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学校简介
兰州理工大学(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省部共建重点大学,学校先后划归国家电机制造工业部、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国近代培养国防工业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学府,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其前身是创建于1919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学校更名甘肃工业大学;2003年,学校更名兰州理工大学。[6破陈]
学校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360百科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全国第27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基地;甘肃省唯一一所国家军工科研生产高校;甘肃省第一所具有工意原阿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设置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甘肃省唯一一所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省属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小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汽车移动物联网联合设计中心执委会成员单位;“2009年全国50所毕业实界部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坐笑沙2012年教育部推出对口支援6所高等滑六变学校之一;“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和“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成员之一,首批99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之一。 [7]
学校占地面积4000余亩,固定资产16.99亿元,图书馆藏书222万册。现有2个研究生院,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1个二级学院,6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研究生4512人,本科生22698人,留学生250人。[1]
学校是我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是甘肃省第一所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一区氢信认强美掌雨策情所设置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经过9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工科实力比较雄厚起乙项哥宣、理科水平不断提高、文科具有一定特色的多该案期李句报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科大学,学科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经济学等9个门类。学校有66个本科专业,其中有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配与双点、2个教育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8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工商管理硕士(MBA)授权、会计硕士(MPAcc)授权。学校有16个省级重点学科左,材料科学、冶金工程、水利机械量笔特先振、能源与动力等学领介儿油约决烧序英科形成了明显优势,其中,冶金工控换诗带存程、动力工程及热物理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分别位列全国高校第11位、26位。
学校大力推进学研产深度融合,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先进加工、高端装备及数控加工设备、新能源技术及装备、石油怎号洋含化工流程装备、工业控制及准需报概者信息技术、土木工程及防灾减灾等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特色。学校现有“和创新团队察妈及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4个、省部级科研机构34个。学校获准建设甘肃省属高见草重温映校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的“有色金属合金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学校高新技术成果推广中心是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是甘肃省首家拥有“军品三证”的高校。学校承担了包括“973”、“863”在内的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十二五”期间科研经费达到4.8亿元;首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立项273项;SCI收录论文在全国高校排名达到140位,EI收录论文在全国高校排名达到71位。[1]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甘肃省立工艺学校时期
1919年5月,甘肃省署创办甘肃省立工艺学校,委任牛载坤为第一任校长。
1921年,改制为为甘肃省立甲种工业顶图议曾帮石故还学校,具有实业救国思想的水枏继任校长。
1924年,为甘肃省立工业学校
1927造鸡善工主蒸年,为甘肃省立工胡落科职业学校;
1929年,为甘肃省立第一革永工业学校;
1936年,为甘肃省立兰州工业职业胜温严五胶采异学校;
1944年,改为甘肃省积酒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8月26日,兰州宣告解放,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0年12月,甘肃省委任命周笃彦为第一副校长,1956年1月委,改任校长。
甘肃省兰州工业学校时期
1952年11月26日球需仍列谓钟格,经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学校改名为甘肃省兰 州工业学校(简称兰州工校),归属甘肃省工业厅领导。
1954年,电机制造工业部领导学校,关系由地方转移到中央。 1956年,城市建设部和电机制造工业部协商决定,把土木科从兰州工校分离出来,另建立由城市建设工业部领导的、城市建设总局代管的兰州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并投入基本建设资金,平整校址场地了重足,修建了第一幢教学楼(即今7号楼),筹建工作开始。
1952年,报经甘肃省工业厅同意,兰州市政府批准,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划拨土地420亩,建设永久性新校舍。
1954年下半年,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由萃英门旧址迁入兰工坪新址。
1953年10月,将纺织科三年级学生24名和教职员工8人,合并于陕西咸阳纺织工业学校。同年9月,秦安、临洮两县工业学校的化工科并入学校。
甘肃试弦并讨工业大学时期
1958年4月,中共甘肃省委决定将学校改建为兰州工学院。9月,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兰州工学院,组建甘肃工业大学,10月正式命名。
1965年3月,学校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分校(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北京机械学院(现婷时容西安理工大学)的焊接工艺及设备案赶集机左落等专业整建制迁入,并从湖南大查陈燃独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重点高商校抽调一批优秀基础课教师充实到学校师资队伍。
1971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在机械制造、铸造、官次约散制鸡权市积带帮焊接、水力机械、请免看数转液压传动、化工机械、工业与民用建筑等7个专业共招收学生382名,零构叫学制为3年。到1976年,学校共招收了7届学员,计2020名(含工人试点班)。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国内首批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加工学科为消正落材灯阳派克植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机制、铸造、焊接、热处理、水机、物祖既液压、矿机、化机、工企、工民建等10个专业均具林销亚娘的预方根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19女98年8月,学校由机械工业部领导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容死断优川古方管理为主"的院校。
2000年,学校开始筹建西校区。
兰州理工大学时期
2003年4月,经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
2012年12月,东南大学对口支援兰州理工大学正式签约,成为甘肃省第二家得到教育部高校对口支援的高校,也是2012年教育部推出对口支援6所高等学校之一,并成为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2013年3月,学校设立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2013年9月,学校在酒泉市设立新校区,与酒泉市政府共建兰州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同时,兰州理工大学温州研究生分院在浙江成立。
2015年8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签署共建兰州理工大学,成为甘肃省第一所省局共建重点大学。
2016年6月,国律便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大会”和“国防科技创新基地和特色学科座谈会”上对兰州没倒式术操理工大学进行共建授牌; 7月数据显示,兰州理工大学工程学学科(Engi茶凯棉止线neering)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
2017年3月,学校入选教“国家国防教育特色高校”、 材料科学学科(Materials Scien站钱开式反传父子ce)首次进入ESI世型松曲视岩界排名前1%; 7月,甘肃省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签署《关于共建兰州理工大学的意见》,这标志着兰州理工大学继西北师范大学后,成为甘肃省第二所省部共建高校。 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折叠 编辑本段 科研成果
折叠 科研项目
学校承担了包括“973”、“863”在内的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十二五”期间科研经费达到4.8亿元,入围了2015年度中国高校科研经费亿元榜,2016年科技经费达到1.4亿元,入围了2017年中国大学及科研院所研究影响力200强;SCI收录论文在全国高校排名达到140位,EI收录论文在全国高校排名达到71位。[2]
折叠 科研机构
截至2018年6月,学校现有“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科研机构34个。学校有“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的“有色金属合金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高新技术成果推广中心是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有经工信部批准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是甘肃省首家拥有“军品三证”的高校。[2]
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 ||
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 有色金属合金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
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 兰州理工大学高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中心 | |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数字制造技术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有色冶金新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工业过程先进控制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 |
甘肃省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工程实验室 | 甘肃省铸造CAE工程实验室(永靖昌盛铸钢有限公司) | |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 ||
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 ||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甘肃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风力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CAD/CAM技术咨询服务中心 甘肃省空间结构研究中心 机械工业重载柔性机器人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业泵及特殊阀门工程研究中心 甘肃省冶金有色新材料行业技术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 甘肃省液压气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机电新产品中试基地 甘肃省中俄科技合作暨技术转化中心 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 机械工业有色冶金综合自动化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石油化工过程及装备行业技术中心 甘肃省工程运输机械质量监督检验站 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 |
甘肃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
甘肃省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甘肃省太阳能集热发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
高校省级人文基地 | ||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
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 ||
有色冶金成套装备及信息集成技术 | 西北恶劣环境条件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 |
校企合作科研机构 |
兰州理工大学-金塔县太阳岛新能源有限公司联合技术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红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蒸汽系统节能技术研发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河南开封高压阀门有限公司阀门工程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兰州高压阀门公司阀门工程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山西省阳泉机械集团流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兰石重工-兰州理工大学液压技术研发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雪顿生物乳业有限公司工程研究中心 甘肃陇药提取分离工程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湖北泰和石化设备有限公司联合技术研发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 兰州理工大学-肃瑞风电成套设备工程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苏州华焊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永靖铸钢厂铸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纳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兰州星火机床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天水锻压机床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天水星火机床厂工程技术中心 |
校内科研机构名称 | ||
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 兰州理工大学兰州新区产业发展研究院 焊接研究所 裂纹技术研究所 石油矿场机械研究所 机器人研究所 中技电气自动化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特种阀门与密封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控制技术研究所 太阳能与气体水合物研究中心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 防震减灾研究所 桥梁工程研究所 结构工程研究所 空间结构研究所 艺术设计研究所 | 工业设计研究所 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 四维技术研究所 特种装备及自动化研究所 机电研究所 电子信息研究所 智能装置研究所 新能源发电技术研究所 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研究所 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 计算机理论研究所 智能技术应用研究所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检测与加固研究所 建筑材料研究所 岩土工程研究所 |
折叠 学术资源
据学校官网2014年9月信息显示,兰州理工大学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246万余册/件,其中纸质图书140万余册,中外文期刊3500多种,可提供近30种中外文大型数据库,已购置的国外数据库有springer数据库、ProQuest学位论文数据库、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数据库、ASCE美国土木工程数据库、ACM美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ISTP国际科技会议录索引、EI COMPENDEX工程索引数据库等。已购置的中文数据库有中国知网-CNKI,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库、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知识仓库、自主考试学习系统、网上报告厅、中宏经济网等,已购置的电子图书30多万种。[3]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为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兰州理 工大学主办。创刊于1975年,国内外公开发行,辟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与动力工程、化工与轻工、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数理科学等栏目。《兰州理工大学学报》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陆续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美国《数学评论》(MR)、 德国《数学文摘》(Zbl)、《中国化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数学文摘》、《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机械制造文摘》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学校学报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和"中文核心期刊",先后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国高校学报优秀编辑质量奖、全国高校优秀学报、甘肃省优秀期刊奖、全国高校优秀学报、甘肃省优秀期刊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期刊一等奖等荣誉称号。[4]
折叠 学术交流
据学校官网2014年8月官网显示,学校是甘肃第一所、全国第27所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办公室"的地方高校,学校先后与兰州、酒泉、金昌、温州等20余个省内外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酒钢公司、金川公司、兰州石化公司、兰石集团等20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金川公司联合成立了"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兰州新区产业发展研究院"、"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新能源学院(酒泉)"等科研教学机构。[2]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大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主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等40余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加入了“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与台湾中正大学、昆山科技大学、静宜大学等签署了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协议,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学校通过国家公派留学项目、西部特别项目、“2+2”、“1+2+1”等交流项目,每年派出200余名师生赴国外学习交流。学校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招生资格,有来自35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250人。[2]
折叠 编辑本段 办学条件
折叠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6月,学校设有19个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设有研究生院、温州研究生分院。学校有66个本科专业,其中有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卓越班) |
焊接技术与工程(基地班) | |
功能材料(战略新兴产业专业)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机电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防生、卓越班、基地班) |
能源于动力工程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卓越班) |
机械电子工程(基地班) | |
水利水电工程 |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原风能与动力工程) | |
石油化工学院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班) |
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班) | |
应用化学 | |
安全工程 | |
油气储运工程 | |
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基地班) |
自动化(卓越班) | |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防生)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方向) | |
通信工程(国防生) |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国防生、基地班) |
工程管理 | |
测绘工程 |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
工程造价 | |
设计艺术学院 | |
工业设计 | |
产品设计 | |
环境设计 | |
视觉传达设计 | |
雕塑 | |
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数学与软件方向) |
应用物理学(微电子方向) | |
工程力学 | |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 |
生物工程(发酵方向) | |
经济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 |
市场营销(高端装备营销管理方向) | |
财务管理 | |
会计学 | |
金融学 |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法学院 | 法学 |
知识产权 | |
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对外汉语 | |
新能源学院(酒泉)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 |
物联网工程 | |
软件技术(大专) | |
网络技术(大专) | |
动漫设计与制作(大专) |
折叠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6月,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教育部首批示范性网络社区(易班网)试点高校。现有9个学科门类,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经济学。有16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工程学”、“材料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分别位列全国高校第11位、26位。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工程硕士(18个授权领域)、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法律硕士、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学科门类 | 学科名称 | 所属学院 | 批次 |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学院 | 10(2005) |
工学 | 机械工程 | 机电学院 | 2011增列 |
工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能动学院 | 2011增列 |
工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电信学院 | 2011增列 |
工学 | 土木工程 | 土木学院 | 2011增列 |
序号 | 学科 | 所属一级学科 | 学科、专业 | 所属学院 | 批次 |
---|---|---|---|---|---|
1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材料学院 | 10(2005) |
2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学 | 材料学院 | 9(2003) |
3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加工工程 | 材料学院 | 7(1998) |
4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先进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 材料学院 | 自设(2007) |
5 | 工学 | 机械工程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电学院 | 9(2003) |
6 | 工学 | 机械工程 | 机械电子工程(能动院) | 能动学院 | 2011增列 |
7 | 工学 | 机械工程 | 机械设计与理论 | 机电学院 | 2011增列 |
8 | 工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流体机械及工程 | 能动学院 | 8(2000) |
9 | 工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动力机械及工程 | 能动学院 | 2011增列 |
10 | 工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制冷及低温工程 | 石化学院 | 2011增列 |
11 | 工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化工过程机械 | 石化学院 | 2011增列 |
12 | 工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 | 能动学院 | 2011自设 |
13 | 工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电信学院 | 9(2003) |
14 | 工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电信学院 | 2011增列 |
15 | 工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系统工程 | 电信学院 | 2011增列 |
16 | 工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电信学院 | 2011增列 |
17 | 工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 | 电信学院 | 2011目录外 |
18 | 工学 | 土木工程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9(2007) |
19 | 工学 | 土木工程 | 岩土工程 | 土木学院 | 2011增列 |
20 | 工学 | 土木工程 |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 土木学院 | 2011增列 |
21 | 工学 | 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 制造业信息化系统 | 计通学院 | 2011自设 |
序号 | 学科门类 | 学科名称 | 所属学院 | 批次 |
---|---|---|---|---|
1 | 工学 | 机械工程 | 机电学院 | 10(2005) |
2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学院 | 10(2005) |
3 | 工学 | 冶金工程 | 材料学院 | 2011增列 |
4 | 工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能动学院 | 10(2005) |
5 | 工学 | 电气工程 | 电信学院 | 10(2005) |
6 | 工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计通学院 | 10(2005) |
7 | 工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电信学院 | 10(2005) |
8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通学院 | 10(2005) |
9 | 工学 | 土木工程 | 土木学院 | 10(2005) |
10 | 工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化工学院 | 2011增列 |
11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经管学院 | 10(2005) |
12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学 | 经管学院 | 2011增列 |
13 | 理学 | 数学 | 理学院 | 2011增列 |
14 | 理学 | 物理学 | 理学院 | 2011增列 |
15 | 工学 | 力学 | 理学院 | 2011增列 |
16 | 工学 | 软件工程 | 计通学院 | 2011新增 |
17 | 工学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石化学院 | 2011新增 |
序号 | 学科门类 | 所在一级学科 | 学科、专业 | 所属学院 | 批次 |
---|---|---|---|---|---|
1 |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人文学院 | 10(2005) |
2 |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 人文学院 | 10(2005) |
3 | 教育学 | 教育学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体育部 | 10(2005) |
4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外语学院 | 10(2005) |
5 | 理学 | 数学 | 基础数学 | 理学院 | 10(2005) |
6 | 理学 | 数学 | 计算数学 | 理学院 | 2011增列 |
7 | 理学 | 数学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理学院 | 2011增列 |
8 | 理学 | 数学 | 应用数学 | 理学院 | 9(2003) |
9 | 理学 | 数学 | 运筹学与控制论 | 理学院 | 9(2003) |
10 | 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 | 理学院 | 2011增列 |
11 | 理学 | 物理学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理学院 | 2011增列 |
12 | 理学 | 物理学 | 原子与分子物理 | 理学院 | 2011增列 |
13 | 理学 | 物理学 | 凝聚态物理 | 理学院 | 9(2003) |
14 | 理学 | 物理学 | 光学 | 理学院 | 2011增列 |
15 | 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生命学院 | 10(2005) |
16 | 理学 | 系统科学 | 系统分析与集成 | 电信学院 | 10(2005) |
17 | 工学 | 力学 | 固体力学 | 理学院 | 10(2005) |
18 | 工学 | 力学 | 流体力学 | 能动学院 | 9(2003) |
19 | 工学 | 力学 | 工程力学 | 理学院 | 7(1998) |
20 | 工学 | 机械工程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电学院 | 2(1984) |
21 | 工学 | 机械工程 | 机械电子工程 | 能动学院 | 4(1990) |
22 | 工学 | 机械工程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机电学院 | 6(1996) |
23 | 工学 | 机械工程 | 车辆工程 | 机电学院 | 10(2005) |
24 | 工学 | 机械工程 | 工业工程 | 机电学院 | 2011 |
25 | 工学 | 机械工程 | 工业设计 | 设计学院 | 2011 |
26 | 工学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 机电学院 | 9(2003) |
27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材料学院 | 8(2000) |
28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学 | 材料学院 | 6(1996) |
29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加工工程 | 材料学院 | 4(1990) |
30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先进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 材料学院 | 2011 |
31 | 工学 | 冶金工程 | 冶金物理化学 | 材料学院 | 9(2003) |
32 | 工学 | 冶金工程 | 有色金属冶金 | 材料学院 | 9(2003) |
33 | 工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工程热物理 | 能动学院 | 10(2005) |
34 | 工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热能工程 | 能动学院 | 10(2005) |
35 | 工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动力机械及工程 | 能动学院 | 10(2005) |
36 | 工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流体机械及工程 | 能动学院 | 1(1981) |
37 | 工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 | 能动学院 | 2011 |
38 | 工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制冷及低温工程 | 化工学院 | 9(2003) |
39 | 工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化工过程机械 | 化工学院 | 4(1990) |
40 | 工学 | 电气工程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电信学院 | 9(2003) |
41 | 工学 | 电气工程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电信学院 | 4(1990) |
42 | 工学 | 电气工程 |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 电信学院 | 10(2005) |
43 | 工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物理电子学 | 理学院 | 10(2005) |
44 | 工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路与系统 | 电信学院 | 10(2005) |
45 | 工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计通学院 | 7(1998) |
46 | 工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计通学院 | 9(2003) |
47 | 工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电信学院 | 3(1986) |
48 | 工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电信学院 | 8(2000) |
49 | 工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系统工程 | 电信学院 | 9(2003) |
50 | 工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电信学院 | 10(2005) |
51 | 工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 | 电信学院 | 2011 |
52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计通学院 | 10(2005) |
53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计通学院 | 9(2003) |
54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计通学院 | 8(2000) |
55 | 工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制造业信息化系统 | 计通学院 | 2011 |
56 | 工学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物联网工程 | 计通学院 | 2011 |
57 | 工学 | 土木工程 | 岩土工程 | 土木学院 | 8(2000) |
58 | 工学 | 土木工程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3(1986) |
59 | 工学 | 土木工程 | 市政工程 | 土木学院 | 10(2005) |
60 | 工学 | 土木工程 | 供热、供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 土木学院 | 10(2005) |
61 | 工学 | 土木工程 |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 土木学院 | 9(2003) |
62 | 工学 | 土木工程 | 桥梁与隧道工程 | 土木学院 | 10(2005) |
63 | 工学 | 土木工程 | 建筑设计与工程 | 设计学院 | 2011 |
64 | 工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 | 土木学院 | 2011 |
65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土木工程材料 | 土木学院 | |
66 | 工学 | 水利工程 | 水利水电工程 | 能动学院 | 9(2003) |
67 | 工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化学工程 | 化工学院 | 10(2005) |
68 | 工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化学工艺 | 化工学院 | 8(2000) |
69 | 工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生物化工 | 化工学院 | 10(2005) |
70 | 工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应用化学 | 化工学院 | 9(2003) |
71 | 工学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化工学院 | 2011新增 |
72 | 工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工业催化 | 化工学院 | 2011增列 |
73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环境工程 | 化工学院 | 8(2000) |
74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科学 | 生命学院 | 10(2005) |
75 | 医学 | 药学 |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 生命学院 | 10(2005) |
76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经管学院 | 10(2005) |
77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产业决策与管理 | 经管学院 | 2011 |
78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学 | 会计学 | 经管学院 | 9(2003) |
79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 经管学院 | 8(2000) |
80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学 | 经管学院 | 2011增列 |
81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 | 经管学院 | 2011增列 |
82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学 | 财务管理 | 经管学院 | 2011 |
83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学 | 物流管理 | 经管学院 | 2011 |
领域名称 | 所属学院 | 批准时间 |
---|---|---|
机械工程 | 机电学院 | 1999 |
材料工程 | 材料学院 | 1999 |
动力工程 | 能动学院 | 2000 |
电气工程 | 电信学院 | 2000 |
控制工程 | 电信学院 | 2002 |
计算机技术 | 计通学院 | 2003 |
建筑与土木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2 |
化学工程 | 化工学院 | 2003 |
电子与通信工程 | 计通学院 | 2005 |
环境工程 | 化工学院 | 2009 |
仪器仪表工程 | 机电学院 | 2010 |
冶金工程 | 材料学院 | 2010 |
软件工程 | 计通学院 | 2010 |
安全工程 | 化工学院 | 2010 |
制药工程 | 生命学院、化工学院 | 2010 |
工业工程 | 机电学院、经管学院 | 2010 |
生物工程 | 生命学院、化工学院 | 2010 |
水利工程 | 能动学院 | 2010 |
学科门类 | 所在一级学科 | 学科、专业 | 所属学院 | 批准时间 |
---|---|---|---|---|
工学 | 机械工程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电学院 | 2004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学 | 材料学院 | 2004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加工工程 | 材料学院 | 2004 |
工学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流体机械及工程 | 能动学院 | 2004 |
工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电信学院 | 2004 |
工学 | 土木工程 | 结构工程 | 土木学院 | 2004 |
折叠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6月,学校有教职工2309人,专任教师1412人,其中高级职称813人,博士生导师贴30人、“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有“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1人。有甘肃省领军人才35人、“飞天学者”23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
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胡文瑞
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谭建荣、胡文瑞
折叠 教学建设
据学校官网2014年8月官网显示,学校有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37门,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焊接技术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技术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等
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电工电子教学团队(张爱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团队(朱彦鹏)
省级教学团队(5个):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教学团队(杨军虎)、工程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杨瑞成)、电气与控制工程教学团队(李战明)等
省级精品课程(37门):房屋建筑钢结构设计、液压元件、通信原理、冶金物理化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控技术及编程、无机及分析化学、结构优化设计、管理会计学、材料力学性能、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材料科学基础、工程流体力学、数据库原理、化工原理、流体机械原理、过程设备设计、金属学与热处理、结构力学、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电路、物理化学精品课程、CAD/CAM技术及综合训练、思想道德修养、工程材料、钢结构设计原理、大学物理、机械原理、电工电子、高等数学、工程力学 (系列课程 )、工程制图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6个):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2007-2012年,学校承担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3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42门,出版教材118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英语竞赛、机械设计竞赛、机器人设计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43项98人次,省级奖308项636人次。
《电工电子精品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是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入选高校,是东南大学对口支援高校,是兰州军区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基地。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获得"优秀"。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被教育部授予"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化传统
折叠 学校标志
折叠 社团文化
多年来,兰州理工大学共举办举办"红柳大讲堂"、开通"红柳网"、"红柳人物"评选、红柳经典诵读活动、"红柳颂"主题宣传、"红柳骄子"辩论赛、"红柳面对面"访谈类节目、建立"红柳青年"手机报等红柳系列校园文化活动600余项,约有10万人次参加其中。学校通过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形成了具有"红柳精神"的系列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全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起到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展示风采和宣传学校的积极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学风建设,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得到提升,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
学校在以往成功举办七届"兰州理工大学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基础上,学校举办了以"唱响红柳,营造和谐" 主题的首届"红柳文化节",自4月初启动,历时两个多月,内容包括"民俗风情进校园"、"书香满园"读书月、宜海艺术讲堂、校园达人秀、书画摄影大赛等18项活动。
学校形成了校、院两级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每年举办的"共青杯"系列学科知识竞赛、"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周"、主持人大赛、读书演讲大赛、"红柳杯"系列体育比赛等六大系列30余个活动类型已在校园活动中形成主导品牌;每年各学院如人文学院的"与法同行"系列活动及"模拟法庭"、经管学院的"经济管理文化节"等十佳主题活动已在校园活动中形成了鲜明特色。[5]
折叠 编辑本段 学校领导
折叠 编辑本段 知名校友
郝远:现任甘肃省副省长。 | |
李建华:现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甘肃省副省长。 | |
李慧:现任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
李卫:现任神舟九号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 | |
叶婷:现任联合国同声传译员,英国BBS广播公司译员及编辑。 | |
付文韬:国家海洋局"蛟龙"号潜航员。 | |
张德邻:高级工程师,国家委员会副书记,中国焊接协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顾问。 | |
洪毅:现任国家行政学院院长。 | |
王智平:现任甘肃省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 |
袁占亭:现任兰州市市长 | |
马建苹: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
彭致圭:高级工程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主席团主席,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 |
杨利亚:工程师,兰州市第七届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甘肃省第十届政协常委。 | |
杨友甫:高级工程师,酒泉地区建筑设计院院长。 | |
李小瓯: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会员。 | |
沈建忠:高级工程师,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司副司长(正司级)。 | |
李晓钊: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 |
户丁一: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 | |
马天彩:甘肃省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管理科研院西部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 |
王新中:甘肃省环境保护局副局长,省政府新闻发言人,中国核学会环境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省环境科学副会长。 | |
孟祥生:工程师,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 |
吴建国:高级工程师,宁夏回族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 |
李兴强:工程师,重庆市机械设备成套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 |
马建勋:全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 |
徐鉴:两站博士后,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基础力学教学研究部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专业委员会委员。 | |
张正文:英国埃克塞大学教授,国际科技发展协会(IASTED)技术委员会委员。 | |
郭齐胜:装甲兵工程学院指挥管理系教授,军事装备学学科博士生导师。 | |
吕亚芳:香港全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辉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 |
马自勤:高级政工师,中国石油宁夏销售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 |
李小晶:高级经济师,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总经济师,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北京中储国际货代有限公司董事长。 | |
马进昌:高级工程师,中国重型机械总公司副总经理。 | |
周天喜:高级工程师,上海三高石油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 |
赵邦戟:德国vds气体灭火系统工程设计师,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这一资质的非德国籍的工程师。 | |
王前庄:高级工程师,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 |
张晋: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北京蓝石源石化工程技术公司总经理,兰州天成建设工程监理公司总经理。 | |
田修平:高级工程师,兰州维尼纶有限公司董事长。 | |
程真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蓝科公司副总经理,甘肃省焊接学会理事。 | |
林峰:化学热处理技术公司经理,兼任全国化学热处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享受特殊津贴专家。 | |
孙树林: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四川东风电机厂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兼董事会董事。 | |
火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甘肃建设工程咨询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经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排水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 | |
张晓喜:高级经济师,甘肃机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兰州长城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
靖明农:高级经济师,甘肃省政府通信及计算机专业专家组成员,信息产业部甘肃省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评审专家组成员。 | |
李国宏: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石油钻采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工作。2003年元月被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聘任为"钻井机械学科专家"。 | |
陈明:兰州三磊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轮胎检测设备并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加速我国数字化无损检测技术的进步做出了一定贡献。 | |
王延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沈阳水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核动力工程学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学会理事、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国家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 |
杨拥军:高级工程师。青海华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董事、总经理,青海华鼎重型机床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02年10月被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授予全国质量月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 |
尚凤和:高级工程师,青海长青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轻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铝电解专业委员会委员。2003年被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百家明星侨资企业 "。 | |
刘才田:工程师,上海禹华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 |
李旭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新加坡远东船厂结构工程师,新加坡裕廊船厂结构工程师,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科技发展部部长。 | |
刘福录: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在压力容器和球形储罐的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造诣和知名度。主持了我国最大的大连石油化工公司2台8000 m3液化石油气球罐的设计、制造、组焊工作,使我国球罐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将对我国环保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 |
刘陆一:高级工程师,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所长助理、海洋工程部主任,兼任《石油化工设备》杂志编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石油协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全国设备监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设备监理协会会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 |
赵光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海洋工程部总工程师。 | |
方天容: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质量标准部部长。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石化设备专委会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国防科工委军工专用机械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潜艇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 | |
李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特种耐蚀设备与工程中心副主任、专用车辆厂常务副厂长、管理者代表。 | |
莫我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人力资源部部长。 | |
张国为:高级工程师,现任青海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铝合金深加工项目筹备处主任。第六届中国铸造学会理事。1997年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 |
张凤阳:工程师、高级政工师,曾任兰州石油化工机器总厂、兰石集团公司党委书记。 | |
胡佳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钻采机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石油井口设备和钻采专用工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学会甘肃省分会理事兼钻采机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通用机械专业组专家评审会评委。 | |
蒲小宣: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黄河柴家峡水电站筹备处副主任。 | |
傅永明: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中天光华工程公司能源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煤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热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 |
何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一所结构室主任。 | |
于建生:高级工程师,甘肃省建筑工程总公司总工程师。兼任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专家,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 |
齐永刚:高级工程师,甘肃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 |
陈荆山: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沈阳水泵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学科带头人。 | |
王建忠: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葛洲坝水力发电厂副厂长,是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机磨蚀专委会委员,水力机械专委会委员。 | |
黄明亚: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阀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阀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流体工程学会阀门与管道专委会主任委员、全国管路附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 |
田成德: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沈阳水泵研究所从事水泵设计及销售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 |
卢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沈阳水泵股份有限公司水泵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