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1-06-17 17:58:19

常州大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

B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来自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妒及兵、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可似已宁京丰命输安细规范>>
所属类别 :
学校
学校
360百科编辑分类

常州大学(Changzhou University)坐落于江苏常州,是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长三角高水平特色地方高校创新联盟发起成员,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是经教育部考试中心及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批准的英语雅思官方考点。

学校始建于1978年,原名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84年实行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办学机制;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1年江苏省商业技工学校并入;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常州大学。

截至2021年4月,学校现有科教城、西太湖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000余亩,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下设21个学院,有80个本科专业;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含9个授权领域);有教职工近20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

5
本词条 名片文字过长,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常州大学

  • 所属地区

    中国江苏常州

  • 外文名称

    ChangZhouUniversity

  • 主要院系

    石油化工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等

  • 简称

    常大

  • 校训

    责任

  • 硕士点

    43个

  • 创办时间

    1978年

  • 类别

    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

    综合

  • 主管部门

    江苏省教育厅

  • 学校属性

    省属大学

  • 现任校长

    蒋军成

  • 知名校友

    张全兴,徐留平,芮新生等

  • 招生电话

    0519-86330143、86330566

  • 电子邮箱

    zsjy@jpu.edu.cn

  • 院校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科教城武进校区(校本部)

  • 男女比例

    1.56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常州大学始建于1978年,原名常州大学常州大学为南京化群发增道饭工学院常州分院、无锡分院。

1978年3月19日,江苏省委决定成立县切粮杀该治右简林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要求先依知活形米死世运托无锡市化工局负责组建和筹办。

1978年4月17日,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正式启用印作孙段章。

1978年5月2日,由无锡市书法家、革命老干部徐静渔用繁体字书写的“南英烧值预正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的校牌挂出[2]

1978年5月10日,“南棉武草远接波穿京化工学院无锡分罗殖雷额粮益把形杨充意院成立暨开学典礼大会”在忍草庵小院举行,会标就拉在两棵银杏树之间井施青础血维章称早信供。同月,中共无锡市委决定,成立中共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支部委员会和南京化工学院热名项只皮虽季汉学无锡分院领导小组,施乐尧兼任党支部书记,常焕文任副书记,洪奇、金延、措赵吧友采视府界策郑振友为支部委员。领导小组组长为常焕文,成员有洪奇、金延、袁本俭,10月又增补个唱何尽跑元徐野、李惠进为领导小组成员。院领导小组下设政保科、教育科和行政科,先后抽调教职工79人,其中专业教师由17人增加到43人。

穿数教知显微沙1978年春,在无锡分院创办的同时,江苏省化工厅与常州市委书记何冰皓、副书记章化农洽商,在常州筹办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达成共识。

1978年4月28日,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正式启用印章。常州市责成化工局和人事局具体承办建立分院事宜,选派原化工学校教务主任潘祖麟负责分院的筹备工作,到南京化原光随编条父字只工学院接收93名扩招新生名单,由常州化工厂捐献一批桌椅,腾出原托儿所和一幢职工宿舍作为暂时校舍;人事局则从化工、纺工、交通、教育几个系统紧急选调了37名教职工。

1978年5月22日,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召开成立大会暨开行运专务洋城区送学典礼,“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的校牌挂上了常化厂大门。

1978年6月12日,常州市委任命李清为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院长,羊淇为副院长。

1978年6月20日,常州市委组织部批准成立“中共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支部委员会”,由李清任党支部书记,羊淇任副书记。

1978年9月20日,中共常州化促印防改若差度加厂劳工局党组批准中共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支部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为:李清、朱素琴、汪振荣、华上车班二序尔采样告金海、蒋鉴平六位同志。

1979年5月26日,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复文无锡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迁址郊区马山,实行省市双重领导、以省为主的领导体制,学制四年,在校生规模1200人,毕业生由江苏省统一分配。

同年,无氢苏锡市马山“五七干校”的所有资产划拨给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撤销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常言统控州分院的在校生并展心测该植该星怎肉孔入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1980年1月7日,中共而套晶四仅独明钟混良院江苏省委批准成立合并后的中共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卫松喜粮委员会,任命施乐尧为党委书散镇记、院长,徐野任副书记,洪奇、金延、李惠进任党委委员、副院长。随后,无锡市委又增派范为霖参加学校领导班子工作。

1980年暑期,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招收第三届新生82人,有机、十周茶现富化机专业各一个班级。12月,分院党委决定成立有机化工系、化工机械系和基础课部,建立有机化工系党支部、化工机械系党支部,撤销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编入所在系党支部。同时浓静落调类全般做建立了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无机、分析、物理电工、力学、仪表、外语、金工机械和制图11个教研室。到1981年上半年,分院党政和教学业务机构基本健全,拥有两系一部17个教研室186名教职工,三届学生439人,实验室8个,藏书3万余册,学术委员会和职称评定办公室也先后建立并开展工作。

1980年12月29日,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改名为江苏化工学院,报国务院批准,并从无锡搬迁至常州建设新校址。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坏请它各病带战为江苏化工学院。

1981年6月中旬到7月底,无锡分院顺利完成搬迁,移师常州。7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江苏化工学院。 9月10日,省委批准建立中共江苏化工学院委员会,任命施乐尧为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功止胶毛粒,朱永为副院长,徐爱如为副书记兼副院长,徐野为副书记,孙载坚为副院长。

1981年9月17日,“江苏化工学院成立暨开学典礼大会”隆重举行,省、市领导莅临。当天下午,吴文英副书记代表常州市重础苏千切简粉委在红星剧院举行“江苏化工学院成立联欢大会”。江苏工业学院完成了草创过程,常州人民也终于圆了“大学梦”。

1984年实行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办学机制,江苏化工学院成为早期走地方政府与国家部委联合办学新路的高校。

1992年学校体制转归“中石化” 直补王明许犯卷友反属,并更名“江苏石油化工学”,2000年复调整容四含为以江苏省为主、与“中石化”共管的高校。

2002年,学校更名“江苏工业学院”。

2010绿离度运扬诉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常州大学。

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衣席功签署共建常州大学协议。

2017年11月22日,常州大学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件假往映选沿落位清源研究院成立。

折叠 编辑本得环即齐位台还争安数较 办学条件

折叠 院系设置

截止至2018年,学校设有16个学院,另设有李公朴露因终心活社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算集包括又派则耐通农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独立学院)。

常州大学二级学院汇总表(16个)
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字孩房哥调科学学院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州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常州大学数理学院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常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常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州大学体育学院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常州大学护理学院常州大学艺术学院常州大学年应听出欢江谈笔担则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注:关于各个学院的具体介绍,可根据接办皇巴冷旧钢界密西善参考资料中,进入各个学院网站进行详细阅读。

折叠 师资力

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直图粒型效到类则师占比95%(博士学位54%);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67人(教授214人)。拥有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3人;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2人次、中青年领军人才7人次、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57人次,省特聘教授5人,省“双创计划”人才6人,省“双创计划”博士8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省“外专百人”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0人、创新人才团队3个,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6个、教学团队1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5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1人。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和“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折叠 学科建设

  • 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

材料学学科、化学工艺学科、化工过程机械学科、油气储运工程学科。

部级重点学科:

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学科、油气储运工程学科。

  • 博硕点

截止至2014年,学校共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工程领域和1个艺术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

学科类别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代码、名称二级学科代码、名称
博士

08 工 学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光伏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制造技术人才培养项目

硕士

07 理学

0703

化学

070301

无机化学

070302

分析化学

070303

有机化学

070304

物理化学

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702

物理学

070205

凝聚态物理

08 工学

0802

机械工程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080204

车辆工程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080502

材料学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0805Z3

光伏材料与器件

99J2

光电信息材料

0805Z1

生物材料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702

热能工程

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0812Z1

智能感知与互联技术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701

化学工程

081702

化学工艺

081703

生物化工

081704

应用化学

081705

工业催化

0817Z1

制药工程

0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082001

油气井工程

082002

油气田开发工程

082003

油气储运工程

0820Z1

油气工程安全技术

0820Z2

油气工程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利用

99J1

数字化油气工程与控制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001

环境工程

083002

环境科学

0830Z1

土木环境工程

0835

软件工程

083500

软件工程

0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

083700

安全科学与工程

99J3

食品安全

0852

工程硕士

085204

材料工程

085216

化学工程

085229

环境工程

085206

动力工程

085219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12 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Z1

信息管理与智能计算

折叠 教学建设

校名

截止至2018年,现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个省品牌(特色)专业、7个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5个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9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8部省级精品(重点)教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5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含建设点)、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众创空间;2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7项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学校在近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2017年捧得“优胜杯”;在近两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3项、银奖1项,2016年被评为全国校级优秀组织奖;在近三届“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在近两届“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2016年获得华为“专项奖”。2017年,学校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国家级特色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现代化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常州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制药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环境工程;

  • 省级精品课程:
省级精品课程汇总表
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
化工过程机械油气储运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
安全技术及工程有机化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折叠 编辑本段 科学研究

折叠 科研机构

截止至2018年5月,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7个省级工程中心、7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孵化器。近五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2487篇,获有效发明专利1425件(PCT1件),2016年授权专利数位居全国高校第37位。学校与国内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39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42个、产学研基地355个、校企联盟396个。

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部):常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级工程中心:

江苏省油气井口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兽用抗寄生虫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特种工程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工业自动化热工仪表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

江苏省级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油气储运重点实验室

常州市级科研平台和机构:

常州市精细化工新技术开发重点实验室、常州市新能源工程重点实验室、常州市高分子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常州市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市橡塑密封与减震工程技术中心、常州市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中心、常州市粉体应用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市特种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市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折叠 科研成果

2013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 863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6项,三大检索论文469篇,申请发明专利495件、授权215件,全年经费到款超过1.6亿元。

“十一五”以来(2006年~2010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5项,一次被江苏省政府评为“十一五”获重大科技成果奖励成绩显著高校,三次被评为“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同时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优秀合作单位”。

折叠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至2014年,学校图书馆面积15000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4.2亿元,纸质图书160余万册。具有中国学术期刊、硕博论文全文、重要学术会议论文全文、国内标准和SDOS Elsevier外文期刊等国内外全文数据库及国内外专利文摘、科技成果和美国化学文摘(CA)等国内外二次文献数据库共100个。

学术期刊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常州大学主办的涵盖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是美国《化学文摘》、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波兰《哥白尼索引》、《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的来源期刊。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常州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涵盖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收录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CEPS)》的来源期刊,是《教育阅读网》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收录期刊 。对外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快推进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进程。学校以中外合作、学术交流以及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与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芬兰、瑞典、俄罗斯、日本、泰国、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知名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立华东地区首个泰国研究中心;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爱尔兰梅努斯大学、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项目享有较高社会美誉度;师生出国境交流日益频繁;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国别不断增加[1]

折叠 编辑本段 校园文化

折叠 校徽

常州大学的校徽以简洁的“常州大学常州大学龙”形为主体,形象、简洁、易识,富含中国文化底蕴及常州历史特征。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城是拥有2500多年历史古城常州的别名。标志中的“龙” 富有动感同时又是英文字母“C”、“Z”、“U”的组合,独具创意、令人耳目一新。古文化的图腾与英文字母相互融合,寓意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融合。校标以红色为主色调,红色象征着热烈、喜庆与新鲜的活力。

折叠 校训

责任:“责任”蕴含敬业、务实、勤奋之意,这是常州大学的风格;“责任”蕴含讲求可行性、可靠性、有效性、可持续性之意,这是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特具的属性,因而也是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具备并且应在育人过程中着力培育的品格;“责任”蕴含既对自我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更对社会负责之意和既对历史负责、又对现在负责、更对将来负责之意,这是现代社会栋梁之才的必备品德。

以“责任”为校训,表明师生员工要这样要求自己:既要有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又要有志存高远的创新精神;既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又要对社会和时代负责;用高度的责任心做人、做事、学习和生活。

折叠 编辑本段 学校领导

折叠 现任领导

职位姓名 

党委书记

程 纯

党委副书记

校长

陈 群

纪委书记

邱正祥

党委常委

副校长

王卫星蒋必彪陈奎庆丁建宁陈群陆锦冲芮国强苏旭平

折叠 历任书记

姓名经历
施乐尧

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党支部书记(兼)(1978.05—1980.01);

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党委书记、院长 (1980.01─1981.09);

江苏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 (1981.09─1984.03);1983.03─1984.03兼任纪委书记

李清

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院长、党支部书记(1978.06─1979.05)
李祥行

江苏化工学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 (1982.07─1993.11)

张国忠

江苏化工学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副院长 (1989.01─1993.11);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江苏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1993.11─2003.02)

王雪峰

江苏工业学院党委书记(2003.02─2009.08)

史国栋

江苏工业学院党委书记(2009.09——2010.03);

常州大学党委书记(2010.03——今)

折叠 编辑本段 知名校友

知名校友
戴厚良中国石化董事、高级副总裁兼财务总监
徐留平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总经理、董事。兼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陆东

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李小平镇江市委常委 新区党工委书记

高亚梓

靖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乐勇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机化学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正明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蒋志宪无锡化工设计院院长、高级工程师,无锡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
顾建新复旦大学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志良姜堰市政府副市长
唐道伦淮安市交通局局长、党委书记
曹雨平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参考资料

阅读全文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