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2023-01-18 21:09:28

上海大学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汉放道为训剧波关国感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来自范>>
所属类别 :
学校
学校
编辑分

上海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简称“上大”,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1922年10月,国共合作曾创建了上海大学,1927年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198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上海市美术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上海大学。1994年5月,新的上海大学由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而成。

截至2020年5月31日,上海大学有宝山校区(校本部)、延长校区、嘉定校区3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设有30个学院、1个学部(筹)和1个校管系;开办91个本科专业;有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2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上海大学

  • 所属地区

    上海市

  • 外文名称

    Shanghai University

  • 主要院系

    30个学院、1个学部(筹)和1个校管系

  • 简称

    上大(SHU)

  • 国家重点学科

    二级学科4个

  • 校训

    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一级学科未覆盖)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2个

  • 创办时间

    1922年(校庆日:5月27日)

  •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个(一级学科未覆盖)

  • 类别

    公立大学

  • 院士

    11

  • 学校类型

    综合性

  • 主要奖项

    6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

  • 主要奖项

    专利申请与授权数全国20位左右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主管部门

    上海市人民政府

  • 学校属性

    211工程,省部共建高校,卓越计划

  • 现任校长

    刘昌胜

  • 知名校友

    杨雄里、林国强、孙晋良、谢宇、郭敬明

  • 招生电话

    021-66134148

  • 院校地址

    校本部: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延长校区:上海市闸北区延长路149号;嘉定校区:上海市嘉定区城中路20号

  • 男女比例

    1.27

  • 党委书记

    成旦红

  • 校 歌

    《上海大学校歌》

  • 校庆日

    5月27日

  • 院校代码

    10280

折叠 360百科编辑本段 历史沿革

折叠 民国时期

上海大学上海大学

上大成立时,正值国父孙中山于广州蒙难脱险,留驻上海,筹划改组国民党,培养革命人才,对上大甚为关注。他希望上大办成“以贯彻吾党之主张,夫卫丝红而节所极故促航而尽言论之职责”的革命学校。上大集中众多共产党员,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一个重要活动据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称“上海大学是赤色大本营”。上大师生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上大因其历史功绩和地位,被称为“五四运动有北大,大革命时期有上大”。在当时的流行一句俗语:“武有黄埔,文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上大跻名当时的刻倒思春福越中国一流名校,培育出许多重座七话情展今前侵清点要的国共两党领袖人物。

1922年春,牧师王理堂(烈士王霁初的伯父)以提倡新文化为号召,在上海闸北青岛路青云坊(今青云路298号附近),创办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饭阶校,为创校校长。为加速培养更多的共产党干部,中共总书记陈独秀决定创办一所挥法附建坚斤道乐干部高等院校,他曾与李大钊等人多次酝酿筹划。此时正值东南高等师范学校事发,陈独秀力排信敌无右众议,经主导党中央研究后,决定接受师生们的要求,将东南高等师范改建为上海大学。

1922年10月23日,该校由东南高械命多存等专科师范学校改组,邀请于右任出任校长。校舍为老式石库门2层楼房10余间。蔡元培汪精卫、章太炎、张静江等人担任校董,邵力子为副校长(当时是共产维交费石正势费心搞党员,1924年4月起任代理校长),共产党邓中夏任总务长,瞿秋白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校务工作主要由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所主持。

1923年12月校最高会议即评议会改为行政委员会,于右任为当然评议员,评议员有邵力子、叶楚伦、邓中夏、瞿秋白等10人。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于右任,委员邵力子、韩觉民,主席陈望道。校务长(总务长)先后为邓中夏刘含初、韩觉民,教务长先后为瞿起尼策接案积弱取兵甚胜秋白、叶楚伦,学务长先后为何世帧、陈望道。美术科主任为洪野,中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张君谋、陈望道商标哪度每张围连告细,英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反庆滑刚发乐极赶检世桢周越然,社会学系主任先后为瞿秋白施存统彭述之,附中主任先后为陈德徽、侯绍裘张作人

1923年期间,孙中山、李大钊廖仲恺汪精卫刘仁静胡汉民戴季陶等曾来校演讲,在国内学界引起轰动,也为上海大学的发展注入巨大推力。校董由蔡元培、汪精卫、章太炎、张静江担任,校长由国民党人于右任担任(不主持日常校政),副校长由邵力子担任(1924年4月起任代理校长)。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每月补助上大1000银元为办学当断象够尽历道业经费。

1924年2月,学生从160族言氢握渐香决书亮底排人增加到400人,学校迁至租界西摩路(今陕西北路)29号和时应里民房等处继续办学。其中有李硕勋,李鹏的父亲,革命烈士。

1925年5月30日,上海大学成为五卅运动的先锋队阳原检湖威物科修济调。参加上海“五卅”反帝运自斯同十福毛动的统一指挥机构——上海工商学联合会的学生代表有:赵君陶(李硕勋的妻子)、关向应(共青团委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杨尚昆(曾任国家主席)、许乃昌(彰化人,1923年9月进入上海大学社会系)、邱清泉(浙江永嘉人,火毛前业维松村哥制上海大学社会系,国军将领,在昆仑关战役大败日军,死于淮组守走支测唱较富掉海战役)、何秉彝(在参加罢工、罢课、罢市的斗争中壮烈牺牲)等。

1925年6月4日,学校被英国军队合置车身指执排径刘散困占领、封闭。7月,迁回闸北中兴路,设临时刻设办事处继续招生,械买法罪树保亲讨跑九局后租闸北青云路师寿坊(今青云路167弄位置)15幢民房为校舍。

1925年9月10日开学上课,弄堂口挂于右任所书“上海大学临时校舍”的牌子。当时学生已增加到800人,还附设有平民学校和青云学校。

1926年9月7日,上款书一从附接玉海10万人参加“九七”国耻纪念大会,追悼各地死难烈士,上大许多学生参加并组织领导。担任全国学总委员的李硕勋主持大会,林钧主祭。上大师生周水平刘华贺威圣先后被军阀政府杀害。

1927年5月2日,军警借口搜查军械,闯入上大逮捕学生。5月3日,蒋介石指令淞沪警备司令杨虎陈群查封上海大学。上大被国民党军警当局取缔封闭屋统且非圆宣计而终止。部分师生转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并把侵必专电任帝转木上海大学的新校址改成了国立劳动大学。[1]

折叠 建国后

上海大学上海大学

据六笔校轻卫直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创立,由中科院上海分院与上海市“共建”的一所多科性重点大学(全国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招算岩搞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

1959年定名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书写校名, 时任校长是华东分院副院长--周仁,各系系主任由相关学科领域的中科院在沪研究所所长或副所长兼任。 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上海第二科技学校创立

1960年上海工业大学前身上海工学院创立。同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新校址落成,迁入嘉定南门城中路20号办学。

1972年上海工学院和中国机械部所属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合并。

1979年上海工学院从上海机械学院分离,改杆动流尼自名为上海工业大学

1983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下设文学院、国际商学院、美术学院、工学院和法学院,这些学院的前身分别是复旦大学分校、合并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分校与上海机械学院分校、上海美专、合并后的华东师范诗赶尽员差银次大学分校和上海科学技术大叫包力另准黄单黄争固学分校、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这是一所人文见长为特色的高校。

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四校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合并成立了新上海大学。四校合并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新上海大学题写校名。李鹏总理为新上海大学题词:“发扬光荣传统,培育跨世纪人才”。李岚清副总理也为学校题了词:“自强不息,砺志改革,发挥联合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1996年12之没段器减福月国家教委和上海市政府评审专家一致通过上海大学的"山玉挥孙呢修危部完211工程"部门预审,次年通过上海大学"211工程"建设立项可行性论证。由此,标志着上海大学进入"211工程"全面建设阶段。[2]

1997年6月,经上海市教委研究同意,上海大学犹他科技学院变更向把慢上海师范大学犹他科技学院。

1999年9月12日,绍照绍或犯检马谈著奏举行上海大学宝山校区(规划占地2000亩)启用暨开学典礼。

2001年4精广损许情盾干某走死月,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海大示形星办技缺境对学嘉定东校区改建为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2003年10月之还直反映龙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2004年8月,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上海大学举办。

2004年9月,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原上海大学法学院改建为上海政法学院

2006年,学校与法国技术大学集团联合举办的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成立。

2009年,与国家片专主作队略动志留学基金管理委员签约,列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同年,被教育案钟确既学打板笑查属部评为50所“2009-201际航坐实防怎左粒优积附0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力染混已举验高校”之一。

2010年,被教育部列入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名单。

2012年6月27日,上海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长三角地区研究院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翌年起奏切率现菜根星促也伤双方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2月20日,学校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

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关于共建上海大学的协议》。7月,入选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10月25日磁顶盟远降上海大学研究生院成立。

2014年6月15日,学校与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合作举办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成立。10月23日,学校举行溯园·上海大学(1922-1927)落成仪式,50余位老上以行席突夫存积顶大校友的后代出席仪式。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成立大会

2015年7月5日,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在原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的基础上成立。9月,学校与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华文学基金会签署合作共建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协议。

2016年6月,被列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8月,入选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12月11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在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基础上成立。12月13日,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上海研究培训基地落户上海大学。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13]

折叠 编辑本段 学术研究

折叠 科研基地

上海大学上海大学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拥有1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 2个创新引智基地入选“111计划”,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批准备案建设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 8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4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1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2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1个上海高校智库建设项目,1个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2个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培育)
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复合与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学术研究基地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方实验基地

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方实验基地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学校)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种与应用重点实验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市教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多媒体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资源环境新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教委自动化制造装备及驱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有机光电显示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 (2个):公共艺术创意中心 、上海新材料及应用产学研合作中心[3]

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项目(1个) :转型期长三角都市圈文化价值变迁研究[4]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1个):“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1个):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李友梅工作室、“新媒体发展协同研究基地”

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 (3个):社会学E-研究院、网格技术E-研究院、现代力学E-研究院

上海高校智库建设项目(1个):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1个):影视与新媒体创意制作工作室

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宗教与全球政治研究院

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有机复合污染分析与控制、智能装备技术、材料微结构调控及能量转换

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能源动力重大装备关键材料[5]

其他上海市级科研机构:

上海功能纳米材料中试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上海机器人研究所
上海市高性能计算机与网格技术研发平台上海市非线性科学活动中心上海电子物理研究所
上海汽车金属材料研究工程中心上海光纤技术与现代通信研究所上海射线应用研究所
上海计算数学和控制工程研究所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上海粉末冶金研究所
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经济管理中心上海热处理技术研究所
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老年社会学研究所上海司法研究所
上海党政研究中心

上海劳改法学研究所


还有各种校级,校企联合(宝钢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上海汽车集团,上广电,上海飞乐股份,上海自仪,航天科工集团,香港瑞安集团,美国INTEL,SYBASE,SGI,芬兰国家技术研究院(VTT),法国ESSILOR国际集团等),国际合作科研实验室,研究所、研发中心共计百余个。

折叠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上海大学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图书馆2014年官网显示,上海大学图书馆目前共有馆藏图书资料360余万册(件),定购中外文现刊3000多种,其中外文期刊489种。已引进的中外文数据库已覆盖了上海大学所有学科范围,包含了国内外二次文献数据库、电子图书、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以及事实数据库等。图书馆现可提供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科技期刊、超星数字图书馆、SCI 、Scifinder Scholar、Elsevier、Springer Link 、John wiley、Ei Village、 IEL(IEE,IEEE)等几十余种网络和光盘数据库,可供使用的中外文电子期刊1.8万余种,中文电子图书30万余种。2010年,上海大学收藏了钱伟长院士毕生学术藏书,共计10000余册。[6]

  • 学术刊物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双月刊),创刊于1995年。名誉主编周邦新院士,主编孙晋良院士。入选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期刊方阵”、“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同时,刊物被美国《数学评论》(MR)、《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德国《数学文摘》(Z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数据库等十余种国内外检索性文摘和数据库收录。[7]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先后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评定为来源期刊、收录期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先后进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行列,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后、“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上海市最佳学报”,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规范执行优秀奖。

折叠 科研成果

上海大学上海大学

据学校最新官网显示,上海大学学校科研能力和水平处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数分别位于全国高校50、44、23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位于全国高校21位,科研经费位于全国高校41位。2012年由我校两位院士领衔的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度有11项成果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5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4年新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21项,经费8268.8万;新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项。学校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有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100多个。

上海大学2011年科研总经费达6.05亿。2012年新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60项,经费9841万元。2012年,“都市社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入选上海市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项目,新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9项(其中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12项。在多个领域创造出一大批国内,国际有影响的人文社科成果和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以及省部委科技进步奖百余项。

2014年知名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统计显示,上海大学共计有:物理、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临床医学6个学科的科研实力进入全球研究机构前1%,上海大学科研竞争力在全国千所高校中排名第23名,上海市第3名(仅次于复旦,上海交大)。[8]

折叠 编辑本段 办学条件

折叠 学科建设

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截至2018年3月,学校设有77个本科专业、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工程硕士含13个工程领域);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自主增设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7个交叉学科博士点);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4个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10个上海市Ⅰ类高原学科、7个上海市Ⅱ类高原学科,牵头建设2个上海市Ⅳ类高峰学科,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数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机械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冶金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艺术学理论、 术学、 设计学、 新闻传播学、 戏剧与影视学、 社会学、 力学、 应用经济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42个):数学 、物理学、化学、系统科学、统计学 、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 、世界史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法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生态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土木工程、设计学、社会学、力学、音乐与舞蹈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号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电气工程、新闻传播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国史、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美术学

国家重点学科(4个):钢铁冶金、机械电子工程、流体力学、社会学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1个):钢铁冶金

上海市一流学科(11个):社会学、世界史、数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三期)(11个):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学、电影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无线电物理、固体力学、材料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环境工程、美术创作中心、公共艺术创作中心

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学科(第五期)(8个):数学科学与技术,纳米材料化学 ,计算机高可信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 ,电路与系统,电影学,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 ,传播学

上海市教委本科教育高地(20个):会展技术与艺术,知识产权法,中国语言文学,英语,美术学,影视传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物理光电子技术,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学,计算机,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档案学,社会学

“211工程”公共服务平台(3个):高性能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十一五”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12个):应用基础研究学科群、高新技术与工程学科群、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艺术类学科群和经管类学科群等[9]

学科排名

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学科划分,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

此次评估中,上大共有39个学科参评,排名全国前五的学科有2个,前十的学科有8个,前十五的有11个。具体评估结果如下:

理学类

序号学科名称排名序号学科名称排名

1

系统科学史

6

4

统计学

45

2

数学

25

5

化学

48

3

物理学

32




工学类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1

冶金工程

5

9

电气工程

29

2

核科学与技术

9

10

机械工程

29

3

力学

14

11

化学工程与技术

33

4

软件工程

52

12

材料科学与工程

33

5

环境科学与工程

26

13

控制科学与工程

33

6

信息与通信工程

26

14

土木工程

37

7

电子科学与技术

27

15

食品科学与工程

39

8

生物医学工程

29

1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8

人文社科类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1

社会学

8

6

应用经济学

36

2新闻传播学10

7

理论经济学

37

3

马克思主义理论

17

8

哲学

37

4

世界史

26

9

外国语言文学

37

5

中国语言文学

32

10

法学

44

管理学类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1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9

3

工商管理

50

2

管理科学与工程

47




艺术类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1

戏剧与影视学

4

4

艺术学理论

13

2

美术学

9

5

音乐与舞蹈学

24

3

设计学

13




折叠 师资力量

截止2018年5月,现有专任教师2968人,其中教授658人、副教授1073人,博士生导师43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06人。现有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外籍院士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7人;“万人计划”入选者4人;教育部“”特聘教授8人、讲座教授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9人;上海市“东方学者”75人;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29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宏嘉傅家谟周国治刘元方张统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周邦新孙晋良李三立金东寒
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罗宏杰

周邦新




特聘教授

陈立群

刘建影

吴明红

钱跃竑任忠鸣
张文红



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

吴明红

钱晋武

施利毅钱跃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陈立群

任忠鸣

罗宏杰

鲁雄刚李根喜

吴明红

吉永华

钱跃竑

 宋任涛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董丽敏费敏锐
张建华
钟庆东
吴明红
宋任涛
鲁雄刚翟启杰 赵来军
张文红
张海 刘云启 
参考资料[10]

国家级、市级教学团队列表

团队名称领衔老师级别
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团队叶志明国家级\市级
社会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李友梅国家级\市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陈新汉市级
大学物理教学团队辛子华市级
工科专业基础力学教学团队陈立群市级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鞠鲁粤市级
数控测量技术教学团队张萍市级
参考资料:[11]

折叠 院系设置

折叠 教学建设

截止2014年5月,上海大学建有4个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美术学,金属材料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大学公共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上海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上海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截至2014年5月,上海大学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有32门,校级精品课程108门。

国家级精品课程档案学导论土木工程概论
省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社会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电路材料工程网络系列课程材料及成形技术
运动控制系统大学物理计算机文化和应用技术数学分析
汽车营销实务通信原理高等数学影视美学
基础会计学土力学艺术概论理论力学
广播新闻学统计学文学导论网络营销
数字信号处理人力资源管理鲁迅精读大学网球
羽毛球精度设计、检测及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与并行处理

上海大学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是拥有国家试点学院的17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高校之一,是中宣部、教育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的首批高校之一。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

截止2014年,上海大学学生先后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世界ROBOCUP机器人足球比赛、“JA中国大学生商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运动会男子排球获得一等奖或冠军,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中获得佳绩。

2003年10月,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上海大学已被国家部委列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成为首批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签约的“211工程院校”之一。

上海大学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就业经验典型高校”之一,2014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11%。

折叠 国际交流

上海科大是国家教委批准采用英语教学、招收高层次来华博士生首批试点单位之一。1966年开始,学校接收过越南来华留学生,因“文革”不能正常学习,经教育部安排,这批留学生提前离校回国。1988年起,国家教委又批准了上海科技大学招收外国博士留学生。1989年2月,受国家教委委托,招收巴基斯坦来华博士生7名(英语授课)。至1994年5月合并止,学校分别招收来自巴基斯坦、喀麦隆、坦桑尼亚、加纳、肯尼亚、利比亚、尼日利亚、俄罗斯、朝鲜、斯里兰卡等1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

上海大学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截止2014年5月,已与日本早稻田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利兹大学、英国女王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法国技术大学集团、格勒诺布尔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康奈尔大学、瑞典查尔摩斯理工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等176所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与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和俄罗斯等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校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

与此同时,学校不间断地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和学术交流,每年也都有大批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访问、交流,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爱德华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等教授,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先后来访;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德国克·冯·克利钦,杨振宁李政道教授先后被聘为名誉教授;此外,原法国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等外国政要先后访问过上海大学。

学校在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3630人,其中学历生569人, 2013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单位。学校建有3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学校已与北美洲、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大学合作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

折叠 学校排名

上海大学上海大学

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各类高校有二千余所,其中中央部属高校就有110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有75所,上海大学在2010年度《中国大学评价》中国大学学科综合排名中列全国第38位,多年来一直位列上海地区各高校(包括中央部属高校10所)前六强,上海市属高校第一名,其中社会科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统称)即高考中的文科;自然科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统称)即高考中的理科均被列为A级;还被公认为近十年来中国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

2014年,由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和英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共同评选的QS亚洲大学排名中,上海大学名列全亚洲高校第72位,在中国大陆高校中排名14位,上海地区前4强,(仅次于复旦,上海交大和同济),是大陆地区名次上升最快的高校。

排名名称

年度

大陆排名

备注

QS亚洲大学排名2014/1514上海地区第4
QS世界大学排名2013/1419上海地区第4
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2014/1544上海地区第6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2013/14

56

上海地区第8

武汉大学(中国高校竞争力评价报告)2013/1448上海地区第5
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2014/1573上海地区第6

2015年9月,国际高等教育信息机构QS公布2015世界大学排名,在排名中,上海大学排名501-550。

折叠 编辑本段 校园文化

折叠 学校标识

上海大学校徽上海大学校徽校训: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校风:求实创新。

校徽

上海大学的校徽呈白玉兰的形状,市市花。花托为字母“U”形,是大学(University)的意思,右花瓣形如海鸥,又是字母“S”,是上海(Shanghai)的象征。左花瓣为数字“1”,表示上海大学要争创第一的决心。校徽由著名艺术家徐光夫先生设计。

校歌

《上海大学校歌》诞生于1996年5月校庆之际,体现了学校地域、文化环境、学校特色、办学思想与时代特色;反映了时代精神和历史印记,具有个性与共性统一、历史与现实统一的特色。[12]

上海大学校歌

吴仁援

一个共同的昨天,长江边我们奠基打桩;一个共同的明天,东海上我们托举朝阳。
只因为一个共同的今天:
自强、自强,我们锻造共和 国的钢梁。
一个共同的寻觅,知识让我们张开翅膀;一个共同的目标,信念使我们步伐铿锵。
只因为一个共同的誓言:
自强、自强,我们奏出新时 代的交响。
自强!自强!不息的自强!

折叠 学生组织

团属学生组织有上海大学学生会、上海大学研究生联合会、上海大学社团联合会、上海大学团校等。

上海大学学生会是代表和维护上海大学全体学生利益的学生自治组织。在上海大学学生会委员会以及主席团的领导下,共设有七个不同的学生职能单位: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宣传部、维权部、外联部、文体部以及学术部。

上海大学有各类学生社团,基本分为学术类、科技类、文学类、服务类、艺术类、体育类、就业创业类7大类。2006年整合成立的上海大学艺术总团,囊括上海大学大学生交响乐团,上海大学室内吹奏乐团,上海大学打击乐团,上海大学民族乐团,上海大学合唱团,上海大学钢琴协会,上海大学舞蹈团,风信子诗社,上海大学书画篆刻研究会等九大艺术社团。

折叠 编辑本段 学校领导

上海大学主要领导列表(2023年)
姓名职务
成旦红党委书记
刘昌胜党委副书记、校长
欧阳华党委副书记
段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吴明红、聂清、王从春党委常委、副校长
汪小帆​副校长

折叠 编辑本段 校办产业的发展

1960年初,上海科技大学所谓的校办工厂只是简单的钳工、车工、焊工、木工四个工种的生产活动,称之为工场更确切。1961年2月,为适应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要,经市有关部门同意,把上海市通用机械制造公司系统的合营厂——蔡万兴机器厂以及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系统的长城电工仪器厂划归入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述两厂并入学校后,分别组建成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机械厂、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仪器厂和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玻璃仪器厂。

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校办工厂自1962年开始进行调整,至1965年8月,上海科技大学只有一个附属工厂,下设机械和仪器两个车间。1972年3月24日,工程力学系并入校办厂,成立独立党总支。全厂职工共有222人。

校办工厂在1975年6月至1982年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生的教学实习,为科研服务的零星加工,部分产品的生产如SKG-1多用途记纹鼓、SKW-3微量呼吸仪、KCQ-2半薄、超薄切片机、WY-2直流稳压电源等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1984年10月更名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工厂。1993年通过了国家教委金工教学实习评估,是上海市第一批接受评估合格的六所高校之一。

折叠 编辑本段 知名校友

政治界

杨尚昆: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1926年入上海大学学习。

博古: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之一,1925年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许继慎:革命烈士,中国红军早期杰出高级指挥员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何秉彝:革命烈士,五卅时间主要活动者,1924年进入上海大学社会系,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活动。同年12月被选为上海大学学生会执行委员。不久,任上海学生联合会秘书,共青团上海地委组织主任。同年底,协助刘华开展上海工人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30日,参加“五卅”示威游行,遭帝国主义巡捕镇压,中弹牺牲。时年23岁。

李硕勋:革命烈士,南昌起义领导人之一,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梁披云:全国政协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著名教育家和书法家,1924年秋考入上海大学,获文学学士

徐匡迪: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兼院长,上海市市委副书记,市长,上海市高教局局长 。现中国工程院名誉院长,上海大学校董会主席、终生教授。

费孝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上海大学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夏征农: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上海市原市委书记,上海大学顾问。

王力平:原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上海工大计算机工程系校友。

王林鹤:上海市总工会主席、市经委副总工程师、市发明协会副会长,全国劳动模范,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周慕尧:原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尹弘: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薛潮: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钟燕群:上海市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

科学界

杨雄里: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生命科学学院院长,1963年毕业于上海科大生物系。

林国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系。

孙晋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科协副主席、全国劳模,1968年毕业于上海科大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

陈騊声:工业微生物学家,是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创立了上海科大生物工程系,任系主任。

邹元爔: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58年创办上海科大冶金系,兼任校务委员会委员、系主任、教授。

严东生:中国无机材料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上海科大副校长、名誉校长,现上海大学名誉校长。

郭本瑜:著名计算数学家,1965年毕业于上海科大数学系,上海科大常务副校长。

鲍家善:著名低温物理学专家。原上海科大物理系教授,名誉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郭礼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大生物物理化学系。

胡金豪:上海天文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1975年上海科大无机材料专业毕业

谢 宇: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上海工大冶金工程学系

干 勇: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1982年于上海工大获硕士学位。

李芸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界

王生洪:曾任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65年毕业于上海科大工程力学系 。

曹家麟: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上海电力学院校长。

腾建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杨德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郑令德: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委员会书记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上海工大电机工程系校友。

周鸿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刘人怀: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

工商界

周忻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1990年毕业于上海工大机械工程系。

周文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上海城建集团副总裁兼总工程师,上海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大学力学系博士,师从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钱伟长院士。

张林检: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会长,上海仪电控股(集团)董事长。

马新生:百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大学研究生学历。

倪建达:上海城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实城市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上海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1992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经济管理专业。

刘培森:上海英达国际人才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工大1980届机械专业。

胡逢康:曾任飞利浦照明电子全球研发中心总经理、飞利浦照明亚太区CTO(首席技术官);现任“纵领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科大电子系77届。

杨士宁: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首席营运官,上海科大电子系77届。

唐 豪:上海市工商联合会,上海市商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大学副校长。

王 喆:宝钢集团资深高级技术专家。

李世平:宝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纪委书记。

解建平:宝山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戴克明:中国戴迪国际健康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朱皓:上海慧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

何志明:新航星集团董事长。

彭宏陵:香港宏马(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董泰康:科威特华侨华人协会主席。

吴俊:昆明俊业鑫化工原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红阳:上海飞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顾春林:上海德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施建祥:中国富豪,上海快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87年毕业于上海工大。

俞勇: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93届校友。

廖建伟:上海兴安得力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计算机学院90届校友。

郭玮:新致软件公司董事长。

张维华上海电信党委书记。

吴锡龙:上海电信总经理。

王文海:宝信软件公司董事长,上海工业大学校友。

龚少晖:35互联(中国频道)CEO,1988年毕业于计算机学院

钱文明:上海博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95届自动化专业博士生

龚其恩:美国鹏博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及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副理事长,1985年毕业于上海工大机械制造专业。

江燕: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科技开发部经理、研发中心主任,上海科大高分子系87届。

蔡国钧:全国劳动模范、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总裁,上海工大计算机系77届。

林野:国家电网华东公司总经理,77届校友。

人文界

龚方震:原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宗教学研究室主任,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毕业于上大法学院。

刘达临:上海大学社会系教授,亚洲性学联合会主席,中华性文化博物馆馆长。

葛红兵:中国当代有代表性的著名学者、作家。

戴望舒:现代著名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

和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1998年在上海大学中国电影史专业研究生毕业。

高韵斐: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社长,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新闻学会副会长。

郭敬明:中国著名青年作家,2002年进入上大影视艺术工程专业,后转为影视艺术技术专业。

许杰: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早年毕业于上大中文系,是第一位担任美国重要艺术博物馆的华裔馆长。

政法界

翟建:上海市首届东方大律师

鲍培伦:上海市首届东方大律师。

江宪:上海市首届东方大律师。

陶鑫良:全国著名知识产权律师,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钟人鉴:著名银行金融业务律师,上海虹桥正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艺术界

陈逸飞,杰出华人画家,1965年毕业于上大美院。

谢晋,中国著名导演,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首任院长。

邱瑞敏,中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顾伟玺,著名中国画家,原上海大学公共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现为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折叠 编辑本段 陶庵留碧碑

陶庵留碧碑位于嘉定区嘉定镇城中路20号上海大学(原上海科技大学)嘉定校区内。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围攻嘉定城,进士侯峒曾黄淳耀等组织义军守城。城破后,黄淳耀与弟黄渊耀奔往西林庵,写了“宏(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十黄淳耀自裁于西城僧舍……”。后兄弟俩同时自缢,口喷鲜血于壁。黄淳耀字陶庵,故后世将此处称为“陶庵留碧”。1962年,嘉定县人民政府在原西林庵旧址上立碑。碑为吴玉章题“陶庵留碧”四字,并书《重题陶庵留碧有感诗一首》镌于碑阴。

陶庵留碧

在上海科大校园的西侧,几棵挺立的苍翠松柏之下,树立着一块吴玉章亲手题写的“陶庵留碧”石碑。碑的背面,镶刻着吴玉章所撰《重题陶庵留碧有感》七绝诗一首:“长虹碧血气冲天,爱国英雄继万千,且喜纪元新世界,翻天复地换人间”。这是嘉定人民为纪念明末清初,嘉定义士侯峒曾、黄淳耀率众抗清而壮烈殉职的赞美诗,以示纪念。

事由还得追朔到明末年间,清兵入关后,大举南下,西攻扬州,东围嘉定,两城相继失守之后,清兵残杀平民,制造了震惊于世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历史血案。当时,嘉定古城由明左通政侯峒曾和部寮院进士黄淳耀率众抗御,困守苦战,终因兵疲粮绝,又无援兵,寡不敌众,于是兵败城陷,侯氏父子三人自投家中后园叶池,水浅未得成仁,被清吴淞总兵李成栋生俘后英勇就义。而黄淳耀及其弟在城陷西撤后,誓不甘当阶下之囚,天蒙蒙、风潇潇带刀直奔城南西林寺庵(今石碑所在地),欲走已经无路,奋战也是一死。为不落敌人之手,准备悬梁自尽,庵内老僧见状,上前劝说;“公未服官,可无死!”淳耀兄弟慷慨答曰:“城亡与亡,定以出此二心”。言讫,即呕血索笔,疾书于墙,题曰:“弘光元年七月初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西城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寐,此心而已”。书毕,兄弟相对而立,挥泪相辞,以索尽矣!是年,淳耀41岁,渊耀仅22岁,悲乎!壮哉!碧血溅入墙砖,虽历经风雨,仍久久不灭,后人乃颂为“陶庵留碧”。每逢清明,民间在此祭瞻先烈,颂扬民族正气。

参考资料
展开全部

阅读全文

地理位置