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18-10-16 14:07:45

黄芩 - 唇形科植物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来自、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所属类别 :
植物
植物
编辑分类

黄芩(拉丁学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唇形科、黄芩属植物。

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径达2厘米,伸长而分枝。茎基部伏地,上升,高(15)30-120厘米,基部径2.5-3毫米,钝四棱形,具细条纹,近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

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江苏有栽培;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黄芩 

  • 学名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合瓣花亚纲 

  • 管状花目

  • 唇形科 

  • 亚科

    黄芩亚科 

  • 黄芩属

  • 黄芩

  • 分布区域

    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

扩展阅读

本草纲目-黄芩 更多>>

「释名」腐肠(《本经》)、空肠(《别录》)、内虚(《别录》)、妒妇(《吴普》)、经芩 (《别录》)、黄文(《别录》)、印头(《吴普》)、苦督邮(《记事》),内实者名子芩(弘景)
、条芩(《纲360百科目》)、 尾芩(《唐本》)、鼠尾芩。弘景曰∶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 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时珍曰∶芩,《说文》作 ,谓其色黄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 黄黑之色也。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今所谓片芩,故又有腐肠、妒妇诸名。妒 妇心黯,故以比之。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 内实而深黄。

随末唱系治叫等形推留「集解」《别录》曰∶黄芩,生秭归川谷及冤句。三月三日采根,阴干
弘景曰∶秭归,属建平郡。今第一出彭城,郁州亦有之,惟深色坚实者好。俗方多用, 道家不须。恭曰∶今出宜州、 州、泾州映秋划轴棉位者,佳。兖州大实亦好,名 尾芩。
颂曰∶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整县龙编初前余,茎干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 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组京久双校传色死长,青色,两两相对。输祖取无凯要岩香损六月开紫花,根如知母粗细, 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吴普本草》云∶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其茎空中,或方圆,高三、四尺。四 月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身致进搞苦争黄。二月至九月采,与今采置刘视衡角危分映文所说有小异也。

「气味」 苦,平,无毒。《别录》曰∶大寒。普曰∶神农、桐君、雷公∶苦,无毒 ;李当之∶小温。杲曰∶可升可降,阴也。好古曰∶气寒,味微苦而甘,阴中微阳,入手太 阴血分。元素曰∶气凉,味苦、甘,气浓味薄,浮而升,阳中阴也,入手少阳、阳明经。酒 炒则上行。之才曰∶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得浓朴、黄连, 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 、白蔹、赤小豆,疗鼠 。
时珍曰∶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 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主治」 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台青孙鸡采跳毛,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本经》)。疗痰热胃中 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别录》)。治热毒骨蒸, 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拥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心养米烦闷,解热渴(甄权)。下气, 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大明)。凉心,治肺中湿热,泻肺火上逆,疗上热, 目中肿赤,瘀血壅盛,上部积血,补膀胱女促吗寒水,安胎,养阴退阳(元素)。治风热湿热头疼, 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时珍)。

「发明」 杲曰∶黄芩之中枯而飘者,泻肺火,利气,消痰,除风热,清肌表之热;细实 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补膀胱寒水,滋其化源。高下之分与枳实、枳壳同例。
元素曰∶黄芩之用有九∶泻肺热,一也;上焦皮肤风热风湿,二也;去诸热,三也;利 胸中气,四也;消痰膈,五也;但须除世除脾经诸湿,六也;夏月须用,七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 八也;安胎,九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下痢脓血,腹痛后重,身热久不 能止者,与芍药、甘草同用之。凡诸疮痛不可忍者,宜芩、连苦寒之药,末苗交容敌练曾详上下,分身、 梢及引经药用之。
震亨曰∶黄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湿热,须以酒洗过用。片芩泻肺火,须用桑 白皮佐之。若肺虚者,多用则伤肺,必先以天门冬保定肺气而后用之。黄芩、白术乃安胎圣 药,俗以黄芩为寒而不敢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黄芩乃上、中 二焦药,能降火下行,白术能补脾也
罗天益曰∶肺主气,热伤气右备卷院,故身体麻木。又五臭入肺为腥,故黄芩之苦寒,能泻火、 补气而利肺,治喉中腥臭。颂曰∶张仲景治伤寒心动吗承下痞满,泻心汤。凡四方皆用黄芩,以其 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套氢下之利不止,喘而汗出者,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 胎散,季较口亦多用之。
时珍曰∶洁古张氏言∶黄芩泻肺火,治脾湿;东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条芩治大肠火; 丹溪朱氏言∶黄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张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 少州血以序构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心,泄痞热。是黄芩能入手 少阴阳明、手足太声吸初阴少阳六经矣。盖黄芩气寒味苦,色黄带绿,苦入心,寒胜热,泻心火, 治脾之湿热,一则金不受刑,一则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虚不宜者,苦寒伤脾胃, 损其母也。少阳之证,寒热胸胁痞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呕,或渴或痞,或小便不利。虽 曰病在半表半里,而胸胁痞满,实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烦喜呕,默默达乎今切皮不欲饮食,又兼脾胃中 倒王针剂成行原革建即焦之证。故用黄芩以治手足少阳相火,黄芩亦少阳本经药也。成无己《注伤寒论》,但云柴 胡、黄芩之苦,以发传邪促陆错圆至游之热;芍药、黄芩之苦,以坚敛肠胃之气,殊昧其治火之妙。杨士 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全握盾氢若树益发之,散火之标也; 黄芩之罪飞川毛话矿困告状检口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仲景又云∶少阳证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心 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似与《别录导于着补约众穿跑学》治少腹绞痛、利小肠之文不合。成氏言 黄芩寒中,苦能坚肾,故去之,盖亦不然。至此当以意逆之,辨以脉证可也。若因饮寒受寒 ,腹中痛,及饮水心下悸,小便不利,而脉不数者,是里无热证,则黄芩不可用也。若热厥 腹痛,肺热而小便不利者,黄芩其可不用乎?故善观书者,先求之理,毋徒泥其文。昔有人 素多酒欲,病少腹绞痛不可忍,小便如淋,诸药不效。偶用黄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 止。王海藏言有人因虚服附子药多抗鸡造民调,病小便秘,服芩距章套聚燃效米端担春百、连药而愈。此皆热厥之痛也,学人其 可拘乎?予年二十时,因感冒咳嗽既厂度丝国普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 ,暑月烦渴,寝食几废,六脉浮洪。遍服柴胡、麦门冬、荆沥诸药,月余益剧,皆以为必死 矣。先君偶思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套毫线苗半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 经气分之火。遂按方用片芩一两,水二钟,煎一些父阻声效晚过护音脱钟,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药 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附方」 旧三,新一十四。
改复器科文压采三黄丸∶孙思邈《千金方》云∶巴郡太守奏∶加减三黄丸∶疗男子五痨七伤,消渴不生 肌肉,妇人压倍称报我讲天慢带下,手足寒热,泻五脏火。春三月,黄芩四两,我位大黄三两,黄连四两;夏三月, 黄芩六两,大黄一两,黄连七两;秋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二两,黄连三两;冬三月,黄芩 三两,大黄五两,黄连二两。三物随时合捣下筛,蜜丸乌豆大。米饮每服五丸,日面展查精流谓蒸三。不知 ,增至七丸,服一月病愈。久服走及奔马,人用有验。禁食猪肉。(《图经本草起比代》)
三补丸∶治上焦积热,泻五脏火。黄芩、黄连、黄柏等分,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白 汤下二、三十丸。(《丹溪纂要》)肺中有火∶清金丸∶用片芩(炒)为末,水丸梧子大。每 服二、三十丸,白汤下。(同上)肤热如燎∶方见发明下。小儿惊啼∶黄芩、人参等分,为 末。每服一字,水饮下。(《普济方》)肝温标困老的如老载既输王热生翳,不拘大人小儿。黄芩一两,淡豉三两。为 末。每服三钱,以熟猪肝裹吃,温汤送下,日二服。忌酒水南晚良毛、面。(《卫生家宝方》)少试逐盐米春即州选阳头痛, 亦治太阳头痛,不拘偏正。小清空膏∶用片黄芩(酒浸透,晒干)为末。每服一钱,茶、酒 任下。(东垣《兰室秘藏》)眉眶作痛,风热有痰。黄芩(酒浸)、白芷等分。为末。每服二 钱,茶下。(《洁殖他古家珍》)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中心黑朽者),为 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和滓温服。(《圣惠方》)
吐衄下血∶黄芩三两。水三升,煎一升半,每温服一盏。亦治妇人漏下血。(庞安时《总 病论》)
血淋热痛∶黄芩一两。水煎热服。(《千金方》)
经水不断∶芩心丸∶治妇人四十九岁以后,天癸当住,每月却行,或过多不止。用条芩 心二两(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如此七次)。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 酒下,日二次。(《瑞竹堂方》)
崩中下血∶黄芩为细末。每服一钱,霹雳酒下,以秤锤烧赤,淬酒中也。
许学士云∶崩中,多用止血及补血药。此方乃治阳乘于阴,所谓天暑地热,经水沸溢者 也。(《本事方》)
安胎清热∶条芩、白术等分。炒为末,米饮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或加神 曲。凡妊娠调理,以四物去地黄,加白术、黄芩为末,常服甚良。(《丹溪纂要》)产后血渴, 饮水不止。黄芩、麦门冬等分。水煎温服,无时。(《杨氏家藏方》)
灸疮血出∶一人灸火至五壮,血出不止如尿,手冷欲绝。以酒炒黄芩二钱为末,酒服即 止 老小火丹∶黄芩末,水调涂之。(《梅师方》)

「主治」 肠 脓血(《别录》)。

展开

折叠 编辑本段 形态特征

黄芩 标本黄芩 标本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径达2厘米,伸长而分枝。茎基部伏地,上升,高(15)30-120厘米,基部径2.5-3毫米,钝四棱形,具细条纹,近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

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0.3)0.5-1.2厘米,顶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无毛或疏被贴生至开展的微柔毛,下面色较淡,无毛或沿中脉疏被微柔毛,密被下陷的腺点,侧脉4对,与中脉上面下陷下面凸出;叶柄短,长2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长7-15厘米,常再于茎顶聚成圆锥花序;花梗长3毫米,与序轴均被微柔毛;苞片下部者似叶,上部者远较小,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11毫米,近于无毛。花萼开花时长4毫米,盾片高1.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萼缘被疏柔毛,内面无毛,果时花萼长5毫米,有高4毫米的盾片。花冠紫、紫红至蓝色,长2.3-3厘米,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内面在囊状膨大处被短柔毛;冠筒近基部明显膝曲,中部径1.5毫米,至喉部宽达6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宽7.5毫米,两侧裂片向上唇靠合。雄蕊4,稍露出,前对较长,具半药,退化半药不明显,后对较短,具全药,药室裂口具白色髯毛,背部具泡状毛;花丝扁平,中部以下前对在内侧后对在两侧被小疏柔毛。花柱细长,先端锐尖,微裂。花盘环状,高0.75毫米,前方稍增大,后方延伸成极短子房柄。

子房褐色,无毛。小坚果卵球形,高1.5毫米,径1毫米,黑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脐。花期7-8月,果期8-9月。[1]

折叠 编辑本段 生长环境

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1]

折叠 编辑本段 分布范围

产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江苏有栽培;苏联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均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苏联。[1]

折叠 编辑本段 繁殖方法

折叠 种子繁殖

⑴直播法

种子繁殖以直播为主,直播黄芩根系直,根叉少,商品外观品质好,同时省工。

直播多于春季进行,一般在地下5厘米地温稳定在12℃-15℃时播种,北方地区多在4月上中旬前后。 

⑵育苗移栽法

育苗移栽法可节省种子,延长生长时间,利于确保全苗,但较为费工,同时移栽黄芩主根较短,根叉较多,商品外观品质差,一般在种子昂贵或者旱地缺水直播难以出苗保苗时采用。 

折叠 扦插繁殖

扦插虽可繁殖,但生产中很少采用。扦插成败的关键在于扦插季节和取条部分。扦插时间以春季5-6月份扦插成活率高。插条应选茎尖半木质化的幼嫩部分,扦插成活率可达90%以上。 

折叠 分根繁殖

即挖取洞未萌发的3年生黄芩根茎,切取主根留供药用,然后根据根茎生长的自然形状分切成若干块,每块有芽眼2-3个即可栽种。  分根繁殖虽然生长快,但繁殖系数太低,生产中很少采用。[2]

折叠 编辑本段 栽培技术

折叠 间苗定苗

采取种子直播时,当幼苗长到4厘米高时要间去过密和瘦弱的小苗,按株距10厘米定苗。育苗地不必间苗。 

折叠 中耕除草

幼苗出土后,应及时松土除草,并结合松土向幼苗四周适当培土,保持疏松、无杂草,一年需要除草3-4次。 

折叠 施肥灌溉

苗高10-15厘米时,追肥1次,施用量为每亩用人畜粪水1500-2000千克。6月底-7月初,每亩追施过磷酸钙20千克、尿素5千克,行间开沟施下,覆土后浇水。次年收获的待植株枯萎后,于行间开沟每亩追施腐熟厩肥200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尿素5千克、草木灰150千克,然后覆土盖平。 

黄芩耐旱怕涝,雨季需注意排水,田间不可积水,否则易烂根。遇严重干旱时或追肥后,可适当浇水。 

折叠 摘除花蕾

在抽出花序前,将花梗减掉,可减少养分消耗,促使根系生长,提高产量。

折叠 编辑本段 病虫防治

病害有叶枯病,可清洁田园,发端正初期喷洒1:1:200波尔多液,或用50%多菌灵1000倍液防治。

根腐病,注意排水,实行轮作;及早拨出病株烧毁,病株处土壤用石灰消毒。

虫害有黄芩舞蛾,可用90%敌百虫防治。

折叠 编辑本段 主要价值

清热燥湿

黄芩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因此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对湿温发热,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与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凉血安胎

黄芩治疗孕妇的胎动不安,凉血安胎。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起到保胎的作用。

主治温热病

黄芩主治温热病,温热病特殊性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变证多 ,除必具发热外,大多热势较高。服用黄芩,能够缓解病情。

折叠 编辑本段 植物文化

李时珍生于明朝嘉靖年间,自幼聪明伶俐,好学上进,小小年纪就立志考取功名。光耀门庭。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李时珍十、六岁时,他突患急病,咳嗽不止,并且久冶不愈。随着病情加剧,他每日吐痰碗余,烦、渴引饮,骨蒸劳热,六脉浮洪,虽服用柴胡、麦冬、荆芥、竹沥等解表退热、润肺清心、清热化痰之剂却并无效果。方圆百里的名医都束手无策,认为其已无药可救。眼看小时珍生命危在旦夕。

正在李时珍的父母悲伤绝望之际,村子里来了一位从远方云游到此的道士,这位道人白发长髯,颇有一种仙风道骨的味道。闻言道人专治疑难杂症,小时珍的父母急忙把道人请到家中给他看病。道士给小时珍号了脉象后,捋捋长髯说: “不妨,不妨,此病只需服用黄芩30克,加水两盅,煎至一盅,服用半月即可痊愈。“时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药。奇迹出现了。半月之后,小时珍身热全退,痰多咳嗽的症状也消失了,身体逐渐恢复健康。一味黄芩居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李时珍深感中国医学的神奇,更对这位身怀绝技的道士钦佩不已,从此,便跟随道人刻苦钻研医学,读遍历代医书,踏遍高山大川。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时珍终于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医林一代宗师。在他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救了他性命的黄芩这味中药推崇备加,称之为“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参考资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