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人物生平
成长求学时期
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1912-1914)就学。1915年,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1]
1928年3月21日,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之后赴欧洲参观古建筑,8月18日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1929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今北京市),在协和医院生下女儿,取名梁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2]
1930年,和张锐参与天津市规划,以《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获奖。[3]
抗日战争期间
梁思成1931年,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任法式部主任)。
1932年,主持了故宫文渊阁的修复工程。同年,著成《清式营造则例》手稿。
1937,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广济寺、河北正定辽代建筑隆兴寺、山西辽代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华严寺和善化寺、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安济桥等。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为梁思成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国建筑史》,准备良好的基础。
1944至1945年,梁思成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4]
解放战争期间
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并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9]
1948年,在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的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5]
梁思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0年初,梁思成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陈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10]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担任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之后,在文化部举办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也与吴晗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5]
1962年,在林徽因病逝七年之后,梁思成娶了比自己小27岁的林洙(程应铨前妻)。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病逝于北京。[6]
折叠 主要作品
折叠 建筑作品
作品名称 | 设计时间 | 备注 |
---|---|---|
王国维纪念碑 | 1929年 | 位于清华大学第一教室楼北端后山之麓 |
梁启超墓 | 1929年 | 位于北京植物园,为家族墓园 |
吉林省立大学礼堂和图书馆 | 1930年 | ---- |
北京仁立地毯公司铺面改建 | 1932年 | ---- |
北京大学地质学馆和女生宿舍 | 1934-1935年 | ---- |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 1950年 | 位于陕西师范大学老校区[11] |
人民英雄纪念碑 | 1952年 | 纪念碑设计工作由梁思成主持[10] |
哈尔滨工程大学11号、21号、31号、41号、51号,五栋教学楼 | 1952年 | 5栋教学楼由梁思成设计[9] |
任弼时墓 | 1952年 | 位于八宝山东部的坡顶上 |
林徽因墓 | 1955年 | 位于八宝山 |
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 | 1963年 | 位于扬州市古大明寺内,1973年建成 |
山东师范大学文化楼、一号、二号教学楼 | 1954年 | 位于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主设计者为倪欣木 |
折叠 学术著作
著作名称 | 发表时间 | 备注 |
---|---|---|
《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 | 1932.03 | 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一期 |
《蓟县独乐寺山门考》 | 1932.06 | 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二期 |
《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 | 1932.06 | 营造学社汇刊三卷二期 |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 1933.04 | 营造学社汇刊四卷 |
《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 1933.12 | 营造学社汇刊四卷 |
《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 | 1933.12 | 营造学社汇刊四卷,与刘敦桢合写 |
《赵县大石桥》 | 1934.03 | 营造学社汇刊五卷一期 |
《修理故宫景山万寿亭计划》 | 1934 | 营造学社汇刊四卷,与刘敦桢合写 |
《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 | 1934 | 营造学社四卷,与刘敦桢、鲍鼎合写 |
《清式营造则例》 | 1934 | 单行本 |
《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 | 1935.03 | 营造学社汇刊五卷三期 |
《治故宫文渊阁实测图说》 | 1935 | 营造学社汇刊四卷,与刘敦桢合写 |
《故宫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 | 1935 | 营造学社汇刊四卷,与蔡方荫、刘敦桢合写 |
《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 | 1935.09 | 营造学社汇刊六卷一期 |
《建筑设计参考图叙述》 | 1935.12 | 营造学社汇刊六卷二期 |
《建筑设参考图集简说及(一)台基,(一)台栏杆.(三)店面.(四)斗棋(汉一宋).(五)斗拱(元明清)》 | 1935.12 | 营造学社特刊 |
《中国建筑史》 | 1945 | 单行本 |
《中国建筑和艺术》 | 1946 | 英文稿 |
《城市计划大纲序》 | 1951 | 单行本 |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 1952 | 文物二卷五期 |
《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 | 1953 | ---- |
《中国建筑的特征》 | 1954 | 建筑学报 |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 1954 | 建筑学报,与林徽因、莫宗汇合写 |
《东亚城市建设与改造》 | 1958 | 在国际建筑协会会议上的报告 |
《建筑创造的几个重要问题》 | 1961 | 建筑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