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奖项由来
既折叠 奖项介绍
诺贝尔获奖者分布地图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个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度为人类做出好的贡献的人。"
根据他的这个遗嘱,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成立了。并于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自此以后,除因落令门卷京色存断位胞工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由国王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世步反考维操陈算伯谁拿字界上最古老的中央银行)于成立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护针语既杀随业跳机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扩牛控景古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和扬站进让白死写,并于1969年开始与点边温左编费读率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孙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据相关资料统听绍持计,截止2017年,世界上诺贝尔奖人数(校友、教职工及正式研究人员)最多的形车于场牛开细操究十所高校分别是 :1. 美国哈佛大学(157位),2. 英国剑桥大学(116介尽衡织本预位),3.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04位) ,4. 美国芝加哥大学(97位),5.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95位), 6. 美条均尔国麻省理工学院(91位),7. 美国斯坦福大学(81位),8. 美国加州理工元哥川米独护脚学院(72位),9. 英国牛津适染危势飞则械大学(69位),10.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63位)。
2018年5月4日,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由于深陷性丑闻风波,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将不会在2018年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保留到2019年一起颁发。
折叠 奖项设立
诺贝尔在遗嘱中,令热始黑把大约100万瑞典克朗赠顶日厂始分与十多名亲友,余下部分(310问画灯0万瑞典克朗)用于设立诺贝尔奖,遗嘱中关于诺贝尔奖的内容如下: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支劳杀技棉齐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现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家积阶怀光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度中为人工些多放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传除久家庆群感头构,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挥有帮飞李零两没血松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穿样征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约备角道门农接步而所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坚专明呢预吃后硫参厚站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假伤身农防学负东·
这是我的一切遗嘱中有效的政将决矛向地补永激异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
折叠 编辑本段 奖项设置
折叠 编辑本段 评政聚某重选流程
除顶计根风认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德吗威挥吃冷率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评选的第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学奖和封死教安件增当成末称化学奖由瑞典皇家充不门形装征程科学院评定,生理学或医激统效胜东推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卡罗林斯卡学院)评司承说社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便继间云汽,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即力赵讨控职族员会三年一届。
折叠 评选过程
呢般装--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压宣状频缩与纸待几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标值李农界她理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甲备高者器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不得毛遂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每年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及王后出席并授奖。
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因为他的情人和一个数学家在一起了。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实际上诺贝尔认为应该把奖授予在实际应用上能造福于人类的杰出人物,而不是数学这种比较抽象的事理。
193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和196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都曾颁发给已去世的人。1974年开始,诺贝尔基金会规定,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与许多电影奖项及文学大奖不同,诺贝尔奖遵循的原则是,除了公布最终获奖者外,候选人的名单都不对外公开,并设置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对于每年可能出现的各种传说,说某人获得提名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其真实性必须在50年后才能得到验证。
折叠 发奖仪式
折叠 编辑本段 奖金奖品
诺贝尔奖的奖金总是以瑞典的货币瑞典克朗颁发,每年的奖金金额视诺贝尔基金的投资收益诺贝尔奖而定。
1901年第一次颁奖的时候,每单项的奖金为15万瑞典克朗,当时相当于瑞典一个教授工作20年的薪金。
1980年,诺贝尔奖的单项奖金达到100万瑞典克朗,
1991年为600万瑞典克朗,
1992年为650万瑞典克朗,
1993年为670万瑞典克朗,
2000年单项奖金达到了900万瑞典克朗(当时约折合100万美元)。
从2001年到2011年,单项奖金均为1000万瑞典克朗(在2011年,折合约145万美元)。
金质奖章约重270克,内含黄金,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图案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和词句都不一样。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到1800人;男士必须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庄重的晚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意大利小镇圣莫雷(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而来。
2017年9月25日,瑞典的诺贝尔基金会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奖各奖项的奖金提高1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82万元),向获奖者给予900万克朗(约合人民币740万元)。诺贝尔奖的奖金通过管理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产来获得,基金会以财务问题为由,2012年从此前的1千万克朗减少至800万克朗。针对此次提高奖金,诺贝尔基金会解释称是因为财务状况得到了改善。[2]
折叠 编辑本段 奖金得主
折叠 历届得主
年份 | 物理学奖 | 化学奖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文学奖 | 和平奖 |
---|---|---|---|---|---|
1901年 | 威廉·伦琴 |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 苏利·普吕多姆 | 让·亨利·杜南 |
1902年 | 亨得里克·洛仑兹 | 赫尔曼·费歇尔 | 羅納德·羅斯 | 特奥多尔·蒙森 | 埃利·迪科门 |
1903年 | 亨利·贝克勒 玛丽·居里 |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 | 比约恩斯彻纳·比昂松 | 威廉·兰德尔·克里默 |
1904年 | 约翰·斯特拉特 | 威廉·拉姆齐 | 伊万·巴甫洛夫 |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 | 国际法研究院 |
1905年 | 菲利普·莱纳德 | 阿道夫·冯·拜尔 | 罗伯特·科赫 | 亨利克·显克微支 | 贝尔塔·冯·苏特纳 |
1906年 | 约瑟夫·汤姆森 | 亨利·莫瓦桑 | 卡米洛·高尔基 | 焦苏埃·卡尔杜奇 | 西奥多·罗斯福 |
1907年 | 阿尔伯特·迈克生 | 爱德华·比希纳 | 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 |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 埃内斯托·泰奥多罗·莫内塔 路易·雷诺 |
1908年 |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 欧内斯特·卢瑟福 | 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 | 倭铿 | 克拉斯·蓬图斯·阿诺尔德松 弗雷德里克·贝耶 |
1909年 | 古列尔莫·马可尼 |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 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 | 塞尔玛·拉格洛夫 | 奥古斯特·贝尔纳特 |
1910年 | 约翰内斯·范德瓦耳斯 | 奥托·瓦拉赫 |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 | 保罗·海泽 | 国际和平局 |
1911年 | 威廉·维因 | 玛丽·居里 | 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 | 莫里斯·梅特林克 | 托比亚斯·阿赛尔 |
1912年 | 古斯塔夫·达伦 | 维克多·格林尼亚 | 亚历克西·卡雷尔 | 盖哈特·霍普特曼 | 伊莱休·鲁特 |
1913年 |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 |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 夏尔·罗贝尔·里歇 |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 亨利·拉方丹 |
1914年 | 马克斯·冯·劳厄 | 西奥多·理查兹 | 罗伯特·巴拉尼 | 没有颁奖 | |
1915年 | 威廉·亨利·布拉格 |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 没有颁奖 | 罗曼·罗兰 | 没有颁奖 |
1916年 | 没有颁奖 | 维尔纳·冯·海登斯坦 | 没有颁奖 | ||
1917年 | 查尔斯·巴克拉 | 没有颁奖 | 卡尔·阿道夫·盖勒鲁普 亨利克·蓬托皮丹 | 国际红十字会 | |
1918年 | 马克斯·普朗克 | 弗里茨·哈伯 | 没有颁奖 | ||
1919年 | 约翰尼斯·斯塔克 | 没有颁奖 | 朱尔·博尔代 | 卡尔·施皮特勒 | 伍德罗·威尔逊 |
1920年 | 夏尔·纪尧姆 | 沃尔特·能斯特 | 奥古斯特·克罗 | 克努特·汉姆生 | 莱昂·布儒瓦 |
1921年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弗雷德里克·索迪 | 没有颁奖 | 阿纳托尔·法郎士 | 卡尔·亚尔马·布兰廷 |
1922年 | 尼尔斯·波耳 | 弗朗西斯·阿斯顿 | 阿奇博尔德·希尔 | 哈辛托·贝纳文特 | 弗里乔夫·南森 |
1923年 | 罗伯特·密立根 | 弗里茨·普雷格尔 | 弗雷德里克·班廷 | 威廉·勃特勒·叶芝 | 没有颁奖 |
1924年 | 曼内·西格巴恩 | 没有颁奖 | 威廉·埃因托芬 | 瓦迪斯瓦夫·雷蒙特 | 没有颁奖 |
1925年 | 詹姆斯·法兰克 古斯塔夫·赫兹 |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 没有颁奖 | 萧伯纳 | 奥斯丁·张伯伦 查尔斯·盖茨·道斯 |
1926年 | 让·佩兰 |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 约翰尼斯·菲比格 | 格拉齐亚·黛莱达 |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 |
1927年 | 阿瑟·康普顿 查尔斯·威尔森 |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 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 | 亨利·柏格森 | 费迪南·比松 路德维希·克魏德 |
1928年 | 欧文·瑞查森 | 阿道夫·温道斯 | 夏尔·尼科勒 | 西格丽德·温塞特 | 没有颁奖 |
1929年 | 路易·德布罗意公爵 | 阿瑟·哈登 汉斯·奥伊勒-克尔平 |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 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 | 托马斯·曼 | 弗兰克·凯洛格 |
1930年 | 钱德拉塞卡拉·拉曼 | 汉斯·费歇尔 | 卡尔·兰德施泰纳 | 辛克莱·刘易斯 | 纳坦·瑟德布卢姆 |
1931年 | 没有颁奖 | 卡尔·博施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 | 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 | 简·亚当斯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 |
1932年 | 维尔纳·海森堡 | 欧文·朗缪尔 | 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 | 约翰·高尔斯华绥 | 没有颁奖 |
1933年 | 埃尔文·薛定谔 | 没有颁奖 |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 | 诺曼·安吉尔 |
1934年 | 没有颁奖 | 哈罗德·尤里 | 乔治·惠普尔 威廉·莫菲 | 路伊吉·皮兰德娄 | 阿瑟·亨德森 |
1935年 | 詹姆斯·查德威克 |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伊伦·约里奥-居里 | 汉斯·斯佩曼 | 没有颁奖 | 卡尔·冯·奥西茨基 |
1936年 | 维克托·赫斯 卡尔·安德森 | 彼得·德拜 | 亨利·哈利特·戴尔 奥托·勒维 | 尤金·奥尼尔 | 卡洛斯·萨维德拉·拉马斯 |
1937年 | 克林顿·戴维森 乔治·汤姆森 | 沃尔特·霍沃思 保罗·卡勒 | 圣捷尔吉·阿尔伯特 | 罗杰·马丁·杜·加尔 | 罗伯特·塞西尔 |
1938年 | 恩里科·费米 | 里夏德·库恩[A] | 柯奈尔·海门斯 | 赛珍珠 | 南森国际难民办公室 |
1939年 | 欧内斯特·劳伦斯 | 阿道夫·布特南特[A]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 格哈德·多马克[A] |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 | 没有颁奖 |
1940年 | 没有颁奖 | ||||
1941年 | 没有颁奖 | ||||
1942年 | 没有颁奖 | ||||
1943年 | 奥托·斯特恩 | 乔治·德海韦西 | 亨利克·达姆 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 | 没有颁奖 | |
1944年 | 伊西多·拉比 | 奥托·哈恩 | 约瑟夫·厄尔兰格 赫伯特·斯潘塞·加塞 | 约翰内斯·威廉·延森 |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
1945年 | 沃尔夫冈·泡利 |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 亚历山大·弗莱明 恩斯特·伯利斯·柴恩 |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 科德尔·赫尔 |
1946年 | 珀西·布里奇曼 | 詹姆士·萨姆纳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温德尔·斯坦利 | 赫尔曼·约瑟夫·马勒 | 赫尔曼·黑塞 | 爱米莉·巴尔奇 约翰·穆德 |
1947年 | 爱德华·阿普尔顿 | 罗伯特·鲁宾逊 | 卡尔·斐迪南·科里 格蒂·科里 贝尔纳多·奥赛 | 安德烈·纪德 | 英国教友会 |
1948年 | 帕特里克·布莱克特 |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 保罗·赫尔曼·穆勒 |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 没有颁奖 |
1949年 | 汤川秀树 | 威廉·吉奥克 | 瓦尔特·鲁道夫·赫斯 | 威廉·福克纳 | 约翰·博伊德·奥尔 |
1950年 | 塞西尔·鲍威尔 | 奥托·迪尔斯 |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 | 伯特兰·罗素 | 拉尔夫·本奇 |
1951年 | 约翰·考克饶夫 欧内斯特·沃吞 | 埃德温·麦克米伦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 马克斯·泰累尔 | 佩尔·拉格奎斯特 | 列翁·茹奥 |
1952年 | 费利克斯·布洛赫 爱德华·珀塞尔 |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 | 赛尔曼·A·瓦克斯曼 |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 艾伯特·史怀哲 |
1953年 | 弗里茨·塞尔尼克 | 赫尔曼·施陶丁格 | 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 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 | 温斯顿·丘吉尔 | 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 |
1954年 | 马克斯·玻恩 | 莱纳斯·鲍林 | 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 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 托马斯·哈克尔·韦勒 | 欧内斯特·海明威 | 联合国难民署 |
1955年 | 威利斯·兰姆 | 文森特·迪维尼奥 | 胡戈·特奥雷尔 | 哈尔多尔·拉克斯内斯 | 没有颁奖 |
1956年 | 威廉·肖克利 |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 |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 沃纳·福士曼 |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 没有颁奖 |
1957年 | 杨振宁 | 亚历山大·R·托德 | 达尼埃尔·博韦 | 阿尔贝·加缪 | 莱斯特·皮尔森 |
1958年 | 帕维尔·切连科夫 伊利亚·法兰克 伊戈尔·塔姆 | 弗雷德里克·桑格 | 乔治·韦尔斯·比德尔 爱德华·劳里·塔特姆 |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C] | 乔治·皮尔 |
1959年 | 埃米利奥·塞格雷 |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 阿瑟·科恩伯格 塞韦罗·奥乔亚 |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 | 菲利普·J·诺埃尔-贝克 |
1960年 | 唐纳德·格拉泽 | 威拉德·利比 |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 | 圣琼·佩斯 | 艾伯特·约翰·卢图利 |
1961年 | 罗伯特·霍夫施塔特 | 梅尔文·卡尔文 | 盖欧尔格·冯·贝凯希 | 伊沃·安德里奇 | 达格·哈马舍尔德 |
1962年 | 列夫·朗道 | 马克斯·佩鲁茨 约翰·肯德鲁 | 佛朗西斯·克里克 詹姆斯·杜威·沃森 莫里斯·威尔金斯 | 约翰·史坦贝克 | 莱纳斯·鲍林 |
1963年 | 尤金·维格纳 约翰内斯·延森 | 卡尔·齐格勒 | 约翰·卡鲁·埃克尔斯 安德鲁·赫胥黎 | 乔治·塞菲里斯 |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
1964年 | 查尔斯·汤斯 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 |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 康拉德·布洛赫 费奥多尔·吕嫩 | 让-保罗·萨特[D] | 马丁·路德·金 |
1965年 | 朝永振一郎 |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 方斯华·贾克柏 安德列·利沃夫 贾克·莫诺 |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
1966年 |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 | 罗伯特·马利肯 | 裴顿·劳斯 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 |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 没有颁奖 |
1967年 | 汉斯·贝特 | 曼弗雷德·艾根 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 | 拉格纳·格拉尼特 霍尔登·凯弗·哈特兰 | 米格尔·阿斯图里亚斯 | 没有颁奖 |
1968年 | 路易斯·阿尔瓦雷茨 | 拉斯·昂萨格 | 罗伯特·W·霍利 | 川端康成 | 勒内·卡森 |
年份 | 物理学奖 | 化学奖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文学奖 | 和平奖 | 经济学奖 |
---|---|---|---|---|---|---|
1969年 | 默里·盖尔曼 | 德里克·巴顿 奥德·哈塞尔 |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 阿弗雷德·赫希 萨尔瓦多·卢瑞亚 | 塞缪尔·贝克特 | 国际劳工组织 | 朗纳·弗里施 |
1970年 | 汉尼斯·阿尔文 路易·奈尔 | 路易斯·费德里克·勒卢瓦尔 | 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 伯纳德·卡茨 |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 诺曼·布劳格 | 保罗·萨缪尔森 |
1971年 | 伽博·丹尼斯 | 格哈德·赫茨贝格 | 埃鲁·威尔布尔·苏德兰 | 巴勃罗·聂鲁达 | 维利·勃兰特 | 西蒙·库兹涅茨 |
1972年 | 约翰·巴丁 约翰·施里弗 | 克里斯琴·伯默尔·安芬森 斯坦福·摩尔 威廉·霍华德·斯坦 | 杰拉尔德·埃德尔曼 罗德尼·罗伯特·波特 | 海因里希·伯尔 | 没有颁奖 | 约翰·希克斯 |
1973年 | 江崎玲于奈 伊瓦尔·贾埃弗 布赖恩·约瑟夫森 |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 杰弗里·威尔金森 | 卡尔·冯·弗利 尼可拉斯·庭伯根 | 帕特里克·怀特 | 亨利·基辛格 黎德寿[E] | 华西里·列昂惕夫 |
1974年 | 马丁·赖尔 安东尼·休伊什 | 保罗·弗洛里 | 阿尔伯特·克劳德 | 雍松 哈里·马丁松 | 肖恩·麦克布赖德 |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贡纳尔·默达尔 |
1975年 | 奥格·玻尔 本·莫特森 利奥·雷恩沃特 | 约翰·康福思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 戴维·巴尔的摩 霍华德·马丁·特明 |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 |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 | 列昂尼德·坎托罗维奇 特亚林·科普曼斯 |
1976年 | 伯顿·里克特 | 威廉·利普斯科姆 | 巴鲁克·塞缪尔·布隆伯格 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 | 索尔·贝娄 | 贝蒂·威廉斯 梅里德·科里根·麦奎尔 | 米尔顿·佛利民 |
1977年 | 菲利普·安德森 内维尔·莫特 约翰·凡扶累克 | 伊利亚·普里高津 | 罗歇·吉耶曼 安德鲁·沙利 罗莎琳·萨斯曼·耶洛 |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 | 国际特赦组织 | 贝蒂尔·奥林 詹姆斯·米德 |
1978年 | 彼得·卡皮查 | 彼得·米切尔 | 沃纳·亚伯 汉弥尔顿·史密斯 |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 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 | 赫伯特·西蒙 |
1979年 | 谢尔登·格拉肖 | 赫伯特·布朗 格奥尔格·维蒂希 | 阿兰·麦克莱德·科马克 高弗雷·豪斯费尔德 |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 | 德蕾莎修女 | 威廉·阿瑟·刘易斯 |
1980年 | 詹姆斯·克罗宁 瓦尔·菲奇 | 保罗·伯格 沃特·吉尔伯特 弗雷德里克·桑格 | 巴茹·贝纳塞拉夫 | 切斯瓦夫·米沃什 | 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维尔 | 劳伦斯·罗·克莱因 |
1981年 | 凯·西格巴恩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阿瑟·肖洛 | 福井谦一 罗德·霍夫曼 | 罗杰·斯佩里 托斯坦·维厄瑟尔 | 埃利亚斯·卡内蒂 | 联合国难民公署 | 詹姆士·托宾 |
1982年 | 肯尼斯·威尔逊 | 阿龙·克卢格 | 苏恩·伯格斯特龙 本格特·萨米尔松 约翰·范恩 | 加西亚·马尔克斯 | 阿尔瓦·米达尔 阿方索·加西亚·罗夫莱斯 | 乔治·斯蒂格勒 |
1983年 |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威廉·福勒 | 亨利·陶布 |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 威廉·戈尔丁 | 莱赫·瓦文萨 | 罗拉尔·德布鲁 |
1984年 | 卡洛·鲁比亚 西蒙·范德梅尔 |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 尼尔斯·杰尼 |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 | 德斯蒙德·图图主教 | 理查德·约翰·斯通 |
1985年 | 克劳斯·冯·克利青 | 赫伯特·豪普特曼 杰尔姆·卡尔 | 麦可·布朗 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茨坦 | 克劳德·西蒙 | 国际防止核战争医生组织 |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
1986年 | 恩斯特·鲁斯卡 海因里希·罗雷尔 | 达德利·赫施巴赫 约翰·波拉尼 | 斯坦利·科恩 | 沃莱·索因卡 | 埃利·维瑟尔 | 詹姆斯·布坎南 |
1987年 | 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 卡尔·米勒 | 唐纳德·克拉姆 让-马里·莱恩 查尔斯·佩特森 | 利根川进 | 约瑟夫·布罗茨基 | 奥斯卡·阿里亚斯·桑切斯 | 罗伯特·索洛 |
1988年 | 利昂·莱德曼 梅尔文·施瓦茨 杰克·施泰因贝格尔 | 约翰·戴森霍费尔 罗伯特·胡贝尔 哈特穆特·米歇尔 | 詹姆士·W·布拉克 格特鲁德·B·埃利恩 乔治·希青斯 | 纳吉布·马哈福兹 | 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 莫里斯·阿莱斯 |
1989年 | 诺曼·拉姆齐 汉斯·德默尔特 沃尔夫冈·保罗 | 西德尼·奥特曼 托马斯·切赫 | 米高·毕晓普 | 卡米洛·何塞·塞拉 | 特里夫·哈维默 | |
1990年 | 杰尔姆·弗里德曼 亨利·肯德尔 理查·泰勒 |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 约瑟夫·默里 | 奥克塔维奥·帕斯 |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 默顿·米勒 |
1991年 |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 | 理查德·恩斯特 | 厄温·内尔 伯特·萨克曼 | 内丁·戈迪默 | 昂山素季 | 罗纳德·科斯 |
1992年 | 乔治·夏帕克 | 鲁道夫·马库斯 | 埃德蒙·费希尔 埃德温·克雷布斯 | 德里克·沃尔科特 | 里戈韦塔·门楚·图姆 | 盖瑞·贝克 |
1993年 | 拉塞尔·赫尔斯 约瑟夫·泰勒 | 凯利·穆利斯 米高·史密斯 | 理察·罗伯茨 菲利普·夏普 | 托妮·莫里森 | 纳尔逊·曼德拉 | 罗伯特·福格尔 |
1994年 | 伯特伦·布罗克豪斯 克利福德·沙尔 | 乔治·安德鲁·欧拉 | 艾尔佛列·古曼·吉尔曼 马丁·罗德贝尔 | 大江健三郎 | 亚西尔·阿拉法特 希蒙·佩雷斯 | 约翰·纳什 |
1995年 | 马丁·佩尔 弗雷德里克·莱因斯 | 保罗·克鲁岑 马里奥·莫利纳 弗兰克·罗兰 | 爱德华·路易斯 艾瑞克·威斯乔斯 | 谢默斯·希尼 | 约瑟夫·罗特布拉特 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 | 小罗伯特·卢卡斯 |
1996年 | 戴维·李 道格拉斯·奥谢罗夫 罗伯特·理查森 | 罗伯特·柯尔 哈罗德·克罗托 理查德·斯莫利 | 彼得·杜赫提 罗夫·辛克纳吉 | 维斯拉瓦·辛波丝卡 | 卡洛斯·菲利普·西门内斯·贝洛 何塞·拉莫斯·霍塔 | 詹姆斯·莫理斯 |
1997年 | 朱棣文 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 | 保罗·博耶 约翰·沃克尔 延斯·克里斯汀·斯科 | 史坦利·布鲁希纳 | 达里奥·福 | 国际反地雷组织 乔迪·威廉姆斯 | 罗伯特·C·默顿 |
1998年 | 霍斯特·施特默 罗伯特·劳夫林 | 沃特·科恩 约翰·波普 | 罗伯·佛契哥德 | 若泽·萨拉马戈 | 约翰·休姆 | 阿马蒂亚·森 |
1999年 | 杰拉德·特·胡夫特 马丁纽斯·韦尔特曼 | 艾哈迈德·兹韦勒 | 古特·布洛伯尔 | 君特·格拉斯 | 无国界医生 | 罗伯特·蒙代尔 |
2000年 | 若雷斯·阿尔费罗夫 | 艾伦·黑格 艾伦·麦克迪尔米德 | 阿尔维德·卡尔森 | 高行健 | 金大中 | 詹姆斯·赫克曼 |
2001年 | 埃里克·康奈尔 卡尔·威曼 | 威廉·诺尔斯 | 利兰·哈特韦尔 | 维·苏·奈保尔 | 联合国 | 乔治·阿克洛夫 米高·斯彭斯 |
2002年 | 雷蒙德·戴维斯 | 库尔特·维特里希 约翰·贝内特·芬恩 | 悉尼·布伦纳 H·罗伯特·霍维茨 | 凯尔泰斯·伊姆雷 | 吉米·卡特 | 丹尼尔·卡内曼 |
2003年 |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 维塔利·金兹堡 | 彼得·阿格雷 | 保罗·劳特伯 彼得·曼斯菲尔德 |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 | 希林·伊巴迪 | 克莱夫·格兰杰 |
2004年 | 戴维·格娄斯 休·波利策 弗朗克·韦尔切克 | 阿龙·切哈诺沃 歐文·羅斯 | 理查德·阿克塞尔 | 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 | 旺加里·马塔伊 | 芬恩·基德兰德 |
2005年 | 罗伊·格劳伯 | 罗伯特·格拉布 | 巴里·马歇尔 | 哈罗德·品特 | 国际原子能机构 | 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 |
2006年 | 约翰·马瑟 | 罗杰·科恩伯格 | 安德鲁·法厄 | 奥尔罕·帕穆克 | 穆罕默德·尤纳斯 | 埃德蒙·费尔普斯 |
2007年 | 艾尔伯·费尔 彼得·格林贝格 | 格哈德·埃特尔 | 马里奥·卡佩奇 马丁·埃文斯 | 多丽丝·莱辛 |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阿尔·戈尔 | 里奥尼德·赫维克兹 罗杰·梅尔森 |
2008年 | 小林诚 | 下村脩 |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吕克·蒙塔尼耶 | 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 | 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 保罗·克鲁格曼 |
2009年 | 高锟 | 阿达·约纳特 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 |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 赫塔·米勒 | 贝拉克·奥巴马 |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
2010年 | 安德烈·海姆 | 理查德·赫克 | 罗伯特·G·爱德华兹 |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 刘晓波[F] | 彼得·戴蒙德 |
2011年 | 索尔·珀尔马特 | 丹·谢赫特曼 | 布鲁斯·博伊特勒 |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 |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 莱伊曼·古博薇 | 托马斯·萨金特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
2012年 | 塞尔日·阿罗什 |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 约翰·格登爵士 | 莫言 | 欧洲联盟 | 阿尔文·罗思 |
2013年 | 弗朗索瓦·恩格勒 | 马丁·卡普拉斯 迈可·列维特 阿里耶·瓦舍尔 | 詹姆斯·罗斯曼 | 艾丽斯·芒罗 |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 | 尤金·法马 |
2014年 | 赤崎勇 | 艾力克·贝齐格 斯特凡·赫尔 威廉·莫尔纳尔 | 约翰·奥基夫 迈-布里特·莫泽 |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 凯拉西·萨塔亚提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 | 让·梯若尔 |
2015年 | 梶田隆章 | 托马斯·林达尔 | 威廉·塞西尔·坎贝尔 | 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 | 突尼斯全国对话四方集团 | 安格斯·迪顿 |
2016年 | 戴维·索利斯 F·邓肯·M·霍尔丹 J·迈克尔·科斯特利茨 | 让-皮埃尔·索瓦热 弗雷泽·斯托达特 伯纳德·费宁加 | 大隅良典 | 鲍勃·迪伦 | 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 | 奥利弗·哈特 |
2017年 | 莱纳·魏斯 | 雅克·杜布歇 约阿希姆·法兰克 | 杰弗里·霍尔 迈克尔·罗斯巴什 | 石黑一雄 |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 | 理查德·塞勒 |
2018年 | 阿瑟·阿什金 | 詹姆斯·艾利森 |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 |||
2019年 | 彼得·汉德克 [15] | 阿比·艾哈迈德·阿里 [16] | 阿比吉特·巴纳 迈克尔·克雷默[17] |
折叠 各国得主
折叠 高校得主
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截止至2018年,共授予了904位个人和24个团体,这其中4位个人以及1个团体(联合国难民署)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1个团体(红十字会)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奖,故总计908次授予个人、27次授予团体。 每个诺贝尔奖得主(除了文学和和平奖)在获奖时,几乎都在某一所大学或与大学相关的研究机构工作,而诺贝尔奖颁奖委员会也会特别说明该获奖者的工作机构。 各高校诺贝尔奖得主数量,从一定层面上体现出该校的学术实力和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 据相关资料统计,截止2018 年10月,按照诺贝尔奖得主数量(校友、教职工以及研究人员),世界前30名高校名单如下:
排名 | 大学名称 | 地区 | 诺贝尔奖人数 |
---|---|---|---|
1 | 哈佛大学 | 美国 | 158人 |
2 | 剑桥大学 | 英国 | 117人 |
3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美国 | 107人 |
4 | 芝加哥大学 | 美国 | 98人 |
5 | 哥伦比亚大学 | 美国 | 96人 |
6 | 麻省理工学院 | 美国 | 93人 |
7 | 斯坦福大学 | 美国 | 83人 |
8 | 加州理工学院 | 美国 | 73人 |
9 | 牛津大学 | 英国 | 69人 |
10 | 普林斯顿大学 | 美国 | 65人 |
11 | 耶鲁大学 | 美国 | 61人 |
12 | 康奈尔大学 | 美国 | 58人 |
13 | 柏林洪堡大学 | 德国 | 55人 |
14 | 巴黎大学 | 法国 | 50人 |
15 | 哥廷根大学 | 德国 | 45人 |
16 | 慕尼黑大学 | 德国 | 42人 |
17 | 哥本哈根大学 | 丹麦 | 39人 |
18(并列)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 美国 | 37人 |
18(并列) | 纽约大学 | 美国 | 37人 |
20 | 洛克菲勒大学 | 美国 | 36人 |
21 | 宾夕法尼亚大学 | 美国 | 35人 |
22 | 伦敦大学学院 | 英国 | 34人 |
23 |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 瑞士 | 32人 |
24(并列) |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 美国 | 30人 |
24(并列) | 明尼苏达大学 | 美国 | 30人 |
26(并列) |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 美国 | 27人 |
26(并列) | 海德堡大学 | 德国 | 27人 |
28(并列) | 曼彻斯特大学 | 英国 | 25人 |
28(并列) | 密歇根大学 | 美国 | 25人 |
28(并列) |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 美国 | 25人 |
需要指出,按照诺贝尔奖得主数量(校友、教职工以及研究人员)排名时,高校间可能会重复计数同一位得主。此外,亚洲地区的高校排名如下 :
排名 | 大学名称 | 地区 | 诺贝尔奖人数 |
---|---|---|---|
1 | 京都大学 | 日本 | 18人 |
2 | 东京大学 | 日本 | 16人 |
3 | 希伯来大学 | 以色列 | 15人 |
4 | 名古屋大学 | 日本 | 6人 |
4 | 威兹曼科学院 | 以色列 | 6人 |
折叠 编辑本段 华人获奖
折叠 中国
2015年 屠呦呦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7]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2015年10月5日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成为国内第一个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获得者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女性。[8] 她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2012年 莫言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9]
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两人于1957年因提出"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均为中华台北籍贯。其中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杨振宁1964年2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2015年4月1日放弃美国国籍,随后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017年初,杨振宁和姚期智两位教授依照《中国科学院章程》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10]
折叠 海外华人
海外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丁肇中和伯顿·里克特由于1974年发现了J/ψ粒子而同时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1962年移居美国,1974年加入美国国籍,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及约翰·波兰伊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1994年放弃美国国籍,返回台湾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祖籍江苏苏州太仓,美籍华人。1997年因"发展了用雷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2008-2012年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平顶山,美籍华人,199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崔琦、哥伦比亚大学的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及史丹佛大学的劳克林三人因"他们发现了电子量子流体现象,一种新形态的量子流体,其中有带分数电荷的激发态"而获得获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祖籍江苏泰州。1987年移居法国,1997年加入法国国籍。2000年高行健因为作品《灵山》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美国,祖籍浙江杭州,美籍华人。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为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分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美国华裔化学家。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金山区,英美双国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年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与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的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共同获得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5岁。
折叠 编辑本段 诺奖逸事
折叠 次数
- 法国籍波兰裔科学家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居里夫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第一位两次在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1911年化学奖:提炼出镭
- 美国科学家莱纳斯·鲍林,第一位以一个获得者身份两次在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1954年化学奖:化学键的研究
1962年和平奖:反对核武在地面测试
- 美国科学家约翰·巴丁,第一位两次在物理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1956年物理学奖:发明晶体管
1972年物理学奖:建立超导BCS理念
- 英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第一位两次在化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1958年化学奖:测定胰岛素分子的结构
1980年化学奖:核酸DNA序列的确定方法
折叠 逝世者得奖
诺贝尔奖原则上仅能授予在世者,但有三次例外。
折叠 年龄
历来前10名最年轻诺贝尔奖得主名单(截止到2016年3月):
-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获奖年龄17岁,巴基斯坦人,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
- 劳伦斯·布拉格,获奖年龄25岁,英国人,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维尔纳·海森堡,获奖年龄31岁,德国人,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李政道,获奖年龄31岁,美籍华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卡尔·安德森,获奖年龄31岁,美国人,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保罗·迪拉克,获奖年龄31岁,英国人,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弗雷德里克·班廷,获奖年龄32岁,加拿大人,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塔瓦库勒·卡曼,获奖年龄32岁,也门人,2011年诺贝尔和平奖。
- 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获奖年龄32岁,德国人,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梅里德·科里根,获奖年龄32岁,北爱尔兰人,1976年诺贝尔和平奖。
另外,最年轻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田中耕一,日本人,获奖年龄43岁,2002年得主。
最年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阿尔贝·加缪,法国人,获奖年龄44岁,1957年得主。
最年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美国人。获奖年龄51岁,1972年得主。
折叠 获奖者之最
最巧合:生日献礼
2007年10月10日,2007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公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为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而幸运获奖。巧合的是,当天正好是埃特尔71岁生日。
最郁闷:等了55年
1911年,劳斯就公布了肿瘤是由病毒引起的伟大发现,但是,一直没有引起诺贝尔奖委员会关注,结果劳斯等了55年直到85岁才获奖。
最年轻:17岁获奖
到2017年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获奖者是巴基斯坦人马拉拉·优素福·扎伊。2014年10月10日,因"为受剥削的儿童及年轻人、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的权利抗争",与凯拉什·萨蒂亚尔希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为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
最年长:90岁获奖
到2017年为止,最年长的诺贝尔获奖者是莱昂尼德·赫维奇,1917年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后加入美国国籍,截至2017年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3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创建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90岁,成为史上年纪最大的诺贝尔奖得主。他已于2008年去世。
最集中:居里家族
居里夫人和丈夫曾经获得诺贝尔奖,后来居里夫人又再次获奖,而20多年后,他们的长女也和丈夫约里奥一起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11]
最兄弟:丁伯根兄弟
简·丁伯根和尼可拉斯·丁伯根是所有获得者中的两兄弟都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亲兄弟。
1969年简·丁伯根与拉格纳·弗里希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3年尼可拉斯·丁伯根与卡尔·冯·弗利、康拉德·洛伦兹因为在动物个体和群体行为的构成和激发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折叠 编辑本段 主要事件
2018年5月,瑞典文学院以相关人士涉嫌性侵和性骚扰等为由,决定今年停颁诺贝尔文学奖。
2018年8月30日,瑞典文学院因丑闻宣布今年停颁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化界人士等为表示抗议,新设了仅限2018年颁布的文学奖。10月12日,替诺贝尔文学奖的2018年“新学院奖”揭晓,玛丽斯·孔戴获得此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