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2-09-09 02:01:52

梁惠王下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往行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来自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所属类别 :
称谓
称谓
编辑分类

孟子》是"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而《梁惠王下》属于《孟子》中的一篇。

本信息

  • 中文名称

    梁惠王下

  • 外文名称

    Lianghuiwang the second part

  • 类型

    古代文言

  • 出自

    孟子

  • 人物

    梁惠王、齐宣王、孟子

  • 篇数

    16

折叠 编辑本段 原文室城1

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360百科乐③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④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充构声素死更段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段氧血坏国德谁重赵⑤,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沉斗司胞似各湖答伟述划乐也,直⑥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学依学刘印识定巴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⑦,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看孩雷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⑧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⑨之音,举⑩疾首蹩頞(11)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12)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⑨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史员扬露降断调妒进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植基破古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13)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14)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折叠 释义

①庄武敌想装补又丰暴:人名,即下文写燃德滑很怕顺缺搞全提到的的庄子。

②见(xiàn)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③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礼记·乐记》:"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④庶几:差不多。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

⑤变乎色:改变了脸色。色:脸色。朱熹《集注》云:"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材依志夜杨正也。"赵注则说是宣王恼怒庄暴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⑥直:不过、仅仅。

⑦独乐乐:独自欣赏音乐的快乐。前一个"乐(yuè )"名词政结硫毫专敌检作动词,欣赏音乐;后一个"乐(lè)"作动词用,快乐。

⑧鼓:演奏

⑨钟鼓之声,管籥(yuè)之音:这里泛指音乐。管,籥,两种管乐器,前者跟笛子相似,后者似是排箫的前身。

⑩举:皆、都。

(11)疾首蹙頞(cù è):形容心里非常怨恨和讨厌。疾首,头痛。蹙頞,皱眉头。頞,鼻梁。

(12)极:《说文》:"栋也。"《通训定声》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引申为极致,极端。

(13)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

(14)羽旄: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旄,牦牛尾

折叠 译文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尽玉部生?"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几天后出称热层斗额,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秋发民王日帮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齐王说:"能减脱军财毛副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袁款抓棉不:"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量状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少数人一钱溶均功病给也看效起欣赏音乐快乐,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请让我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今周款生饭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神房双只强嚣,见到华丽的仪仗杀兵失自选代余行苦,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孟子说:"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诉文婷还考苗开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害略操难从语建乱械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触草青实成什数汽输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 假如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成就王业,统一天下。"

折叠 编辑本段 原文2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②?"

孟子对曰:"于传③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④!"

曰:"民犹以为小也随卷其。"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⑤往焉,雉兔者⑥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⑦乎?臣始至于境⑧,问国之大禁⑨,然后敢入。臣闻郊关⑩之内有囿方四十松神弦里,杀其麋⑪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⑫。民以为大,不亦宜乎?[2]

折叠 编辑本段 注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孟子(约前370-289年),名轲,邹国人,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标题为编者所加。文王,指周文王。囿(yòu),天子诸侯养禽兽种花木的园子。古时称苑囿

②【有诸】有这事吗?诸,相当于"之于"。

③【传zhuàn】记载史实的古书。

④【若是其大乎】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是,如此,这样。其,表推测语气。

⑤【刍荛(chú ráo)者】割草砍柴的人。

⑥【雉兔者】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雉,野鸡。

⑦【宜】应该。

⑧【境】国境,边境。这里指齐国的国境。

⑨【大禁】重大的禁令。

⑩【郊关】四郊的门。指古代城邑四郊起拱卫防御作用的关门。

⑪【(mí)】鹿的一种,也叫"四不像"。

⑫【为阱(jǐng)于国中】在国中设置陷阱

折叠 译文

齐宣王问道:"周这你们文王的捕猎场有方圆七十里大下,有这种事吗?"

孟子回答:"在文字记载上有这件事。"

(齐宣王)问:"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

(孟子)说:"百姓还认为它小了"

(齐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方圆四十里,但百姓还觉得大,是为什么?"

(孟子)名弦三范解律富坐说:"周文王的捕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去那里,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去那里,和人民百姓共同拥有它。百姓认为它小,不也是应该的吗?我刚到达(齐国的)国境时,询问国家的重要的禁令,这样以后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四郊的门里面有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杀死场地里的麋鹿的人,(判处)如同杀人一样的罪刑,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是在国中设置陷阱。百姓觉得它大,不也应该的吗?"

折叠 编辑本段 原文3

齐宣王真间务受显换实土吃将末曰:"交邻国有道乎?"

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⑴,文王事昆夷⑵;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⑶,勾践路飞右饭员鸡热紧商似事吴⑷。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⑸。'"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如移字须正无减,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⑹:'王赫斯⑺怒,爰⑻整其旅,以遏徂莒⑼,以笃周祜⑽,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⑾:'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胡数陈游凯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⑿志?'一人衡行⒀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折叠 注释

⑴汤事葛:汤,商汤建环样溶项呀令绍氢销边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非审胶预陈缺通,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马项火场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班换石含和直景业独根。 ⑵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⑶太王事獯(xūn)鬻(yù):太王,周文卫乎望友极提故除刘理会王的祖父,即古公 父。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⑷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吴:指春斤积款于区若持位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⑸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周颂。我将》。⑹《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⑺赫斯:发怒的样子。⑻爰:语首助词,无义。 ⑼遏:止;徂(cú):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⑽笃:厚;祜:福。 ⑾《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⑿厥:用法同"其"。 ⒀衡行:即"横行"。

折叠 译文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葛国,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

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

"《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书》说:'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耻。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

折叠 编辑本段 原文4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④问于晏子⑤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⑥,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⑦。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⑧,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⑨,民乃作慝⑩。方命⑾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⑿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⒀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⒁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⒂?'畜君者,好君也。"

折叠 注释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③非:不对,错误。 ④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⑤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 ⑥转附、朝舞 :均为山名 ⑦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 ⑧豫:义同"游"。⑨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⑩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 慝:恶。 ⑾方命:违反命令。方,反,违反。 ⑿大戒:充分的准备。 ⒀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⒁《徴招》、《角招》: 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⒂蓄(xù):爱好,喜爱。尤:错误,过失。

折叠 译文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老百姓就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同样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一游历一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记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做连;打猎不知厌倦叫做荒;嗜酒不加节制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折叠 编辑本段 原文5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②?"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③也,耕者九一④,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⑤,泽梁⑥无禁,罪人不孥⑦。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⑧。'"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⑨好货;《诗》云⑩:'乃积乃仓,乃裹糇粮⑾,于橐于囊⑿。思戢用光⒀。弓矢斯张,干戈戚扬⒁,爰方启行⒂。'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⒃妃。〈诗〉云⒄:'古公亶父⒅,来朝走马,率西水浒⒆,至于岐下。爰及姜女⒇,聿来胥宇(21)。'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22)。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折叠 注释

⑴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 ⑵已:止,不。 ⑶岐: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⑷耕者九一:指井田制。把耕地划成井字形,每井九百亩,周围八家各一百亩,属私田,中间一百亩属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入归公家,所以叫九一税制。 ⑸关:道路上的关卡,近于现代"海关"的概念。市:集市。讥:稽查。征:征税。 ⑹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 ⑺驽(nǔ):本指妻子儿女,这里用作动词,不孥即指不牵连妻子儿女。 ⑻哿(ge)矣富人,哀此茕(qióng)独: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哿,可以。茕:孤单。 ⑼公刘: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创业始祖。 ⑽《诗》云:引自《诗经。大雅。公刘》。 ⑾堠(hòu)粮:干粮。 ⑿橐(tuó)囊:都是盛物的东西,囊大橐小。 ⒀思戢:语气词,无义。戢:同"辑",和睦。用:因而。光:发扬光大。 ⒁干戈戚扬:四种兵器。 ⒂爰方启行:爰,于是;方,开始;启行:出发。 ⒃厥:代词,他的,那个。 ⒄《诗》云:引自《诗经。大雅。绵》。 ⒅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 ⒆率:循者。浒:水边。 ⒇爰:语首词,无义。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称太姜。 (21)聿(yù):语首词,无义。胥:动词,省视,视察。宇:屋宇。 (22)怨女:未出嫁的老处女。旷夫:未娶妻的单身汉。古代女子居内,男子居外,所以以内外代指。

折叠 译文

齐宣王问道:"别人都建议我拆毁明堂,究竟是拆毁好呢?还是不拆毁好呢?

孟子回答说:"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请不要拆毁它吧。" 宣王说:"可以把王政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于做官的人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鱼都不禁止;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子儿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人叫做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靠的人。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诗经》说:'有钱人是可以过得去了,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人吧。"

宣王说:"说得好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认为说得好,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爱钱财。"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诗经》说:'收割粮食装满仓,备好充足的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紧密团结争荣光,张弓带箭齐武装。盾戈斧铆拿手上,开始动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谷,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才能够率领军队前进。大王如果喜爱钱财,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钱财,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喜爱女色。"

孟子回答说:"从前周太王也喜爱女色,非常爱他的妃子。《诗经》说:'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驱驰快马。沿着西边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带着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那时,没有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也没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大王如果喜爱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女色,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折叠 编辑本段 原文6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①,则②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③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折叠 注释

①比(bì):及,至,等到。反:同"返"。 ②则:这里的用法是表示事情的结果。 ③士师:司法官。

折叠 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

折叠 编辑本段 原文7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①者,非谓有乔木②之谓也,有世臣之③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④,今日不知其亡⑤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折叠 注释

①故国:指历史悠久的国家。 ② 乔木:高大的树木。 ③世臣: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 ④进:进用。 ⑤亡:去位,去职。

折叠 译文

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我们平时所说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指那个国家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可大王您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了,过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齐宣王说:"我应该怎样去识别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孟子回答说:"国君选择贤才,在不得已的时候,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谨慎吗?因此,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该杀,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该杀,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该杀,然后去考查他,发现他真该杀,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人杀的他。这样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

折叠 编辑本段 原文8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折叠 译文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折叠 编辑本段 原文9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②,虽万镒③,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折叠 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了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设想现在有块璞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人来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折叠 编辑本段 原文10

齐人伐燕①,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②,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③。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④。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⑤。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⑥,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⑦而已矣。"

折叠 注释

①齐人伐燕: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五年),燕王哙将燕国让给他的相国子之,国人不服气,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进攻子之,子之反攻,杀死了市被和太子平,国内一片混乱。齐宣王趁机进攻燕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②五旬而举之:据《战国策.燕策》记载,当齐国的军队攻打燕国时,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因此齐国军队五十天就攻进了燕国的首都,杀死了燕王哙和子之。

③不取,必有天殃:因齐宣王认为他攻打燕国太顺利,"人力不至于此",是天意。所以,如果不占领它就是违背天意,必有灾殃。它是当时人流行的观念。

④ 武王是业:指武王灭纣。

⑤文王是也:指文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服事殷商而没有造反。

⑥箪:盛饭的竹筐。食:饭。浆:米酒。 ⑦运:转。

折叠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折叠 编辑本段 原文11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 畏人者。《书》曰:'汤一征,自葛始①。'天下信之,东面而征, 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 之望云霓②也。归市者③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④其民。若时 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⑤,后来其苏⑥!'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dān)食壶浆以迎王师。若 杀其父兄,系累⑦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⑧,如之何其可也。王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 速出令,反其旄倪⑨,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 可及止也。"

折叠 注释

①汤一征,自葛始:《尚书》逸文。

②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 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

③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

④吊:这里 是安抚、慰问的意思。

⑤徯:等待。后:王,君主。

⑥后来其苏:君 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

⑦系累:束缚,捆绑。

⑧重器:指贵重的祭器。

⑨旄(mà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 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折叠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用救助燕 国。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 天下的,商汤就是。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 国的。《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 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 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 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 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 种地。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一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 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 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 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代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 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 的军队。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 宗庙,抢走他们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本来 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 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 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这 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折叠 编辑本段 原文12

邹与鲁讧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 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④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 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⑤,壮者散而之 对方者,几(6)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 慢而残下也。曾子(7)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 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8)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 矣。"

折叠 注释

①邹与鲁讧:邹国与鲁国交战。昭,争吵,冲突,交战。

② 穆公:即邹穆公。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③莫之死:即"莫死 之的倒装,"之'"指"有司"。意思是"没有人为他们而死。"

④疾:憎 恨。

⑤转:弃尸的意思。

(6)几:接近,差不多。

(7)曾子:即孔 子的学生曾参。

(8)尤:动词,责备、归罪。

折叠 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 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 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 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 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 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 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 '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 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 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 官而牺牲了。"

折叠 编辑本段 原文13

滕文公①问曰:"滕,小国也,间②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③ 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④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折叠 注释

①滕文公: 滕国国君。滕国,古国名,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公元前414年被越国灭,不 久复国,又被宋国消灭。

②间:处。

③池:城池,也就是护 城河。

④效:献,致。

折叠 译文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一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司。是归服齐国好呢,还是归服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说:"到底归服哪个国家好我也说不清。如果您一定 要我谈谈看法,那倒是只有另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坚守它,宁可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 做到了这样,那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折叠 编辑本段 原文14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折叠 注释

①邠(bīnn)古同"豳",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

折叠 译文

滕文公问:"齐国人将加筑薛城,离得这么近,我很担忧。怎么办才行呢?"孟子回答说:"过去周太王居于豳地,狄人不断进犯。后离开豳地到了岐山脚下居住,并不是主动选择了岐山脚下,是被逼迫无可奈何。如果努力施行善政,后世子孙一定有能统一天下的。君子创立基业流传后世,目的是为让后世子孙继承。至于能否最后成功,则是上天的决定。您对齐国能怎么样呢?您也只能努力行善政罢了。

折叠 编辑本段 原文15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

折叠 译文

滕文公问:"我们滕国是个小国。下大功夫事奉大国,却不能免于亡国的危险。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过去周太王曾居于豳地,狄人不断进犯。把兽皮丝绸送给狄人,还是免不了入侵。把宝马名犬送给狄人,同样免不了入侵。把珠玉财宝送给狄人,依然免不了入侵。于是召集族中的老人告诉他们说:"狄人想要的,是我的疆土。我听说:'君子不用供养人类的东西去害人。你们为什么担心没君主呢?我将离开这里!'他离开豳地,翻越梁山,在岐山脚下筑城定居下来。豳地老百姓说:'他可是位仁义之人啊,不能失去这样的领袖。'跟随他的人像赶集一样多。也有人说:'这是世代相传的土地,不能自己随意决定,宁愿战死也不能离开。'请您在这二者中选择其一。"

折叠 编辑本段 原文16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 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折叠 译文

鲁平公将要出门,他的近臣名叫臧仓的问他:"过去君王出门,一定告诉下属到什么地方。现在车马也准备好了,而我们还不知道您要到哪里,我大着胆子问一问。"鲁平公说:"您为什么不顾身份,去看一位老百姓呢?认为他是贤人么?礼仪是由贤人制定的,可孟子办母亲的丧事比办父亲的丧事还要隆重。大王还是别去看他吧!"鲁平公说:"好吧。"孟子的学生乐正克进来见鲁平公,问道:"君王为什么不去见孟轲呢?"鲁平公说:"有人对我说:'孟先生办他母亲的丧事比办父亲的丧事还隆重。'所以就不去见他了。"乐正克说:"君王所说的更隆重是指什么呢?他父亲去世时用士礼去埋葬,可母亲去世时用大夫礼去埋葬;父亲去世时用三只鼎,母亲去世时用五只鼎,君王是指这个吗?"鲁平公说:"不是的。是说棺材及寿衣的华美上。"乐正克说:"这并不是母丧更隆重,是前后贫富不同啊。"乐正克拜见孟子,说:"我把您推 荐给了鲁君,鲁君准备来见您了。有一个近臣叫臧仓的诋毁您,所以鲁君最终没有来。"孟子说:"他来或许有人让他来,他不来或许也有人阻止他来。但他来不来,并不是人为的力量决定的。我没能见到鲁君,是天意呀。臧家的年轻人,怎么能让我见不到鲁君呢?"

折叠 编辑本段 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折叠 编辑本段 出处

《梁惠王章句下》选自《孟子》。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阅读全文

1 原文1
1.1 释义
1.2 译文
2 原文2
3 注解
3.1 译文
4 原文3
4.1 注释
4.2 译文
5 原文4
5.1 注释
5.2 译文
6 原文5
6.1 注释
6.2 译文
7 原文6
7.1 注释
7.2 译文
8 原文7
8.1 注释
8.2 译文
9 原文8
9.1 译文
10 原文9
10.1 译文
11 原文10
11.1 注释
11.2 译文
12 原文11
12.1 注释
12.2 译文
13 原文12
13.1 注释
13.2 译文
14 原文13
14.1 注释
14.2 译文
15 原文14
15.1 注释
15.2 译文
16 原文15
16.1 译文
17 原文16
17.1 译文
18 作者
19 出处

热点资讯

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