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方向
《文艺青年》的内容主要分为文艺评论和文艺作品。在文艺评论方面,该刊中的文章从多个角度就与中国文学发展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如在《大时代文艺论》中,鲁觉吾从"大时代文艺的发展"、"大时代文艺革命的必然性"、"大时代文艺的正路"和"大时代文艺的形式与内容"等四个方面讨论了大时代文艺的特点及发展出路。而王平陵的《建立严正的文艺批评》一文则强调了文艺批评的重要性,认为"团结并非取消批评","敝帚无须自尊"。又如《三民主义文艺的理论体系》和《三民主义文艺创作的形式》等文章试图将文艺同国民党的官方理论联系起来。该刊中收录的文艺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译作等,其中有许多是学生的作品。如《惦念贵阳》、《钱老师》和《窗》等均是散文,而《当那麦要收割的时候》、《情人》和《夜归》等是小说。这些作品中有许多均是以抗日和民族危亡为时代背景的,讨论的主题也多与此有关。在译作方面,则有选自法国作家保儿·沙克的《海上战争录》的《施尔各夫式的袭击》和安特里·德勒里作的《勃丽唐妮》等等。
《文艺青年》为抗日战争时期出版于大后方重庆的文学刊物。该刊的创刊为大后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当时人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平台。该刊中保留了不少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研究这个时期的文学和文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