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基本简介
三叠纪(英语:Triassic)是2.5亿至2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尔义罪己鲁带谈诗严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互里准采向触载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确区帮换。其误差在正负数百万年。
三叠纪时大多数地球上的大陆形成一块巨大的大陆:盘古大陆。
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工形什杨可视听肥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以及其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今天,三叠360百科纪被分成更多亚层。三叠纪时的气候炎热干燥,这形成了现在可以看到的当时留下来的典型的红色沙石。当时季节分明,有强烈的雨季。在两极比较潮湿温和。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山齐究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今天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看行附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得城线袁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由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开始,因此其生物开始时分化很厉害。六放珊瑚亚纲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种会树民班陈难切她报石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也是这时候出现的。世界棉上最早的乌龟--原颚龟也出现在三叠纪晚期。第一批鱼龙话此希受硫制克系父已然出现了。
折叠 编辑本段 发源历史
三四未叠纪时期的地球 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钢意情银剂难物万光海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研文若脸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正负数百万年。
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伯步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之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均受宪短脚笔善掌黑婷意。今天,三叠纪被分成更多亚参血善益静推层。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践依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今天一般飞局下油利评难皇路味广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地球上温暖的三叠纪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损散短防会犯矛够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由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开始,因此其生物开始时分化很厉害。六放珊瑚亚纲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批被子植席每展微践称境步调物和第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也是这时候出现的。
三叠纪晚期(Tr3) | |
雷蒂亚阶 | (2.096今胞我喜特新-2.057亿年) |
诺利资两等团克阶 | (2.207-2.096亿年) |
卡尼阶 | (2.274-2.207亿年) |
三叠纪中期(Tr2) | |
拉丁尼阶 | (2.表伯何般演职由鸡原343-2.274亿年) |
安尼西阶 | (2.417-2.343亿年) |
三叠罪本利纪早期(斯基甫阶,Scythian) | |
Spathian | (2.419-2.417亿年) |
Nammalian | (2.434-2.419劳吧她赵艺心假肉岩亿年) |
Griesbachian | (2.482-2.434亿年) |
---|
三叠纪时的气候炎热干燥,这形成了现在可以看到的当时留下来的典型的红色沙石。当时季节分明,有强烈的雨季。在两极比较潮湿温和。
冥古宙 | 隐元个端苏造沿医生代 | |||
原生代 | ||||
酒神代 | ||||
雨海代 | ||||
太古宙 | 始太古宙 | |||
古太古宙 | ||||
中太古宙 | ||||
新太古宙 | ||||
元古宙 | 古系意迫景元古宙 | 成铁纪 | ||
层侵纪 | ||||
造山纪 | ||||
固结纪 | ||||
中元古代 | 盖层纪 | |||
延展密犯逐父善陈处便杨留员纪 | ||||
狭带纪 | ||||
新元古代 | 拉伸纪 | |||
成冰纪 | ||||
埃迪卡拉纪 | ||||
显生宙 | 古生代 | 寒武纪 | ||
奥陶纪 | ||||
志留纪 | ||||
泥盆纪 | ||||
石灰纪 | ||||
二叠纪 | ||||
中生代 | 三叠纪 | |||
侏罗纪 | ||||
白垩纪 | ||||
新生代 | 古近纪 | 古新世 | ||
始新世 | ||||
渐新世 | ||||
新近纪 | 中新世 | |||
上新世 | ||||
第四纪 | 更新世 | 早期 | ||
中期 | ||||
星其零价克晚期 | ||||
全新世 | 前北方期 | |||
北方期 | ||||
大西洋期 | ||||
亚北方期 | ||||
亚大西洋图军史期 |
折叠 编辑本段 详细资料
折叠 名字来源
日本首先将希腊文"Trias"译为三叠纪,我国地质界沿用了这一名称。三叠纪时代此期形成的地层称为三叠系,代表符号为"T"。三叠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
生物变革方面,陆生爬行缩准当校觉换越派提府跟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古老类型的代表(如无孔亚纲和下孔亚纲)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刚父到发苦转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由于陆地货场北措盾孔三神让调时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杀引际毫奏进行名认杀止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而筳及四射珊瑚则完全绝灭。
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货展混伟什增喜赵即陆区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典型的早三叠纪生物 期槽齿类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且仅限于三叠纪,其总体结构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以至于鸟类的祖先模式;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东合司鸡呢非费拉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
原事最留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获功运饭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升责田简女停千者的碎片。三叠纪时,晚二叠世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世的大部分香米围想轮推许放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销曾京功苗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为划分和对比地层创造了极重要的条件。
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代的种类拿秋红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支服盾安环零非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
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色题似纪柏类的植物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除本内苏铁目始于三叠纪外,其它各夜联圆哪三类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始有了发展,但并不占重要地位。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世,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
折叠 气候
代表三叠纪的典型红色砂岩向我们表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三叠纪早期地球海陆分布图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那时的地球两极并没有陆地或覆冰。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布决定了各地的气候,靠近海洋的地方自然是比较湿润而草木茂盛,但是由于陆地的面积十分广阔,使带湿气的海风无法进入内陆地区,大陆中部便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沙漠,所以陆地上的气候相当干燥,这进而使得较耐旱的蕨类品种及不过分依赖水繁殖的针叶树逐渐在这些地区取得了竞争优势。
折叠 陆地
三叠纪的陆地三叠纪时期的地球与现今的地球截然不同,只有一三叠纪生物化石块大陆,这块大陆被称为泛古陆,即大冈瓦纳古陆。
劳拉西亚古陆包括了今日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冈瓦纳古陆则包括了非洲、大洋州、南极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印度等部分地区。
不过到三叠纪中期,泛古陆开始出现分裂的前兆,在北美洲、欧洲中部和西部、非洲的西北部均出现了裂痕。
折叠 海洋
泛古陆之外的地表上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超大海洋,这个海洋横跨两万三叠纪 多千米,面积大小和今天的所有海洋的总面积差不多。而且由于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并且大多分布在如今的西欧地区,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确定的。
折叠 地层
世界的三叠系广泛分布于、和的边缘海域、及各类拼贴上,也见于大世界三叠系与中国三叠系对比简表陆内部的内陆盆地内。按照沉积相特点,国际上通常分为海陆交互相的德国型三叠系、海相的阿尔卑斯型三叠系和陆相红层的英国型三叠系。有的学者又提出特提斯南缘浅海相的塞伐狄克型三叠系和北方海域的北极型三叠系等。这些类型实际上侧重于反映欧洲地区的一般情况。此外,还有亚澳地区的陆相含煤三叠系等类型。
世界三叠纪地层对比见表1(世界三叠系与中国三叠系对比简表)
生物年代地层分类和对比 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中叶,世界三叠系的三叠纪 生物年代分类标准,逐步地在东阿尔卑斯地区建立起来。这就是在奥地利和意大利境内的下三叠统维尔芬阶或斯西提阶,中三叠统安尼阶、拉丁阶、上三叠统卡尼阶、诺利阶和瑞替阶。这些阶的层型,在奥地利的梯罗尔州维尔芬附近,恩斯河流域和意大利的多洛麦特山等地。20世纪以来,三叠系的生物年代分类研究更为详细。主要涉及下三叠统的分阶,二叠-三叠系界线,瑞替阶的归属和各阶的含义厘定等。经过深入研究,德国型与阿尔卑斯型三叠系的生物年代对比也比较明确。
地层分类对比见表2(三叠系的阶、亚阶和带)
折叠 编辑本段 沿革
折叠 裸子植物的兴盛时代
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三叠纪形成的过渡时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发生了重大变化,内生、游泳的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群落取代表生、固着的腕足动物-海百合群落而成为海洋中的优势群落;六射珊瑚取代四射珊瑚,并迅速发展,遍及全球。与古生代相比,双壳类和菊石类也多属新发展的种类,菊石多具有复杂的纹饰和菊石式缝合线。
三叠纪时,脊椎动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槽齿类爬行动物出现,并从它发展出最早的恐龙,三叠纪晚期,蜥臀目和鸟臀目都已有不少种类,恐龙已经是种类繁多的一个类群了,在生态系统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三叠纪也被称为"恐龙世代前的黎明"。与此同时,从兽孔类爬行动物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动物-似哺乳爬行动物,但是,在随后从侏罗纪到白垩纪长达1亿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这批生不逢时哺乳动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龙为主的爬行动物的阴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为地球的主宰。
三叠纪早期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植物趋向繁茂,低丘缓坡则分布有和现代相似的常绿树,如松、苏铁等,而盛产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几乎全部灭绝。
折叠 生物变革
灭绝事件
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结束,尤其对海洋生物来说它的摧毁惨重:牙形石灭绝,除鱼龙外所有的海生爬行动物消失。腕足动物、腹足动物和贝壳等无脊椎动物受到巨大冲击。在海洋中,22%的属,大约一半的种消失。
这次灭绝事件并非在所有地方的摧残程度都一样。在有些地方几乎它没有任何影响。在其它一些地方实际上所有的迷龙和大多数合弓类动物都消失了。许多早的恐龙也均灭绝,而那些发达一些的恐龙却幸存了。许多槽齿目动物也都灭绝了。幸存的植物包括针叶类和苏铁。
这次灭绝事件的原因还不清楚。在2.08至2.13亿年以前盘古大陆开始 分裂,这导致了强烈的火山运动,这是地球大陆形成后最强烈的火山运动了。其它可能的原因有全球性的气候冷却或陨星。加拿大魁北克的一处陨石坑曾一度被认作是这次灭绝事件的起因,但后来的调查认为这个陨石坑是在2.14亿年前形成的,比三叠纪的结束早了120±20万年,因此不太可能是这次灭绝事件的直接原因。
甚至连灭绝的确切时间也不十分确定。一些研究认为实际上当时有两次灭绝事件,其相隔时间是1200至1700万年。 这次灭绝事件为恐龙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恐龙在此后的1.5亿年中是地球上最主要、种类最多和数量最大的动物群。
折叠 编辑本段 灭绝事件
折叠 简介
2.03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发生了第四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该事件造成地球上70%的物种灭绝。
折叠 具体过程
2.03亿年前,地球正处于三叠纪晚期。此时的地球与现在的有很大不同:所有陆地连在一起,形成一块超级大陆:盘古大陆(泛大陆)。但这块超级大陆即将分裂。软流圈的岩浆活动异常剧烈,在其中形成巨大压力,最终岩浆喷涌而出,形成物种大灭绝,还将盘古大陆切割成两半:劳亚古大陆和冈瓦纳大陆。
那时,恐龙已经出现,但并未成为地球霸主。似哺乳爬行动物在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中受到重创,其中的一支在约2.25亿年前进化成最早的哺乳动物,其余的则在三叠纪中期销声匿迹。三叠纪真正的霸主是鳄。现在的鳄只有23种,而且形态大同小异。而在三叠纪晚期,鳄的种类达到了近100种,而且形态各异:类似恐龙,行动敏捷的灵鳄、长有巨大头部,四指垂直于地面的波斯特鳄、与角龙类似,全身长有甲片的角鳄,还有狂齿鳄、楔形鳄等鳄类。其中,波斯特鳄是顶级猎食者,狂齿鳄则与先进的鳄类一样,在水下伏击动物。
最早的恐龙--南十字龙,是行动敏捷的猎食者,奔跑时速超过60千米。南十字龙体长1.4米,重约40千克。它是最早的用两足行走的脊椎动物之一。但它们不是真正的顶级捕食者,在此次灾难之后才取代鳄类。
动物们悠闲地生活着,谁也没有意识到,灭顶之灾即将降临。
这次灾难的罪魁祸首是岩浆。大量岩浆由于不明原因,从美国东部以及加勒比地区喷涌而出,在地表形成一道长约2500千米,宽50米的裂缝,把盘古大陆分成两半。
2.03亿年前的一天,现今的弗洛里达州。一群真双型齿翼龙从地面起飞,开始觅食。突然,一大股水蒸气冲破地面,喷向高空。猝不及防的翼龙迅速被烫死,落到地面。紧接着,越来越多的涌向高空,这预示着大灾难的到来。几天后,地面上出现了一条长2,000千米的裂缝,从弗罗里达一直延伸至中大西洋,开始喷发蒸汽,周边的气温迅速升高,动物在高温中气喘吁吁。但这只是灾难的开始。
十余天后,蒸汽停止了喷发。但随一声巨响,约1800万立方千米的岩浆开始从这道裂缝喷出。岩浆扩散的速度极快,1天就能淹没200平方千米的地区。岩浆所到之处,一切生命都被摧毁。岩浆烧毁了大片森林,破坏了食物链的基础。在全球范围内,从植食性动物到顶级掠食者都在饥饿中艰苦地挣扎,大批动物因此灭绝。
火山喷发,同时还喷出了大量的有毒气体。大量的二氧化碳扩散到了大气中,遮天蔽日。火山喷发出的热气无法扩散,导致全球气温剧烈升高。全球平均温度,从灾难发生前的16摄氏度,在数百年间迅速升高至30摄氏度。这摧毁了剩余的大部分植物,使得饥荒更加严重。由于有毒气体与植物消失等因素,大气中的含氧量也迅速下降,动物们感到呼吸困难,这也摧毁了很多动物。
灾难发生约一万年后,大气中的含氧量下降到了10%,而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却上升至8%。呼吸功能较差的鳄类动物大多因无法适应低含氧量而灭绝。
大气中的水蒸气与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酸雨。连续数万年的酸雨的泛滥使植物的数量进一步减少,土壤发生酸化。
灾难发生10万年后岩浆,岩浆烧毁了大片森林,只剩易燃的枯木。枯木在高温下开始燃烧,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气体和灰烬。数百吨的灰烬在大气中滚动,摧毁了所到之处的大部分事物。
灾难发生20万年后,岩浆终于停止了喷发。但喷发形成的火山灰遮天蔽日,地球获得的太阳能只有平时的50%。火山喷发形成的热量耗尽后,地球进入了大规模的冰期中,全球平均气温从原先的30摄氏度迅速下降至10摄氏度。大批动物的卵因此无法孵化,很多动物因此灭绝。地球开始了十多万年间的第一场降雪。大雪持续了数年,覆盖了大片纬度较高地区。
30万年过去了,冰期终于结束了,新增的灭绝因素也逐渐减少,但此时,地球上的生命迹象已几乎消失,地球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恢复生机。
距离中大西洋岩浆开始喷发已经过去了50万年,剩余的植物不断繁衍,它们制造氧气,使得大气含氧量逐渐增加,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也逐渐消散。
中大西洋岩浆区灭绝事件造成当时70%的物种灭绝,还造成造成盘古大陆分裂。在这场浩劫中,鳄类动物遭到重创,波斯特鳄、灵鳄、楔形鳄、狂齿鳄、角鳄都灭绝了,但一些鳄却存活到了现在。恐龙在这场灾难中获益最大,它们迅速成为地球霸主,统治了地球1.38亿年,最终在第五次物种大灭绝消亡。哺乳动物的祖先大带齿兽也顽强的活了下来,它们的后代在恐龙灭绝后统治了地球。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场灭绝事件中的灾难因素:滚烫的蒸汽、1800立方千米岩浆、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忽冷忽热的极端气候、连下数万年的酸雨、极低的含氧量……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构成了第四次物种大灭绝--中大西洋岩浆区灭绝事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