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字源演变
隔,形声字,从阜,鬲声。"阜"为土山,有阻碍作用;"鬲"的甲骨文为古代炊具形,其作用是将食物与火分开以便烹熟,其三足中空,故而含有隔离之意。上面象鬲的口,且有一个盖子,中间的X,象鬲腹上雕饰的花纹鼻楷书中, X变写作\/,于是鬲便成为鬲形了。"阜""鬲"为"隔,意为将物体分开、遮挡住。隶书、楷书笔画化,形体稍变。《说文・阜部》:"隔,障也","隔"的本义为阻隔、遮断。被隔开的物体之间会拉开距离,所以隔"引中指距离,可指室间的距离,也可指时间的距离,以及思想感情之间的距离。"隔"是不能柑见,不能相伴,故而引中指隔绝。隔"做名词,指界限。格子是用小木棍或木板之类的物体隔开而形成的,所以"隔"做名词,也指格子。
折叠 编辑本段 详细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语 | 例句 | 例词 |
gé | 动词 | 阻隔、遮断 | separate;impede;cut off;partition | 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张衡《西京赋》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 隔越;隔碍 |
间隔;距离 | at a distance from;after or at an interval of | 隔了七八年,虽模样儿出脱的齐整,然大段未改,所以认得。--《红楼梦》 | 隔涉;隔三差五;隔岸 | ||
隔绝;断绝 | block up;isolate |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
不相合 | not conform to | 至于士庶贵贱之隔,俗以为常。--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 |||
抑制 | restrain | 核小者,曰"益智",含之隔涎秽。--《齐民要术》引《广志》 | |||
别离 | leave | 隔违 | |||
通"击"(jī)。打,敲打 | beat | 拮隔鸣球,掉八列之舞。--《汉书·扬雄传下》 | |||
改变、变异 | 称号迁隔,封割纠纷。--《续汉书志·第二三·郡国志五》赞曰 | ||||
名词 | 界限 | limit;demarcation line | 褒贬不甚明,得失无大隔。--唐·魏玄同《请吏部各择寮属疏》 | ||
格子 | window lattice | 走了进去,三间花厅,隔子中间,悬着斑竹帘。--《儒林外史》 | |||
通"膈"。膈膜 | diaphragm | 脾生隔,肺生骨。--《管子·水地》 | |||
参考资料 |
折叠 编辑本段 古籍释义
折叠 说文解字
障也。从踏,鬲声。古核切。
折叠 说文解字注
(隔)塞也。
塞,先代切。各本作"障",今依《西京赋》注所引作"塞也。与土部"塞,隔也"为转注。《广韵》亦曰:"塞也。"《西京赋》曰:"陇坻之隘,隔阂华戎。
从踏。鬲声。古核切。
十六部。
折叠 康熙字典
《唐韵》古核切。《集韵》《韵会》各核切。《正韵》各额切。并音膈。《说文》:障也。《玉篇》:塞也。《史记·秦始皇纪》:防隔内外。《前汉·常惠传》:欲隔绝汉。
又通作"鬲"。《荀子·大略篇》:鬲如也。注:谓鬲绝於上。《史记·大宛传》:鬲汉道焉。《前汉·薛宣传》:西州鬲绝。
又陆厥《与沈约书》:一家之文,工拙壤两。
又《韵会·小补》叶讫得切。音械。柳宗元《惩咎赋》:谗炻结而不戒兮,犹断断於所执。势危疑而多诈兮,逢天地之否隔。O按《正字通》引柳赋云质韵,音屹,固非。而《韵会小补》叶讫得切,亦谬。得在职韵,执在缉韵,职、缉不相通。以隔叶执,不当作讫得切。
又与融通。《史记。秦始皇纪》;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於后嗣。注:隔,一作"融"。[1]
折叠 编辑本段 字形书法
折叠 编辑本段 方言音韵
◎ 赣语:græk5
◎ 客家话:[海陆腔] gak7 [台湾四县腔] gak7 [沙头角腔] gak7 [客英字典] gak7 [东莞腔] gak7 [宝安腔] gak7 [客语拼音字汇] gag5 [梅县腔] gak7 [陆丰腔] gak7
◎ 粤语:gaak3
◎ 潮州话:gêh4
◎ 韩语:KYEK 격
◎ 越南语:cách
折叠 编辑本段 音韵汇集
折叠 韵书集成
字形 | 韵书 | 声调 | 韵目 | 小韵 | 韵母 | 韵目 | 声母 | 韵部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隔 | 广韵 | 入声 | 麦 | 隔 | 麦开 | 麦 | 见 | 耕 | 全清 | 古核切 | kæk |
集韵 | 入声 | 麦 | 全清 | 各核切 | kɪɐk | ||||||
入声 | 锡 | 全清 | 吉历切 | kiɛk | |||||||
礼部韵略 | 入声 | 麦 | 各核切 | ||||||||
增韵 | 入声 | 麦 | 古核切 | ||||||||
中原音韵 | 入声作上声 | 皆来 | 骼 | 皆来齐 | 见 | 皆来 | 全清 | kiai | |||
中州音韵 | 入声作上声 | 皆来 | 叶皆上声 | ||||||||
洪武正韵 | 入声 | 陌 | 格 | 七陌 | 庚 | 全清 | 各頟切 | kək | |||
蒙古字韵 | 入声 | kjaj | |||||||||
分韵撮要 | 阴入 | 格 | 额 | 见 | 第三十二彭棒硬额 | ||||||
参考资料 |
折叠 中上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备注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kl | ĕk | ||
王力系统 | 锡 | k | ek | ||
董同龢系统 | 锡 | k | ek | ||
周法高系统 | 佳 | k | rek | ||
李方桂系统 | 佳 | k | rik | ||
两汉 | 西汉 | 锡 | |||
东汉 | 锡 | ||||
魏 | 锡 | riek | |||
晋 | 锡 | riek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陌麦昔锡 | rek | ||
北魏后期北齐 | 陌麦昔锡 | rek | |||
齐梁陈北周隋 | 陌麦昔锡 | rek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k | æk | ||
拟音/王力系统 | k | æk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k | æk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k | æk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k | ɛk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k | æk |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