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设置由来
两广地区(广东、广西)设置总督,始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当时两广"浔、梧瑶乱,……特遣一大臣督军务,乃以命(王)翱。两广有总督自翱始。" 。然这一建制在当时尚不稳定,到成化元年(1465年), 为平"瑶乱"再派韩雍出任两广总督,才成定制。嘉靖后,全国普遍设有节制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的总督和巡抚。总督主理军务,比较固定的有蓟辽保定、宣大山西、陕西三边、两广四总督,而巡抚主民政、兼理军务,每省都有,甚至一省有几个。故而总督、巡抚的辖区、驻地与三司并不一致。在明代督抚始终是中央派出的钦差大臣,与三司之间名义上仍是中央官与地方官的关系。地方上日常事务仍由三司管理。
明王朝建立后,各省实行三司分治,布政使司主管民政与财政,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司法,都指挥使司主管军事。三司互不统属,不能兼任,权归中央,听命于朝廷[1] 。
因为两广(广东、广西)瑶民、僮民的"酿乱",朝廷不得不高度予以重视。《明史·职官志二》云:"永乐二年(1404年),遣给事中雷填巡抚广西","十九年(1421年),遣郭碹、艾广巡抚广东",地方文武官员均受节制。
巡抚的设立,实际上打破了三司分治制度,但两广巡抚各有侧重。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邱浚云:"两广同为岭南地,其地势土俗大段不同。广西山岭崎岖,林薄深阻其中,皆瑶、僮窟穴,编民错居其间。广东十府,惟肇、高、廉三府地方犬牙交错,雷州府惟遂溪县,广州府惟连州与之相近,其余皆滨大海,地势平易,无有山林险阻。自洪武、永乐以来,朝廷惟命总兵官镇守广西,而广东一方,惟以备海洋、倭寇为急,未闻有瑶患侵犯也。"
正统至景泰年间(1436-1457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两广的瑶民、僮民不堪朝廷官员的盘剥,再度举行大规模的起义[1] 。
为了镇压两广的瑶民、僮民起义,朝廷将两广的军事重心移往三江(桂江、浔江、西江)水口的广西梧州。
景泰三年(1452年),广西浔州(今桂平)、梧州的瑶民、僮民再度举行起义,反抗官府压迫。而广东总兵官董兴、广西总兵官武毅因无上司的节制,"推诿不任事"(《明史·王翱传》),造成局势恶化。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兵部尚书于谦奏请朝廷,以镇守琢州等处署都督佥事陈旺、镇守雁门关署都指挥使翁信取代广东总兵官董兴、广西总兵官武毅,特遣右都御史王翱总督两广军务,主管镇压两广的瑶民、僮民起义,自总兵以下皆听节制。
这是两广设置总督的开端,乃战事的临时建制,府署随着征讨瑶民、僮民起义的战事而移驻。
王翱出任两广总督后,不是对瑶民、僮民的反抗斗争专恃武力镇压,而是"将吏服,推诚抚谕,瑶人向化,部内无事。"(《明史·王翱传》)
成化元年(1465年),韩雍任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
由于当时的广西是平瑶、平僮的前线,两广总督赴任一般要经过广东肇庆,有些两广总督干脆坐镇肇庆指挥,待到局势稍为稳定后,才到广西梧州坐镇[1] 。
折叠 编辑本段 清代发展
到了清代,这种地方政治体制变革终告完成,总督作为封疆大吏的地位已经确立,他们的基本职责是"厘治军两广总督 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其辖区范围、官品秩位以及归属地方编制都十分明确, 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巩固国家统治、稳定社会的有力支柱。中央的一切施政方针政策,均需首达总督而推行于下,同时中央通过分权于总督而收到集权的实效。正如雍正上谕所说:"自古帝王疆理天下,必有岳牧之臣,以分猷佐治,而后四方宁谥,共臻上理,此封疆大臣,以总督为最重。" 正由于总督关乎一个地区的吏治民生及治乱兴衰,因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对于总督人选历来都十分重视,虽说总督选任的途径有三:即皇帝亲擢、廷臣会推及吏部简选,但实际上是以皇帝亲擢为主,后两者亦得皇帝最后拍板,所以对总督的选任权便牢牢地操纵在皇帝手上,这也反映出清代皇权高度强化的历史特点。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折叠 编辑本段 历任总督
折叠 明朝
序次 | 姓名 | 籍贯/旗籍 | 任职时间 | 卸职时间 | 卸职原因/备注 |
明朝 | |||||
南直隶盐山 | 景泰三年 1452年 | 景泰四年 1453年 | 升任吏部尚书 | ||
南直隶长洲 | 成化元年五月 1465年 | 下属及同僚攻讦致仕 | |||
山东兖州单县 | 弘治二年 1489年 | 进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后因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污,连坐入狱,被罢免。 | |||
巴陵 | 弘治八年 1495年 | 弘治十年 1497年 | 提督两广军务,并担任巡抚。后升为左都御史。 | ||
浙江嘉兴崇德 | 弘治十四年五月 1501年 | 晋升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后论功升左都御史。 | |||
湖广永州道州 | 正德元年 1506年 | 兼任右副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后掌管南京都察院事。 | |||
周南 | 浙江处州缙云 | 正德九年 1514年 | 正德十年 1515年 | 辞官归乡 | |
陈金 | 湖广应城 | 正德十年 1515年 | 正德十四年 1519年 | 后掌都察院事 | |
张臬 | |||||
浙江绍兴萧山 | 嘉靖元年 1522年 | 以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后召为南京都察院都御史、工部尚书。 | |||
浙江宁波慈溪 | 嘉靖四年 1525年 | ||||
张经 | 福建侯官 | 嘉靖十年 1531年 | 升任兵部左侍郎 | ||
南直隶徽州歙县 | 兼任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后母丧丁忧去职。 | ||||
浙江绍兴会稽 | 任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后被弹劾回乡。 | ||||
张岳 | 福建惠安东岭 | 嘉靖二十三年 1531年 | 嘉靖二十四年 | 迁右副都御史,兼两广巡抚,总督两广军务。后升任兵部右侍郎 | |
吴桂芳 | 江西新建 | 嘉靖四十二年 1563年 | 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 |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 |
江西宜黄 | 隆庆元年 1567年 | 隆庆二年 1568年 | |||
张瀚 | 浙江人和 | 隆庆二年 1568年 | 隆庆三年 1569年 | 以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兼任 | |
北直隶天津卫 | 隆庆三年 1569年 | 隆庆四年 1570年 | 以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兼任 | ||
李迁 | 江西新建 | 隆庆四年 1570年 | 隆庆五年 1571年 | 以兵部右侍郎、佥都御史兼任 | |
南直隶歙县 | 隆庆五年 1571年 | 万历三年 1575年 | 以南京兵部尚书兼任 | ||
南直隶太仓 | 万历三年 1575年 | 万历六年 1578年 | 以兵部左侍郎、右佥都御史兼任 | ||
湖广临武 | 万历七年 1579年 | 万历九年 1581年 | 以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兼任 | ||
福建长乐 | 万历十年 1582年 | 万历十一年 1583年 | 以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兼任 | ||
福建莆田 | 万历十一年 1583年 | 万历十二年 1584年 | 兵部尚书兼任 | ||
吴文华 | 福建连江 | 万历十二年 1584年 | 万历十五年 1587年 | 以兵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兼任 | |
福建龙溪 | 万历十五年 1587年 | 万历十六年 1588年 |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 ||
刘继文 | 江南灵壁 | 万历十六年 1588年 | 万历十九年 1591年 | 以兵部右待郎兼任 | |
南直隶泾县 | 万历十九年 1591年 | 万历二十年 1592年 | 以右副都御史兼任 | ||
陈矩 | 湖广应城 | 万历二十一年 1593年 | 万历二十二年 1594年 | 以户部右侍郎兼任 | |
南直隶通州 | 万历二十三年 1595年 | 万历二十六年 1598年 |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 ||
福建长泰 | 万历二十六年 1598年 | 万历三十七年 1609年 | 以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兼任 | ||
江西南安 | 万历三十八年 1610年 | 万历四十二年 1614年 | 以兵部右待郎、右佥都御史兼任 | ||
湖广汉川 | 万历四十三年 1615年 | 万历四十五年 1617年 | 以云南巡抚兼任 | ||
许宏钢 | 浙江东阳 | 万历四十六年 1618年 | 万历四十八年 1620年 | 以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兼任 | |
江西高安 | 万历四十八年 1620年 | 天启元年 1621年 | 以兵部右待郎兼任 | ||
湖广浏阳 | 天启元年 1621年 | 天启四年 1624年 | 以兵部右待郎,右佥都御史兼任 | ||
直隶隶宜兴 | 天启四年 1624年 | 天启五年 1625年 | 以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兼任 | ||
绍兴会稽 | 天启五年 1625年 | 天启六年 1626年 | 以兵部右待、右佥都御史兼任 | ||
南直隶吴江 | 天启七年 1627年 | 崇祯元年 1628年 | 以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兼任 | ||
南直隶凤阳泗州 | 崇祯元年 1628年 | 崇祯四年 1631年 | 以兵部右传郎兼任,卒于任内。 | ||
浙江山阴 | 崇祯四年 1631年 | 崇祯五年 1632年 | 以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兼任,后升任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 | ||
熊文灿 | 贵州永宁 | 崇祯五年 1632年 | 崇祯十年 1637年 | 以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兼任 | |
河南磁州 | 崇祯十年 1637年 | 崇祯十四年 1641年 |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 ||
江南华亭 | 崇祯十四年 1641年 | 崇祯十七年 1644年 |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 ||
南明 | |||||
河南永城 | 崇祯十七年 1644年 | 崇祯十七年 1644年 | 以兵部右侍郎兼任 | ||
江西金溪 | 隆武二年 1646年 | 隆武二年 1646年 | 以广东巡抚兼任 | ||
隆武二年十一月 1646年 | 永历元年 1647年 | ||||
朱治涧 | 浙江嘉兴 | 永历元年 1647年 | 永历元年 1647年 | 以兵部侍郎兼任 | |
李成栋 | 山西(一说宁夏) | 永历二年 1648年 | 永历三年三月 1649年 | ||
李栖鹏 | 永历三年三月 1649年 | 永历三年三月 1649年 | |||
永历三年七月 1649年 | 永历三年七月 1649年 | 病死于任内。 | |||
李建捷 | 永历三年八月 1649年 | 永历三年八月 1649年 | 又名李五老 | ||
罗承耀 | 浙江 | 永历三年八月 1649年 | 永历三年八月 1649年 | ||
杜允和 | 河南 | 永历三年九月 1649年 | 永历四年 1650年 |
折叠 清朝
广东总督 (兼辖广西,顺治元年至18年)
总督空位 | (1644年至1647年6月15日) |
(1647年6月15日至1651年) | |
总督空位 | (1651年至1653年7月12日) |
(1653年7月12日至1656年3月16日) | |
王国光 | (1656年3月16日至1658年7月10日) |
李栖凤 | (1658年7月10日至1661年11月2日) |
广东总督 (专辖广东,顺治18年至康熙4年)
李栖凤 | (1661年11月2日至1665年4月2日) |
卢兴祖 | (1665年4月2日至1665年7月4日) |
广东广西总督 (康熙4年至雍正元年)
卢兴祖 | (1665年7月4日至1667年12月30日) |
(1668年1月30日至1670年2月6日) | |
金光祖 | (1670年3月6日至1682年2月1日 |
(1682年2月1日至1689年8月8日) | |
石琳 | (1689年8月19日至1702年12月17日) |
(1702年12月17日至1707年1月23日) | |
(1707年1月30日至1716年11月19日) | |
杨琳 | (1716年11月25日至1723年9月9日) |
广东总督 (雍正元年至2年)
杨琳 | (1723年9月9日至1724年4月26日) |
广东广西总督 (雍正2年至6年)
(1724年4月26日至1728年11月11日) |
广东总督 (雍正6年至12年)
孔毓珣 | (1728年11月11日至1729年3月29日) |
(1729年3月29日至1732年3月21日 | |
张溥 | (署任,1731年10月14日至1732年2月25日) |
(1732年3月21日至1735年1月5日 | |
代理: | 1732年3月21日至10月17日 |
两广总督(雍正12年至光绪31年)
鄂弥达 | (1735年1月5日至1738年8月30日) |
(1738年8月30日至1744年8月10日) | |
庆服 | (署任,1741年5月28日至1743年1月28日) |
策楞 | (署任,1743年1月28日至7月17日) |
(1744年8月10日至1745年5月14日) | |
策楞 | (二次,1745年5月14日至1748年10月28日) |
尹继善 | (1748年10月28日至11月24日) |
(1748年11月24日至1750年2月9日) | |
陈大受 | (1750年2月9日至1751年11月14日) |
阿里衮 | (1751年11月14日至1753年2月24日) |
班第 | (代理,1753年2月24日至10月16日) |
策楞 | (三次,1753年10月16日至1754年5月3日) |
(1754年5月3日至1757年8月31日) | |
鹤年 | (1757年8月31日至1758年1月14日) |
署任 | |
(1758年1月14日至1758年5月27日) | |
李侍尧 | (一次,1758年5月27日至1761年5月27日) |
(1761年5月27日至1764年7月22日) | |
李侍尧 | (二次,1764年7月22日至1777年2月25日) |
杨廷璋 | (署任,1765年7月22日至1767年4月24日) |
(1777年2月25日至1778年3月19日) | |
桂林 | (1778年3月19日至1780年1月11日) |
(1780年1月11日至1784年2月20日) | |
(1784年2月20日至1785年2月26日) | |
(代理,1785年2月26日至9月1日) | |
(1785年9月1日至1786年5月23日) | |
孙士毅 | (二次,1786年5月23日至1789年2月19日) |
(1789年2月19日至1793年9月14日) | |
长麟 | (一次,1793年9月14日至1796年7月5日) |
朱珪 | (1796年7月5日至9月29日) |
吉庆 | (1796年9月29日至1802年12月17日) |
长麟 | (二次,1802年12月17日至1803年1月26日) |
瑚图礼 | 署任 |
(1803年1月26日至1805年1月30日) | |
那彦 | (1805年1月30日-12月12日) |
(1805年12月12日至1809年1月6日) | |
永保 | (1809年1月6日至2月20日) |
百龄 | (1809年2月20日至1811年2月16日) |
(1811年2月16日至11月5日) | |
(1811年11月5日至1817年10月22日 | |
(1817年10月22日至1826年6月22日) | |
李鸿宾 | (1826年6月22日至1832年9月14日 |
卢坤 | (1832年9月14日至1835年10月15日 |
(1835年10月15日至1840年1月21日) | |
林则徐 | (1840年1月21日至10月3日) |
琦善 | (署任,1840年9月28日至12月4日) |
琦善 | (1840年12月4日至1841年2月26日) |
祁贡 | (1841年2月26日至1844年3月19日) |
耆英 | (1844年3月19日至1848年7月4日) |
(署任,1848年2月3日至1848年7月4日) | |
徐广缙 | (正式,1848年7月4日至1852年9月7日) |
(1852年9月7日至1858年1月26日) | |
黄宗汉 | (1858年1月26日至1859年5月4日) |
王庆云 | (1859年5月4日至10月7日) |
(署任,1859年5月4日至21日 | |
(署任,1859年5月21日至10月7日) | |
劳崇光 | (正式,1859年10月7日至1862年10月17日) |
刘长佑 | (从没到任,1862年10月17日至1863年2月14日) |
(署任,1863年2月14日至7月6日) | |
毛鸿宾 | (1863年7月6日至1865年3月7日) |
(代理,1865年3月7日至13日) | |
瑞麟 | (代理,1865年3月13日至1874年10月17日) |
英翰 | (1874年10月17日至1875年9月2日) |
张兆栋 | (署任,1874年10月17日至1875年3月31日) |
(1875年9月2日至1879年12月27日) | |
裕宽 | (一次署任,1878年12月18日至1879年12月27日) |
张树声 | (一次,1879年12月27日至1882年4月19日) |
裕宽 | (二次署任,1879年12月27日至1880年5月20日) |
裕宽 | (三次代理,1882年4月19日至5月6日) |
(1882年5月6日至1883年7月13日) | |
张树声 | (二次,1883年7月13日至1884年5月22日) |
张之洞 | (1884年5月22日至1889年8月8日) |
(1889年8月8日至1895年4月13日) | |
(1895年4月16日至1899年12月19日) 1898年8月30日至11月1日正式官衔为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 | |
德寿 | (代李鸿章,1899年12月19日至1900年5月24日) |
李鸿章 | (1900年5月24日至7月9日) |
德寿 | (二次代理,1900年7月9日至9月16日) |
(1900年9月16日至26日) | |
陶模 | (1900年9月26日至1902年7月2日) |
德寿 | (三次代理,1902年7月3日至1903年4月18日) |
(1903年4月18日至1905年7月23日) | |
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光绪31年至宣统3年) | |
岑春煊 | (一次,1905年7月23日至1906年9月11日) |
周馥 | (1906年9月11日至1907年5月28日) |
岑春煊 | (二次,1907年5月28日至8月12日) |
(1907年8月12日至1909年6月28日) | |
(代理,1909年6月28日至1910年10月29日) | |
(广州将军代张鸣岐兼署,1910年10月29日至1911年4月14日) | |
张鸣岐 | (1911年4月14日至11月8日) |
折叠 编辑本段 总督府
折叠 编辑本段 注释
折叠 藩台
"藩"是封建王朝分封的地面旧时称属地或属国为藩,而当时把一个省认为是一个藩(电视剧里经常有藩王这么个角儿,也就是当地的主管了)。
"台"就是古代的官署名,封建时期士绅们对高级官员的谀称。
明朝时候的藩台比较厉害,他是一省最高的行政长官。但是到了清朝就改革了一下,称掌管一省财政民政的官员叫藩台,也叫布政使,相当于二品官,算是大官,其实就是现在的财政局和民政局局长。
折叠 地保
最早的时候地方的规划管理里有个"里甲制",它里面就有规定说,邻近的110户为一里,人们可以推举其中丁粮多的10户为里长户,然后轮流担任里长。这个里长就是地保或这叫地甲"保",它是充当沟通地方政府与百姓的一个媒介。再往后的电视里常把这类人当作是政府的爪牙来演,其实他管的事还真是挺多挺繁杂的,乡里八村的事人们都会先通报他。也是官,是村官。
折叠 编辑本段 建总府记
折叠 概述
2002年4月27日,在广西省梧州市东正路56号工地上出土一只巨型石龟。石龟长约3.3米,宽1.8米,高1.2米,重11.56吨。据市博物馆专家考证,这只石龟是明代的,背负着的石碑上有明朝两广总督韩雍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所题《建总府记》。如今,这只石龟被放在白鹤观内展示。石龟出土时背负的石碑已毁坏,碑文是按《梧州府志》记载翻刻。全文如下:
折叠 原文
成化六年 韩雍
两广百粤地,自秦置郡县以来,蛮夷叛乱,伐不能无,置将分间,不常所治,而总府之名未有。太祖高皇帝疆理天下,设官分职,两广各置都、布、按三司统治之。永乐,广西置镇守内臣,总兵武臣。景泰、天顺间、广东置如广西。然各守一方,不相统制,而两广总府之名未有。自是以后,军务兼用文臣,或总督或提督替理,或兼理巡抚,或不兼,又或专巡抚不加督理,而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之名,亦不多有。成化改元初,圣天子念两广生民,久罹害,累征不能平,乃命将出师,以今太监陈公王宣监督军务,雍替理,来问叛夷之罪,师至广前巡抚皆改任去,雍遂兼焉。明年贼平,班师,诏留太监陈公镇守广东,以雍提督两广军务,仍兼巡抚。久之,雍以地广,不克独遍,历上章,得请两广各添置都御史、巡抚,雍专提督。五年春,雍以忧制归,是冬,巡按广东监察御史龚晟,广东按察司佥事陶鲁、林锦交章言于朝,以为两广事不协一,残贼日炽,须复得大臣提督兼巡抚,斯济。上嘉其言,下廷臣议,兵部尚书白公宗玉(白宗玉)集议规划,举雍对,上可之,以太监陈公总镇两广,起复雍进今官,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雍因辞弗获,始就任。未几,复以平江伯陈公锐(陈锐)挂征蛮将军印,克总兵官司镇守两广,同开总府于梧,便宜行事,两广副将以下俱听节制。前广西镇守太监、两广总兵巡抚皆裁去。又以少监黄公沁暨(黄沁暨)署都督佥事。夏,正克副总兵镇守广西,都督佥事冯升克游击将军都指杨广,夏鉴、张寿克恭将分守诸路,而地方大计则悉取于总府皆宸断也。维梧州介科两广之中,水路相通,道里适均,郡山环拱,三江汇流,岭南形胜无比,据总府之基,其山自桂岭南而来,至梧城,中尽而复起,巍然突出,状如磐石,登临远眺,一目千里, 晦千万年而一旦显于今日,岂非天造地设,有所待而然与。洪惟中国家,列圣相承,一以道德仁义为治,今天子缵承丕绪,益迈前烈,数载之间,四征不庭,罔不宾服,大显神漠,命官司开府于兹,合天心,光祖德,超越秦汉以下因循苟之陋,而成万世之良图。自兹以往,出令一而保境同,以我堂堂仁义之师,坐镇于中,四顾蛮夷残孽,向背而抚治之,彼将日益循化理、蛮恶习、相安耕凿,以齐吾民,而凡覆载之间,有生之众,声教所及,将益无远,弗归唐虞三代雍熙太和之治,不于斯见乎!虽然圣天子宠异臣下,而付托至重,其责望回在于此,臣子感激图报,称当何如哉!书曰:能事事乃其有备。诗曰:有业有翼,共武之服。孔子曰:节用爱人。雍辈皆勉焉。府之正堂五楹,题曰总制百粤之堂,后作亭曰:同心,门三楹,左右厢房各五楹,经始于六年四月二十六日,落成于七年五月十八日。既成,太监总兵征予记。太监字德新,镇静有谋,屡立战功。总兵学志坚,韬略家传,卓有将才,皆重一时,而雍得预其间,始开府,抑何幸欤,谨记。
折叠 编辑本段 相关人物
折叠 林则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折叠 李鸿章
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折叠 曾国荃
曾国荃(1824-1890)字沅浦,号叔纯,又名子植,湖南双峰县荷叶镇人,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咸丰二年(1852)取优贡生。咸丰六年,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曾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篡《湖南通志》。1875年后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 1884)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衔。翌年卒于位,谥"忠襄"。因善于围城有曾铁桶之称。清朝著名大臣曾国藩的九弟。
折叠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折叠 周馥
(1837-1921.9.22),字务山,号兰溪,安徽建德(今东至县)人。诸生出身。咸丰末年,避战乱辗转到省城安庆。同治元年(1862年)春,李鸿章组建淮军。周馥应募,深得李鸿章赏识,即"招往办文案"。从此,他跟随李鸿章办洋务达三十余年,诸多赞画,深受倚重。遂由候补县累迁至封疆大吏,成为淮系集团中颇有建树和影响的人物。
折叠 张树声
字振轩,1824年(清道光四年)生,安徽合肥人,汉族,廪生出身,清末淮军将领。历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通商事务大臣等职。是地主阶级开明派代表人物,提倡"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两次两广总督
折叠 谭钟麟
曾因"泄沓因循"而遭人严旨苛责,并为后世学者认为是维新变法的"观望者"。谭钟麟是当时公认的守旧派,曾不遗余力地反对洋务运动。可知在当时洋务最为活跃的广东,时任两广总督的谭钟麟无疑在洋务方面无甚作为,更别提赞成"离经叛道"的维新变法了。梁启超在1896年底回粤探亲,致函汪康年论及广东新政时说:"近日报务日兴,吾道不孤,真强人意。惟广东督抚于'洋务'二字,深恶痛绝,不能畅行于粤耳。" 一年后,刘学海从广东致函汪康年对谭钟麟之固守表示不满:"所最恨者,我粤通商最早,本习闻西学,奈此邦人士皆持守旧之说,深闭固拒,不少变通。居上者又与西学为仇,莫为提倡,殊可痛也。"而皮锡瑞也在1898年5月从广东友人来信中得知:"文帅双目瞽,两人扶掖,惟痛骂洋务,而洋人要如何便如何",对此,皮感慨道:"可笑可恨!何苦用此残废人断送两粤也"。可见,谭钟麟之守旧,众所周知。由于谭钟麟有浓厚的忠君保国意识,对洋务维新运动持反对态度,戊戌时多次上疏反对变法,受到慈禧太后宠遇,次年因对慈禧太后租借香港九龙于英国事件不满,不久便以年迈为由告老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