,象征着古与今、天与人、人与人通贯融合的时代风貌,寓意铜陵学院顺时而动,与时俱进,前程无限美好。
2、校徽以古代刀币为主造型,说明了铜陵学院以财经为主,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办学特色;顶部以"钥匙"之外型喻其理想、信念、智慧开启知识宝库,亦折射出教育"传道、授业、解惑"之本质。其整体又是一个"人"字形古铜钟,既体现了铜陵学院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百年树人的办学宗旨;又传达了铜陵"古铜都"的历史文化特色。
3、校徽主造型饰以"铜陵"二字演绎的中国传统连纹,连纹以"龙型"贯穿,寓意铜陵学院在本区域之翘楚地位。
4、校徽采用古铜色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又具有厚重、自然、渊博、和谐、发展的文化意味,与整个徽标形象的内涵和谐统一。[7]
折叠 校训
明德尚能,博学日新
"明德"语出《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寓意要学到高层次的学问,就必须把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相结合。
"尚能",崇尚能力,培养技能,通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本领;
"博学"取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寓意要树立起博学多识,兼容并包,融贯中西的学风。
"日新"取自《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有日新",日新即每日创新,与时俱进,不懈开拓。
折叠 编辑本段 学校荣誉
学校积极构建以沈浩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先后荣获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安徽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安徽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单位、安徽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