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黑船况历史沿革
揭阳市夜景揭阳是粤东古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字马系经福跳却杀城,也是广东省最古老的县份之一,见诸史球强西态专带距初破历史载已有2200余年,其历史悠久,境内榕江流域地区曾是古粤东、闽南的区域中心和潮汕文化的发祥地。
春秋战国时期隶属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遣任嚣、赵佗,攻取陆载占取元省意沉食源梁地,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并派兵戍守五岭。南海郡辖揭阳翻福垂语其被电完宽等六县。揭阳县因揭阳岭而得名。
优开省应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段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1年) ,分举村巴渐南海郡立东官郡,揭阳属之。
东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 ,分东官郡,以原揭阳县地立为义安郡。辖五县:海阳(今揭阳县地属之)、潮阳、绥安、海宁、义招。
以后几经复废,至北宋绍兴十年(1140年)考位也医办苦识转,又设立揭阳县。
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十几万福建的莆田人移民到潮州、汕头一带。
明代揭阳属潮州府。
清代揭阳知举煤敌省攻红重发养阶属惠潮嘉道潮州府。
揭阳市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
1965年7月19日,由汕头专区揭阳县划出西北部13个热阶由读种及则者语公社(镇),陆丰县划出2个公社,设立揭西县。因县地大部为原揭阳县西部境地而得名揭西,县政府驻河婆镇,隶属汕头专员公署。
1975年,又从普宁县划出贡山、湖西、四乡三个大队归属揭西县,属汕头专区管辖
1991年12月7攻日,国务院(国函84号文)批准撤销揭阳县,即观尔球建立地级揭阳市 ,揭西县划属揭阳市管辖。原揭阳县其中15个镇,设立揭东县,因县地大部为原揭阳县东部境地而得名揭东,县城设在曲溪街道办事处,属揭阳市管辖。[1]
201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揭阳市揭东区,2013年3月2日正式挂牌办公,区人民政府驻地曲溪街道。
折叠 编辑本段 许行政区划
揭阳市现辖榕城济副感排歌磁素影区、揭东区2区和惠来县、揭西县,代管普宁市(县级)。并设立蓝城区管理委员会、揭阳空港经济区、普宁华侨管理区、大南山华侨管理区和大南海工业区,赋予部分县级管理职能。全市共有63个镇、2个乡、22个街道办事处。[4]
折叠 编辑本段 地理环境
折叠 位置
折叠 地北杆治势
揭阳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低山高丘与谷地平原交错相间,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为丘陵强挥孔端、山地,中部、南部和东南部都是广阔肥沃的榕江冲积平原和滨海沉积平原。
折叠 经身气候
揭阳市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终年无雪少霜,年平均气温21.4℃,年太阳辐射总量为每平方厘米115—156千卡身破展滑手移迫菜二套,年平均降水量在1720—2100毫米之间,是全国光、热、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夏秋间常受强热带风暴袭击的教让处米,有时因季风活动反常或寒潮侵部成另分袭,会出现冬春干旱或早春低温阴雨天气。
折叠 编辑本段 自然资源
折叠 编辑本段 人口民族
折叠 编辑本段 经济概况
折叠 综述
2013年,揭阳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605.35亿元,增长14.5%,总量跃居粤东五市之首,增速位列广东省第二.。[5]
折叠 农业
201持苗断回茶药歌阳渐2年,揭阳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1.26亿元,增长5.1%,增速较2011年度提高0担料术浓所责.6个百分点。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05.87万答轮斯燃育感亩,增长0.4%;粮食总产量87.88万吨,增长1.9%。[6]
折叠 工业
揭阳市2012年揭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60.40亿元,增长22.0她身景觉%,拉动全市GDP增长8.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速从一季度的增长15.9%、上半年增长16.而规触永减创制汉果6%、前三季度增长20.3%到全年增长22.0%,增速逐季加快。
2012年揭阳市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498.80亿元,增长24.8%,比国有控股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加快19.6、7.4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的75.5%,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给面教甲英正贡献率达到81.6%,成为拉动工业增长最主要引擎布如学齐头务轴类川攻接。从轻重结构看,轻工业领先帮增长。轻工业增加值452.55然亿元,增长26.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重工业增加值207.85亿元,增长14%。从行业发展看,主要行业增长较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按画收快皮处几免,全部33个大类行业中有32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究坏演脸英称衣致际规,纺织业、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6.2%、28.0%和46.3%。从用电情况他和某张官角其伟溶亮看,工业用电量较快增长。全社会用电量120.86亿千瓦时,增长7.3%;其中,工业用电量达到92.46亿千瓦时,增长9.0%,妈院占全部用电量的76.5%。
折叠 服务业
2012年,史命语朝获夜药为揭阳市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10.5%,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8.2%。传统服务业稳步增长的同时新兴服务业也得到较快发展。2012年,揭阳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增长6.3%,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7.2%。
折叠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折叠 电视报刊
揭阳市揭阳广播电视台
揭阳广播电视台全称执异改“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揭阳广播电视台”,于20假威剧席04年3月23日正式挂牌成立。对外呼号广播是“揭阳广播电台”和“揭阳电视台”。
揭阳日报社
《揭阳日报》是中共核喜揭阳市委机关报,玉班望这创刊于1992年4月1日。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揭阳市。不久,揭阳市委批准成立揭阳报社,出版《揭阳报》作为揭阳市委的机关报。1992年4月3日,第1期《揭阳报》出版。其时,新创办的《揭阳报》以每周两大报的形式出版。
揭阳新闻网,为市委、市政府机关网,由市委宣传部主管,揭阳日报社主办,是我市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又一大型综合新闻媒体,揭阳第一新闻门户网站。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文化
折叠 方言
揭阳市夜景揭阳县居民大部分说潮州话,小部分说客家话,还有一些外来语言。民国以前,军政界和学校多说外江话(即北方话);民国时期,军政界及揭阳糖厂职工多说粤语;解放后,南下干部及其家属多说普通话。
说潮州话的人遍布全县二十一个区镇,约占县总人口的93%,多居住在平原地区,以榕城镇的语音为标准。说客家话的约占县总人口的6%,分布在县境西、北山区和半山区的龙尾、玉湖、新亨、埔田、锡场等区。讲粤语及普通话的人,多分布于机关、学校、工厂和其它企事业单位,约占1%。
折叠 民俗风情
婚嫁
揭阳旧时婚俗,要经问名、纳吉、纳彩、请期、纳征、迎亲等六道程序,谓之“六礼”;有些地方有女儿出嫁前夜睡草席之俗,相传此俗源自昔年一后母虐待羞辱前人所遗之女,令其如此睡法,不料此女后发富起家,子女昌盛,自此人们便仿效相沿成俗;此外尚有“提油舅”、“做四句”等俗。“提油舅”即女儿出嫁当日要由其兄弟提五件礼品同往男家,称之“提油舅”,其在新郎家最受欢迎,一般在首席宴座。“做四句”是指嫁娶的各种仪式,女家要聘一位如戏剧中宾相一样的老妇女,唱四句“祝颂语”来主持,四句有约定俗成的,亦有现场自编的,大都押韵,诙谐。揭邑另有一俗,为其他地区少见,即将要结婚之男女,如遇家中出丧(一般指长辈),则必在百日内成婚,否则要三年后方可行嫁娶之礼。[7]
这些旧俗一些地方尚有留传,而大多数地区已是婚事新办,简办,就连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时尚也渐成风气。
赛龙舟
揭阳赛龙舟活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揭阳素称水乡,溪涧交错环绕,榕江南北二河、练江、龙江水深流长,河面宽阔,波平浪静,是划龙舟的好地方。赛龙舟活动,历代不衰。
揭阳龙舟,规格较为统一,在潮汕各市县中,最长最大:舟长32米、宽1.5米,共设桨25对,舵一支。揭阳龙舟,造型美、气魄大,龙颈修长,龙首高昂,威武俊秀。每年端午节前,龙舟落水时要举行仪式,然后进行训练,称“试桨”。
龙舟赛有四种形式:表演赛,友谊赛,胜负赛,锦标赛。清末曾任福建巡抚的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阳时,曾发起主持、邀请潮阳、普宁、揭阳等地龙舟队在榕江南河进行比赛,结果,揭阳棉树红色舟夺魁,丁日昌授予“钦差大臣丁赏”红绒锦旗一面。1980年“龙舟赛”被国家体委定为“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揭阳龙舟赛更为活跃。
英歌舞
英歌舞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炉的民间广场舞蹈,表演气势豪壮,气氛浓烈。相传英歌舞始于明代,取材于《水浒》中梁山泊好汉元宵节大闹大名府的故事。舞蹈队分前棚后棚,前棚一般由36个人组成,大型的由108人组成,每人手执一对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和吆喝,挥动双棒交错翻转叩击,边走边舞,一步一呼,队列变化或“长蛇挺进”,或“双龙出海”,“四虎并驱”,或“二龙相斗”,翻腾穿插18套式。后棚人数多少不等,但最多不超过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配合前棚演出。
揭阳英歌舞已有300多年历史,流行于普宁、揭东等地,以普宁的英歌舞最为闻名,被誉为“英歌舞之乡”。1956年,普宁英歌代表队到北京参加“中国首届民间艺术表演大会”,1991年6月普宁燎原镇泥沟英歌队应邀参加深圳荔枝节表演,9月又应邀到广州为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赛抽签仪式的文艺晚会演出。
潮剧
潮剧,是潮汕地方剧种,用潮汕方言演唱,明嘉靖年间,揭阳潮剧已有本地特有剧目《荔镜记》、《苏六娘》等。
潮剧流布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以及台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等国潮人聚居地区。唱腔是曲牌联缀体和板式变化体两种体制的融合,保留着一唱众和、二三人以同唱一曲和曲尾帮唱的形式。乐调分轻三六、重三六、活五和反线,伴奏音乐吸收民间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等;乐器有唢呐、笛、二弦、胡弦、扬琴等,锣鼓有大锣、小锣、苏锣等。角色早期生、旦、丑、外、贴、末、净等七角,至当代发展为十种丑、七种旦、五种生、三种净,其中以丑、旦表演最有特色。
晚清,揭阳不少潮剧班,行当齐全,阵容严整,演艺高超,蜚声潮汕,其中知名的有揭西县棉湖桥园的“老玉堂春”、揭东县曲溪寨内的“老玉春香”、渔湖江夏的“老源正”等。
新中国成立后,潮剧艺术及演出活动发展神速,揭阳潮剧团《丁日昌》等剧目曾上京参加汇演并获奖,市境内许多潮剧团也先后多次到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演出,既加强了侨胞思乡凝聚力,又促进了海内外文化交流。
纸影戏
纸影戏,俗称皮猴戏,是用皮革或纸板平面雕刻成各种人物形状,透过灯光在棚窗纸幕上投影演出的一种戏剧形式。至清未,改影现为形现,将原皮革或纸版平面雕形改为木偶立体造型,木偶背部和两手各穿一根铁线,以供操纵表演。低影改为木偶,但潮人习惯仍称为纸影戏。
纸影戏也属地方剧种,有正音戏、潮音戏、晚清以后,揭阳纸影戏十分盛行和普及,纸影戏班多达几百家。
纸影戏表演时,台内仅有五、七个人,包揽了生、旦、净、丑各行角色的表演唱念和鼓乐,故潮俗有“手打鼓、脚打锣、口唱歌、头壳撞深波”之谣谚。
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历史悠久,最具地方特色,发端于明代中晚期。
潮汕工夫茶,重在品味鉴赏,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选茶,潮人最喜乌龙茶等。选水,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炭火,潮人最喜用“绞只条”炭,此炭无烟,具有炭香气味,以此炭烧水,火势均匀。茶具则有茶壶、茶杯、茶锅、茶洗、茶碟等12件。
泡茶之前,选用开水把茶壶、茶杯烫过,称为“热罐、热杯”,装茶叶时,讲究小粒在底部,大粒在顶部。还有“高冲”、“低斟”、“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讲究。任日本口福会会长的日籍华人陈东达教授在《饮茶纵横谈》一书中说:“日本的煎茶法来源于潮汕工夫茶。”
折叠 潮州菜
广东菜三大菜系中的潮州菜,其烹饪极具岭南饮食文化特点:选料考究、制作精细、 刀工精巧,焖、炖、煎、炊、炒、清、淋、焗齐备,清而不淡,鲜而不腥,郁而不腻,色、香、味、美俱全。揭阳菜以烹饪海鲜见长,汤菜、甜菜、素菜也各具特色,海鲜类如:生炊龙虾、鸳鸯膏蟹、红焖鱼翅,皆以新鲜海族为原料,清鲜甜美;清邺乌耳鳗、清汤蟹丸等汤菜,清纯鲜美、原汁原味。甜菜类如:绉纱莲蓉、金瓜芋泥等,甜腻相宜甘香可口,还有素菜名品如后菇芥菜、护国菜等,素菜荤做、香烂软滑、素而不斋,是广东素菜类的代表。揭阳菜除了注重刀工、拼砌精巧、造型赏心悦目外,还很讲究调味,每菜必配相应酱料佐食。此外,民间点心、小食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乡土风味浓厚,属全国点心八大派系的潮州流派。
民间艺术方面,则有石雕、潮州木雕、剪纸、嵌瓷、潮剧、潮州音乐和舞狮最为著名,多姿多彩,琳琅满目。
折叠 特产
揭阳市夜景乒乓粿
也称槟醅粿,是揭阳的传统小吃。由于潮汕话发音上的相近,潮汕民众大致称为“乒乓粿”。作为相传南宋末年,战乱四起,民不聊生,揭阳从民为抵御饥饿,用鼠曲草混合糯米碾成糯粉,制成粿品充饥。后来,人们又用这种粉擀成皮,用爆米粉做馅,制成了独具风味的槟醅粿。1997年,被认定为全国首批“中华名小吃”。
粿条
潮州人将用米碾成粉末后做成的食品称为粿,粿条就是其中的一种。粿条可以有许多吃法,或炒、或汤,伴以各种配料,口味可以因人而异。其中揭阳粿条,桐坑粿条(桐杭是揭东县的一个小村),还有汕头牛肉粿是广东地区闻名的美食。
蚝烙
蚝烙是揭阳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它以海产品“蚝”(即牡蛎)为主要原料,加上适量的生粉和黄花,加水拌匀,然后用慢为煎烙而成。它既可作小吃,也可入宴席。
揭西擂茶
揭西的客家人素有煮擂茶的习俗,分为“净茶”、“菜茶”、“饭茶”、“米骨茶”和“烳米茶”等,春节期间,有配于小吃“米呈”的“米呈茶”,还有正月初七的“七样菜茶”和正月十五元霄节的“十五样菜茶”。夏秋季节,天气酷暑,人们劳作之后,经常不大想吃饭,往往以擂茶为午餐。中午时候,客人来访,主人家必定要煮擂菜招待。揭西擂茶既可作主食品,又可作饮品,还可作药饮。
其它
坪上炒茶、大洋炒茶、侣云寺连理秋枫、奎地乌叶荔枝、邹堂青皮梨、华清竹笋、埔田笋粿、狮头油甘、潮州柑、竹蔗、高埔育梅、惠来菠萝、橄榄、永华茗茶、潮州工夫茶、揭阳乒乓粿、揭阳酱油、新亨菜脯、新亨糖葱、咸菜、炮台南糖、棉湖瓜丁、河婆细粄、坪上青梅、五经富姜糖、线面、油炸豆干、豆酱、榕湖牌味精、红心胳皮蕉、珍珠糯米团、红焖猪脚、靖海鲍鱼。
折叠 编辑本段 友好城市
城市 | 国家/地区 |
---|---|
南邦市 | 泰国 |
北柳市 | 泰国 |
安大略市 | 美国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铁岭市 | 辽宁 |
折叠 编辑本段 风景名胜
折叠 编辑本段 城市荣誉
中国五金基地市 | 亚洲玉都、中国玉都 | 中国能源工业大县(惠来县) |
中国优秀开发区(揭东经济开发试验区) | 广东省火炬计划模具和塑料制品特色产业基地 | 中国塑料时尚鞋之都 |
折叠 编辑本段 著名人物
姓名 | 简介 |
---|---|
吴复古 | 宋代高士 |
郭之奇 | 明朝尚书 |
黄奇遇 | 明朝尚书 |
杨世达 | 清代 |
林德庸 | 武状元 |
郑大进 | 直隶总督 |
罗大纲 | 太平天国名将 |
翁照垣 | 抗日名将 |
薛侃 | 明代大儒 |
曾习经 | 清末岭南大诗人 |
许地山 | (落花生)民国著名学者、作家 |
洪子诚 | 现代大学。 |
杨遵仪 | (1908.10.7~2009.9.17)揭东人。地层古生物学家。温家宝在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学习时的导师。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对无脊椎古生物的门类有深入研究,尤其是对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的研究造诣颇深。组织领导了对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生物绝灭事件的成因、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及其上下矿产形成规律的研究,并选择中国南方三个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作为国际候选层型,从而推动了这一研究的深入开展。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蔡翘 | (1897 10.11- 1990 07.29),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生理科学奠基人之一。1920年代首先发现视觉与眼球运动功能的中枢部位——顶盖前核(后称蔡氏区)。编著中国第一本大学生理学教科书。他在中国多所著名医学院校担任学术领导及教学、科研工作,在神经解剖、神经传导生理、糖代谢和血液生理等领域有许多重大发现,并为中国的航天航空航海生理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神经递质中枢途径和痛觉神经机理的科学工作者,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中脑被盖网质、中央灰质区和前脑内侧束在痛觉调制过程中的作用,并把蔡翘当年所着意描述的中脑内盖网质一个地方称为“蔡氏区”(Tsai’s area)。 |
郑度 | 1936年8月出生于广东揭西。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 |
黄旭华 | (1926.3.12-), 广东揭东玉湖镇新寮村人,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黄丽松 | (英文名:Rayson Huang),1920年出生于汕头市,祖籍广东汕头揭阳县渔湖镇(今属榕城区)塘埔村。华人化学家,专长为自由基化学。曾任香港大学校长。黄丽松小学、中学皆就读于香港民生书院,父为香港民生书院创办人。 |
陈小明 | 1961年10月5日生于广东省揭阳县。无机化学家。2009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许宁生 | 1957年7月7日出生广东普宁,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12月起任中山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
侯祥麟 | 曾名侯波,广东省揭阳县凤江镇(今属揭西县)人。中国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院士)。 |
庄世平 | 1911年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县果陇村(今属广东普宁市),从1959年起,历任第二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六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2007年4月浦东中学新建体育馆命名为“世平楼”,纪念校友庄世平。庄世平的生平拍摄成电视纪录片,在揭阳广播电视台播出。 |
孙淑伟 | 揭阳人,国家跳水运动员。1992年 在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上夺得跳台金牌,创中国在奥运跳水史上男子第一枚金牌纪录;也是中国第一位在世界大赛上获“三连冠”的男子跳台跳水选手。其中,1990年当选为全国最佳跳水运动员;1991年 被评为世界最佳男子跳台跳水运动员,《游泳世界》杂志历年来选出的最年轻的男子最佳运动员;1993年评为中国十佳运动员。 |
傅海峰 | (1983 .8.23~)惠来县人,国家队羽毛球运动员。在2012年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上,傅海峰与蔡赟共同合作,取得了中国在该项目上的第一块男子双打金牌。 |
许银川 | 1975年8月出生,惠来县人。 现为广东省象棋队运动员。“被誉为当今中国象棋之王”中国象棋特级国际大师。是继赵国荣、吕钦之后第三位集世界、亚洲、全国冠军于一身的“全冠王”。许银川有“少年姜太公”之称谓。 |
郑佳欣 | 祖籍惠来县,曾经主演和参演了十多部电视及电影,包括《小李飞刀》、《梦醒五棵柳》、《少年张三丰》、《低头不见抬头见》、《古宅魅影》等。在古龙笔下的《小李飞刀》中,她扮演的武林第一美女林仙儿被观众认可,且一路走红。在中央八套播出的《钦差大臣》中,她又扮演昆曲名旦胭脂。 |
陈炳强 | 惠来县人。知名影星周星驰的私人助理,在周星驰导演的电影《西游降魔篇》中扮演猪刚鬣的人形,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
杜琪峰 | 祖籍普宁市西陇村,出生地于中国香港,曾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作品亦多次在海外影展展出。第一部电影《碧水寒山夺命金》以清新纪实的手法在当时的武侠片中也算独树一格。 |
丁日昌 | (1823-1882),潮州名臣丁允元 后裔,祖籍海阳县(今潮州)磷溪镇仙田村,生于丰顺县汤坑圩金屋围,家住揭阳榕城。清朝洋务运动主要人物,军事家,政治家。20岁中秀才。初任江西万安、庐陵知县。1861年为曾国藩幕僚,1862年5月被派往广东督办厘务和火器,1864年夏任苏淞太兵备道,次年秋调任两淮盐运使。1867年春升为江苏布政使。1868年任江苏巡抚,1875年9月任福州船政大臣,次年署理福建巡抚。[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