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3-02-08 17:24:51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海地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

海地 - 北美来自洲国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
国家
国家
编辑分360百科

海地共和国(法语:République d'Haïti;克里奥尔语:Repiblik Ayiti),简称海地,位于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西部。东与多米尼加共和国相邻,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牙买加隔海相望。海地划分为10省,省下设区,共42个区,区下设市镇,共144个市镇,首都太子港。2021年,海地人口1191万,其中95%为黑人。

1492年哥伦布到达海地岛,1502年被西班牙帝国占为殖民地。1697年该岛西部被割让给法国,称法属圣多明戈。1791年,爆发了反对法国和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海地革命。1804年1月1日,法属圣多明戈宣告独立,同年9月22日,让-雅克·德萨林称帝,建立海地帝国。1806年,德萨林遇刺,克里斯多夫当选总统,实行铁腕统治。穆拉托人起义军领袖亚历山大·佩蒂翁反对克里斯多夫专权,海地分为南北对峙的两个政权。1811年宣布“海地国”为“海地王国”,自称亨利一世。1820年被推翻。1849年8月26日,总统福斯坦·苏鲁克复辟称帝,自称福斯坦一世,建立海地第二帝国。1859年君主制再次被推翻,最终确立共和制。海地是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共和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

海地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由于能源不足,海地的工业非常不发达,失业率也极高,三分之二的工人没有固定的工作。美国是海地最大的援助国,1995至1999年间向海地提供了8.84亿美元的援助。海地与台湾当局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海地共和国

  • 国家领袖

    约瑟夫·兰伯特(临时总统) 、阿里尔·亨利(总理)

  • 外文名

    法语:République d'Haïti;克里奥尔语:Repiblik Ayiti

  • 人口数量

    1191 万(2021年)

  • 简称

    海地

  • 人口密度

    413.7 人/平方公里(2020年)

  • 所属洲

    北美洲

  • 主要民族

    非洲黑人后裔

  • 首都

    太子港

  • 主要宗教

    基督教,伏都教

  • 主要城市

    和平港,戈纳伊夫

  • 国土面积

    27,750平方公里

  • 国庆日

    1月1日、独立日:1804年1月1日

  • 水域率

    0.7%

  • 国歌

    《德萨利纳之歌》

  • GDP总计

    210.2 亿美元(2021年)

  • 国家代码

    HTU

  • 人均GDP

    1770 美元(2021年)

  • 官方语言

    法语,克里奥尔语

  • 国际电话区号

    +509

  • 货币

    古德

  • 国际域名缩写

    .ht

  • 时区

    UTC-5

  • 道路通行

    靠右驾驶

  • 政治体制

    半总统共和制

  • 国家格言

    团结就是力量

  • 出生时预计寿命

    63岁(2013年)

  • 人类发展指数

    0.471(2014年)

  • 收入水平

    低收入国家

  • 国花

    刺葵

  • 国鸟

    伊岛咬鹃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主词条:海地历史

光孔方求油助括的善油折叠 殖民地时期

海地国父杜桑·卢维图尔海地国量天开玉月们两双父杜桑·卢维图尔海地原为述则岩上院阻等院印第安人部落阿拉进心厚气决境伟取身才瓦克族居住地,伊斯帕尼奥拉岛被聚尼交轮资置包酸女庆发现时,岛上居住着约100万印第安人,主要为泰诺人,岛的西北部居住着少许西沃内人。当时岛上已经有五个印第安土著政权,他们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村庄里,捕捉鸟类、鱼类、啮齿类动物,并耕种土地。伊斯帕尼奥拉规与金民散践极精师建南岛印第安人用石斧开溶背处般盟垦,用木铲耕种。主要的作物是木薯甘薯

14规晚处叶右帝根似宣92年,在哥伦布的首次航行中,因为其旗舰搁浅刘待强时围占植跟劳,不能把其他两艘船上的船杂杨注伟析胞适笔序凯员带回西班牙,因此氧兵阶几仍显松他在今天的海地角附近建立了纳鲜或周维达德城堡。

1493年哥伦布返回这里时,发现堡内无一人存活。他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北海岸建立了伊莎贝拉殖民地,该岛的殖民统治就此开始。[1][2]

1502年,伊斯帕尼奥拉岛正式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岛上波现配千印第安人的军事反抗被粉碎。16世纪时,西班牙人已经在岛上建立了15座城市。此外,西班牙官兵们都分得了岛上的土地,并且把居住在这些土地上的印第安人变成了奴隶,用于采掘黄金、种植甘蔗和养牛。由于天花的影响,阿拉瓦克人于1544年在岛上绝迹。

土著绝迹以后,伊斯帕观朝散德第区州吧剧粮集尼奥拉岛西部的种植园和牧场纷纷被西班牙地主抛弃,该岛西部遂成为荒芜的无人区,并逐渐变成英国、法国、荷兰等国海盗的据点。到16世纪末,这些海盗已经严重地威胁西班牙的海上航线。一些来自英、法、荷等国的猎人逐渐来到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狩猎野牛和野猪,做成腌评电娘春环不质合肉出售给海盗,还有一些农损从图路假标光探民种植烟草和一些护只苏基本的粮食作物。

在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的欧洲移民中,法国人占数量上的优势。1640年,法国将伊致众另磁亮陈的音所深斯帕尼奥拉岛西北的托尔提岛据为己有。1665年,法国政府声称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是法国的殖民地,称为“圣多明克”。1679年,根据勒斯条约,圣多明克被西班牙正式割让给法国。

法国政府考虑到在信第觉皮推该地建立殖民地,因此不仅很注意制止海盗活动,而且劝说猎人移居到殖民区,成为定居农民。到17世纪末,随着法国殖民者的不断迁入,圣多明克已经成为美洲最富庶的殖民地之一。

168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发布了黑人法令”,规定种植园主要为奴隶提供足够的衣食和住宿,但是也允许他们对黑人奴隶施加各种言凯云稳如孩源校残酷的肉刑。曾经对挥送是黑人奴隶、后来争初英投课你名成为海地皇帝的亨利·克里斯托夫在其回忆录中记录了白人种植园主的种种酷刑:“白人将黑人倒挂起来,将他们钉死在木板上,将他们活埋,将他们装入麻袋扔到河里,强迫他们吃屎,用鞭子抽掉他们的皮,将他们绑起来让蚂蚁和蚊子吃他们,将他们活活扔到沸水中,将他们绑到大炮前轰碎,让狗吃他们……”在白人种植园主的虐待下,许多黑人奴隶选择逃亡。他们在科迪勒拉山中定居下来,组成被称为“马龙”的社区,不时下山袭击孤立的种植园。这些逃亡奴隶被称为“马龙人”。

圣多明克的主要作物最初是烟草和靛蓝,后来是棉花、甘蔗和咖啡。所有能被利用的土地都进行耕种,甘蔗种植在湿润平原上,山地种植咖始宪整染杀王种啡,干燥丘陵地种植靛蓝,棉花地则分布在干燥的平原上。偏僻的、不能种植的地方,也被用来养牛和养猪。甘蔗是圣多明克最主要的经导告料红雷术更济作物,1767年,这里向欧父低货倒这极洲出口了7200万磅粗糖和5滑题几就机溶班200万磅白糖。178叫季司的己装企批汉0年,圣多明克提供了欧洲市场上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当地所需的食粮一部分依靠自种,大部分需要进口。

1790年,圣多明发面立木门底英合预落光克的行政中心和最大港口法兰西角(即海地角),人口已经达到1.5万,拥有许多繁华的公共建筑和宽阔的街止调支酒故说朝味个罗道、广场。第二大城市是太子港,1790年时人口为6000人。其他城镇也大多位于感判普防沿海,起到港口和贸易中心的作用。在内地密布种植园,在种植园和伤守终爱系港口之间修建了铺砌并海制石块的全天候道路,以及横跨河流的石桥。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西半球的法国殖民地带来了极大的冲击。1790年,黑人起义前夕,圣多明克岛上的白人有3.2万,大多数是法国移民。他们分为两个阶层,第一个阶层包括大种植园主、高级官员和化机也声么选刻别阿岁哥大商人,及其眷属粮略保助诉买;第二个阶层包括小土命属甲叶迫滑告地占有者、小店主、工匠、港口工人等下层尔模聚受雨余早制英总局白人。黑白混血人的叶要青始怎为江农地用妈人数大约有3.5万到5.6万之间。此外还有大约3万名自由黑人。黑人奴隶们可以通过被主人释放而得到自由,也有种植园主在奴隶老得不能劳动时将其释放,以免负担其衣食供养。与主人发生关系的黑人侍女及其混血子女也常常会获得自由。不过,自由黑人不能从事法官和军官的职业,被禁止使用火枪,禁止佩剑,衣服的式样和质料也有规定。在海地革命前夕,圣多眼如氢践作采太需九明克的各种植园中约有50罗聚散社黑人奴隶。从1783年到1791年,圣多明克的奴隶煤服确细终走维进口量占西半球奴隶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些奴隶大多来自西非的达荷美、刚果和几内亚,他们将西非的伏都教带入了圣多明克。

折叠 革命前

1790年,法国国民议会要求制订有关有色人种自由民权利的立法,遭到来自马提尼克的殖民地代表莫罗·德圣梅里的反对,他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国民议会竟不幸制定关于黑白混血人种地位的立法,那就一切全完了。殖民者将认为自己是被出卖了;而黑白混血人,受他们朋友(按:指法国的“黑人之友”等主张废奴的自由主义组织)的怂恿,将会采取最极端的手段。然后,奴隶们——他们也有同样的朋友和同样的行动手段——将会力图达到同样的目的。殖民地不久就会成为一片广袤的屠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莫罗的预言在圣多明克逐渐成为现实。当地殖民当局拒绝履行法国国民议会提出的自由民有权参加省议会和殖民地议会选举的法令;当地的混血人则拿起武器,要求获得他们应有的权利。白人与混血人之间的争论吸引了殖民当局的全部注意力,因此没有注意到黑人即将造反的信号。

1790年,圣多明克的黑人奴隶就通过夜间的伏都教秘密集会互相传播准备起义的消息。1791年8月22日,海地北方平原的20万黑人奴隶以击鼓为号,纷纷起来造反。白人种植园主及其妻子子女在午夜遭到突然袭击。奴隶们放火焚烧甘蔗田和房屋,屠杀白种居民。当地的一万名白人居民和一小股正规部队根本无法将起义镇压下来,几个星期内,海地北方已经成为废墟。大约有两千名白人被杀,180个甘蔗种植园和900个咖啡与靛蓝种植园被毁坏,1万多名奴隶在战斗、饥饿或白人镇压中死亡。两个月后,海地北方已经全部落入奴隶手中,只有法兰西角与西部山区一带有防御工事的营地还在白人手中。在海地西部没有发生奴隶叛乱,不过却发生了白人与要求分权的混血人种的战争,除了太子港(当地贫穷白人组成了自发武装,反抗白人上等阶级和混血人)外,混血人种军队在交战中占上风。在海地南部,白人种植园主将黑人奴隶武装起来,反对混血人种。

1791年10月,圣多明克的黑人起义已经演变为白人上等阶级与贫穷白人、白人保王党与革命派、混血人与白人、混血人与黑人、南部武装奴隶与北部起义奴隶之间的交迭混战。唯一恢复秩序的希望在于从法国派遣军队,然而国民议会中的雅各宾派反对任何支持圣多明克殖民者与王家总督的动议。直到1792年9月雅各宾派控制国民议会后,才向圣多明克派去“革命军队”,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但是,自法国派去的革命军队面临圣多明克保王党的抵抗,只好与叛乱的努力联合起来。1793年6月,黑人攻陷法兰西角,并洗劫了这个城市。

1793年8月,法国颁布法令,解放圣多明克的奴隶。当地幸存的白人为了躲避黑人报复,纷纷逃往美国、古巴、牙买加波多黎各(在波多黎各的西海岸,来自圣多明克的法国难民建起了富于法国特色的马亚圭斯城)。

圣多明克的黑人起义及随后的战争引起西属圣多明各(多米尼加)和英属牙买加当局的严重恐慌,他们惧怕本地的黑人也起而效仿。两国都向圣多明克派遣了远征军。一支英国军队在1794年3月攻占太子港,受到法国殖民者的欢迎。但是1795年牙买加爆发马龙人起义(这次起义是法国人在幕后操纵的)后英国撤回了军队。

黑人领袖杜桑·卢维杜尔领导了反抗英国人的战争。他原为种植园的奴隶,1791年黑人起义后在圣多明克北方流浪掳掠。西班牙与法兰西共和国爆发战争后,他加入西班牙军队,成为保王党的雇佣兵。

1794年,由于英国军队的入侵,他带领部队从西班牙军队中哗变,并转而参加法兰西共和国的军队。杜桑·卢维杜尔得到了美国的支援,从美国得到船只和物资供应。1798年,英国干涉军统帅梅特兰与杜桑·卢维杜尔签订了和约,撤回军队。

英国撤军后,杜桑·卢维杜尔转而攻打南部和西部的混血人地盘,屠杀了1万多名混血人妇女和儿童,圣多明克全境至此已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卢维杜尔成为圣多明克实际上的统治者(他在1799年被法国执政内阁任命为总督),随后命令那些被释放的奴隶结束游荡,回到土地上去劳动。1800年到1802年间,几乎被完全毁灭的圣多明克经济又逐渐复苏过来。

折叠 革命后期

1801年7月1日海地颁布第一部宪法,宣布永远废除奴隶制度,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私人财产不可侵犯,提倡贸易自由。杜桑-卢维图尔任终身总统并有权选择继承人。

1801年12月,拿破仑·波拿巴任命查尔斯·勒克莱尔为法国远征军司令,率领54艘战舰组成的舰队和 3万名士兵远征海地。

1802年2月2日,抵达海地角。起义军在亨利·克里斯多夫指挥下坚决还击,下令烧毁海地角。不久,为了摆脱法军的包围,起义军撤退到内地和沿海山区起义军另一将领德萨林在海地西部太子港等战役中亦严重受挫。在起义军失利的情况下,杜桑·卢维杜尔被迫与法军议和。

1802年6月,勒克莱尔设计诱骗杜桑-卢维图尔到海地西部的戈纳伊夫,将杜桑-卢维图尔逮捕并押送到法国,勒克莱尔背信弃义的行动激起海地人民极大愤怒。在德萨林、克里斯托夫以及A.S.佩蒂翁的领导下,起义军发动强大攻势,痛歼法国远征军。

1803年11月18日德萨林攻陷法军最后一个堡垒佛悌埃斯,法军被迫投降,在这次远征中法军共损失 3.5万人。11月29日,海地正式公布《独立宣言》。

1804年1月1日,杜桑·卢维图尔的属下让-雅克·德萨林将军宣布成立海地国,并于当年9月封自己为海地皇帝“雅克一世”。“海地”一词来自泰诺语,意为“多山的”。德萨林发动了灭绝全部幸存白人的战役,在法兰西角,2000名白人被海地军队屠杀;在太子港屠杀了800人,热雷姆屠杀了400人。只有拿破仑军队中的波兰人得到了赦免,因为他们当初拒绝参加镇压黑人的战斗。有400多名波兰人选择留在海地,他们的后裔至今仍说波兰语。

折叠 独立后

让-雅克·德萨林是海地的第一位统治者和第一位皇帝,为海地制订了一部高度中央集权的宪法,在海地北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把被驱逐的法国人的产业分配给黑人和黑白混血人。他依靠军事手段实施管理,恢复农业,并把农业收成平均地分配给农民和工人。但是当他试图把在北方行之有效的这套制度用在南方时,却遭到了反抗。德萨林采取强硬手段来推行改革,这些措施反过来又造成政变。

1806年,德萨林被暗杀。当年在太子港制订了新宪法,规定海地为共和国,并限制总统的权力。当上总统的亨利·克里斯多夫对此感到愤恨,试图用武力征服太子港,但是在黑白混血人亚历山大·佩蒂翁的手下遭到了失败。海地随即被分为两部分:亨利·克里斯多夫以海地角为首都统治北部,佩蒂翁以太子港为首都统治南部。

在北方,亨利·克里斯多夫自称“海地总统”,在1811年自立为王,称亨利一世。他驱使黑人为自己修建了6座宫堡、8座宫殿,并驱使20万民工为自己修建了规模巨大的拉费里埃尔堡。亨利·克里斯多夫还创建了贵族等级制度,册封了4个亲王、8个公爵、22个伯爵、37个男爵和14个骑士。他对人民的压榨激起了反抗,1820年,克里斯多夫在一次政变中吞枪自尽。

在海地南方,佩蒂翁将大地产划分为小块的农耕地,此举虽然得人心,但在经济上却是灾难性的。蔗糖的出口从1791年的1.63亿磅跌至1825年的2020磅。佩蒂翁在1818年去世,他的继任者让-皮埃尔·布瓦耶统一了海地,并一直统治到1843年。1822年,他出兵夺占了圣多明各(在1809年重归西班牙统治,1821年宣告独立)。

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后,对海地提出了索赔要求,要求其赔偿独立战争期间没收的白人种植园。这一要求在1825年遭到拒绝,法国于是派遣了一支舰队来封锁伊斯帕尼奥拉岛,强索3000万美元的赔偿。布瓦耶最后同意支付1800万美元,但是海地无力支付,于是同法国展开谈判。谈判的最终结果是把赔款减为1200万美元,在30年内支付,每年支付40万美元。为了应付赔款,布瓦耶减少了政府开支,并在农村采取军事管理政策,以期维持农业生产。

1843年,一场地震毁灭了海地首都海地角,太子港则毁于大火。在混乱中,一名黑白混血人夏尔·埃拉尔发动了政变,迫使布瓦耶逃往牙买加。此后四年中,海地先后出了四位黑人总统,并在1844年丧失了圣多明各。

1847年,海地参议院将不识字的黑人卫队长福斯坦·苏鲁克选为总统,福斯坦上台后即将那些试图操纵他的参议员放逐,并在1849年废除了共和国。福斯坦自称为福斯坦一世皇帝,于1852年4月在太子港举行了豪华隆重、耗资巨大的加冕典礼。

福斯坦上台后即试图重新征服圣多明各,但是吃了败仗。到1858年,随着战争带来的开支增大、以及维持皇室排场所需的费用,已经使海地国库极度空虚。1859年1月,身为参谋长的塔巴拉公爵法布尔·热弗拉尔将军发动政变,迫使福斯坦退位,自任总统。

热弗拉尔被视为海地最好的总统之一,他支持教育,建立了医药、航海、艺术诸学院,鼓励在城市中建立工业技术学校,还派遣学生去欧洲留学。热弗拉尔下令修建了主要城市的蓄水设施,扶助农业和小型工业,并聘用外国人协助开发国家。他在对外政策上支持多米尼加复国派(该国在1844年独立,1861年因担心被海地吞并而重归西班牙统治),并帮助多米尼加流亡者发起反西班牙人的战争,为此招来西班牙的报复,威望降低。1867年,热弗拉尔在国内政治骚乱中被迫辞职。

热弗拉尔下台后,海地即陷入内战状态中,并最终招来外国干涉。在独立后的海地保留了壁垒森严的种姓制度,在所谓“高贵人”种姓中,黑白混血人居多,此外也有富有的、血统比较纯粹的黑人,他们居住在城市中,在乡下拥有地产,垄断了文武官员、法官、律师、医生等职业;全国另外97%的人口(几乎全部是黑人)则地位低下。1867年,南方黑人发动起义,总统从北方农民中征召部队来镇压,从而引起海地北方与南方之间的长久敌意。[2]

折叠 外国干涉

1908年到1915年,海地发生了6次政变,更换了8位总统,陷入长期的内乱和内战中。虽然海地宪法禁止外国人拥有土地,但法国和德国的商行通过当地代理人在海地获得了许多土地所有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在海地的利益集团受到了美国的猜忌。美国通过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引申”而扩大了门罗主义的范围,获得了波多黎各和古巴,为美国在加勒比海国家发生内乱或“欧洲人占领”时实行干涉作了辩护。1914年11月,海地政变时,美国海军就派了一艘巡洋舰到太子港,将海地国家银行的50万美元保证金运到纽约(1919年归还),以免被叛军攫取。

1915年5月,海地爆发了另一次政变,为了扑灭政变,统治者让-维布伦·纪尧姆·桑下令杀死监狱中的所有政治犯,他本人则在不久之后被冲入法国公使馆的暴乱民众杀死并被肢解。海地陷入无政府状态,最终招致使美国的入侵。1915年7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太子港登陆,控制了局面,并遴选出一个美国认为合适的总统。海地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海关被置于美国监管之下。美国监督海地参议院制订了新宪法,以美国宪法为蓝本,规定总统任期四年,参众两院议员任期为六年和二年,赋予年满21岁的公民选举权。

此后8年中,海地的经济获得改善,国债从2400万美元减至1200万美元,出口额从1916年的893万美元升至1928年的2200万美元。海地的本国工业获得扶植,此外美国还建设了公共卫生机构、公路、给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以及公立学校。此外美国还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地方警察部队,以代替不可靠的总统卫队。但是美国的占领也招致海地人的反抗,在1918年到1920年的一次起义中,有2000名海地人、7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和27名海地警察被打死。20世纪30年代之后,美国在拉丁美洲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被富兰克林·罗斯福睦邻政策取代。1934年,美国军队撤出海地。

1934年,最后一批占领海地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撤出海地。美国撤军后,斯泰尼奥·文森特总统统治海地直至1941年。他在任内修改了海地宪法,将总统任期改为5年。当多米尼加独裁者拉斐尔·莱昂尼达斯·特鲁希略·莫利纳下令屠杀和驱逐多米尼加的海地侨民时,文森特采取了克制措施,通过其他美洲国家向多米尼加施压,获得了75万美元的赔偿。

1941年12月8日,海地向日本宣战,之后不久向德国和意大利宣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地总统埃利·莱斯科同美国密切合作。在美国的请求下,海地在战争期间加强了橡胶、植物纤维和植物油的生产。美国则制订卫生援助方案,协助海地建立公共卫生系统。

由于美国的战时援助物资和款项大量涌入,导致海地黑市交易和贿赂活动增加,此外橡胶增产方案也将数万名海地农民从其小农场驱逐走,这些情况导致农民不满,触发了1946年1月的政变。接管政权的军事委员会举行了议会选举,议会则在1946年5月选举迪马瑟·埃斯蒂梅为总统。埃斯蒂梅谋求修改宪法以连选连任,从而导致1950年的又一次政变。军事委员会的保罗·欧仁·马格卢瓦尔上校成为总统。在他的任期内,世界卫生组织协助海地建立公共卫生系统,并推行广泛的疫苗接种计划,以消灭岛上的疟疾、黄热病、天花和梅毒。马格卢瓦尔政府制订了新宪法,鼓励外国投资,并得到美国的贷款,修建了阿蒂博尼特河上的水电站,疏浚海地角的港口,并开始大规模开采铜、褐煤和矾土资源。1951年,海地的农业五年计划则扩大了甘蔗、咖啡和可可的种植,并奖励粮食生产。[2]

折叠 独裁统治

1956年,亲美的马格卢瓦尔总统被推翻。1957年9月,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博士被军事委员会选为海地总统,从而开始了杜瓦利埃家族对海地29年的统治。

1986年,弗朗索瓦·杜瓦利埃之子让-克洛德·杜瓦利埃下台,以亨利·南菲将军为首的“全国执政委员会”实行军事统治。

1990年,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被选举为总统,但他的任期被军事政变破坏。1994年,在联合国授权的国际干预下,阿里斯蒂德重返总统职位。1996年,勒内·普雷瓦尔当选总统。2000年,阿里斯蒂德再度当选为总统。

2004年2月,海地发生军事叛乱,叛军迫使阿里斯蒂德逃离该国。之后最高法院大法官博尼费斯·亚历山大根据宪法成为临时总统。联合国派出维和部队以监督海地选举。

2006年2月7日,海地的总统和议会选举举行,33名候选人竞选总统,另有1300名候选人角逐议会129个席位。[2]

2017年10月,联海团结束维和任期,由联合国海地司法支助团接任。11月,海地宣布重建军队。

2021年7月20日,海地新政府成立,阿里埃尔·亨利出任总理。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折叠 位置境域

海地地图海地地图海地是西印度群岛中的岛国,位于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的西半部。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岛)西部,总面积约27797平方公里。东接多米尼加共和国,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080多公里。[3]

折叠 地形

海地全境75%为山地,仅沿海和沿河有狭窄平原,海地一词就是印第安语中“多山之国”的意思。拉萨尔山海拔2680米,为全国最高峰。

折叠 水文

戈纳伊夫岛为海地全国最大岛屿,面积约207平方公里。最大湖泊为伊坦沙乌马特胡,面积约181 平方公里。阿蒂博尼特河是境内的主要河流,河谷地为海地重要农业区。

折叠 气候

海地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气候成因:本地位于东北信风带,常年盛行来自海洋的湿润的东北的信风,在该国北部受地形抬升形成降雨且水量丰富,以此形成该国气候南北的差异。各月平均气温在22—28℃间。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4—6月、8—10月为雨季。多飓风。沿海地区炎热,高原地区平均气温15℃。全国平均气温24-27℃。海地一年分两季:3月至11月相对炎热,12月至2月较为凉爽。不同的气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海地主要矿藏有铝矾土、金、银、铜、铁等,其中铝矾土储量较大,约1200万吨。由于长年砍伐,海地的植被都是次生植物,包括热带稀树草原、热带旱生林、半荒漠热带旱生灌丛、热带落叶林、半常绿季雨林、热带雨林、山地常绿林等植物。

折叠 自然灾害

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强烈地震,造成至少22.3万人死亡,近15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40亿美元。10月起爆发霍乱,造成9000多人死亡。2016年10月和2017年9月再遭飓风重创。2018年10月,海地北部发生5.9级地震,造成15人死亡,333人受伤,近7000间房屋被毁。2021年8月14日,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折叠 编辑本段 行政区划

折叠 区划

海地 行政区划海地 行政区划

主词条:海地行政区划

海地全国分为10个省,省下设区。

省 Département

COK

Cp2003.8.7

C1982.8.30

面积(Km)

首府

ACp2003

CCp2003

CC1982

北部 Nord

10

773546

564002

2106

海地角 Cap-Haïtien


111094

107026

东北 Nord-Est

11

300493

189573

1805

利贝泰堡 Fort-Liberté


15589


西北 Nord-Ouest

20

445080

293530

2176

和平港 Port-de-Paix



27100

阿蒂博尼特 L'Artibonite

30

1070397

732932

4984

戈纳伊夫 Gonaïves


104825

63690

中部 Centre

31

565043

361470

3675

安什 Hinche


23599


西部 Ouest

40

3093698

1551792

4827

太子港 Port-au-Prince

卡勒富尔 Carrefour

德尔马 Delmas

1977036

703023

917112

306074

257247

东南 Sud-Est

41

449585

367911

2023

雅克梅勒 Jacmel


26077


南部 Sud

50

627311

502624

2794

莱凯 Les Cayes


48095

48838

大湾 Grand'Anse

51

337516

489957

3310

热雷米 Jérémie


27510

26803

尼普斯 Nippes

52

266379

Miragoane




海地 Haiti


7929048

5053791

27700

太子港 Port-au-Prince

折叠 首都

太子港(法语:Port-au-Prince;海地克里奥尔语:Pòtoprens  ),是海地共和国的首都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港市。位于戈纳夫湾东南岸附近的库尔德萨克平原上。人口约276万(2015年)。1804年成为海地首都。海地工业中心,工业主要有制糖、水泥、纺织、面粉酿酒、制皂、制药、制鞋、服装等。港口为一天然良港,吞吐量占全国进出口物资的60%~70%。建有国际机场,设有国际航线通加勒比海诸岛,为交通枢纽

折叠 编辑本段 国家象征

折叠 国名

海地位于加勒比海北部,全称为海地共和国。印第安语意为“多山的地方”。

折叠 国旗

海地国旗海地国旗海地国旗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由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上蓝下红。旗面中央为白色长方形,其中绘有国徽图案。海地国旗的颜色源于法国国旗。镶国徽的国旗为官方用旗。

折叠 国徽

海地国徽海地国徽海地国徽用于1807年,样式用于1986年。国徽图案中间高耸着一棵棕榈树,树上插着一根“自由之竿”,竿顶是“自由之帽”。树前的绿地上有一面战鼓,两旁为战斧大炮等武器;树两侧各有三面海地国旗和一面三角旗;树后有六支带刺刀的步枪。白色饰带上用法文写着“团结就是力量”。[4]

折叠 国歌

《德萨利纳之歌》(法语:La Dessalinienne) 是海地的国歌,歌名是为了纪念海地革命领袖让-雅克·德萨林。由Justin Lhérisson作词,Nicolas Geffrard作曲,于1904年采用为国歌。

折叠 国花

刺葵(学名:Phoenix hanceana Naud.)是棕榈科、刺葵属乔木,茎丛生或单生,高2-5米,叶长达2米,羽片线形,雌花序分枝短而粗壮,雄花近白色,花瓣圆形,果实长圆形,长1.5-2厘米,成熟时紫黑色,花期4-5月,果期6-10月。 

刺葵产于中国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省区,生于海拔800-1500米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喜光,耐水湿,耐旱。 

刺葵树形美丽,可作庭院绿化植物,可对植、丛植和群植;果可食,嫩芽可作蔬菜,叶可作扫帚。

折叠 国花

木槿(学名:Hibiscus syriacus Linn.):落叶灌木,高3-4米,小枝密被黄色星状绒毛。叶菱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10厘米,宽2-4厘米,具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齿缺,下面沿叶脉微被毛或近无毛。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萼钟形,长14-20毫米,密被星状短绒毛,裂片5,三角形;花朵色彩有纯白、淡粉红、淡紫、紫红等,花形呈钟状,有单瓣、复瓣、重瓣几种。外面疏被纤毛和星状长柔毛。蒴果卵圆形,直径约12毫米,密被黄色星状绒毛;种子肾形,背部被黄白色长柔毛。花期7-10月。

木槿是一种在庭园很常见的灌木花种,中国中部各省原产,各地均有栽培。在园林中可做花篱式绿篱孤植丛植均可。木槿种子入药,称“朝天子”。木槿是韩国、海地、马来西亚的国花

折叠 国鸟

伊岛咬鹃(学名:Priotelus roseigaster)是一种小型攀禽。异趾形,1、2趾向后,3、4趾向前。羽色艳丽,具金属光泽。翅短、圆,次级飞羽及内侧初级飞羽甚短;尾显较翅长,尾羽宽,羽端在成鸟近平截形,在幼鸟则形尖,最外侧3对长短差异大,越向外侧越短;跗蹠上半段被羽;颊部分裸露;两性异色。是海地的国鸟。栖息于亚热带或热带的潮湿山区森林及退化森林,也有在海地山区森林及一些保护区内。它们受到失去栖息地的威胁。分布在海地及多米尼加共有的伊斯帕尼奥拉岛。

折叠 编辑本段 人口种族

截至2012年,海地总人口为980万。95%为黑人

折叠 编辑本段 政治

折叠 政体

拉莫特拉莫特2010年11月和2011年3月,海地分别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两轮投票。2011年4月20日,农民代表党候选人马尔泰利以67.57%的得票率当选总统,并于5月14日宣誓就职。2011年10月,科尼耶出任总理并组建新内阁,2012年2月辞职。5月,拉莫特出任总理,兼任外长。8月,拉莫特辞去外长一职,由卡齐米尔接任。

2015年10月,海地举行大选首轮投票,执政党光头党候选人莫伊兹和反对党进步与解放党候选人塞莱斯坦胜出,但第二轮投票一再推迟。

2016年11月20日,光头党候选人莫伊兹当选总统。

2017年2月7日,莫伊兹就任。3月21日,海地新政府成立。因施政不力,莫伊兹任期内数度更换总理。

2021年1月15日起,反对派声称按照宪法莫伊兹总统应当于本年2月7日下台,掀起大规模游行示威。

2021年7月7日,莫伊兹总统遇刺身亡。经协商,亨利出任总理。

折叠 宪法

海地现行宪法于1987年3月29日通过,1988年6月至1989年3月中止实施,其后少数条款被废止。宪法规定:海地是不可分割、主权、独立、自由、民主的共和国;国家主权属全体公民;三权分立是神圣原则,国民议会享有立法权,总统和以总理为首的政府内阁分享行政权;政府向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弹劾政府;公民直接选举总统、议员;总统任期5年,不得连任,任期不超过两届。修改宪法须经参议院和众议院各2/3成员的同意。2020年11月起,莫伊兹总统在议会停摆情况下筹建宪改委员会,并于2021年2月初公布新宪法草案。 

折叠 议会

海地国民议会分参、众两院。议员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成员。众议员任期4年,每四年全部换届。参、众议员均可连选连任。参议长兼任国民议会议长,任期1年。众议长兼任国民议会副议长,任期1年。本届国民议会于2016年1月成立。因参众两院均未按照法律规定如期改选任满议员,议会目前处于停摆状态。现临时参议长约瑟夫·兰伯特(Joseph LAMBERT)。

折叠 政府

海地总理由总统提名,经议会批准,内阁由总理商总统组成。每届内阁部长人数不少于10名,总理可酌情决定增减。莫伊兹遇刺后,其任命的最后一位总理亨利于2021年7月组阁,主要内阁成员包括:外交和宗教事务部长克洛德·约瑟夫(Claude JOSEPH)、财经部长帕特里克·米歇尔·布瓦韦尔(Patrick Michel BOIVERT)、司法和公共安全部长洛克菲勒·樊尚(Rockfeller VINCENT)、内政部长利斯特·齐代尔(Liszt QUITEL)、国防部长艾诺德·约瑟夫(Enold JOSEPH)等。 

折叠 政党

2013年,海地议会修订的《选举法》规定,合法政党的创建者应不少于20人。目前合法登记的政党逾百个,主要有:

(1)光头党(Parti Haïtien Tèt Kalé, PHTK):2012年8月由时任总统马尔泰利组建。现为议会第一大党。总协调人安娜·瓦莱丽·蒂莫泰·米尔福尔(Anne Valérie Thimotée MILFORT)。

(2)民主团结联盟(Konvansyon Inite Demokratik,KID): 2005年5月成立。总协调人艾诺尔德·约瑟夫(Enold JOSEPH)。

(3)团结党(Inite):2009年9月由前总统普雷瓦尔联合其之前领导的“希望平台党”(Plateforeme de l’Espoir)部分成员组建。党主席约瑟夫·朗贝尔(Joseph LAMBERT)。

(4)拉瓦拉斯之家(Fanmi Lavalas):1996年10月由前总统阿里斯蒂德创建。2000—2004年执政。总协调人前总统让·贝尔特朗·阿里斯蒂德(Jean Bertrand ARISTIDE)。

(5)进步与解放党(Ligue Alternative pour le Progrès et l’Emancipation Haïtienne,LAPEH):2011年7月20日成立。总协调人裘德–塞莱斯汀(Jude-Célestin)。

(6)德萨林之子党(Platfòm Pitit Desalin),2014年12月成立,总书记莫伊兹·让-夏尔(Moïse JEAN-CHARLES)。

(7)人民民主党(Secteur Démocratique et Populaire,SDP),2018年10月成立,领导人安德烈·米歇尔(André MICHEL)。 

折叠 司法

设最高法院、上诉法院、高级法院、治安法院和特殊法庭。最高法院共设12名大法官,其中10名由总统任命,其余2名由参议院选举产生。最高法院目前暂有3位大法官,前院长勒内·希尔韦斯特 (René SYLVESTRE)于2021年7月因病去世,继任者未定。 

折叠 政要

阿里埃尔·亨利(Ariel Henry),男,1949年11月6日出生,71岁。毕业于法国蒙彼利埃医科大学,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从医多年,自2006年起在政府卫生部门任职,进入政界。2016年起,历任内政部长、社会事务及劳工部长。2021年7月6日被时任总统莫伊兹任命为总理。莫伊兹遇刺后组建政府并担任政府首脑。

折叠 编辑本段 经济

折叠 概况

海地海地海地是拉丁美洲最贫穷的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严重依赖外援。2009年,海地加入加勒比经济共同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投资环境较差。2010年,由于地震的严重破坏,经济负增长7%。2011年海政府以灾后重建为工作中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经济有所复苏。但由于灾后重建进展缓慢,加上政坛纷争不断,海经济增长未达到预期目标。2011年海国内生产总值69.62亿美元,同比增长5.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70美元,失业率75%。2012年海经济增长率约为4%。

折叠 农业

海地农村以山地为主,耕地缺乏,产量很低,但农业仍为海地主要经济部门,全国近2/3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基础设施薄弱,耕作技术落后,粮食不能自给,每年耗费2亿多美元外汇进口粮食。可耕地面积55.5万公顷,其中12.5万公顷为可灌溉地,但只有半数有灌溉系统,因此,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扩展可灌溉地面积。此外,有少许种植园,约占可耕地面积10%,多由美国公司经营咖啡和波罗麻。由于人口压力,造成了由传统经济作物的生产,如咖啡、波罗麻、糖、可可等逐渐转向农作物的生产,如大米、玉米、高粱、小米和大豆。

2000年,海地由于长期大面积干旱和病虫害,农业出现负增长,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48%。

折叠 工业

海地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尽管政府大力鼓励外国和私人投资,但国内治安混乱,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使投资者望而却步。2000年工业产值增长率为1.7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36%。其中制造业占7.5%,建筑业占13.9%。加工工业和房屋及公共工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水电工业由于投资不足和油价上涨等原因而有所下降。

折叠 商业

海地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商业、餐饮业、旅游业和交通电讯业。2000年增长率为1.4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4%。

海地旅游业收入是外汇主要来源之一。自1991年海地政变后,旅游人数大降,1988~1989年每年近15万人次,1992~1993年仅4万人次。政府在旅游业领域进行了改革,统计,99-00财政年度游客已超过15万人。1996年有标准客房843间,1999年减至493间。

折叠 对外贸易

海地主要出口咖啡、可可、芒果香精油和加工制成品等产品,进口食品、燃油(成品油)、工业制成品、机械设备、运输设备和日用消费品等。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和欧盟。2011年外贸额48.92亿美元,其中出口10.90亿美元,进口38.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0.2%、33%和4%。

折叠 货币

海地货币:古德(Gourde)。

汇率(2013年09月30日):1人民币=7.0388海地古德,1欧元=58.1075海地古德,1美元=43.0745海地古德。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化

折叠 语言

海地官方语言为法语和克里奥尔语,90%的居民使用克里奥尔语。

折叠 宗教

海地农村中盛行伏都教,伏都教(Voodoo)是海地一种为传教士所诟病的古老信仰。这种信仰起源自古代非洲的传统多神崇拜,同时融入了一些天主教中魔鬼崇拜的元素。前总统老杜瓦利埃就曾利用这一崇拜,建立名叫“通顿马库特”(吃人魔王)的私人武装,对其人民施以严格的控制。海地有不少殖民时期建立的天主教堂。海地有不少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8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6%的居民信奉新教[5]

折叠 饮食

海地人喜食橄榄油饭。做饭时,先把水烧开后下米,然后倒入橄榄油,水干饭熟后,过冷水,再涂上牛油,上火再焖,水干即可。海地居民多吃两餐,民族菜有辣椒炸猪肉、玉米粉鲤鱼、豌豆或牛肉大米饭、香蕉、甘薯和山药。城镇居民多喝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饮料。农民常吃芒果、山药、 豆类、甘薯和玉米等。只有在节日里,才吃些肉、禽蛋和奶类等。

折叠 文学

海地海地1898年,海地杂志《圆周》创刊,集合了一群后期浪漫主义诗人,如埃塞·维莱尔(1872~1951)、乔治·西尔万(1866~1925)、埃德蒙·拉福雷(1876~1915)等。马西雍·克瓦库(1867~1908)是激进的民族民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对进步和改革的强烈要求,后被捕枪杀,著有诗集《民族诗歌》(1892)、《预言》(1902)、《印象》(1903)。他也是民族戏剧的创建者,以生动的现实手法,表现人民的日常生活,著有喜剧《相互的教育》、历史剧《自由》。

在小说方面,突出的作家有:弗雷德里克·马塞林(1848~1917),他于1909年创办杂志《海地文学》,著有小说 4种,其中的《马里利塞》广泛描写了海地社会。若斯坦·莱里松(1873~1907)是“青年海地”运动的倡导人,著有以下层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小鹌鹑的家》(1905)。皮埃尔·费尔南·伊培(1873~1928)倾向于自然主义,作品有《塞纳》(1906)、《西摩拉克雷》(1923)、《我朋友的书》(1923)。安东·安诺桑(1874~1960)在《米摩拉》(1906)中探索海地与非洲在思想上的渊源关系。

20世纪30年代,海地文学中出现了表现黑人民族的土著主义倾向,在诗歌方面尤为明显,主要要求表现海地人民思想感情中的非洲情调。著名的抒情诗人有莱昂·拉洛(1892~ )、多米尼克·伊波利特(1889~ )、路克·格里马尔(1886~1954)、埃米利·鲁梅尔(生于1903年)、弗雷德里克·布尔-雷诺(1886~1946)以及雅克·罗曼(1907~1944),他以小说《露水的统治者》(1944)而著名。其他小说家有:菲力浦-托比·马塞林(生于1904年),著有《绿华盖》(1941);让·巴普蒂斯特·西内亚斯(1895~1957)以及雅克·斯特凡·阿莱克西斯(1922~1961)。

折叠 重要节日

独立日:1月1日。

国旗日:5月18日。

海地发现日:12月5日。

折叠 编辑本段 军事

1994年10月,阿里斯蒂德总统复职后宣布解散军队,建立了一支3000人的警察部队来维持社会治安。1995年,联合国民警特派团逐渐取代了原海地警察力量。

折叠 编辑本段 交通

折叠 公路

海地的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截至2014年,海地公路总长4300公里,其中国家级沥青、水泥铺面公路600公里,碎石路1500公里。2000年每1000人拥有汽车36辆。

折叠 铁路

海地的铁路总长240公里,只用于运输甘蔗。

折叠 空运

截至2014年,海地的航空主要由外国航空公司控制客货运市场。首都有国际机场一座,承担全国94%的客运量。海地航空公司成立于1969年,截至2014年,有飞机35架。1999年民航客运量781684人次,70%为本国乘客。

折叠 海运

海地首都太子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Miragoane是最主要的外贸港口,海地角港是海地第三大港口。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

折叠 教育

海地法律规定7~13岁的儿童享受免费义务教育,64%的学龄儿童可获得小学教育。1999年中学毕业会考参加人数达10.2万。城市成人文盲率为57%,农村则高达85%。全国中小学校近9千所,其中私立学校占85%以上。有海地大学等7所高等学校。

折叠 医疗

海地为乙肝疟疾、伤寒、登革热艾滋病的高发地区,艾滋病毒感染率为5.6%。医疗条件差,尤其是首都以外地区。首都药品供应尚可,但价格昂贵。

折叠 民生

海地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75%的人生活在赤贫状态下,全国只有20%的居民能用上自来水,成人文盲率为47%。

折叠 治安

海地枪支泛滥,枪击、绑架事件层出不穷,治安极差,位于首都太子港西北角的太阳城系“危险之地”,当地警察也退避三舍。

折叠 媒体

海地主要报纸有《消息报》(NOUVELLISTE)和《晨报》(LE MATIN),均为私营,日发行量分别为5万份和6000份。官方通讯社为海地通讯社,1981年成立。全国现有37家电视台,188家广播电台。

折叠 通讯

截至2000年,海地拥有有电话10万门,其中四分之一属于公共部门。

折叠 编辑本段 外交

折叠 外交政策

海地同75个国家(不包括中国台湾省)建立了外交关系,是美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包括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加勒比共同体成员。有30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在海设常驻机构。2010年1月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迅速展开救援,并向海提供经济援助。争取投资和援助、协调各国参与重建是当前海外交重点之一。

折叠 对外关系

与中国的关系

中海无外交关系。海地与台湾当局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1997年1月和1998年2月,中海在对方首都互设贸易发展办事处。

2010年1月海地发生强烈地震后,杨洁篪外长致电海外长表示慰问,中方向海派出救援队和医疗队,并累计向海提供了1.03亿元人民币的现汇、物资和医疗救护援助。2004年10月以来,中方向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联海团)派遣维和警察共计1100余人次。2012年11月,中方第九支维和警察警队任务到期撤回后,中方暂停向海派遣维和警察。

2012年,中海贸易额2.94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2.84亿美元,进口997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58%、-6.57%和35.29%。中方主要向海出口化工产品、塑料和橡胶制品、服装、贱金属及制品、机电音像设备和汽车零配件等,从海进口废钢铁等。

与欧美国家的关系

2001年,海外交重点仍是修复和改善同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但由于国内政治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美国、欧盟等国家对海地的经济援助仍未解冻。

折叠 编辑本段 旅游

折叠 主要景点

拉巴地

拉巴地在加勒比岛国海地的东部,被加勒比邮轮公司包租下来专供邮轮游客消遣游乐。22万吨的邮轮海洋绿洲从迈阿密出发经过二夜一天的海上旅程才能到达。由于邮轮公司的包租,当地的黑人除了服务人员外不能登岛,去的也仅是邮轮的游客,岛上的自然环境保护得很好,天青海蓝山绿,到了那里仿佛到了人间仙境。

拉巴地拉巴地

雅克梅勒

雅克梅勒(法语:Jacmel)位于海地南部加勒比海沿岸,是东南省的首府。面积约2.78万平方公里,人口800万。 雅克梅勒无疑是海地最富特色的小镇。它吸引着情侣们来此徜徉。这里 有狭窄的小巷和红瓦顶铁器市场,保留了全部殖民地趣味的彩色石屋和木 房;还有女商贩和牵着骡子闲逛的人。妇女们在场地上分选着晒干的咖啡豆。 以前,由于高山挡道,雅克梅勒与国内处于隔绝状态。虽然后来好歹辟出一条公路,雅克梅勒仍然是南部省半岛的偏僻地区。

雅克梅勒雅克梅勒
参考资料
  • 1. 海地 . 新浪网 . [2015-12-22]
  • 2. 顾俊礼 - 《列国志:海地 多米尼加》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14.
  • 3. 海地2 . 中国外交部 . [2015-12-22]
  • 4. 海地概况 . 新华网 . [2015-12-22]
  • 5. 海地国家概况 . 中新网 . [2015-12-2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