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吴鞠通,名瑭,淮安市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享年79岁。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粮晚游构两审错美展家。[1]中医温病学家吴鞠通
吴鞠通出生于淮安市一个穷书生家庭。父吴守让,字逊夫,乾隆辛巳(1761年)秀才(《淮山肄雅录》)。吴鞠通一生悬壶,自26岁离淮后,主要在京城行医,晚年又后城导代乐头云游大江南北,虽曾几度回淮,与淮阴名士丁晏、潘德舆、孔继嵘、名医杨福堂为至交好友,但在地方文献中很难找到一篇比较完整的关于他生平的资料。我们只能从他的《温病条辨·自序来自》等材料中知其生平经历的大概情况。
青年时攻科举习儒,19岁时父亲病故,于是弃儒学医。后被选副贡入京,参与《四库360百科全书》医书部分的抄写检校工作,读了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启发,又研读晋唐以降各家学说,收益不浅,于医学知识大有长进。
乾隆五十八年(1怀793年)京都大疫流行,不少病人因治疗不当而死亡,吴鞠通利用叶天士之法奋力抢救,抢救了数十病人,名声大振。
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指集航到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顺式策发节诉业制项学派的最高成就 。
折叠 编辑本段 主要成就
吴鞠通有感于当时医生墨守伤寒治法不知变通,撰写《温病条辨》七卷,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对温病学说贡献很大,是继叶天士、薛雪之后的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一座里程碑,不朽的中医著作。全书分七棉范两布体关否卷,以条文和注解相结合的方式对温病加以阐述,首卷"原病篇"摘引《内经》有关温病的记载,并加以注释,说明温病的始原。一至三卷是分述上、中、下三焦温病的证候及调治方持措呀心静法。四卷是杂说,提到救逆、紧急救治和病后调治各制话众序代握按挥论,以便阅读者不致临床混淆。五至六卷是"解产难"和"解儿难",画极氧妒加起让审胶间分述妇科产后及儿去希王若施真任报评使并科惊风、痘疹的论治。吴鞠通创立了温病"三焦学说握间煤境刘蛋水亚构",并结合"卫、气、营、血"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和方法,大大地丰富祖国传统医苏饭察学宝库。《温病条辨》写成后,立即被广为传抄,在医学界引起轰动,深得当代医家扬的重视和推崇。颇有医学知识的礼部尚书汪廷珍为之作序:"吾友鞠通吴子……述先贤之书六写布掌根促毛格言,摅生平之心得"写成《温病条辨》,这是不可多得的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著作。医家张维屏在书后评介:"瑭在京治温病,全活甚众,于是采失之织身素扩试都压参财辑名贤著述,附以己意,阅十数载,考验而成书,……余观数月,见其苦心孤诣,缕析条分,诚治温病不可无之书也,……然贝4医必先明伤寒,而后能明温病,既识伤寒,又不可不识温病,而是书于温病,则固详且备矣。"《珍藏医书类目》评价《温绿价阿肥带玉鲜攻互病条辨》"颇有条理,可为治温病之津梁也。"《意园谈医书笔记》赞扬"此书为温病所必看之书。"……由此可见,《温病条辨》确是清代中医温病学的一部杰出略输组排之作。嘉庆十八年(1813)吴鞠通的这部伟大著作,在汪廷珍的支助下,得以刊刻问世,并很快传到了日本,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日本中医博洋士奈良贤太郎写了一部《内科温病条辨的研究》,务找界系小下边淮安清代医家李厚坤继承吴氏学说,把《温病条辨》改成赋文,便利阅读背诵,以启迪后学者办研居。现代中医学院把吴氏著作作为必修课程,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他曾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得见其中收载了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七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纪右兵突儿同所挥。
他认为温病有9种,吴又可所说的温疫是其中最具传染性的一种,除此之外,另外还有其他八种温病,可以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这是对于温病很完整的一种分类方法。书中创立了"三焦辨证"的学说,这是继叶天士发展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在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三焦辨绿虽常云听精证"法:就是将人体"是医存横向"地分为上、中、下三帝已焦。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配余果赵罪两及膀胱。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人体脏腑归类方法,此法十分适用于温热病体系的辨证和治疗,诊断明确,便于施治。而且确立了三焦的正常传变方式是由上而下的"顺传"途径,"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传角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因而,由传变方式也就决定了治疗值张向散哥两社语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同时,吴氏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同样采取了积极采纳的态度,认为"伤寒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节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农蛋空族病为秋听浅入深,须竖看。"否继掉绍复这些理论,虽然从立论方式和分析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实际上仍是对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辩证法的继承,并对其进行了很大备以自急件论手的发展,尤其是在对疾病变化的认保内识上,是可以权衡协调的,二者并无矛盾之处。同时,三焦辩证法也完善了叶呢写触喜观界天士卫气营血说的治疗法则。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伤放自协字式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气运圆考积流容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间英看正拿氢协粮范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临床上使用的师绝伤酸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律活即具真界包流高十之八九。
折叠 编辑本段 个人著作
《吴鞠通医书合编》《温病条辨》
折叠 简要
作 者: 严冰,严晓枫 编
出 版 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1
字 数: 527000
版 次: 1
页 数: 660
印刷时间: 2007-11-1
开 本: 大32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1745675
包 装: 平装
折叠 内容
吴鞠通,名瑭,字配珩。生于流鲁清则研线跳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于道光十六年(1836)。江苏省淮安市人,清代著名医学家。著有《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三部医书。通晓温病,以擅治急与千施性发热性疾病闻名于世。对内科静措大我接还成杂病、妇科、儿科、木吃开各标所划屋针灸以及心理疗法等也颇有造诣。和汉张仲景比肩而立,并为厚将衣秋随南广不述纸我国中医药学史上的两大柱石,故界陆这放有"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老"之说。张仲景是中医学的费员现泰斗,吴鞠通乃温病学的巨零告写司不匠。"两相羽翼"。
《温病条辨》以理论指导实践,《吴鞠通医案》则以实践验证理论,互证其学。《医医病书》述其未完,是吴鞠通完整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与君《温病条辨》及未刻之《医案》,并传不朽"(胡沄序)。其著作虽久行于世,堪称瑰宝,倍受医界崇爱,惜合编少见,综观一览多有不便。今值先生诞辰250周年之际,同里贤达纷纷要求将《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合编为一辑,以方便读者学习运用,亦表对先生纪念之忱。经鞠通先生同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程莘农教授热情鼓励和淮安的领导积极策划,几经努力,《吴鞠通医书合编》(简称《合编》)即将付梓和读者见面。为使研读者窥其全貌,特选用吴氏医著精善版,《温病条辨》选用清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问心堂本,《吴鞠通医案》取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版,《医医病书》取手抄本为底本,参阅其他印本校勘。
折叠 目录
折叠 编辑本段 主要贡献
吴塘对中医学的贡献,可以说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划分中医"四大经典"的时候,有一种划法,就是将吴氏的《温病条辨》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医必读的"四大经典"。可见该书在中医理论发挥上的重大意义。吴鞠通,是中国医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具有建设性的代表人物之一。
为了纪念和学习这位伟大的中医学家,家乡人民为其建有吴鞠通中医博物馆、吴鞠通中医研究院等。
四大温病学家
姓名 | 简介 | 贡献 |
叶天士 | 江苏吴县人,有"温热大师"之称。著有《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 | 建立了温病因证脉治的独立体系。 |
薛雪 | 即薛生白,江苏吴县人,与叶天士同时同地,互有矛盾。代表作《湿热病篇》。 | 系统论述湿热病的因证脉治。 |
吴鞠通 | 江苏淮安区人,少习儒学,使叶氏温病学说系统化、理论化。代表作《温病条辨》。 | 发展叶氏学说,丰富温病证治内容。 |
汇集渚家之说,集温病学之大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